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见证彼岸花开 -...

1
编辑:王草美编:徐松 校对:张霁 08 2017 年 12 月 21 日 特刊 新闻热线 新闻热线85557727 85557727 传真 传真 85565239 85565239 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jrwh jrwh100 100@ @163 163.com .com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置信北街3 传真:( 028 85557727 邮编: 610041 本报激光照排 投递咨询热线: 85557727 梦的花语 3 若真爱孩子 伟大的母亲啊,便要让你的孩子 去雷电的天空飞翔 不要幻想你能用翅膀遮挡他一生的风雨 教会他翱翔的自由吧 且让辽阔的天空 成他一生的沙场 13 如果你的梦想是做一只 高飞的鸟 便要有一双可以搏击风雨的翅膀 20 梦,就是这样 她将引你走上一条美好的路 却又把许多荆棘布满在你的脚下 爱的独步 137 可知道 人世间的伤 只有爱可以把她治愈 140 诗人的笔 原是写不出人世间的爱 她只会徒劳地歌唱或叹息 纵然是满怀燃烧的激情 171 我,还是在你的远方吗 等了多年 也走了多年 却有总也走不尽的时光 隔档在你我之间 生的低吟 180 因为爱 所以恨 那么,因为恨 可以爱吗 187 微笑地观看命运的演出 那落幕之前的人呀 常会成落幕之后的精彩 198 阳光,有时候并不是一大早就 照耀了这个世界 她或许只将成为金色的晚霞 在你人生的暮年放射出绚烂光芒 224 一朵花开了 千万朵花也就开了 这便是春的脚步 她踩了漫天大雪 行走在你温暖的期待中 彼岸之花 330 花开,是一次致谢生命 你可知每一朵花开之后 她的凋落,便是要 回到时光的怀抱 回报生命给予的庆典 《彼岸花》诗歌赏析 童年厄运 雏鸟折断翅膀 “我这一生最大的不幸也许就在于我虽 然有着健全的大脑,同时又有着严重残疾的 肢体,因此我这一生也就注定会比正常人承 受更多跋涉人生的艰辛和痛苦,也会比残疾 人享受更多追寻梦想的喜悦和快乐。”这是 长大后杨嘉利常想的一个问题。 1971 年 4 月,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场突 如其来、持续不断的高烧袭击了年仅半岁的 杨嘉利,病魔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但却给了 他更艰难的命运—高烧导致幼小的杨嘉 利脑神经永久损伤,从此终身残疾。 就像渴望飞翔的雏鸟,却被命运折断 了翅膀。杨嘉利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由 于小脑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他的双手不能 自由伸屈;嘴斜了,失去了准确的发音;脚 也跛了,走路一瘸一拐……在记忆中,四 五岁前的杨嘉利完全只能在床上和爸爸 妈妈的背上度过,直到6岁多,才开始蹒跚 学步。 走路,对正常人而言,是水到渠成的 事。而杨嘉利学会走路,是用无数次摔倒、 磕碰、伤疤,甚至于同龄人的嘲讽、谩骂换 来的。可这些疼痛比起不能上学,显得微 不足道了。 从 7 岁到 13 岁,每到学校报名时间,都 能看见杨嘉利和爸爸蹒跚的身影徘徊在学 校门前,他们始终未能迈过那道门槛。即便 他很聪明,即便爸妈会按时接送,姐姐会照 顾他上厕所,但最终学校还是以“身体残疾 比较严重”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学校不要我,我就自学!”尽管已经过 去了40年,当回忆起自己的坎坷求学路时, 杨嘉利的情绪还是有些激动,双手微微颤 抖,眼角有些湿润。 在杨嘉利父母和姐姐的帮助下,这一条 艰辛而漫长的自学求知路显得充满希望。 在家中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杨嘉利仅用了 一年多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然 后又开始了中学阶段的自学。 在所有的课程里,他特别喜欢数学,有 很浓的兴趣,再难的数学题也会做。“那个时 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像华罗庚那样的数学 家。”谈起最初的梦想,杨嘉利有些羞涩地笑 了。然而这个理想对他而言,却那么遥不可 及。“爸爸告诉我,你的身体不好,这条路是 走不通的。” 父亲的话让他迷茫了很久:既然自己 选择的路走不通,那么哪一条路才能够走 得通呢? 与诗为伴 文学点燃希望 “我的路/有阳光摇曳/有风雨吹打/有 一只只洁白如玉的季节之蝶/在雨后舞蹈我 如梦如幻的诗章。”1986 年,16 岁的杨嘉利 开始了写诗。 在靠纸笔写作的年代,杨嘉利最大的痛 苦在于双手都有残疾,别人用几秒钟写一个 字,他却要花上好几分钟。为了加快自己写 字的速度,他将小圆桌靠在墙上,后来墙上 磨出了一道深深的槽,墙上的槽磨了又补、 补了又磨,就这样坚持着。