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8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李家駿 圓玄學院 副總幹事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道教文化文憑課程講師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李家駿 圓玄學院 副總幹事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道教文化文憑課程講師

2

道教史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bull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令道教本身累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更滲透於中國社會差不多整個文化領域之中

bull魯 迅ldquo中國根抵全在道教rdquo

bull李約瑟ldquo道家對自然界的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哲學比美並且成為了中國科學的基礎hellip發展了許多重視科學態度的特點hellip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ldquo道rdquo

- 道路道理

- 《論語里仁》朝聞道夕可死矣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ldquo道rdquo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範疇之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ull歷來有些學者把老莊道家自然哲學與後來的一種摻雜各種道術符錄齋醮神仙的宗教性道教分別開來 ndash「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ndash「道教」(Religious Taoism)

bull道家一詞最早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ull 法國漢學家沙婉(MChavannes)翻譯《史記》法文譯本緒論 ndashldquo司馬談所說的道家不是後來的道家後來的道家是一些粗俗迷

信加上金丹術的夢者和佛教信仰的混合司馬談所述的道家思想是老莊的純學理對這種思想我們承認其具有卓越的境界雖然它的卓越有時使人難以領悟rdquo

道教概論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2

道教史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bull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令道教本身累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更滲透於中國社會差不多整個文化領域之中

bull魯 迅ldquo中國根抵全在道教rdquo

bull李約瑟ldquo道家對自然界的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哲學比美並且成為了中國科學的基礎hellip發展了許多重視科學態度的特點hellip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ldquo道rdquo

- 道路道理

- 《論語里仁》朝聞道夕可死矣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ldquo道rdquo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範疇之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ull歷來有些學者把老莊道家自然哲學與後來的一種摻雜各種道術符錄齋醮神仙的宗教性道教分別開來 ndash「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ndash「道教」(Religious Taoism)

bull道家一詞最早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ull 法國漢學家沙婉(MChavannes)翻譯《史記》法文譯本緒論 ndashldquo司馬談所說的道家不是後來的道家後來的道家是一些粗俗迷

信加上金丹術的夢者和佛教信仰的混合司馬談所述的道家思想是老莊的純學理對這種思想我們承認其具有卓越的境界雖然它的卓越有時使人難以領悟rdquo

道教概論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令道教本身累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更滲透於中國社會差不多整個文化領域之中

bull魯 迅ldquo中國根抵全在道教rdquo

bull李約瑟ldquo道家對自然界的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哲學比美並且成為了中國科學的基礎hellip發展了許多重視科學態度的特點hellip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ldquo道rdquo

- 道路道理

- 《論語里仁》朝聞道夕可死矣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ldquo道rdquo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範疇之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ull歷來有些學者把老莊道家自然哲學與後來的一種摻雜各種道術符錄齋醮神仙的宗教性道教分別開來 ndash「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ndash「道教」(Religious Taoism)

bull道家一詞最早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ull 法國漢學家沙婉(MChavannes)翻譯《史記》法文譯本緒論 ndashldquo司馬談所說的道家不是後來的道家後來的道家是一些粗俗迷

信加上金丹術的夢者和佛教信仰的混合司馬談所述的道家思想是老莊的純學理對這種思想我們承認其具有卓越的境界雖然它的卓越有時使人難以領悟rdquo

道教概論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ldquo道教rdquo

bullldquo道rdquo

- 道路道理

- 《論語里仁》朝聞道夕可死矣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ldquo道rdquo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範疇之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ull歷來有些學者把老莊道家自然哲學與後來的一種摻雜各種道術符錄齋醮神仙的宗教性道教分別開來 ndash「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ndash「道教」(Religious Taoism)

bull道家一詞最早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ull 法國漢學家沙婉(MChavannes)翻譯《史記》法文譯本緒論 ndashldquo司馬談所說的道家不是後來的道家後來的道家是一些粗俗迷

