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動心弦 許培香會佐 ·...

3
教會報告 1. 重建工程費用尚欠二千多萬港元,求主感動眾弟兄姊妹努力 奉獻。 2. 按八月份的工程進度,若果九月初取得入伙紙,預計新堂可 於九月尾前啟用,但仍存有變數,請大家在禱告中切切記念。 3. 第 86 屆浸禮將於 12 月 11 日(日)舉行,浸禮班課程將於 9 月 29 日(四)晚上 7 時 30 分開始第一課,請已報名的肢體 預留時間。報名查詢可聯絡所屬牧區團牧。 2016 九月號 SET 8 5 出版:觀潮浸信會 督印:倪貢明牧師 編輯委員:蘇東明主任、梁淑瑩、戚麗儀、曾紉庭、何卓怡、蔡綺楣、蘇悅呈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 11 號華成工商中心 7 樓 13 室 電話:(852) 2341 1158 傳真:(852) 2344 676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ktsbc.org.hk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會聯絡 「825 水災」秀茂坪山坡崩塌 1976 年 8 月 25 日,九龍東一帶下著傾盆大雨。上午約 9 時 25 分,秀 茂坪邨(舊區)第 9 座後面一處山坡突然崩塌,山泥直湧入第 9 座較低的 樓層和地下商舖。該次意外,最後共證實有 18 人死亡,另 24 人受傷,災 民人數有 3,121 名。 1 死裏逃生 同日早上,三號風球正高懸,天文台已宣佈所有學校停課。培香會佐 一家人就是住在災場鄰近 15 座 4 樓及 8 樓。培香會佐和爸爸親眼目睹山泥 像地毯般從 9 座後面一處山坡傾瀉下來,迅即聽見有人大叫「救命」!爸爸 立時着培香會佐一同跪下禱告。之後,各人立刻執拾證件及細軟,慌慌促促 地離開了災場。此時消防搶救隊也趕抵現場進行搶救工作,並即時封鎖了 9 座和 15 座兩幢大廈。培香會佐媽媽馬上提議前往教會暫住。前一天,培香 會佐的大哥許桐平把車子泊在 15 座基秀學校附近的停車場,此處也不能倖 免,車子被塌泥推到路邊。最終,大哥許桐平順利駕車送一家人往教會去。 培香會佐憶述,當年的情境有如死裏逃生! 教會是我的避難所 一家人終於安全到達教會,當 時教會的堂主任黃孝禮牧師與他們一 起禱告並讓他們在教會的副堂暫住下 來。晚上,各人就把長木櫈連成一排, 將被鋪在長櫈上就寢休息;又將被褥 鋪在地上睡覺,日間就把被褥整理收 拾,回復副堂的原貌。每日三餐就前 往教會對面的餐廳進食。家中各人都 憂心忡忡,天天在等消息,不知何時 方可回家去。面對大難當頭,無家可 歸,完全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可投靠的 情況下,教會成了他們一家人唯一的避難所。同住在教會的屋簷下,此時此 刻教會不單是他們屬靈的家,且成了他們遮風擋雨的藏身之所。 大約一個月後災場終獲解封,培香會佐感謝上主保守他們一家平安回到 家中。她從 4 樓家中露台向下望,看見泥漿覆蓋了 15 座近 9 座的首兩個單 位地下及 3 樓所有範圍,山泥在 3 樓就停住了!完全沒有波及 4 樓,家中 絲毫沒有受影響,所有財物家當也都完全沒有損失。他們全程目擊災難的發 生,但竟然可以歷劫歸來。培香會佐在憶述死裏逃生的水災之際,刻下也想 起了她的救命恩人李木莊先生 ...... 火災時的救命恩人 培香會佐大約五歲時,當年一家人住在牛頭角佐敦谷的七層大廈,他們 在屋內近門口位置以鐵皮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廚房並設置簡單爐具來煮食。