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 第 Û 1 o 文、圖/ 陳鴻文 林鈺修*...

8
文、圖 / 陳鴻文 林鈺修 * 台北市君綺美麗診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一般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又簡稱武漢肺炎),自201912月開 始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散布,隨著年節春運, 快速傳染至中國各省分,進而導致周邊國家甚 至全世界截至3/17150個國家/地區受到影響, 179,112確診病例 (1) ,拉起全球防疫緊報。台灣緊 鄰中國大陸且國際交流頻繁,更須要了解新型冠 狀病毒肺炎之傳播以及相關表現,本文統整中 國、世界、台灣之流行數據,以及相關學術文獻 已知資料。 中國傳染情形 疫情最初以及最嚴重之湖北省,截至3/15 67,794確診個案,死亡3,085例,自1/23封城以 來,每日新增個案仍持續攀升至2/53,156(1),隨後每日新增之趨勢,除了2/14當局更改湖 北省診斷標準將臨床診斷案例也列入計算( 原只 列入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者),故 每日新增案例竄升至17,112名,之後有逐漸下降 之趨勢。2/20當局再次更改湖北省診斷標準 (2) 臨床診斷不再列入統計。接著至3/7 後每日新增 小於100例,且3/12後每日新增小於10例,至3/15 單日新增4例,單日死亡10例,3/16WHO狀況 報告不再將湖北數據單獨統計。 隨著疫情擴大到湖北省以外之省分,中國 對許多省分或直轄市施行封城或封閉式管理( 出社區必須登記,佩戴口罩、量體溫) 2/4以來 每日新增案例之趨勢明顯下降( 2) ,似乎反應 政策的有效性,除2/21 每日新增到達263 例,主 要來自山東單日確診202 例,其餘2/18 之後每日 新增維持在雙位數,至3/15日每日新增23例。 截至3/17,中國確診案例數為81,116例,湖 北省佔比超過80%;死亡病例為3,231例,主要也 來自湖北省,佔比超過90%。且湖北省死亡比例 回顧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1 湖北省確診案例。 ( 數據來自 WHO situation reports 1-55,由筆者整理) 2 湖北省以外確診案例。( 數據來自WHO situation reports 1-55,由筆者整理) 237 57 2020, Vol.63, No.4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Jul-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續教育專欄繼

    文、圖 / 陳鴻文 林鈺修 *

    台北市君綺美麗診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一般科*

    前 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又簡稱武漢肺炎),自2019年12月開始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散布,隨著年節春運,

    快速傳染至中國各省分,進而導致周邊國家甚

    至全世界截至3/17有150個國家/地區受到影響,179,112確診病例(1),拉起全球防疫緊報。台灣緊鄰中國大陸且國際交流頻繁,更須要了解新型冠

    狀病毒肺炎之傳播以及相關表現,本文統整中

    國、世界、台灣之流行數據,以及相關學術文獻

    已知資料。

    中國傳染情形

    疫情最初以及最嚴重之湖北省,截至3/15有67,794確診個案,死亡3,085例,自1/23封城以來,每日新增個案仍持續攀升至2/5有3,156例(圖1),隨後每日新增之趨勢,除了2/14當局更改湖北省診斷標準將臨床診斷案例也列入計算(原只列入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者),故每日新增案例竄升至17,112名,之後有逐漸下降之趨勢。2/20當局再次更改湖北省診斷標準(2),臨床診斷不再列入統計。接著至3/7後每日新增小於100例,且3/12後每日新增小於10例,至3/15單日新增4例,單日死亡10例,3/16後WHO狀況報告不再將湖北數據單獨統計。

    隨著疫情擴大到湖北省以外之省分,中國

    對許多省分或直轄市施行封城或封閉式管理(進出社區必須登記,佩戴口罩、量體溫),2/4以來每日新增案例之趨勢明顯下降(圖2),似乎反應

    政策的有效性,除2/21每日新增到達263例,主要來自山東單日確診202例,其餘2/18之後每日新增維持在雙位數,至3/15日每日新增23例。

    截至3/17,中國確診案例數為81,116例,湖北省佔比超過80%;死亡病例為3,231例,主要也來自湖北省,佔比超過90%。且湖北省死亡比例

    回顧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圖1 湖北省確診案例。 (數據來自WHO si tuat ion reports 1-55,由筆者整理)

    圖2 湖北省以外確診案例。(數據來自WHO situation reports 1-55,由筆者整理)