信加上金丹術的夢者和佛教信仰的混合司馬談所述的道家思想是老莊的純學理對這種思想我們承認其具有卓越的境界雖然它的卓越有時使人難以領悟rdquo

道教概論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歷來有些學者把老莊道家自然哲學與後來的一種摻雜各種道術符錄齋醮神仙的宗教性道教分別開來 ndash「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ndash「道教」(Religious Taoism)

bull道家一詞最早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ull 法國漢學家沙婉(MChavannes)翻譯《史記》法文譯本緒論 ndashldquo司馬談所說的道家不是後來的道家後來的道家是一些粗俗迷

信加上金丹術的夢者和佛教信仰的混合司馬談所述的道家思想是老莊的純學理對這種思想我們承認其具有卓越的境界雖然它的卓越有時使人難以領悟rdquo

道教概論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道教概論

ndash道教||道教思想

bull在魏晉南北朝ldquo道家rdquoldquo黃老rdquo和ldquo道教rdquo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原因何在

bull普遍誤解道教代表著各種崇祀的行為醫卜星相等道術乃至民間俗信中的種種實踐而已hellip

bull不重視有否ldquo道教思想rdquo只重視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之一的ldquo道家思想rdquo並認為道教與道家思想並沒有太大意義的關係

ndash問題道家與道教 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老子與《道德經》 ndash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為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

ndash老子又應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上下篇即後世道教尊奉的《道德經》

ndash漢代關於老子的傳說已經比較多有說老子即老萊子或說為周太史詹或說不是莫知其然

ndash司馬遷對此也難肯定稱其為「隱君子」說其下落莫知所終其年齡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因其修道而養壽

ndash老子是先秦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所著《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ndash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老子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又為三清中的道德天尊道教經書說老子從遠古以來世代變化降臨人間演法弘道

道教概論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莊子與《南華真經》 ndash據《史記》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身貧寒不為名利所動

ndash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dash在後出的道教經書中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ndash唐玄宗時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道教的歷史發展 ndash漢代以前黃老之道方士傳統祭祀傳統hellip

ndash東漢六朝天師道方仙道上清派靈寶派hellip

ndash唐代道教作為ldquo國教rdquo淨明派hellip

ndash宋金元清微派全真hellip

ndash明代正一派hellip

ndash清代全真龍門派hellip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其宗教主題 ndash早期天師道符籙上章慈善活動

ndash上清派神靈啟示傳統

ndash靈寶派齋醮儀式傳統

ndash方仙道外丹服食

ndash淨明道強調忠孝神仙傳統

ndash清微派雷法

ndash全真派內丹修煉

ndash其他傳統醫卜星相扶鸞功過格勸善書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ldquo道教rdquo

bull道教文化的體現

ndash道教宮觀神靈崇拜hellip

ndash十方叢林隱仙傳說hellip

ndash地方廟宇民間祭祀hellip

ndash民眾鄉里地方齋醮hellip

ndash供奉祖先節慶禁忌hellip

ndash小說雜戲道情說書hellip

ndash求簽問卜風水命理hellip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道教經典文獻

ndash《太上道德經》《南華真經》hellip

ndash《正統道藏》hellip

ndash《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續道藏》hellip

ndash功過格勸善書乩文hellip

ndash詩詞戲曲仙傳小說hellip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ldquo道教rdquo

ldquo道教文化rdquo

ldquo道教信仰rdquo

ldquo道教實踐rdquo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ldquo道教rdquo

bull元初馬端臨《文獻通考》

ndashldquo道家之術雜而多端rdquo

bull許地山《道教史》

ndashldquo中國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體一切都可以從其中找出來rdquo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ldquo道教rdquo

hellip雜而多端hellip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16

漢魏六朝道教史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 大淵忍爾〈Ofuchi Niniji〉1964《道教史研究》就認為後漢末兩大宗教運筆張角太平道和張魯五斗米道正式代表中國道教的開展

bul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一文索性主張張魯天師道為中國道教歷史的始點道教教團於此時開始出現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1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道教概論

bull 《三國志》引《典論》記早期天師道教法 卷八〈張魯傳〉

ndash ldquo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

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rdquo

bull事實上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ldquo宗教rdquo提供一個依據ldquo道家思想rdquo為基礎的信仰系統讓信徒理解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正史對早期天師道的描述