當 教會作為避難所——兩個住在教會的故事(下) 潮動心弦 專訪記者戚麗儀姊妹 我們是一群植根觀塘,服侍社區的 門徒。透過實踐聖言、真誠敬拜、 權能禱告、合一團契、全人裝備、 委身侍奉,成為盛載生命的天國子 民。遵行父神的呼召,順服基督的 差遣,隨從聖靈的引導,向普世宣 揚整全的福音。 使命 宣言 天,媽媽開了火煮湯後就往公眾浴室去,留下培香會佐和兩個弟弟在家中。 一剎那,培香會佐看見爐上熱騰騰的湯滾滾而下,引致搶火。她見火焰在燃 燒,即時跑去浴室向媽媽求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在緊張關頭無法說出: 「屋企火燭呀!」只懂催促媽媽速速回家去!之後,又匆匆走回屋內。年幼 的培香會佐當時沒有任何安危的意識,在沒有成年人的陪伴下,獨自把兩個 弟弟抱上由兩張板條木櫈及一塊木板所架成的臨時床上,三人呆呆地坐在火 光熊熊的屋內。直至住在他們對面座的鄰居看見火勢猛烈,大聲叫:「火燭 呀!」驚動了當時住在培香會佐家隔壁的李美齡會佐一家。美齡會佐的爸爸 李木莊先生眼見火勢嚴峻,立刻用衣物把火撲熄,並把她和兩個弟弟抱離火 場,他們因此才能逃過一劫!姊弟三人絲毫沒有損傷,經歷了一次死裏逃生。 結語 培香會佐一生最難 忘的,就是經歷了以上 兩宗水與火的災禍。以 後,她害怕水和火。每 次閃電打雷、聞說有火 災、山泥傾瀉等,都會 勾起她從前恐懼的回憶。 雖然如此,水火之災卻 讓培香會佐經歷了上帝 一次又一次的保守和看 顧,讓她和家人可以安然無恙,她心中感恩莫名! 從小,培香會佐在父母的蔭庇下長大,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她父親為人 樂觀、誠實可靠又樂於助人,她以父親為榮,也承傳了父親相同的個性。從 年幼懂事一路走到人生的「樂齡」,她始終如一;半生投身教育工作、家庭 以外,觀潮就是她第二個家。退休後,除了悉心照顧年老的母親外,其餘時 間都是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地服侍教會。她在 2013 年被教會按立為會佐。他 們一家四代同堂,無論年少和年老的,一直都忠心耿耿,守護着觀潮這個家。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蹚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 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以賽亞書 43:2) 1 維基百科(2014 年 3 月 3 日)。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 6 月 28 日。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 / 許培香會佐 的故事 圖中可見當年在教會住的兩家人在 觀潮暫住時所睡的長椅。 左起:戚麗儀姊妹、許培香會佐、莊素妹姊妹。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Nov-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潮動心弦 許培香會佐 · 培香會佐大約五歲時,當年一家人住在牛頭角佐敦谷的七層大廈,他們 在屋內近門口位置以鐵皮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廚房並設置簡單爐具來煮食。當