    237

    572020, Vol.63, No.4

  •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續教育專欄繼

    約4.6%,相較於湖北省以外死亡比例約1%,可看出單一地區爆量對醫藥負荷的影響。隨著湖北

    疫情逐漸穩定,且湖北以外地區維持每日新增的

    低水平,中國疫情似乎受到控制(圖3),但同時間世界上疫情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中國是否會受

    到境外移入的衝擊,仍需觀察。

    世界傳染情形

    截至3/17,全球病例數179,112例,中國以外確診案例為97,996例,自1/31開始,世界衛生

    組織正式宣布此次疫情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

    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不同於中過境內之狀況,世界確診病例攀升速度節節高升(圖4、5),3/11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截至3/17 WHO數據,除早期爆發之義大利(27,980例,每日新增仍不斷創高)、韓國(8,320例,每日新增似有漸漸趨緩趨勢,3/17新增84例)、伊朗(14,991例,每日新增仍不斷創高),其他國家以及地區皆面對難以控制升高的病例數,

    圖5 世界確診案例分布。(參考自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ituation Report 57)

    圖3 中國確診案例及死亡案例。 (數據來自W H O situation reports 1-57,由筆者整理)

    圖4 中國以外確診案例。(數據來自WHO situation reports 1-57,由筆者整理)

    238

    58 2020, Vol.63, No.4

  • 續教育專欄繼

    西太平洋確診案例91,779例,歐洲64,188例,中東16,786例,美洲4,910例。其中歐洲多國破千例,尤為嚴重,美國自3/13起30日內暫停所有歐洲赴美航班,歐盟自3/17起30日內關閉外部邊境。我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已將中港澳、

    西亞多國、北非多國、歐洲多國、美國、加拿

    大、澳洲、紐西蘭列為第三級警示(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日本、新加坡列為第二級警示(加強預警);全球其他地區第一級注意(提醒注意)。自3/19起非本國籍人士限制入境台灣。

    台灣傳染情形

    截至3/18,台灣共有100例確診病例 (3),以3/18單日新增23例創下新高。其中境外移入71例,早期11例有武漢旅遊史,自第14/15/17/18例歐洲旅遊史,第33例日本旅遊史,第39例埃及旅遊史,第44例菲律賓旅遊史,第47例荷蘭旅遊史,爾後陸續出現非中港澳旅遊史旅遊史確診案

    例,其中以歐洲及土耳其旅遊史為最多,考驗台

    灣檢疫能力,自3/19起非本國籍人士限制入境台灣;29例本土病例中,有2例(第24例、第34例)感染源不明,其中第34例更造成國內首起院內感染,共9人;截至3/18,確診個案中維持1名死亡,22名解除隔離。未來除考驗邊境檢疫能力,也須提防社區感染之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程概述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為代表人物,發

    布於NEJM(4),收案1,099個案的研究中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四分位距2-7天,原暫登於medrxiv時全部個案為0-24天),發病後,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88.7%)、咳嗽(67.8%)、有痰(33.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入院時發燒的比例僅43.8%,而腸胃道症狀則較為少見(噁心嘔吐5.0%,腹瀉3.8%)。發病後進展到肺炎中位數為3天(四分位距1-6天)。

    根據發表於JAMA(5),138名住院病人,從有症狀到呼吸困難之中位數為5天 (四分位距1-10天),有症狀到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為8天(四分位距6-12天)。

    肺炎之比例為91.1%,ARDS為3.4%,敗血性休克為1.1%,死亡1.4%(4)。從進入ICU到死亡天數的中位數為7天(四分位距3-11天)(6)。另根據刊登於JAMA(7)統計44,672實驗室確診之中國病例,嚴重症狀14%、重症5%,死亡率2.3%,且死亡率會隨著年紀與嚴重程度有正相關:70-79歲族群死亡率8.0%,超過80歲族群死亡率14.8%,重症個案死亡率49.0%。JAMA(8)另一篇22,512義大利病例的觀察數據,嚴重症狀24.9%、重症5.0%,死亡率7.2%,死亡率與中國報告依樣有隨著年紀上升的趨勢:50-59歲死亡率1%,60-69歲3.5%,70-79歲12.5%,80-89歲19.7%,超過90歲22.7%。刊登於The Lancet(9)分析武漢、湖北、中國各省死亡率,死亡率會隨同一時間感染個案數正向