bull《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頁263-65

ndash〝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ndash〝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ndash〝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ndash〝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ndash〝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ndash〝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ndash〝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ndash〝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道家之原出於老子hellip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為禮乃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道法〞

bull反映了早期天師道齋醮科儀等教法淵源於深厚古代宗教傳統又反映張道陵等天師道教首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從而制定了相對完備穩定的教法

bull退一步說儘管單以正史的描述簡單了解早期天師道的形成為宗教內涵也與現時對ldquo五斗米道rdquo的一般看法有所差異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安徽北部一帶〉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歎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五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縜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聇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犯復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斬心〕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以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15b〝自從漢光武帝之後世俗漸衰人鬼交錯helliphellip 三道交錯於是人民雜亂中外相混各有攸尚或信邪廢真禱祠鬼神人事越錯於下天氣勃亂在上致天氣混濁人民失其本真太上以漢順帝時選擇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別真偽顯明上三天之氣以漢安元年壬午歲五月一日老君於蜀郡渠亭山石室中與道士張道陵將詣昆崙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謂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號為新出老君即拜為「太玄都正一平氣三天之師」付張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製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製科律〞

bull反映早期天師道的神學世界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太平廣記》卷八引《神仙傳》 ldquohellip乃授陵(張道陵)新出正一明威之道hellip即立祭酒分領其戶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helliprdquo

bull陳壽《三國志魏志》卷八〈張魯傳〉

ldquo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helliprdquo

bull《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2a引《太真科》

ldquo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五性之氣家口命藉繫之於米年年依會十月一日同集天師治付天倉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赤松子章曆》〈論三等章〉

ldquo科云有寒棲貧乏之人求請章醮師為代出法信hellip章信之物施散貧窮宜行陰德不可師全用之十分為計師不費入者三分而已rdquo

確立後世ldquo道教清約rdquo的一貫傳統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八

ndash〝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今諸井皆有天師玉女之像焉〞

bull元和十年知陵州李正卿撰《天師聖德碑》〈詳見《輿地紀勝》卷五十〉 ndash〝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197〉自沛遊蜀占乾為〈犍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弟子曰「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四世紀)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薄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2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勸導弟子及善信進行公益活動

bull道教已開展慈善活動天師及道士所收到的物資除支持日常的簡樸生活之外其他都放於天倉五十里亭以防饑年如果信徒沒有足夠的物資請道士進行章醮道士更需要代出財物以施濟貧窮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傅飛嵐〈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ndash 「二十四治的宇宙論原理構成了天師道創教神話的中心部分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它們被認為已產生於天上中國傳統中很好地確立了將人間場所投射到天上對應者身上的原則就像《正一氣治圖》所解釋的治『應』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宇宙時間由二十四『節氣』和太陽位置(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安排季節各季再一分六根據季節來分割太陽年的就是太陽位置)構成二十八宿形成了天球黃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的圓形黃道帶每一個星座有一顆『距星』」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早期天師道能夠將疾病災禍與違善結罪連結起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還連繫著另一層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

bull《玄都律文》(8a 《道藏》第三冊頁458) ndash ldquo夫人有疾病者坐於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病因緣非飲食風寒溫氣而起也由其人犯法違戒神魂拘謫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的經典已經不斷重複宣揚這種天曹考校與罰惡的宗教倫理原則即是說所有有關人的罪過的監察判斷計算和執行都是由天上神祗主持的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女鬼青律》卷一(《道藏》第十八冊頁239)

ndash ldquo天地初生元氣施行萬神布氣無有丑逆祅不正之鬼男孝女貞君禮臣忠六合如一無有患害自後天皇元年以來轉生百巧不信大道五方逆殺疫氣漸興虎狼萬獸受氣長大百蟲蛇魅與日滋甚天有六十日日有一神神直一日日有千鬼飛行不可禁止天師不敕放縱天下凶凶相逐唯任殺中民死者千億rdquo

ndash道民認為瘟疫疾病都是故氣鬼魂禍祟所致這種思想的出現也明顯的受天人同質的道教思想所影響六天故氣的影響出現在大道流行構成的人世也影響稟受道氣構成的人類之上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饒宗頤指出以鎮墓文為例的ldquo解除術rdquo乃是ldquo源於古代解除術自當屬諸變復之家rdquo ndash死者的罪謫或冢墓問題而將禍殃延及生人致連累生人患病得災的情況鎮墓文多稱為ldquo注連rdquoldquo復注rdquoldquo尸注rdquo