因为他知道要登 上人生这座高高的山,再没有另一条上山的 路可以选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 年 10 月,他的 处女作,一首仅有 10 行的小诗终于在《四 川 青 年 报》的 前 身《晨 报》发 表 —将纸 船/放进小河里飘走/梦/像一只断线的 风筝/那样自由//心儿/像树上唱歌的小 鸟/树下/野草里/我采撷一瓣绿色的回 顾…… 第一次收到稿费时,看着父母激动的神 情,那一刻,杨嘉利忽然百感交集。 “感觉自己 终于有用了,能凭本事养活自己了。”身体残 疾,但一定要自食其力,这是杨嘉利对自己的 要求,在这一刻他终于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嘉利在文 学写作上更加努力和勤奋,短短几年,印有 杨嘉利名字的作品陆续在《星星诗刊》、《青 年作家》、《三月风》等多家报纸和杂志上刊 出。他在全国100多家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了 200 多首诗歌和 400 多万字的文章。 1992 年,杨嘉利的诗集《青春雨季》由西 南交大出版社出版。1994 年 9 月,《青春雨 季》获得成都市委、市政府设立的最高文学 —“金芙蓉文学奖”, 24 岁的杨嘉利成为 这项文学大奖自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 者。随后,《星星诗刊》为本诗集刊发了评论 文章。1996年3月,他被四川省作家协会正 式吸收为会员。 编外记者 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次发表作品,尽管都会有一些稿费, 可大多很微薄,仅有几元、十几元钱。文学 梦并没有改变杨嘉利的生活困境,特别是随 着父母年龄渐大,他越发感觉到肩上重担的 分量。 1994年,杨嘉利开始采写反映社会热点 事件的新闻稿件并相继见诸报端,先后被成 都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他成了 成都新闻界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编外记 者”。但荣誉背后,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采写 新闻稿件时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酸楚,甚至 伴着伤痛、屈辱。 是啊,没有正式的采访证件,行走困 难,双手残疾,说话都含混不清,谁会相 信这样的人会是一名记者呢?他在采访 中遭人拒绝是常有的事。即便费尽千辛 万苦成功完成采访,在写稿的过程中也 是困难重重。一篇千把字的稿件,别人 也许能一挥而就,可他却要吃力地磨上 大半天。有时去查找资料,为克服自理 不便的困难,他常常不敢多喝水,揣一个 冷馒头就是一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7 年,杨嘉利 采写的长篇通讯《总得给下一代留下点什 么》在报纸上发表后,荣获了四川省新闻 奖。走上特稿写作道路的杨嘉利,陆续在 《深圳青年》、《女报》、《婚姻与家庭》、《知音》 及《华西都市报》等推出了多篇引起巨大反 响的特稿作品。 彼岸花开 绽放美丽的人生 2017 年 9 月,杨嘉利的新诗集《彼岸花》 出版了。甫一面世,就引起热烈反响。在分 享会上,无数双眼睛因诗中的故事和能量而 热泪盈眶。 提起这部新作品,杨嘉利很开心。这是 他用手机作为工具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 集共收录短诗 330 首,在杨嘉利看来,诗集 中的每首诗,都是他心灵上的一次绽放。 “对我而言,写字比写诗难。用手机输入法 创作方便了很多。”这 330 首短诗他只用了 近半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平均下来每天2 首,对诗歌的热爱可见一斑。 提及当下的境遇,一直侃侃而谈的杨嘉 利却有些沉默:“谈不上快乐吧。我身体现 在的状态,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加严重。”对 他而言,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困难的时期和更 大的挑战。 在父亲和大姐过世后,杨嘉利和母亲相 依为命。现今母亲年近八旬,双目几近失 明。连照顾自己都成了问题,更何况这个重 度残疾的儿子。“我们俩相互照顾,她能帮 我的,我能帮她的,都有限。”杨嘉利的声音 在此时有些低沉,盲眼的老娘和残疾的儿 子,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他分外感到肩上的沉 重,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写作,赚取稿费支撑 生活。 尽管生活艰辛,但对诗歌,他从没有过 放弃的念头。谈及未来规划,他的眼中重新 迸发出光彩。“明年我打算再出一本诗集。” 在当今出版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杨嘉利的 诗集作品全部都是自费出版。动辄几万元 的出版印刷费用,是靠他的稿费一点点攒起 来的。“能省就省一点,只要资金到位,我还 打算把自己的通讯和散文整理一下,也进行 出版。”在杨嘉利看来,对文学的热爱已经超 越了世俗,这是他的精神寄托。 尽管遭遇命运的诸多不公,生活中的杨 嘉利仍是一个温柔的人。