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丝路 悠悠新驼铃 -...

1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 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 陇东南文化历史区 制图/张昕 大梦敦煌 金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 河西走廊绵延千里,穿越古今, 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 化汇流地,伟大的丝绸之路改变了世 界文明的进程,也成就了敦煌这一人 类文化瑰宝,成就了敦煌学这一国际 显学。 敦煌,丝绸之路的咽喉,文化融 合的都会,兵家必争的沙场,中华历 史长卷上的浓墨重彩。敦煌,是佛国 世界,是汉唐世界,是寂寞大千,是瀚 海苍凉。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 梦回汉唐……这是想象中的敦煌,当 亲身走进真实的敦煌,那份感受,在似 与不似之间。 来到敦煌,莫高窟是不能不去 的。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彩塑 2415 尊,是 当世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 教艺术圣地,尤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 从 8 月份起,欲参观莫高窟,先从 数字展示中心开始,这里可以看到介 绍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 莫高》和介绍精华洞窟的球幕影片《梦 幻敦煌》。此举可以缩短访客在莫高 窟内停留时间,减少窟内文物的压 力。当地文物部门出于保护目的,煞 费苦心采取这样的措施,固然值得海 南借鉴,但实地参观时间被压缩到75 分钟,能进的洞窟更少了,对访客来说 也是有得有失。 莫高窟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 远难以企及的智慧。走进那一个个洞 窟,如同推开了一扇扇艺术之门,每一 尊塑像,每一幅壁画,仿佛都充盈着生 命的力量。色彩、形态、装饰、神态、动 作、故事……目不暇接,浓厚到几乎令 人窒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吟诵着名句,我们前往位于敦煌 西北 90 公里处的玉门关。车子在茫茫 戈壁中奔驰,窗外唯有一望无际的千 里沙石,寸草不生,让人对“不毛之地” 有了最真切的理解。遥想昔日守关的 将士,在这里缺衣少食,孤独寂寞,只 能与漫天风沙作伴,难怪要发出诗中 那样的哀叹了。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 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 道的咽喉要隘。如果不做点功课,能 看到的就是个孤零零的土垒的小关 城。关城接近正方形,高10米的城墙 黄土垒就,保存得还相当不错,想来该 与此处降水稀少、水蚀不严重有莫大 关系。 当年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 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 象。现时,这里四周沼泽遍布,芦苇摇 曳,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怀古之情,油 然而生。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 敦煌,已经在风雨沧桑中,走过了近 5000年漫长曲折的历程。听不尽鸣沙 山间飞沙作响,赏不完月牙泉边泉水 奔流。敦煌,就这样从“犹抱琵琶半遮 面”到“浓抹淡妆临照台”,楚楚动人地 向我走来。 丝路 絮语 甘肃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 千年古丝路 悠悠新驼铃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 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 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 ■■■■■ ■■■■■ 访· A11 值班主任:邹永晖 主编:罗孝平 美编:张昕 2014 年 11 月 19 日 星期三 自从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 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两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议 和支持。甘肃和海南,就在这样的时 代洪流中相逢了。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 使西域,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 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 贩客,日款于塞下”。透过张骞的“凿 空”之举,历史学家看到了整个中华文 明“自信精神、魄力与气象”。同样,在 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了 瓷器、茶叶、丝绸、工匠,彰显了中华文 明的和平、开放和包容。 甘肃和海南在历史上分别是古丝 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 站”,当前自然要在实现“一带一路”的 伟大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了解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借鉴甘肃打 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尤其是发 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经 验,海南日报异地采访组特赴甘肃采 访,从兰州到武威到张掖到敦煌,我们 深切感受到“千年古丝路正在焕发新 活力”。 