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社區醫療群 健康家庭會員通訊 ·...

4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社區醫療群 發行單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社區醫療群執行中心 編輯單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 發刊形式:月刊 址: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579號 聯絡電話:(05)532–3911轉5164 網址:www.ylh.ntuh.mc.ntu.edu.tw/ylh/department/15/web/index.html 中華民國102年12月01日 NO.136 健康家庭會員通訊 Healthy Family Member Newsleer 來國內一連串的食用油混油、造假風波 ,使得社會大眾再度開始注意,到底平常家中廚 房的油用對了嗎?自己炸豬油,健康就安全了嗎 ?飲食中油脂比例越低,血脂濃度越低,就越健 康嗎? 脂肪並不是壞東西,對健康的影響有好有壞 。脂肪是人體三大熱量來源之一,也是細胞膜及 體內許多機能組成要件之一。而血液中主要的脂 肪則包含在脂蛋白中,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負 責把膽固醇由肝臟運動到體內其他地方,和動脈 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有關,也叫「壞 的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負責把膽固 醇送回肝臟,也叫「好的脂蛋白」。大體上來說 ,「低密度壞的脂蛋白」越低、「高密度脂蛋白 」越高,就可以越有效遠離心血管疾病。而體內 脂肪的水平,和我們吃了多少油並無顯著關聯, 而是我們吃了什麼油。 食物中的「油」,也就是「脂肪」,依照對 健康的影響,可以分成「好脂肪」和「壞脂肪」 。「好脂肪」指的是「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 低血中壞的脂蛋白,提高血中好的脂蛋白,改善 血壓,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含多量不飽 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植物油(如橄欖油、花生油 、葵花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堅果 類、魚類。「壞脂肪」指的是「飽和脂肪酸」, 研究顯示如果我們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並且以不 飽和脂肪取代,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的風險。含多量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紅肉、奶 油、起司、奶製品、動物油(豬油、牛油)、以 及少數植物油(椰子油、棕梠油)。但要注意, 若是在少吃飽和脂肪同時,反而多吃了「精緻碳 水化合物」(如米飯、白吐司、馬鈴薯、和含糖 飲料)的食物,也達不到改善健康的效果。 另一種更壞的脂肪是「反式脂肪」,反式脂 肪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為 了保存及加工的方便,會將植物油氫化,而在這 過程中就會產生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對健康是沒 有好處的,它的作用和不飽和脂肪酸剛好相反, 會提高血中壞的脂蛋白,降低血中好的脂蛋白, 增進發炎反應,並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的機率。 「低脂食物」、「低脂飲食」並不等於「健 康」,因為降低的不只是壞脂肪,連好脂肪都一 併降低了。低脂飲食往往有較多的「精緻碳水化 合物」,長期食用大量的「精緻碳水化合物」, 可能比大量食用「壞脂肪」帶來的健康傷害更多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除了糖尿病人外,並不需 要嚴格限制食物中膽固醇的量,因為人體血中膽 固醇的指數,是和我們攝食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有關,和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關聯較少。研究也 發現,一天吃一個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 風險。 而健康飲食的關鍵就在於:在選擇日常用油 或是食物時,儘量多選「好脂肪」,少選「壞脂 肪」;不要選「反式脂肪」!以下提供挑選「好 脂肪」的五個小撇步: -低油脂飲食的迷思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Feb-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臺 大 醫 院 雲 林 分 院 社 區 醫 療 群

發行單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社區醫療群執行中心

編輯單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

發刊形式:月刊

地 址: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579號

聯絡電話:(05)532–3911轉5164

網址:www.ylh.ntuh.mc.ntu.edu.tw/ylh/department/15/web/index.html

中華民國102年12月01日

NO.136健康家庭會員通訊Healthy Family Member Newsle�er

  近來國內一連串的食用油混油、造假風波

,使得社會大眾再度開始注意,到底平常家中廚

房的油用對了嗎?自己炸豬油,健康就安全了嗎

?飲食中油脂比例越低,血脂濃度越低,就越健

康嗎?

  脂肪並不是壞東西,對健康的影響有好有壞

。脂肪是人體三大熱量來源之一,也是細胞膜及

體內許多機能組成要件之一。而血液中主要的脂

肪則包含在脂蛋白中,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負

責把膽固醇由肝臟運動到體內其他地方,和動脈

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有關,也叫「壞

的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負責把膽固

醇送回肝臟,也叫「好的脂蛋白」。大體上來說

,「低密度壞的脂蛋白」越低、「高密度脂蛋白

」越高,就可以越有效遠離心血管疾病。而體內

脂肪的水平,和我們吃了多少油並無顯著關聯,

而是我們吃了什麼油。

  食物中的「油」,也就是「脂肪」,依照對

健康的影響,可以分成「好脂肪」和「壞脂肪」

。「好脂肪」指的是「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

低血中壞的脂蛋白,提高血中好的脂蛋白,改善

血壓,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含多量不飽

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植物油(如橄欖油、花生油

、葵花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堅果

類、魚類。「壞脂肪」指的是「飽和脂肪酸」,

研究顯示如果我們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並且以不

飽和脂肪取代,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的風險。含多量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紅肉、奶