教會報告

1. 重建工程費用尚欠二千多萬港元,求主感動眾弟兄姊妹努力奉獻。

2. 按八月份的工程進度,若果九月初取得入伙紙,預計新堂可於九月尾前啟用,但仍存有變數,請大家在禱告中切切記念。

3. 第 86屆浸禮將於12月 11日(日)舉行,浸禮班課程將於9月 29日(四)晚上 7時 30分開始第一課,請已報名的肢體預留時間。報名查詢可聯絡所屬牧區團牧。

觀 潮 浸 信 會

2016九月號

SET

第85期

出版:觀潮浸信會 督印:倪貢明牧師 編輯委員:蘇東明主任、梁淑瑩、戚麗儀、曾紉庭、何卓怡、蔡綺楣、蘇悅呈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 11號華成工商中心 7樓 13 室 電話:(852)23411158 傳真:(852)23446760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ktsbc.org.hk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會聯絡

「825 水災」秀茂坪山坡崩塌1976 年 8 月 25 日,九龍東一帶下著傾盆大雨。上午約 9時 25 分,秀

茂坪邨(舊區)第 9座後面一處山坡突然崩塌,山泥直湧入第 9座較低的

樓層和地下商舖。該次意外,最後共證實有 18 人死亡,另 24 人受傷,災

民人數有 3,121 名。1

死裏逃生同日早上,三號風球正高懸,天文台已宣佈所有學校停課。培香會佐

一家人就是住在災場鄰近 15 座 4樓及 8樓。培香會佐和爸爸親眼目睹山泥

像地毯般從 9座後面一處山坡傾瀉下來,迅即聽見有人大叫「救命」!爸爸

立時着培香會佐一同跪下禱告。之後,各人立刻執拾證件及細軟,慌慌促促

地離開了災場。此時消防搶救隊也趕抵現場進行搶救工作,並即時封鎖了 9

座和 15 座兩幢大廈。培香會佐媽媽馬上提議前往教會暫住。前一天,培香

會佐的大哥許桐平把車子泊在 15 座基秀學校附近的停車場,此處也不能倖

免,車子被塌泥推到路邊。最終,大哥許桐平順利駕車送一家人往教會去。

培香會佐憶述,當年的情境有如死裏逃生!

教會是我的避難所一家人終於安全到達教會,當

時教會的堂主任黃孝禮牧師與他們一

起禱告並讓他們在教會的副堂暫住下

來。晚上,各人就把長木櫈連成一排,

將被鋪在長櫈上就寢休息;又將被褥

鋪在地上睡覺,日間就把被褥整理收

拾,回復副堂的原貌。每日三餐就前

往教會對面的餐廳進食。家中各人都

憂心忡忡,天天在等消息,不知何時

方可回家去。面對大難當頭,無家可

歸,完全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可投靠的

情況下,教會成了他們一家人唯一的避難所。同住在教會的屋簷下,此時此

刻教會不單是他們屬靈的家,且成了他們遮風擋雨的藏身之所。

大約一個月後災場終獲解封,培香會佐感謝上主保守他們一家平安回到

家中。她從 4樓家中露台向下望,看見泥漿覆蓋了 15 座近 9座的首兩個單

位地下及 3樓所有範圍,山泥在 3樓就停住了!完全沒有波及 4樓,家中

絲毫沒有受影響,所有財物家當也都完全沒有損失。他們全程目擊災難的發

生,但竟然可以歷劫歸來。培香會佐在憶述死裏逃生的水災之際,刻下也想

起了她的救命恩人李木莊先生 ......

火災時的救命恩人培香會佐大約五歲時,當年一家人住在牛頭角佐敦谷的七層大廈,他們

在屋內近門口位置以鐵皮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廚房並設置簡單爐具來煮食。當

教會作為避難所——兩個住在教會的故事(下)

潮動心弦

專訪記者戚麗儀姊妹

我們是一群植根觀塘,服侍社區的門徒。透過實踐聖言、真誠敬拜、權能禱告、合一團契、全人裝備、委身侍奉,成為盛載生命的天國子民。遵行父神的呼召,順服基督的差遣,隨從聖靈的引導,向普世宣揚整全的福音。

使命宣言

天,媽媽開了火煮湯後就往公眾浴室去,留下培香會佐和兩個弟弟在家中。

一剎那,培香會佐看見爐上熱騰騰的湯滾滾而下,引致搶火。她見火焰在燃

燒,即時跑去浴室向媽媽求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在緊張關頭無法說出:

「屋企火燭呀!」只懂催促媽媽速速回家去!之後,又匆匆走回屋內。年幼

的培香會佐當時沒有任何安危的意識,在沒有成年人的陪伴下,獨自把兩個

弟弟抱上由兩張板條木櫈及一塊木板所架成的臨時床上,三人呆呆地坐在火

光熊熊的屋內。直至住在他們對面座的鄰居看見火勢猛烈,大聲叫:「火燭

呀!」驚動了當時住在培香會佐家隔壁的李美齡會佐一家。美齡會佐的爸爸

李木莊先生眼見火勢嚴峻,立刻用衣物把火撲熄,並把她和兩個弟弟抱離火

場,他們因此才能逃過一劫!姊弟三人絲毫沒有損傷,經歷了一次死裏逃生。

結語培香會佐一生最難

忘的,就是經歷了以上

兩宗水與火的災禍。以

後,她害怕水和火。每

次閃電打雷、聞說有火

災、山泥傾瀉等,都會

勾起她從前恐懼的回憶。

雖然如此,水火之災卻

讓培香會佐經歷了上帝

一次又一次的保守和看

顧,讓她和家人可以安然無恙,她心中感恩莫名!

從小,培香會佐在父母的蔭庇下長大,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她父親為人

樂觀、誠實可靠又樂於助人,她以父親為榮,也承傳了父親相同的個性。從

年幼懂事一路走到人生的「樂齡」,她始終如一;半生投身教育工作、家庭

以外,觀潮就是她第二個家。退休後,除了悉心照顧年老的母親外,其餘時

間都是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地服侍教會。她在2013年被教會按立為會佐。他

們一家四代同堂,無論年少和年老的,一直都忠心耿耿,守護着觀潮這個家。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蹚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以賽亞書 43:2)

1 維基百科(2014 年 3月 3日)。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 6月 28 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 /

許培香會佐 的故事

圖中可見當年在教會住的兩家人在觀潮暫住時所睡的長椅。

左起:戚麗儀姊妹、許培香會佐、莊素妹姊妹。

Page 2: 潮動心弦 許培香會佐 · 培香會佐大約五歲時,當年一家人住在牛頭角佐敦谷的七層大廈,他們 在屋內近門口位置以鐵皮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廚房並設置簡單爐具來煮食。當

1960-1967 天台期

塘人

GUY

觀潮(當時名為「九龍城潮語浸信會觀塘佈道所」)於 1965年以港幣約 15萬的價

錢向政府購得觀塘翠屏道614地段(即本會原址),1雖然買地所需的費用已經低於市價

三分之二,但是加上建堂所需的費用,對於當時一群基層及居住於徙置區的觀潮弟兄姊妹

來說仍然是一筆天文數字。因此,當時的領袖便發起了「一毫子運動」,鼓勵所有的弟兄

姊妹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每天於生活中抽取少許的金錢為建堂出一分力,以積少成多的方