在几个小时的聊 天过程中,为了让记者听懂,他尽管说话很 吃力,却愿意重复多遍,甚至找来朋友熊仁 汀充当“翻译”。熊仁汀因青少年时期接受 杨嘉利的采访而结缘,双臂截肢的他凭借惊 人的毅力考上了大学:“校门口看到采访我 的记者,我就愣住了—还有人跟我一样, 不甘命运的摆布!” 因了解杨嘉利而结交,进而成为挚 友,熊仁汀不是特例。在杨嘉利身边聚 集起来的朋友,无一不被他的精神所感 染。熊仁汀对此特别有感触,他说,跟杨 嘉利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有一 个小团队,时不时聚在一起聊聊近况,聊 聊未来。而这个时候,杨嘉利总能给他 们一些指导和帮助。“他有很多想法,也 很热心,你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帮上忙 的,他都会帮你。” 苦难中奋起,彷徨中前行。对杨嘉利而 言,生活不易,在今后的岁月中或许还有更 多的磨砺和伤痛在等着他,但他说仍会在人 生这条风雨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耕耘希 望,播种梦想,朝着花开的彼岸,继续坚强地 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 杨嘉利这个名字,在武侯人听来或许并不陌生,他是首届感动武侯十大人物之一。杨嘉利在半岁时因高烧严重损伤小脑神 经,落下终生残疾,但在其后 47 年人生里,他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创作,不仅用稿费撑起了一个家庭,更撑起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最近,杨嘉利的新诗集《彼岸花》出版,这是他用手机作为工具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集共收录短诗 330 首,在杨嘉利看来, 诗集中的每首诗,都是他心灵上的一次绽放。《彼岸花》一经出版,即引发热议。从诗集分享会到现场演讲报告会,来自社会各 界的文学爱好者被他的诗和不屈的人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是,我们再次联系到了这位残疾诗人,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了不起的创作者,了解他47年艰难跋涉的 人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关注他的生活与梦想…… 杨嘉利,四川省作家协会 会员,残疾人作家,著有诗集 《青春雨季》《彼岸花》、长篇自 传体小说《男人站起是座山》, 其中诗集《青春雨季》获成都 市“金芙蓉”文学奖。 1995年担任四川省残联 《爱心》杂志记者; 1996 年加入 四 川 省 作 家 协 会;1998 年 获 “四川省新闻奖”、“全国残疾 人新闻报道奖”;2002 年被评 为武侯区“自强模范”; 2003 年 成都市“自强模范”; 2008 年成 都市“学习之星”; 2014 年被评 为武侯区首届“感动武侯”十 大人物。 —专访首届感动武侯十大人物、残疾诗人杨嘉利 在苦难中见证彼岸花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本报记者 王草 约见杨嘉利,是在一个微凉的 清晨,一栋楼的二楼。约在这个地 方,记者颇为不安 —这高窄的楼 梯不知会给他带来多少不便。顺着 楼梯口忐忑张望,约十分钟,一个佝 偻着身躯的中年男子缓缓而来,一 瘸一拐,踉跄蹒跚,眉眼坚毅。 甫一见面,杨嘉利就给了记者一 个大大的笑容,虽然因为脑瘫的原因, 他笑起来嘴角歪斜、面容扭曲,但那种 从心底涌出的开怀,分外打动人。“这 是我最新出版的诗集《彼岸花》。”刚一 坐定,他费力地从包中掏出一本诗集, 用残疾的双手捧着递到记者面前。 聊起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过不惑 的杨嘉利显得淡然平和,苦难没有压 垮他,却给了他更坚强面对的底气。 正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的杨嘉利,才 成就了今天的诗集《彼岸花》。 无声的文字,铿锵的语言。杨 嘉利的人生为每一个正经历困难 的人拓写了一个励志蓝本:在苦难 中奋进前行,做阳光的自己。他在 荆棘满布的人生路上见证了一树 树的花开。而在各自路途上前进 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如杨嘉利一 样,不辜负生命,用拼搏和毅力去 守护自己的彼岸之花呢? 采访后记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编辑:王草 美编:徐松 校对:张霁082017年12月21日 特刊新闻热线新闻热线::8555772785557727((传真传真)) 8556523985565239 电子邮箱电子邮箱::jrwhjrwh100100@@163163.com.com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置信北街3号 传真:(028)85557727 邮编:610041 本报激光照排 投递咨询热线:85557727