油、起司、奶製品、動物油(豬油、牛油)、以

及少數植物油(椰子油、棕梠油)。但要注意,

若是在少吃飽和脂肪同時,反而多吃了「精緻碳

水化合物」(如米飯、白吐司、馬鈴薯、和含糖

飲料)的食物,也達不到改善健康的效果。

  另一種更壞的脂肪是「反式脂肪」,反式脂

肪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為

了保存及加工的方便,會將植物油氫化,而在這

過程中就會產生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對健康是沒

有好處的,它的作用和不飽和脂肪酸剛好相反,

會提高血中壞的脂蛋白,降低血中好的脂蛋白,

增進發炎反應,並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的機率。

  「低脂食物」、「低脂飲食」並不等於「健

康」,因為降低的不只是壞脂肪,連好脂肪都一

併降低了。低脂飲食往往有較多的「精緻碳水化

合物」,長期食用大量的「精緻碳水化合物」,

可能比大量食用「壞脂肪」帶來的健康傷害更多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除了糖尿病人外,並不需

要嚴格限制食物中膽固醇的量,因為人體血中膽

固醇的指數,是和我們攝食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有關,和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關聯較少。研究也

發現,一天吃一個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

風險。

  而健康飲食的關鍵就在於:在選擇日常用油

或是食物時,儘量多選「好脂肪」,少選「壞脂

肪」;不要選「反式脂肪」!以下提供挑選「好

脂肪」的五個小撇步:

-低油脂飲食的迷思

嚴重會有猝死的危險。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由於睡眠中呼吸道

肌肉張力降低而塌陷,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

中斷。在呼吸中斷後會有短暫清醒,使得肌肉重

新獲得正常張力以緩解阻塞,好發於男性、老年

人、肥胖、鼻塞過敏性鼻炎患者,頸部、咽喉部

構造異常者,台灣估計有超過四十萬人有此相關

症候群。

參考資料:

文:哈佛公衛學院”What should I eat? Fats and cholesterol.”一文,原文網址:

http://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what-should-you-eat/fats-and-cholesterol/)

  還是可以選擇喜歡的種類,但是要減少攝取

  的量。當然,若你不是每天都會喝很多牛奶

  ,那麼全脂或低脂奶對健康的影響就比較小

  了。

一、在做菜和烘培時,使用液態的植物油。

二、「反式脂肪」能閃就閃:在加工食物包裝上

  ,一定會標示「反式脂肪」含量,儘量選擇

  含量為「0」的。同時也要注意成分中不含「

  氫化油」、「部分氫化油」、「氫化植物油

  」之類的字眼。

三、以「植物性奶油」取代「動物性奶油」:當

  然,要選擇不含「反式脂肪」的植物性奶油

  。當然,兩者都少用是最好的。

四、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

  脂肪酸是身體必須的脂肪酸,對心臟十分好

  。在魚類(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如鮭魚、

  鮪魚)、堅果類、大豆油、亞麻籽油、菜籽

  油中都找得到。然而這些深海魚類由於位處

  食物鏈的下層,常會累積較多的重金屬。建

  議每周別吃超過三次 每次不超過手掌量,至

  於魚皮、魚內臟和魚卵也要盡量少吃。

五、少吃紅肉,並注意起司、牛奶、冰淇淋的用

  量:這些東西都富含飽和脂肪,也就是「壞

  脂肪」,所以每當想吃紅肉時,想想是否也

  可以用魚肉、雞肉、堅果類、或是豆類來取

  代。市面上的「低脂起司」往往並不如想像

  中的低脂,而且可能含有較多的鹽;所以你

  在最近門診中遇到一位約四十多歲,體格

微胖的上班族,自述一年來睡眠品質不佳,白天

很容易打瞌睡,注意力也會不集中,對工作的內

容常忘記,讓他困擾不已。問其病史,睡眠時間

充足,應該不會有睡眠不足的情形,究其睡眠品

質,家屬觀察到患者鼾聲如雷,吵得家人睡不安

寧,轉介到醫院檢查,果然有中度阻塞型睡眠呼

吸中止症。

  我們常常以一個人睡得「鼾聲如雷」來形容

睡的很好,但現代醫學證實是一種危險疾病的主

要症狀,它代表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狹窄引起亂流

,會導致上呼吸道阻塞而缺氧,影響病人的睡眠

品質,造成白天嗜睡、酸痛、注意力及記憶力下

降,甚至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

病,也會引起頻尿、性功能障礙等泌尿道問題,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潘昱豪醫師】

圖:食品包裝標示上一定會有「反式脂肪」含量

圖片來源:http://highscope.ch.ntu.edu.tw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賴成宏外科診所 孫志榮醫師】