式籌集資金。除了弟兄姊妹一分一毫的付出之外,因著美浸信會、林子豐博士以及母會九

龍城潮語浸信會的鼎力支持及奉獻下,最後合共籌得超過港幣80萬完成購地及整個建堂

工程。2

建堂期間,天台佈道所的運作一直持續,母會亦差派了姚振國牧師擔任建堂時期的

傳道工作,同時間,姚師母亦負責潮光幼稚園的工作。31967 的復活節,教會邀請了美

浸信會的薛雅各博士(Dr.JamesL.Sprigg)以及史有勳牧師主持奠基儀式,而孔師母

(BarbaraKoons)亦帶領詩班於新堂的外圍獻唱。4短短兩年時間,位於翠屏道的座堂

在 1967年 11月終於建成,亦於同年的 12月 10日舉行開幕禮。5同時間,姚振國牧師

於建堂完成後便調任母會,由林志仁牧師偕夫人何蔚麗牧師接任為主任傳道。

新堂提供了很多地方給予不同的聚會使用,包括:祈禱室、活動室、會議室等等,禮

堂更可以容納 650 位弟兄姊妹。6除了位置空間上的擴展外,教會聚會人數亦上升至 400

多人。7由大廈天台轉為一座樓高三層的教會,第二次大遷徙標誌著觀潮下一個里程的開始。

1 Soo Ming-wo, Christianity in a Colonial and Chinese Context, (D. 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0), p. 91.2 Soo Ming-wo, Christianity in a Colonial and Chinese Context, (D. 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0), p. 91. 3 A.B.F.M.S., Kwun Tong Breaks Ground for a Church, (The Peak, June 1965), p.2.4 A.B.F.M.S., Kwun Tong Breaks Ground for a Church, (The Peak, June 1965), p.1.5 〈事工發展初步研究及分析〉。香港:觀塘潮語浸信會,2008,頁 5。以及《立會廿五週年銀禧紀念特刊》。 香港:觀塘潮語浸信會,1998。6 History of Kwun Tong Swatow Baptist Church.7 《觀塘潮語浸信會——廿周年堂慶特刊》。香港:觀塘潮語浸信會,1993。

翠屏道11號堂址,當時在教會座堂尚未建成的地盤合照。

潮光幼稚園畢業典禮師生合照。紅圈者為姚師母。

1967年落成的觀潮座堂外觀。

「潮」光倒流六十年

III

潮 玩 潮 學 暑期班眨眼間暑假過去了,本年度的暑期活動已經結束,心中實在充滿著不捨。但想起在過程中,看到

眾學生面上的笑容,得知他們享受參與教會的活動,就覺得舉辦這些暑期活動是非常值得的。

今次是社關第一次籌辦暑期活動,所以過程中一直「摸著石頭過河」。由最初思考開設甚麼興趣班和活

動,直到活動開始及完結,整個過程也是戰戰兢兢的,擔心參與人數不足導致不能開班、擔心教會的地理位

置令參加者卻步等,但感謝神一路帶領,除去我們一切擔憂,最終所有暑期活動包括木箱鼓班、結他班、石

頭彩繪班、功課輔導班及英語成長營也能夠順利舉行,讓更多社區人士和新面孔初次走進教會及接觸信仰。

暑期班有多個令人難忘的畫面,記得在功輔班中,有一位家長表示:「你們教會真的很有心,願意借出

場地出錢,去聘請有心教學的導師幫忙,我希望教會能教導她(我的女兒)。」建立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弟兄姊妹們將基督的愛展現出來,使更多人願意信任教會並接受基督。此外,小朋友十分投入參與每一個

製作石頭彩繪的機會,又將製成品展示給家長欣賞,實在感受到他們學習的喜樂。不過,最難忘就是英語成

長營,由於活動第二天早上正值紅色暴雨警告,原本安排好的活動被逼取消,可幸活動成功在兩天後再次舉

行,而大部分參加者也能悉數出席,活動最終在歡笑聲中完結。

現時,約有數名小學生藉著暑期班穩定地參與教會聚會,祈求神在我們回到翠屏道

後,繼續使用教會去使更多人認識祂,可以真正地幫助區內人士的需要,亦感動

更多弟兄姊妹參與社關服侍。

功課輔導班

英語成長營木鼓箱班 石頭彩繪班

kenneth
Rectangle
kenneth
Polygon
0.00
kenneth
Polygon
0.00
Page 3: 潮動心弦 許培香會佐 · 培香會佐大約五歲時,當年一家人住在牛頭角佐敦谷的七層大廈,他們 在屋內近門口位置以鐵皮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廚房並設置簡單爐具來煮食。當

作者:足印

上回提要:阿謙透過補習學生阿湛而認識他的同學拉濟,拉濟是一名尋求庇護者,阿鐵答應阿謙的邀請,一起與拉濟見面 ......