ndash死人復注生人致病的信仰一直保留在早期天師道的經典中

bull這種對命運疾病源由的宗教思想影響後來醫藥內丹勸善教化等各個範疇

bull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基因性的遺傳」成為中國民間社會中共有的意識形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早期天師道宗教性的祭祀活動有嚴格的限制

bull 《陸先生道門科略》 ndash ldquo唯天子祭天三公祭五嶽諸侯祭山川民人五臘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竁自此以外不

得有所祭若非五臘吉日而祠先人非春秋日而祭社竁皆犯淫祠rdquo

bull《三天內解經》 ndash ldquo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五臘吉日祠家親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

竁自非三天正法諸天真道皆為故氣疾病者但令困疾醫所不能治者歸首則差rdquo

bull早期天師道對祭祀的日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以上規範了特定祭祀的日子外就只有三官檢校的三元日(正月初一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及天帝及一切大聖下會天師治的三會日(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方可進行其他齋醮及祭祀儀式了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為曹操所降服天師道轉入另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特色 ~宗教制度〈鬼卒祭酒〉

~善行運動倫理重整〈表現於社會行為之上〉新的宗教倫理形成

~具固定的形式〈二十四治成為發展雛形〉制度化的道教的確立

早期天師道的形成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唐長孺〈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

ndash〝北方在漢末并沒有天師道傳播其傳播至早也應在天師道系師張魯北遷以後〞

ndash〝綜上所述被迫遷徙的漢中人民是大量的遷徙世區自長安三輔以至洛陽鄴城

bull《三國志》卷十五〈張既傳〉

ndash〝魯降〈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ndash 由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曹操數次徙漢中道民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ndash〝三輔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並稱俱在長安城巾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弗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

bull 天師道從巴蜀北遷至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bull 三至六世紀天師道發展具滲透性深入民間發展〈北方天師道的發展〉

bull 世奉天師道的豪宗大族由漢中北遷

bull 如馮翊萬年縣豪族寇氏是由漢中徙居長安三輔地區天師道的後嗣〈cf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崔浩與寇謙之〉〉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3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魏書釋老志》 ndash〝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剌史贊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

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

ndash〝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王羲之次子〉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ndash〝未幾獻之〈王羲之幼子〉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六朝時代的道教發展主要通過兩大途徑 ndash從統治者及上層社會的途徑傳播

ndash或從南方江東士人的家族或群體散播

bull由於統治者的介入道教開始向上層社會發展不少士族也加入到道教組織中來據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的考證東晉南朝一些世家大族也信奉天師道成為奉道世家較著名的有瑯邪王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泰山羊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義興周氏和丹陽葛氏許氏陶氏等

見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江蘇上海古籍出版1992)

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天師道如何從北方傳播至江南

bull - 西晉末洛陽失陷於外族侵略者〈公元311年〉北方的士族把天師道傳到南方去然而在三國時代初有些天師道民已從四川〈或其他長江流域城鄉〉沿著長江下游直達江南

bull六朝時代的江南(如會稽)有以祭祀卜筮為主的民間宗教(血食殺生)

bull應劭《風俗通義》卷九 ndash ldquo會稽俗多 祀好卜筮民一(常)以牛祭巫祝賦歛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財盡於鬼神 匱於祭祀或貧家不能以時祀至禁言不敢食牛害或發病且死先鄖牛鳴其畏懼如此rdquo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早期道派的發展

bull魏晉六朝主要道派

ndash早期天師道

ndash方士傳統

ndash上清派

ndash靈寶派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江南道教傳統方士傳統

bull代表人物葛洪(283- 343) ndash師承系統左慈葛玄鄭隱

ndash信仰天師道已然確立的神仙系統

ndash主張方士傳統的道術鍊丹養形追求長生久視尸解成仙

ndash實踐黃白術加上行氣服藥房中守一符籙等道術

bull ldquo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而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rdquo