    梦的花语3若真爱孩子伟大的母亲啊,便要让你的孩子去雷电的天空飞翔不要幻想你能用翅膀遮挡他一生的风雨教会他翱翔的自由吧 且让辽阔的天空成他一生的沙场

    13如果你的梦想是做一只高飞的鸟便要有一双可以搏击风雨的翅膀

    20梦,就是这样她将引你走上一条美好的路却又把许多荆棘布满在你的脚下

    爱的独步137可知道人世间的伤只有爱可以把她治愈

    140诗人的笔原是写不出人世间的爱她只会徒劳地歌唱或叹息纵然是满怀燃烧的激情

    171我,还是在你的远方吗等了多年也走了多年却有总也走不尽的时光隔档在你我之间

    生的低吟180因为爱 所以恨那么,因为恨可以爱吗

    187微笑地观看命运的演出那落幕之前的人呀常会成落幕之后的精彩

    198阳光,有时候并不是一大早就照耀了这个世界她或许只将成为金色的晚霞在你人生的暮年放射出绚烂光芒

    224一朵花开了千万朵花也就开了这便是春的脚步她踩了漫天大雪行走在你温暖的期待中

    彼岸之花330花开,是一次致谢生命你可知每一朵花开之后她的凋落,便是要回到时光的怀抱回报生命给予的庆典

    《彼岸花》诗歌赏析

    童年厄运雏鸟折断翅膀

    “我这一生最大的不幸也许就在于我虽然有着健全的大脑,同时又有着严重残疾的肢体,因此我这一生也就注定会比正常人承受更多跋涉人生的艰辛和痛苦,也会比残疾人享受更多追寻梦想的喜悦和快乐。”这是长大后杨嘉利常想的一个问题。

    1971 年 4 月,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持续不断的高烧袭击了年仅半岁的杨嘉利,病魔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但却给了他更艰难的命运——高烧导致幼小的杨嘉利脑神经永久损伤,从此终身残疾。

    就像渴望飞翔的雏鸟,却被命运折断了翅膀。杨嘉利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由于小脑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他的双手不能自由伸屈;嘴斜了,失去了准确的发音;脚也跛了,走路一瘸一拐……在记忆中,四五岁前的杨嘉利完全只能在床上和爸爸妈妈的背上度过,直到6岁多,才开始蹒跚学步。