阿謙付完錢,棒著三個麥記的快餐來到桌前,拉濟得悉是阿謙請客,

沒聲價地道謝。他們一邊吃,一邊問拉濟為何會來到香港。拉濟用他不

太流利的英語夾雜一些粵語說,他的國家連年打仗,父母在戰亂中雙亡。

年紀小小的他被游擊隊俘虜,他們把他訓練成童兵,拿搶威脅人、殺人、

擄掠等是他當時每天必做的工作。拉濟說到這兒時頓了一頓,望向阿謙

和阿鐵,好像有點擔心說出這些經歷會嚇怕這兩位新相識的朋友,阿謙

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示意他說下去。

「總之,在游擊隊待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我們的隊目被政府捉拿,

我被通緝,於是我逃到鄰近的國家去。」說到這兒,拉濟的表情仍舊痛

苦:「沒有食物,沒有住的地方。我和其他流浪街頭的孩童混在一起,

有時會一起去偷食物,但更多時間是吸聞強力膠,以求獲取一刻的快感,

至少在精神上可以暫時逃離這沒有明天的生活,和避過記憶中人們臨死

時所發出的尖叫和痛苦表情。」

後來,拉濟聽說有人可以帶他們到美國,但要付錢。他沒有錢,卻

偷偷混上了那負責人的船。後來被人發現,毒打了一身,把他丟在香港。

他身無分文也沒護照,過了一年左右流浪拾荒的生活,直至一對很熱心

的基督徒夫婦在街上主動與他交談,他才曉得到相關的機構去尋求協助

和申請尋求庇護,那對夫婦替他找到住的地方和讓他有機會讀書。提到

這對夫婦,拉濟感動得熱淚盈眶:「自父母死後,我以為沒有人會愛我,

他們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阿謙和阿鐵也忍不住頻頻擦眼睛。阿謙想起今天早上靈修時讀的經

文:「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

人的手,不可虧負寄居的和孤兒寡婦,不可以強暴待他們,在這地方也

不可流無辜人的血。」(耶利米書22:3)知道善而不去行,其實已經是罪,

神說不可虧負寄居的,為何香港有這麼多的尋求庇護者,主動去接觸他

們的基督徒卻那麼少?想到這兒,阿謙很慚愧,他問拉濟:「有甚麼是

我們可以為你們做的?」

拉濟說:「我們雖然確實需要食物和金錢,但其實我們更渴望的是

有人探望和關心我們,聽聽我們的故事。我不想去到哪兒都看見人們仇

視的目光,好像我在搶他們的資源一樣。」這種目光,自阿謙和阿鐵帶

同拉濟踏進餐廳的一刻已經感受到。

「改變一般人對我們的偏見也是很重要的。在很多香港人的心目中,

尋求庇護者等同經濟移民,但這並非事實。若不是我的國家戰亂頻仍,

我為甚麼要冒險離開?我們只想快點獲得難民身份,然後到別的國家去

過新生活。但現時香港入境處審批的時間很長,有些人等了十多年也等

不到,我們來到這地言語不通,又不能工作,逼著要拿取福利才能勉強

過活,其實我們長留香港對你們也沒有好處。如果你們作為香港公民的

可以幫助我們寫信給政府,把這些分析寫成意見,我們已很感激。」

臨別前,阿謙和阿鐵主動擁抱了拉濟,又為他祈禱。眼前這位朋友

雖然和他們種族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也是耶穌所寶貴的生命。阿鐵對

拉濟的感覺由當初的恐懼轉為同情,想到耶穌小時候也曾因生命受到威

脅而逃難至埃及,阿鐵想起祂的說話:「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

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 25:40 下)

花絮

2016

年7月

一同敬拜,互相禱告守望。

出外為社區祈禱,為教會守望,耶子兵立志成為繼承者,為主作工。

一連五日的耶子兵充滿著活力與歡笑。

開心、刺激、盡興的一日營(DayCamp)!親子團的家長與年青人所組成的導師團隊。

輕小說

專欄小孩一同敬拜跳舞、認真學習,度過一星期開心Amazing的暑期聖經班。

暑期聖經班——Amazing Power 大追蹤

耶子兵 2016之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