美美与共 互联互通 饶思锐 甘肃与海南,一在河之西,一在海之 南,一个曾在瀚海的驼铃声中融汇了世 界四大文明,一个曾在南海的波涛里互 通了中外有无,二者分别为古代丝绸之 路陆线与海线的重要节点。同为重要历 史通道文化的载体,二者在构筑“丝绸之 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必然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今年 6 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 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 肃省五处丝路节点成为“世遗”。行走在 甘肃境内绵延的丝绸之路,感受着八千 年的华夏文明。莫高窟的壁画一层又一 层,不同朝代的壁画叠加覆盖;戈壁沙漠 里的驼铃声年复一年,从大汉到盛唐,至 今回荡。“一眼万里”写照了甘肃人民骨 子里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一步千年” 则镜像了甘肃人民血液中开放包容的文 化自信。 行走其间,思绪千年。古丝路的重要 节点,在历史中曾灿若星河,如何才能将 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使其重新大放 光彩?甘肃的经验是通过申遗来保护,文 化来串联,节会来擦拭,旅游来推广,通 过构建丝绸之路“永不衰落的旅游黄金 带”,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主动契 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 新丝路意味着新机遇,更意味着新 挑战。对海南而言,同为旅游大省的甘 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文化旅游融 合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曾给海南 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赋予了 海南开放包容的先天气度,从文化上的 美美与共,到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商贸中 互信互利……依托千年丝路传承,发挥 区位比较优势,海南必将在“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占据“桥头堡”的战 略支点地位,从而谱写开放新格局、发展 新篇章。 丝路 观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河 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在这条神奇古道 上,以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为特色的历 史文化资源,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上、璀璨夺目。 丝绸之路,从长安起步,经甘肃、新疆、再到中 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 集合文化、经济、政治相融合的人类文明发展通 道。甘肃作为这条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并以此成 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欧洲、阿拉伯文明交汇的门 户,孕育了丰富厚重、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成为了引领甘肃省经 济发展的“驱动轮”。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中心提出 的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战 略构想,清晰勾勒出甘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 大省的发展路径。 从河西走廊的长城遗址,到敦煌的石窟群落, 从荒凉戈壁上的玉门关到耸立草原上的清真寺, 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遗存成为了世界熟 知的中国文化符号。我们一路追溯历史,一路学 习、借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旅游发展经验。 出兰州,过黄河,向西行,祁连山蜿蜒起伏, 插入天边一望无际,长城残桓断壁,犹如没有尽 头的时光隧道。一道天然屏障,一道人筑防线, 中间裹着古老的丝绸之路。 我们一路向西,从青葱山岭到绵延雪山,从 高原幽湖到荒凉戈壁,一路迥异的自然资源,让 人不禁遐想,这些路径上,曾留下无数裹着长袍 的中东商人的脚印,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味。 汉朝以来,因为丝绸之路上各国频繁往来, 河西走廊的经济十分发达,厚重驼背上,驼来的 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有各国民族文化财富。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兰州、张掖、嘉峪关等 很多城市角落里发现丝绸之路留下的厚重人文 历史。 在嘉峪关,城墙宏伟,城门威严,嘉峪关口 保留着明清长安城楼的建筑风格;在张掖,城市 中心街道至今保留了 木板拆卸门面的店铺,早 上把一排木板卸下来,临街全 是货架和商品,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去,商铺关门 休息。在一望无垠的荒凉戈壁,埋没在沙漠里 的佛塔残壁,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商贾往来 的集市画像,都成为了后人考证丝绸之路繁荣 的重要依据。 路没有变,山川河流没有变,历史遗迹虽 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但年轻时的容貌仍依稀可 辨,也没有变。变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 来游人的心思。他们跋山涉水而来,不是为了 丝绸,而是为了古老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 飘荡在空气中的汉唐遗风,明清气味。