    關,如圖6,推測醫療資源之超載會提高死亡率。

    圖6 截至2/26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數據,圖A、B顯現湖北與其他各省有不同的死亡率及盛行率;圖C顯現盛行率與死亡率呈正相關(9)。

    239

    592020, Vol.63, No.4

  •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續教育專欄繼

    於The Lancet(10)上54名死亡相對137名出院案例的分析,年紀(平均死亡者69歲vs出院者52歲)與共病(尤其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對預後有顯著差異,另外SOFA score(平均4.5分vs平均1分)、qSOFA score(平均1分vs平均0分)、CURB-65 score(平均2分vs平均0分)亦有顯著差異,適合評斷新冠肺炎預後。

    影像學的變化,應注意的是,根據前述

    1,099個案之研究,入院時,胸部X光發現異常的比例較低(59.1%),要以胸部CT發現異常的比例較高(86.2%)(4)。在Radiology(11)期刊上收案121名病人的研究,以有症狀到做胸部CT的時間分為三組,初期(0-2天)、中期(3-5天)、晚期(6-12天),初期沒有肺部病灶高達56%,隨著發病時間的推移,與SARS以及MERS有類似的狀況,發展為雙側肺葉侵犯(早期28%、中期76%、晚期88%),周邊分布peripheral distribution(早期22%、中期64%、晚期72%),出現毛玻璃樣斑塊(ground-glass opacity, GGO)(早期44%、中期8 8 %、晚期8 8 % )。大部分以圓形型態病徵(rounded morphology of opacities)表現(早期39%、中期67%、晚期60%),隨著發病時間的推移,漸漸出現線性陰影(Linear opacity)(早期0%、中期9%、晚期20%)、不規則石板拼鋪型態(crazy-paving pattern)(早期0%、中期3%、晚期20%)。以最終能出院之個案分析(12),有症狀後5-8天對於0-4天的嚴重度有顯著差異(significant, p < 0 . 0 5 ),且兩側肺葉均在下肺葉較為嚴重

    (significant, p

  • 續教育專欄繼

    上升、Lactate上升、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上升、D-dimer上升、BUN上升、Creatinine上升有顯著意義(5)(表1)。

    醫事人員防護

    The Lancet(14)舉出幾個例子強調輕症仍有傳染之可能性:10歲男孩無症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病人住院開刀傳染給14名醫護人員;北京防疫專家到武漢視察後出現眼睛感染症狀,

    隨後伴隨發燒並檢驗出陽性感染;上海無症狀

    (subclinical)病人至德國開會傳染給2名近距離接觸,以及2名未近距離接觸之與會人員。

    加上考量JAMA上統計中國44672實驗室確診病例 (7),1716例(約3.8%)是醫事人員,其中14.8%的病例為嚴重症狀到重症;統計義大利22512病例(8),其中2026例(約9%)為醫事人員。在疫情爆發時,醫事人員的防護至關重要。

    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建議,醫療機構人員

    照護特殊傳染性肺炎之病例,現階段建議依循標

    準防護措施、飛沫傳染、接觸感染及空氣傳染防

    護措施之原則;個人防護裝備組包含N95口罩、外科口罩、護目裝備、髮帽、雙層拋棄式手套、

    拋棄式防水隔離衣。於公共區域第一線工作人員

    建議配戴醫用口罩;一般門診及急診檢傷區進行

    詢問相關主訴及TOCC,未接觸病人,建議配戴外科口罩;病人轉送至院內其他單位建議配戴

    N95、戴手套及一般隔離衣;對於確診病人,一般性接觸病人建議N95、戴手套、一般隔離衣、護目裝備;接觸確診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建

    議配戴N95、戴手套、防水隔離衣、護目裝備(全面罩)及髮帽;進行呼吸道檢體採集或可能產生飛沫微粒醫療處置,建議穿戴N95、戴手套、防水隔離衣、護目裝備(全面罩)、髮帽,且應在負壓病室或換氣良好的單人病室內執行。另應注意

    手部衛生,依循手部衛生5時機: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暴露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圖9)。

    根據The Lancet(16)上一篇香港對於緊急呼吸道處置工作人員安全的建議,面對所有疑似病

    例,應穿戴防護裝備及執行手部衛生,所有會產

    生氣霧(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s,即讓病人產生飛沫)的處置都要在空氣隔離病房(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內進行,並穿戴雙層手套以減低環境觸媒傳染(fomite transmission,即