    走路,对正常人而言,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杨嘉利学会走路,是用无数次摔倒、磕碰、伤疤,甚至于同龄人的嘲讽、谩骂换来的。可这些疼痛比起不能上学,显得微不足道了。

    从7岁到13岁,每到学校报名时间,都能看见杨嘉利和爸爸蹒跚的身影徘徊在学校门前,他们始终未能迈过那道门槛。即便他很聪明,即便爸妈会按时接送,姐姐会照顾他上厕所,但最终学校还是以“身体残疾比较严重”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学校不要我,我就自学!”尽管已经过去了40年,当回忆起自己的坎坷求学路时,杨嘉利的情绪还是有些激动,双手微微颤抖,眼角有些湿润。

    在杨嘉利父母和姐姐的帮助下,这一条

    艰辛而漫长的自学求知路显得充满希望。

    在家中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杨嘉利仅用了

    一年多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然

    后又开始了中学阶段的自学。

    在所有的课程里,他特别喜欢数学,有

    很浓的兴趣,再难的数学题也会做。“那个时

    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像华罗庚那样的数学

    家。”谈起最初的梦想,杨嘉利有些羞涩地笑

    了。然而这个理想对他而言,却那么遥不可

    及。“爸爸告诉我,你的身体不好,这条路是

    走不通的。”

    父亲的话让他迷茫了很久:既然自己

    选择的路走不通,那么哪一条路才能够走

    得通呢?

    与诗为伴文学点燃希望

    “我的路/有阳光摇曳/有风雨吹打/有一只只洁白如玉的季节之蝶/在雨后舞蹈我如梦如幻的诗章。”1986 年,16 岁的杨嘉利开始了写诗。

    在靠纸笔写作的年代,杨嘉利最大的痛苦在于双手都有残疾,别人用几秒钟写一个字,他却要花上好几分钟。为了加快自己写字的速度,他将小圆桌靠在墙上,后来墙上磨出了一道深深的槽,墙上的槽磨了又补、补了又磨,就这样坚持着。因为他知道要登上人生这座高高的山,再没有另一条上山的路可以选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 年 10 月,他的处女作,一首仅有 10 行的小诗终于在《四川青年报》的前身《晨报》发表——将纸船/放进小河里飘走/梦/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那样自由//心儿/像树上唱歌的小鸟/树下/野草里/我采撷一瓣绿色的回顾……

    第一次收到稿费时,看着父母激动的神情,那一刻,杨嘉利忽然百感交集。“感觉自己终于有用了,能凭本事养活自己了。”身体残疾,但一定要自食其力,这是杨嘉利对自己的要求,在这一刻他终于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嘉利在文学写作上更加努力和勤奋,短短几年,印有杨嘉利名字的作品陆续在《星星诗刊》、《青年作家》、《三月风》等多家报纸和杂志上刊出。他在全国 100 多家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200多首诗歌和400多万字的文章。

    1992年,杨嘉利的诗集《青春雨季》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1994年9月,《青春雨季》获得成都市委、市政府设立的最高文学奖——“金芙蓉文学奖”,24岁的杨嘉利成为这项文学大奖自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随后,《星星诗刊》为本诗集刊发了评论文章。1996年3月,他被四川省作家协会正式吸收为会员。

    编外记者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次发表作品,尽管都会有一些稿费,可大多很微薄,仅有几元、十几元钱。文学

    梦并没有改变杨嘉利的生活困境,特别是随着父母年龄渐大,他越发感觉到肩上重担的分量。

    1994年,杨嘉利开始采写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新闻稿件并相继见诸报端,先后被成都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他成了成都新闻界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编外记者”。但荣誉背后,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酸楚,甚至伴着伤痛、屈辱。

    是啊,没有正式的采访证件,行走困难,双手残疾,说话都含混不清,谁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是一名记者呢?他在采访中遭人拒绝是常有的事。即便费尽千辛万苦成功完成采访,在写稿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一篇千把字的稿件,别人也许能一挥而就,可他却要吃力地磨上大半天。有时去查找资料,为克服自理不便的困难,他常常不敢多喝水,揣一个冷馒头就是一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7年,杨嘉利采写的长篇通讯《总得给下一代留下点什