丝绸之 路,将再次焕发青春,返老还童,带给河西走廊 新的繁荣。 让文化与旅游结良缘 漫无边际的沙海里传来悠悠驼铃,衣带飘 飘的飞天从天而降,这部被称为“不老传奇”的 舞台剧《丝路花雨》自诞生 35 年来,在世界各国 轮回巡演,被视为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之一。 丝绸之路是国家旅游局对外重点推介的 9 条热点旅游线路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 主题旅游线路之一。而甘肃境内的 1600 公里 被业内誉为“丝绸之路黄金路段”,成为旅游线 路精品中的精品。而这一品牌的确立正是得益 于多年对丝路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包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 体。将文化和旅游等经济要素深度融合,使文 化资源强势转化为生产力。是甘肃发展旅游文 化产业的主要思路之一。” 据甘肃省旅游局宣传推广处工作人员张林 涛介绍,甘肃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打造的 演艺精品除《丝路花雨》外,还有《大梦敦煌》、 《敦煌神女》等。它们大大提高了甘肃旅游的知 名度和附加值。 今年9月起,许多游客在参观著名的敦煌莫 高窟前,会慕名前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领略 “梦幻佛国”。银幕上,精美的佛像触手可及,绚丽 的壁画近在咫尺,壁画上所有细节纤毫毕现……这 个由敦煌研究院历时4年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数 字敦煌”,直接引领游客走进古老的敦煌文化。 近年来,甘肃还通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旅 游节会和活动,凝聚人气,提高旅游附加值。如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便是最具代表 性的活动。该旅游节会主要以丝绸之路文化为 背 景 ,集 中 展 示 甘 肃 8000 年 黄 河 文 化 底 蕴、 3000里丝绸古道风采。每次节会,甘肃都要从 全省景区精选34家景区重点推介。此外,中华 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汽车拉力赛、“玄奘之路”戈 壁徒步穿越等活动等都办出了相当的影响力, 吸引了大批参与者和游客。 2013年以来,甘肃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区建设,通过谋划大项目、建设大景区、发展大 产业,全面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 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样的谋划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甘肃全省接待国内 外游客突破了1亿人次大关,实现旅 游总收入 610 亿元。 打造 甘肃经济黄金段去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 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 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 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 掌,准 备 大 展 拳 脚。 2013年,甘肃省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中心提出 的“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 战略构想,清晰勾勒出甘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 化大省的发展路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提出,为甘肃 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赋予了新使命。凭借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 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甘肃紧锣密鼓打造“丝绸 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有效整合全省旅游资 源,以敦煌旅游品牌为依托,以丝绸之路特色旅游 为主线,全面提升“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 旅游形象。 去年以来,甘肃也加快向西开放步伐。2013 年,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7个国家实现 进出口 20.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6%。与亚洲国 家 贸 易 额 44.82 亿 美 元 ,所 占 比 重 达 到 44% 。 2014 年 1 月 —4 月 ,甘 肃 与 亚 洲 国 家 实 现 贸 易 23.05亿美元,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有11 个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在甘肃设立了23家外商 投资企业。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 施,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无可估量。放眼未来,新丝绸之路将成 为甘肃、乃至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是一条经济、 文化、旅游多融合的发展之路。 (本报海口 11 月 18 日讯) 让厚重历史焕发青春 本报记者 孙慧 嘉峪关,雄浑依然。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Aug-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敦煌