bull葛洪〈抱扑子外篇〉自叙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否臧屬儒家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江南道教傳統上清傳統

bull《登真隱訣》 ndash ldquo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 我口傍咽赤氣唯多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須臾赤氣燒身者變成火火因燒身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鍊形死更生」者也只暮臥為之則必長年不死也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反少色如童子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畢矣旦起皆咽液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液作赤津液rdquo

bull 與卜筮祭祀為主的民間宗教完全不同

bull 以思神養生為主的江南道教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上清派的啟示傳統 ndash以丹陽句容寒門許氏許謐許翽通過靈媒楊羲為中心的啟示傳統

ndash上清派通過神靈啟示造作經書由東晉興寧太和年間(363- 371)開始

ndash直至公元500年由茅山上清派的開山祖師陶弘景收集編撰《真誥》開創上清經派傳統

ndash《真誥》者即真人的神諭內容包括頌讚仙界的詩文方術的記錄對仙界及幽冥界的描述等等

ndash上清經派及其造經運動對江南士族影響很大發展至唐代成為具影響力的茅山道派傳統

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4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上清派

bull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

bull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

bull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

bull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上清派

bull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

bull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

bull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上清派 bull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bull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

bull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亦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靈寶派 bull靈寶派是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靈寶五符真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主要經典

bull靈寶派緣起的神仙傳說 ndash葛玄於天臺山修道太上老君遣三真人下降傳授葛玄《靈寶經》法等三十三卷

ndash葛玄又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巢甫

bull東晉末年葛巢甫(葛洪族孫)承祖上之信仰傳統作《靈寶經》30餘卷編成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東吳道士葛洪從祖)及其後嗣的傳經系譜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靈寶派 bull靈寶派的信伸特色特別重視修行齋法誦經存神認為ldquo齋直是求道之本rdquo

bull與上清派比較他們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為完備的宗教活動儀式

bull靈寶派重視集體的宗教活動信徒集體誦經齋直希望通過齋醮科儀約束殺盜淫等種種罪惡行為他們以誦經凈化生活以存神驅趕貪慾與惡念他們也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借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渡一切人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早期天師傳播至北方後出現的問題

bull《大道家令戒》 ndash〝諸職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無幾自從太和五年〈231〉以來諸職各各自置置不復由吾氣真氣領神選舉或聽決氣信內人影夢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舊儀承信持說或一治重官或職治空決受職者皆濫對天地氣候理三官文書事身厚食〞

ndash〝諸祭酒主者中頗有舊人以不從建安黃初元年〈220〉以來諸主者祭酒人人稱教各作一治不複按舊道法為得爾不今汝輩按吾陽平鹿堂鵠鳴教行之汝輩所行舉舊事相應與不〞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寇謙之原名謙字輔真為北魏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後人稱為「北天師道」

bull《北史寇讚傳》 ndash〝寇讚字奉國上谷人也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來太守贊弟謙有道術太武敬重之〞

bull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 ndash〝頗疑寇氏一族原從漢中徙至馮翊以其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資格以其為米賊餘黨故其家世守天師道之信仰然則寇謙之之所以早修張魯之術固非偶然也〞

ndash〝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頗〞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神瑞二年(415年)他宣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

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

bull寇謙之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bull寇謙之的北方道教清整運動中強調修齋建功為道民之首要比奏上二三十紙章文更能解除先世的罪謫

bull《老君音誦戒經》21b ndash〝老君曰道官道民其先亡祖曾父母幽謫不解複注子孫若齋功不達章書謬說多言十通百通無益於事要先齋感徹之後乃可章表証達齋功章書之法不須多重重煩濁天曹不如不上〞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老君音誦戒經》 ndash〝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告歸到師宅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西向散髮叩頭謝寫僭違罪過令使皆盡未有藏匿求乞原赦

ndash老君曰道官籙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懇三上香訖八拜便脫巾帽九叩頭三搏頰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燒香愿言上啟便以手捻香著爐中爐中口並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過罪得除長生延年復上香愿言某乙三宗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後死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bull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太武帝更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因而在北方大盛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5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人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

bull四世紀江南天師道派大致繼承了原來張魯五斗米道的宗教教法和實踐但是天師道從北方進入江南地區傳播的過程由於是發生在另一不同的地域群體和宗教環境因此天師道本身的宗教思想教義和齋戒儀式亦需要出現不同的轉變和新的改革發展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2b ndash ldquo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會民各投本治師當改治籙籍落死上生隱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rdquo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 ldquo三天rdquo與ldquo六天rdquo之對立背後隱含了天師道在4世紀江南地區傳播所面對的新宗