    圖9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15)。

    241

    612020, Vol.63, No.4

  •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續教育專欄繼

    透過碰觸公共物品產生的接觸傳染)的可能性;非侵襲性呼吸器(noninvasive ventilator, NIV)、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任何產生超過6 L/min供氧都不被建議,除非排除COVID-19或具備空氣隔離病房,若有需要應盡早考慮插管;插管流程避免氣袋

    閥面罩供氣(Bag mask ventilation, BMV)、搖高床頭、使用PEEP valve、使用呼吸道輔助器(airway adjuncts),若有需要,建議使用聲門上通氣工具(supraglottic device)如喉頭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並緩和供氣;使用快速引導插管(rapid sequence intubation, RSI),過程應持續監測病人呼末二氧化碳(ETCO2),麻藥選擇考慮Rocuronium預防咳嗽嘔吐,使用後應靜脈給予1.2 mg/kg rocuronium以維持相當suxamethonium的起始時間;插管後應盡速打起氣囊(cuff ),持續監測病人呼末二氧化碳(ETCO2),確定沒有洩漏後才通氣。

    另外JAMA(17)上來自新加坡採集空氣隔離病房各處病毒量的研究,廁所馬桶採檢出病毒,

    民眾防護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19),目前未有

    疫苗可用來預防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受疾病感染的生活日常,包括避免去有風險的地

    區,沒有必要時不前往醫院或診所,避免食用生

    肉、生蛋,避免接觸動物或動物屍體,並保持良

    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衛生習慣包含:1. 維持手部清潔保持經常洗手習慣,盡量使用肥皂和清水確實洗手。2.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有咳嗽等呼吸道症

    狀時,外出應戴醫療等級口罩,與他人交談時,

    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3. 正確配戴口罩。如出現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頭

    痛、流鼻水、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倦怠/疲倦、甚至腹瀉,在症狀開始後,先多休息、

    規律量體溫並記錄下來、喝水適量補充營養,

    觀察並用症狀減輕的藥物(例如:退燒解熱止痛的藥物) 先處理是否緩解,應儘量在家中休息至症狀緩解後24小時以上。若出現發燒24小時不退,或者併發膿鼻涕、濃痰、嚴重嘔吐或喘等症

    狀,才前往醫療院所就醫。就醫時,請主動清楚

    圖10 紅色為strong positive (Low Cycle threshold value, ≤32),黃色為weak positive(High Cycle threshold value, >32),藍色為陰性(17)。

    推測糞便中可能成為傳染途

    徑;通風口也有採檢出病

    毒,雖受限技術無法證明病

    毒有空氣傳染可能性,但推

    測含有病毒的飛沫能隨氣流

    散布。筆者認為應盡量避免

    處於如圖10,空氣隔離病房病毒量較多的地方。

    各 位 醫 師 若 接 觸 病

    人除應落實「T O C C」機制,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

    史 (Travel h is tor y)、職業別 ( O c c up at i on )、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也應注意防護措施,多加洗手,並遵

    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及通報

    流程。(圖11)

    242

    62 2020, Vol.63, No.4

  • 續教育專欄繼

    圖11 武漢肺炎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18)。

    提供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所謂TOCC)。生病期間應該避免上學、上班、參加集會、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如

    果有需要外出,應該避免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以

    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在家期間,最好有獨立房間,並保持家裡

    的通風,避免與同住的人有親密的接觸,如同

    桌吃飯、擁抱、親吻或性行為,並請同住人也

    務必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自己的

    眼、口、鼻;尤其是家中的嬰幼兒、兒童、長

    者、或其他免疫不全的同住者,更須與生病的

    人保持至少一公尺的距離。家中若需要消毒,

    物品表面,如門把、桌面、電燈開關等,可以

    用1:100(500ppm)漂白水稀釋液進行擦拭,即市售之含氯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一般為5-6%,即50,000-60,000ppm),以清水稀釋100倍使用。

    倘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需長期治療者、孕婦等,於國內疫情流行期間,建議避免參加集會

    活動。

    可安排適當的旅遊行程,避免人潮擁擠的

    地方,並隨時注意國內疫情以及國際旅遊疫情建

    議等級,避免前往已發佈「第三級:警告」的地

    區。

    參考資料

    1.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ituation

    Reports – 1-57, 2020. https://www.who.int/

    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situation-reports/. accessed 2020/3/1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

    案 (试行第六版 ),中國2020: 4-5.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https://www.cdc.gov.tw/.

    accessed 2020/3/18.