兰州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

陇东南文化历史区

制图/张昕

大梦敦煌■ 金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河西走廊绵延千里,穿越古今,

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汇流地,伟大的丝绸之路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成就了敦煌这一人类文化瑰宝,成就了敦煌学这一国际显学。

敦煌,丝绸之路的咽喉,文化融合的都会,兵家必争的沙场,中华历史长卷上的浓墨重彩。敦煌,是佛国世界,是汉唐世界,是寂寞大千,是瀚海苍凉。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梦回汉唐……这是想象中的敦煌,当亲身走进真实的敦煌,那份感受,在似与不似之间。

来 到 敦 煌 ,莫 高 窟 是 不 能 不 去的。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 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当世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尤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

从 8 月份起,欲参观莫高窟,先从数字展示中心开始,这里可以看到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介绍精华洞窟的球幕影片《梦幻敦煌》。此举可以缩短访客在莫高窟内停留时间,减少窟内文物的压力。当地文物部门出于保护目的,煞费苦心采取这样的措施,固然值得海南借鉴,但实地参观时间被压缩到 75分钟,能进的洞窟更少了,对访客来说也是有得有失。

莫高窟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走进那一个个洞窟,如同推开了一扇扇艺术之门,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仿佛都充盈着生命的力量。色彩、形态、装饰、神态、动作、故事……目不暇接,浓厚到几乎令人窒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吟诵着名句,我们前往位于敦煌西北90公里处的玉门关。车子在茫茫戈壁中奔驰,窗外唯有一望无际的千里沙石,寸草不生,让人对“不毛之地”有了最真切的理解。遥想昔日守关的将士,在这里缺衣少食,孤独寂寞,只能与漫天风沙作伴,难怪要发出诗中那样的哀叹了。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如果不做点功课,能看到的就是个孤零零的土垒的小关城。关城接近正方形,高 10 米的城墙黄土垒就,保存得还相当不错,想来该与此处降水稀少、水蚀不严重有莫大关系。

当年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现时,这里四周沼泽遍布,芦苇摇曳,长城蜿蜒,烽燧兀立,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已经在风雨沧桑中,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历程。听不尽鸣沙山间飞沙作响,赏不完月牙泉边泉水奔流。敦煌,就这样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浓抹淡妆临照台”,楚楚动人地向我走来。

丝路 絮语

甘肃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

千年古丝路 悠悠新驼铃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

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 ■■■■■ ■■■■■

海南日报异地采访大型系列报道·甘肃

A11值班主任:邹永晖

主编:罗孝平美编:张昕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苏晓杰

自从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议和支持。甘肃和海南,就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相逢了。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透过张骞的“凿空”之举,历史学家看到了整个中华文明“自信精神、魄力与气象”。同样,在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带去了瓷器、茶叶、丝绸、工匠,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开放和包容。

甘肃和海南在历史上分别是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当前自然要在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借鉴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尤其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经验,海南日报异地采访组特赴甘肃采访,从兰州到武威到张掖到敦煌,我们深切感受到“千年古丝路正在焕发新活力”。

美美与共互联互通

■ 饶思锐

甘肃与海南,一在河之西,一在海之南,一个曾在瀚海的驼铃声中融汇了世界四大文明,一个曾在南海的波涛里互通了中外有无,二者分别为古代丝绸之路陆线与海线的重要节点。同为重要历史通道文化的载体,二者在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必然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今年 6 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省五处丝路节点成为“世遗”。行走在甘肃境内绵延的丝绸之路,感受着八千年的华夏文明。莫高窟的壁画一层又一层,不同朝代的壁画叠加覆盖;戈壁沙漠里的驼铃声年复一年,从大汉到盛唐,至今回荡。“一眼万里”写照了甘肃人民骨子里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一步千年”则镜像了甘肃人民血液中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行走其间,思绪千年。古丝路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中曾灿若星河,如何才能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使其重新大放光彩?甘肃的经验是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来串联,节会来擦拭,旅游来推广,通过构建丝绸之路“永不衰落的旅游黄金带”,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主动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

新丝路意味着新机遇,更意味着新挑战。对海南而言,同为旅游大省的甘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曾给海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赋予了海南开放包容的先天气度,从文化上的美美与共,到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商贸中互信互利……依托千年丝路传承,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海南必将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占据“桥头堡”的战略支点地位,从而谱写开放新格局、发展新篇章。

丝路 观察

【行走古丝路】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在这条神奇古道上,以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上、璀璨夺目。

丝绸之路,从长安起步,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集合文化、经济、政治相融合的人类文明发展通道。甘肃作为这条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并以此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欧洲、阿拉伯文明交汇的门户,孕育了丰富厚重、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成为了引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中心提出的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战略构想,清晰勾勒出甘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路径。

从河西走廊的长城遗址,到敦煌的石窟群落,从荒凉戈壁上的玉门关到耸立草原上的清真寺,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遗存成为了世界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我们一路追溯历史,一路学习、借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旅游发展经验。

出兰州,过黄河,向西行,祁连山蜿蜒起伏,插入天边一望无际,长城残桓断壁,犹如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一道天然屏障,一道人筑防线,中间裹着古老的丝绸之路。