【賴成宏外科診所 賴惠田醫師】

  治療方法有①保守療法:減重、側姿睡眠、

鎮靜安眠藥、肌肉鬆弛劑及抗焦慮等藥物;②使

用連續正壓呼吸器,維持呼吸道通暢;③使用口

腔矯正器將下顎及舌頭拉向前方,擴大呼吸道;

④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軟顎整型手術、雷射懸

壅垂整型手術、無線電波軟顎手術等。

  此病症常被病患、家屬或醫師所忽略。現

今大家強調預防醫學,適時治療可以減少未來

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嚴重疾病的支出,所

以推廣對此疾病的認識,提高診斷率,積極的

治療,可降低未來的醫療及社會的成本。

  每次看到肩背酸痛的病患,尤其是痛的肩

膀已舉不起來,又經歷過中醫針灸、拔罐或民俗

療法的病患,我就想起多年前,一次寒流來襲的

夜間門診。一位年輕的病患,身旁跟著三個年幼

的小孩,進入診間就直訴右肩舉不起來已一個多

月了,最近一星期接受針灸及拔罐,反而更痛及

手麻、腫。這個病患經檢查,肩膀部份紅腫,但

整個右手前臂腫的像麵龜,驚覺不對!病人肩膀

應該有深層肌肉感染,導致感染性壓迫症候群,

當下即告知須至大醫院住院處理。三天後即接到

轉診醫院的通知,病患轉診當天即住進加護病房

,後因全身敗血症,不到一星期即往生。唉!不

是不能針灸、不能拔罐,但過度的局部處理及所

謂的熱敷,很容易造成二度傷害,尤其針灸後又

用熱敷包,細菌感染的機會就很高;若本身有糖

尿病、肝炎或免疫功能不全的人,更要注意感染

的問題。

  「痛」往往是疾病很重要的症狀,但是對於

肌肉疼痛而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

而且大部分的情況這些疼痛都會消失,所以大家

比較不在意。不過對於某些疾病而言,肌肉的疼

痛往往是主要的臨床表現,患者如能提高警覺性

而及早就醫,才能儘早查出病因,進而對症下藥。

  大部分的人們都有過運動後肌肉酸痛的經驗

,產生這種酸痛可能有幾種原因,第一是肌肉纖

維的拉傷,第二是肌肉在運動時及運動後,產生

的一些化學物質刺激到肌肉中的感覺神經,這些

化學物質都是肌肉代謝時的一些產物。以前大家

認為乳酸就是元凶,但是後來有許多研究顯示其

他的化學物質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像血液的循環不良也會引起肌肉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肢血管循環不良所引起的「

血管性跛行」。病患在走一段路後會覺得小腿或

大腿疼痛或發脹,痛到走路會一跛一跛甚至要停

下來休息,在休息三、五分鐘後才能繼續再走路

。血管如果嚴重阻塞,肌肉也有可能壞死。另外

也有一群病患身上到處都痛,總覺得精神不濟或

渾身不對勁,檢查時可能發現肌肉有許多壓了會

痛的點,這種稱為「肌筋膜痛」的成因至今仍是

一個謎。

  我們認為任何長期的肌肉疼痛都不可忽視,

因為只有經過詳細的評估與治療,才能避免一些

嚴重的後果。

醫療小故事

1.坐著看書時 2.看電視時 3.坐在公共場合中不動時〈戲院、開會〉 4.在連續開了一個小時的車上當乘客時 5.下午可以躺下來休息時 6.坐著與別人談話時 7.午餐後靜坐時〈沒有喝酒情況下〉 8.坐在車內交通停頓幾分鐘時 嗜睡總分若大於10分時,就有白天嗜睡的問題 。若合併有夜間打鼾 鼾聲會中斷,或呼吸停止等,就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

0=從不打瞌睡

1=偶爾打瞌睡

2=常常打瞌睡

3=必定打瞌睡

□□□□□□□□

*艾普沃斯 嗜睡自我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當被觀察者入睡時是否有下列情況:1. 高分貝會干擾旁人的鼾聲2. 大聲的喘息並且掙扎吸氣3. 呼吸忽然停止沒有了聲響4. 手腳不自覺亂踢且會抽動5. 枕邊人受不了需分房而臥6. 開車開會時會不自覺睡著 總分若大於5分時,就可能有睡眠呼吸暫停症(OSA),直接影響公共的安全、自身的健康、生活的品質;需要及時做篩檢〈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並尋求相關的諮詢及協助。