教情勢

bull《陸先生道門科略》1a ndash ldquo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罷諸禁忌清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rdquo

bull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這些齋儀已經亡佚從後代道經的引述可知其大概陸修靜制訂的百餘卷齋儀按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即九等齋共十二種齋法

bull宋泰始七年(471年)陸修靜率道士舉行長達二十天以上的三元露齋為宋明帝祈請祭祀法會之後宋明帝的疾病果然痊愈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齋醮科儀的基本完備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寇謙之與陸修靜

bull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應詔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虛館在此期間他將長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經加 以校刊整理辨別真偽經戒方藥符圖等書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類)泰始七年(471)編定《三洞經書目錄》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經總目

bull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後世稱為南天師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謐為ldquo簡寂先生rdquo他以前在廬山的舊居稱為ldquo簡寂觀rdquo北宋徽宗時封為ldquo丹元真人rdquo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62

漢魏六朝以後的道教發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的觀點 ndash唐代道教的特點在於道教儀式的整理及吸收地方仙傳構成道教的神仙系譜 ldquo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lsquoang Dynastyrdquo1985

ndash他更建議將唐宋的聖傳(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範疇

ndash在唐宋官方化的道教組織以外不可忽視民間的地方仙聖崇拜對後來道教所構成的重要影響

ndash在唐代眾多與許遜有關的聖傳中施舟人重點考察《孝道吳許二真君傳》(9世紀)

ndash指出其語言風格與內容上都接近同時代的唐代道教道經而且此書明顯是繼承靈寶經懺傳統為了誦讀所創作的同時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區慶祝許遜升天的為期三天的儀式是靈寶齋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一淨明道 ndash淨明道源於對許遜真人的地方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跡將其仙化出現江西一帶的地方崇拜

ndash南宋淨明道創始人為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淨明道的特點是融會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繼承道家關於ldquo道rdquo的學說和ldquo滌除玄覽rdquo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ldquo普渡眾生rdquo之說將ldquo忠孝rdquo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ndash淨明道認為ldquo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rdquo才能合乎ldquo中黃八極天心rdquo達於ldquo無上清虛之境rdquo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唐宋道教簡介

bull例二呂洞賓信仰 ndash呂洞賓姓呂名巖(嵒)字洞賓號純陽子 (回道人回客巖客劍仙)

ndash道教信徒尊稱祂為「呂祖」呂洞賓其人相傳是唐末的歷史人物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早期道教發展 - 簡表

東漢

三張天師道

東漢末三國時代

太平道

魏晉六朝

陶弘景創立茅山上清派收集上

清經

靈寶派 (葛巢甫造作靈寶經)

茅山 啟示

北魏 天師道

寇謙之清整道

南方 天師道

陸修靜 改革道教

唐代

官方道教

方士傳統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helliphellip)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金元全真教

bull 至金元時期開始出現以呂洞賓為中心的道教典藉及仙傳記述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等

bull 呂祖與全真教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金元全真教

bull全真教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bull王重陽出身一個地主家庭因感社會動蕩不安遂棄家修道1159年(正隆四年)他自稱有神仙傳授給他修真之訣於是在終南山修了一個隧道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

bull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隻身去山東傳道很快就有了很多徒眾並且收了七個大弟子也就是北七真

bull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 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6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金元全真教 bull《重陽立教十五論》 bullldquo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rdquo bullldquo只修內功不修外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rdquo bull特別強調ldquo外行rdquo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了ldquo功行兩全是謂真人rdquo bull由此可見全真教非常注重關心社會把傳道濟世的社會活動作為ldquo全真rdquo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rdquo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金元全真教