我们一路向西,从青葱山岭到绵延雪山,从高原幽湖到荒凉戈壁,一路迥异的自然资源,让人不禁遐想,这些路径上,曾留下无数裹着长袍的中东商人的脚印,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味。

汉朝以来,因为丝绸之路上各国频繁往来,河西走廊的经济十分发达,厚重驼背上,驼来的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有各国民族文化财富。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兰州、张掖、嘉峪关等很多城市角落里发现丝绸之路留下的厚重人文历史。

在嘉峪关,城墙宏伟,城门威严,嘉峪关口保留着明清长安城楼的建筑风格;在张掖,城市

中心街道至今保留了木板拆卸门面的店铺,早上把一排木板卸下来,临街全是货架和商品,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去,商铺关门休息。在一望无垠的荒凉戈壁,埋没在沙漠里的佛塔残壁,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商贾往来的集市画像,都成为了后人考证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依据。

路没有变,山川河流没有变,历史遗迹虽显露出岁月的沧桑,但年轻时的容貌仍依稀可辨,也没有变。变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来游人的心思。他们跋山涉水而来,不是为了丝绸,而是为了古老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飘荡在空气中的汉唐遗风,明清气味。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返老还童,带给河西走廊新的繁荣。

让文化与旅游结良缘漫无边际的沙海里传来悠悠驼铃,衣带飘

飘的飞天从天而降,这部被称为“不老传奇”的舞台剧《丝路花雨》自诞生35年来,在世界各国轮回巡演,被视为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之一。

丝绸之路是国家旅游局对外重点推介的9条热点旅游线路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主题旅游线路之一。而甘肃境内的1600公里被业内誉为“丝绸之路黄金路段”,成为旅游线路精品中的精品。而这一品牌的确立正是得益于多年对丝路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包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文化和旅游等经济要素深度融合,使文化资源强势转化为生产力。是甘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之一。”

据甘肃省旅游局宣传推广处工作人员张林涛介绍,甘肃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打造的演艺精品除《丝路花雨》外,还有《大梦敦煌》、《敦煌神女》等。它们大大提高了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今年9月起,许多游客在参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前,会慕名前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领略

“梦幻佛国”。银幕上,精美的佛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壁画上所有细节纤毫毕现……这个由敦煌研究院历时4年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数字敦煌”,直接引领游客走进古老的敦煌文化。

近年来,甘肃还通过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节会和活动,凝聚人气,提高旅游附加值。如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该旅游节会主要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集中展示甘肃8000年黄河文化底蕴、3000里丝绸古道风采。每次节会,甘肃都要从全省景区精选34家景区重点推介。此外,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汽车拉力赛、“玄奘之路”戈壁徒步穿越等活动等都办出了相当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参与者和游客。

2013年以来,甘肃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通过谋划大项目、建设大景区、发展大产业,全面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样的谋划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甘肃全省接待国内

外游客突破了1亿人次大关,实现旅游总收入610亿元。

打造“甘肃经济黄金段”

去年 9月和 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

2013年,甘肃省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中心提出的“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战略构想,清晰勾勒出甘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路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提出,为甘肃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凭借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甘肃紧锣密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有效整合全省旅游资源,以敦煌旅游品牌为依托,以丝绸之路特色旅游为主线,全面提升“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

去年以来,甘肃也加快向西开放步伐。2013年,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7个国家实现进出口2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与亚洲国家贸易额 44.82 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 44%。2014 年 1 月—4 月,甘肃与亚洲国家实现贸易23.05亿美元,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有11个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在甘肃设立了23家外商投资企业。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施,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估量。放眼未来,新丝绸之路将成为甘肃、乃至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是一条经济、文化、旅游多融合的发展之路。

(本报海口11月18日讯)

让厚重历史焕发青春天水

鸣沙山,驼铃悠悠。

月牙泉,枕着茫茫沙漠。

■ 本报记者 孙慧

嘉峪关,雄浑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