    4. G u a n W J , N i Z Y , H u Y , e t a l . : C l i n i c a 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JM. February 28, 2020 DOI: 10.1056/

    NEJMoa2002032. accessed 2020/3/17.

    243

    632020, Vol.63, No.4

  •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續教育專欄繼

    5. Dawei Wang, Bo Hu, Chang Hu,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JAMA. February 7, 2020.

    d o i : 1 0 . 1 0 0 1 / j a m a . 2 0 2 0 . 1 5 8 5 . a c c e s s e d

    2020/2/24.

    6. Xiaobo Yang, Yuan Yu, Jiqian Xu,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s of crit ical ly i l l patients

    with SARS-CoV-2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single-centered,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Publ ished February 24,

    2020 DOI :h t tps : / /do i .o rg/10.1016/S2213-

    2600(20)30079-5. accessed 2020/3/17.

    7. Z u n y o u W u , J e n n i f e r M . M c G o o g a n :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Summary of a Report of 72 314 Cases

    From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4,

    2020. doi:10.1001/jama.2020.2648. accessed

    2020/3/17.

    8. Edward Livingston, Karen Bucher: Coronavirus

    D isease 2019 (COV ID-19 ) i n I t a l y .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7, 2020. doi:10.1001/

    jama.2020.4344. accessed 2020/3/17.

    9. Y u n p e n g J i , Z h o n g r e n M a , M a i k e l P

    Peppelenbosch, et a l : Potent ia l associat ion

    between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resource avai labi l i ty. The Lancet. Published

    February 25, 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

    S2214-109X(20)30068-1. accessed 2020/3/17.

    10. Fei Zhou, Ting Yu, Ronghui Du,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 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Publ ished March 11, 2020 DOI:https://doi.

    org/10.1016/S0140-6736(20)30566-3. accessed

    2020/3/17.

    11. Adam Bernheim, Xueyan Mei, Mingqian Huang, et

    al: Chest CT Findings in Coronavirus Disease-19

    (COVID-19): Relationship to Duration of Infection.

    Radiology. Feb 20 2020 https://doi.org/10.1148/

    radiol.2020200463. accessed 2020/2/24.

    12. Feng Pan, Tianhe Ye, Peng Sun, et al.: Time

    Course of Lung Changes On Chest CT During

    Recove ry F rom 2019 Nove l Co ronav i r us

    (COVID-19) Pneumonia. Radiology. Feb 13 2020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020200370.

    accessed 2020/2/24.

    13. Zi Yue Zu, Meng Di Jiang, Peng Peng Xu,et

    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Radiology. Published

    Online Feb 21 2020https://doi.org/10.1148/

    radiol.2020200490. accessed 2020/3/17.

    14. D e C h a n g , H u i w e n X u , A n d r e R e b a z a ,

    e t al.: Prot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from

    subclinic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The Lancet.

    Published:February 13, 2020DOI:https://doi.

    org/10.1016/S2213-2600(20)30066-7. accessed

    2020/2/24.

    1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醫療機構因應嚴重特殊

    傳染性肺炎之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1090214.

    pdf 第4頁 https://www.cdc.gov.tw/File/Get/i5-

    xihz7dmbC9KzRsYV3Ug/. accessed 2020/3/18.

    16. Jonathan Chun-He i Cheung, Lap T in Ho,

    Justin Vincent Cheng, et al: Staff safety during

    emergency airway management for COVID-19

    in Hong Kong. The Lancet. Published February

    24, 2020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

    2600(20)30084-9. accessed 2020/3/18.

    17. Ong SWX, Tan YK, Chia PY, et al: Air, Surface

    Env i r onmen ta l , and Pe r sona l P ro tec t i v e

    E q u i p m e n t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 b y S e v e r e

    Acute Resp i ratory Syndrome Coronav i rus

    2 ( S A R S - C o V - 2 ) F r o m a S y m p t o m a t i c

    Patient. JAMA. Published onl ine March 04,

    2020. doi:10.1001/jama.2020.3227. accessed

    2020/3/18.

    1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

    案處理流程1090314(修 ).pdf https://www.cdc.

    gov.tw/File/Get/T-5KsrqhwuHbL9eLdhJV1w/.

    accessed 2020/3/18.

    1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防 疫 行 為 指 引https://www.cdc.gov.tw/File/

    Get/7qnbqMBoJRLr74SOuNdGvg/. accessed

    2020/3/18.

    244

    64 2020, Vol.63,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