0=不會

1=偶而會〈一週1晚〉

2=常常會〈一週2.3晚〉

3=大多時會

〈一週4晚以上〉

□□□□□□

*睡眠觀察者問卷量表 Sleep Observers Questionaire*

--------------- 以下為自我量表,用以評估是否屬於此症候群 --------------- ★量表由孫志榮醫師提供

●雲頂社區醫療群:安泰診所、優生診所、禾安診所、莊診所、偉哲診所、林泰璋診所

●雲門社區醫療群:王彬雄診所、簡光甫診所、姚民源診所、賴成宏外科診所、洤華診所

●他里霧社區醫療群:劉泰成聯合診所、永泰診所、吳國猷診所、張內兒科診所、宏佑診所

●雲曦社區醫療群:劉添萬診所、健原診所、侯榮郎婦產科診所、林炳煌診所、葉雲宇復健科診所

●台安社區醫療群:婦安婦產科診所、腎安診所、太安診所、蔡鼎族小兒科診所、佑幼診所

●螺陽台大社區醫療群:杏泰診所、茂杉診所、林建宏診所、天德內小兒科診所、劉眼科診所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之醫療群★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楊念霖醫師】

4.每週至少應有2天進行大肌群參與的增強肌肉力量的活

 動。

65歲及以上年齡組

  對於該年齡組的成人,身體活動包括在日常生活、

家庭和社區中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

車)、職業活動(如果仍然從事工作的話)、家務勞動

、玩耍、遊戲、體育運動或有計劃的鍛鍊。為增進心肺

、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抑鬱症和認知功能下降等風險,建議如下:

1.老年人應每週完成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

 ,或每週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

 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2.有氧活動應該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

3.為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該年齡段的成人應增加有氧

 活動量,達到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或每週150分鐘

 高強度有氧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

 組合。

4.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

 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 動。

5.每週至少應有2天進行大肌群參與的增強肌肉力量的活

 動。

6.由於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議身體活動量的老人,應

 在能力和條件允許範圍內儘量多活動。

◎結論

  由以上建議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更

需要花心思設計平日的身體活動內容,不應只侷限於單

一的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而應該顧及所有面向,均衡

的鍛鍊身體的各種機能。對所有年齡組人群來說,接受

上述身體活動建議和積極進行身體活動所獲得的效益要

遠大於可能發生的危害。就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

動的建議量而言,骨骼肌肉系統的損傷並不常見,在以

人群為基礎推行「建議」時,為減少骨骼肌肉系統損傷

的風險,適當的方式是鼓勵循序漸進,從相對適中的身

體活動量開始,逐漸向較大身體活動量過渡。

◎前言

  現代人注重養生,往往在食材上費盡心思,從有機蔬

菜、非基因改良植物、少油少鹽及低熱量的烹煮方式,每

個細節都相當小心謹慎,但是民眾往往忽略除了「吃」的

健康之外,規律的運動更能促進身體機能,並且有效增加

心肺功能。我們常常以工作繁忙沒時間運動為理由,但下

班後我們常願意花兩、三個小時大快朵頤一番,卻沒辦法

挪出半個小時運動。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改以運動作

為紓解壓力方式。

◎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具體建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資料,缺乏運動已

成為全球範圍死亡的第四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

)制訂全球性的建議,摘錄如下:

5-17歲年齡組

  對於該年齡組的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活動包括家庭、

學校和社區環境內的玩耍、遊戲、體育運動、交通往來、

娛樂、體育課或有計劃的鍛鍊等。為增進心肺、肌肉和骨

骼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建議如下:

1. 5-17歲兒童青少年應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

身體活動。

2.大於60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

3.大多數日常身體活動應該是有氧活動;同時,每週至少

 應進行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

 等。

18-64歲年齡組

  對於該年齡組的成年人,身體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家

庭和社區環境內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

自行車)、職業活動(如工作)、家務勞動、玩耍、遊戲

、體育運動或有計劃的鍛鍊等。為增進心肺、肌肉和骨骼

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抑鬱症風險,建議如下:

1.18-64歲成年人應每週至少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

 體活動,或每週累計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

 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2.有氧活動應該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

3.為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增加有氧活動量,達到

 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或每週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

 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不運動也是一種病?

0=不會

1=偶而會〈一週1晚〉

2=常常會〈一週2.3晚〉

3=大多時會

〈一週4晚以上〉

參考資料:

1.WHO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2013

2.江建勰、黃國晉:門診服務時體能健康促進之諮商。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學術專論 2009;

 53(5):14-16。

3.江建勰、邱泰源:國民健康生活型態-健康24小時。醫療品質雜誌 2010;4(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