西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明代正一道

bull明代道教 ndash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制定了以儒教為主三教並用的政策

ndash御制序文ldquo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rdquo

ndash明成祖朱棣繼續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觀

ndash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有歸」的符命受到優待後被命掌天下道教事由道教一派的首領升格為掌管整個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繼領道教事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並詔命編修道教書宇初博學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所著《峴泉集》講論天人之學以及老子之學與內丹道的關係將內丹與符籙統一起來

ndash永樂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樂初張宇初命正一道士孫碧雲為武當山南岩宮住持永樂十一年敕授孫碧雲道籙司右正一形成武當山本山派奉祀玄帝為主永樂大帝最推崇真武神醉心於有活神仙之稱的武當全真道士張三豐形成他自己的獨具特色的道教信仰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明代正一道 ndash真武本於ldquo玄武rdquo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與四靈崇拜相結合變成龜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為ldquo真武靈應真君rdquo為避趙玄朗ldquo聖祖rdquo之諱改ldquo玄rdquo為ldquo真rdquo宋欽宗加封為ldquo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rdquo元世祖於大都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的神成祖朱棣在發動ldquo靖難之變rdquo中宣揚真武顯靈稱帝後加 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下令大修該神之祀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前後督夫30萬歷時7年建成擁有8宮2觀36庵堂72岩廟39橋 12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道教勝地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明代正一道

ndash世宗崇道對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優禮有加封為真人領道教事對邵元節推薦的道士陶仲文更授以「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領道教事並特授少保禮部尚書加少傅尊之為師

ndash繼世宗之後的穆宗對道教予以抑制革去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改為上清觀提點

ndash到神宗時又恢復正一真人名號但天師地位已遠不如前明世宗之後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日漸降溫

ndash從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師即掌全國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而為主導其42代天師張正常於明初兩度入朝覲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明末第51代張顯庸代代皆襲封大真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明代全真道 ndash明代道教以正一為主但全真道隱微明代全真道士也多隱遁潛修代表人物多為隱修內丹之士影響較大者以張三豐為主

ndash張三豐師事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師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師事陳摶張三豐一系屬於明初新興之全真支派張三豐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清代道光年間編成《張三豐先生全書》

ndash武當派的理論以全真三教歸一為特色重視性命雙修偏重修性修命強調自身生命及生活的清修張三豐一系主從築基煉已入手屬修性的ldquo玉液還丹rdquo

ndash《三豐全書大道歌》ldquo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rdquoldquo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rdquo

ndash由修心煉性而達精氣化神由有為而達無為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即可得道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清初的道教情況-全真與正一

ndash清初正一天師與正一派 bull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代張天師張應京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賜敕印

bull順治八年(1651)令張應京掌天下道教事禮秩咸如故

bull乾隆五年(1740)規定嗣後正一真人不許入朝臣班行

ndash仍有道錄司掌天下地方道教事宜然而無論是張天師又或是官方道教等地位也大不如前

明清全真教龍門派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76

清末民國以後的道教發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7: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廣東年鑑》(1942)第六章宗教

ndash ldquohelliphellip按廣東通志所載明清而後紀此等術士較多今羅浮山共有沖虛黃龍白鶴酥醪四觀徒眾數百在遜清時代入道者每年繳銀二十兩滿三年則可入山居住以至死日但在山期間仍須簽助香油至廣東淪敵以前普通道徒繳廣東毫銀五十三年然後可以入山長居住時每年可分得豬肉十五斤准許富者自建別墅於山但許建不許拆其幽勝之處尚為一般人士之樂於遊覽也rdquo

ndash ldquo其較上舉伙俚俗者有曰「道館」散處各市鎮間世人稱此種教徒為「南巫佬」意即謂專營與人喃巫唸經捉鬼攘災之業民間信之頗篤而其流播亦最廣舉凡一切婚喪生育祭祀擇吉建築疾病無不延請入宅作法其愚惑民眾使之知識不進害處至多惟羅浮山之正宗道教徒對之則極端排斥認為乃教徒之聇蓋此非正式道教者也rdquo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8: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ndash ldquo廣東道教團體之形式除道觀外其較大組織尚有所謂「善社」此種「善社」採取宗教形式為結合而揭櫫行善救世諸目的多崇拜太上老君呂祖(呂純陽)關羽孫悟空諸神其社員多屬中流男女或富賈巨商互以修身行善為約則採納儒家修養精神如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以為社員規約綱領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大綱孝友睦嫺任卹尊賢仁民愛物為敦倫之本以戒淫戒意惡戒口過戒曠功戒廢字等為戒律其組織一仿羅浮山道觀入道者則受道名輩數非常分明每逢祭祀典禮晉香排列由尊及卑次序整然此外更廣行善事刊印善書名目甚多如修橋整路入德之門虛靈寶筏普濟金玉良言不可勝錄流傳於民間甚廣而影響社會人情亦至鉅此種宗教力量以宣傳修身倫理之道其意本屬至善惟世人若不明其本而務趨其末徒使迷信之風日盛而於世道人心之改造實未獲其絲毫裨益也rdquo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79: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例子民國時期的喃嘸道館

ndash民國十七年廿五年(19281936)廣州市取締正一祈福道館

ndash「神祠存廢標準令」(1928)查迷信為進化之障礙神權乃愚民之政策

ndash地藏王彌勒文殊觀世音達摩元始天尊張天師王靈官呂祖東大帝城隍土地hellip均應從嚴取締禁絕以杜隱患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0: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ndash 1949-1980年代

ndash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於1957年4月

ndash《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 ndash rdquo呂祖道廣州至寶仙壇hellip日寇漢奸國民黨特務惡霸三位一體的人物hellip是漢奸頭子helliprdquo

ndash ldquo1979年以後hellip特別是境外反動會道門組織乘廣東改革開放之機以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經商辦企業之名不斷派遣道職人員入境進行反動會道門滲透活動有的以捐款建橋修路辦慈善事業為誘餌拉攏收買基層幹部群眾興建道堂設壇佈道rdquo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1: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香港的情況

bull《當代中國道教》

ndash一香港的道觀道堂都自稱是道教並且認同於中國大陸的道教簡單來說這些道觀道堂除了是全真和正一兩派外還包括了傳承於「歷史上同道教有過某些關係的民間秘密宗教」

ndash二內地道教的宮觀採用傳統的叢林制與子孫廟制而香港道堂與宮觀的組織形式有的是個別人士的私產有的則以董事會形式作為執行機構並成立有限公司及慈善團體

ndash三香港道堂與道觀「仍保持三教合一之餘風」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2: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82

小結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3: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小結 ndash早期道教確立於民間組織以道派所在的名山為中心透過道術的實踐與科儀構成地方道教的個別文化

ndash南北朝以後道教官方化各地置道錄司管治各地宮觀道廟道教組織以宮觀道廟等為中心滲透地方文化

ndash清代各地出現民間道教群體一方面反映道教的宗教內涵已深深滲入民間文化另一方面也顯示以官方道教為中心的特色開始有所轉變

ndash清末至民間時期因為政策的轉變以宮觀道廟為中心的情況進一步受影響部分宮觀道廟被取諦也有部分轉至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繼續發展

ndash六十年代以降香港道教組成香港道教聯合會國內道教也恢復了中國道教協會二者性質有別然而也反映了現代道教團體除個別發展以外也組成以聯合組織在宣教等方面有其特別的作用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4: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 早期道教思想的重點特色 ndash 對宇宙秩序的高度重視和虔誠崇敬

ndash 對天人交感的理想追求

ndash 影響傳統生活細節的價值構成

bull 反映道教思想大部分都超越時代的局限尤其是當中所包含著的傳統價值觀及著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

bull 古代的道教思想對現代社會文化及生活倫理均有所啟迪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及參考

道教概論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5: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道教無論在信仰上實踐上以及社會的生活傳統之上渉及中國社會內涵中的多個層面在中國傳統確立其文化上的重要位置

bull文化間的ldquo框架串連rdquo

道教概論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

Page 86: 中學中國歷史科 道教史講座 - Education Bureau...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乃精思鍊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

bull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尤其是對道教的誤解

道教信仰 道教實踐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

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