    么》在报纸上发表后,荣获了四川省新闻

    奖。走上特稿写作道路的杨嘉利,陆续在

    《深圳青年》、《女报》、《婚姻与家庭》、《知音》

    及《华西都市报》等推出了多篇引起巨大反

    响的特稿作品。

    彼岸花开绽放美丽的人生

    2017年9月,杨嘉利的新诗集《彼岸花》

    出版了。甫一面世,就引起热烈反响。在分

    享会上,无数双眼睛因诗中的故事和能量而

    热泪盈眶。

    提起这部新作品,杨嘉利很开心。这是

    他用手机作为工具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

    集共收录短诗 330 首,在杨嘉利看来,诗集

    中的每首诗,都是他心灵上的一次绽放。

    “对我而言,写字比写诗难。用手机输入法创作方便了很多。”这 330 首短诗他只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平均下来每天2首,对诗歌的热爱可见一斑。

    提及当下的境遇,一直侃侃而谈的杨嘉利却有些沉默:“谈不上快乐吧。我身体现在的状态,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加严重。”对

    他而言,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困难的时期和更大的挑战。

    在父亲和大姐过世后,杨嘉利和母亲相依为命。现今母亲年近八旬,双目几近失明。连照顾自己都成了问题,更何况这个重度残疾的儿子。“我们俩相互照顾,她能帮我的,我能帮她的,都有限。”杨嘉利的声音在此时有些低沉,盲眼的老娘和残疾的儿子,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他分外感到肩上的沉重,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写作,赚取稿费支撑生活。

    尽管生活艰辛,但对诗歌,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谈及未来规划,他的眼中重新迸发出光彩。“明年我打算再出一本诗集。”在当今出版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杨嘉利的诗集作品全部都是自费出版。动辄几万元的出版印刷费用,是靠他的稿费一点点攒起来的。“能省就省一点,只要资金到位,我还打算把自己的通讯和散文整理一下,也进行出版。”在杨嘉利看来,对文学的热爱已经超越了世俗,这是他的精神寄托。

    尽管遭遇命运的诸多不公,生活中的杨嘉利仍是一个温柔的人。在几个小时的聊天过程中,为了让记者听懂,他尽管说话很吃力,却愿意重复多遍,甚至找来朋友熊仁汀充当“翻译”。熊仁汀因青少年时期接受杨嘉利的采访而结缘,双臂截肢的他凭借惊

    人的毅力考上了大学:“校门口看到采访我

    的记者,我就愣住了——还有人跟我一样,

    不甘命运的摆布!”

    因了解杨嘉利而结交,进而成为挚

    友,熊仁汀不是特例。在杨嘉利身边聚

    集起来的朋友,无一不被他的精神所感

    染。熊仁汀对此特别有感触,他说,跟杨

    嘉利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有一

    个小团队,时不时聚在一起聊聊近况,聊

    聊未来。而这个时候,杨嘉利总能给他

    们一些指导和帮助。“他有很多想法,也

    很热心,你有什么问题,只要能帮上忙

    的,他都会帮你。”

    苦难中奋起,彷徨中前行。对杨嘉利而

    言,生活不易,在今后的岁月中或许还有更

    多的磨砺和伤痛在等着他,但他说仍会在人生这条风雨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耕耘希望,播种梦想,朝着花开的彼岸,继续坚强地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

    杨嘉利这个名字,在武侯人听来或许并不陌生,他是首届感动武侯十大人物之一。杨嘉利在半岁时因高烧严重损伤小脑神

    经,落下终生残疾,但在其后47年人生里,他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创作,不仅用稿费撑起了一个家庭,更撑起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最近,杨嘉利的新诗集《彼岸花》出版,这是他用手机作为工具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全集共收录短诗330首,在杨嘉利看来,

    诗集中的每首诗,都是他心灵上的一次绽放。《彼岸花》一经出版,即引发热议。从诗集分享会到现场演讲报告会,来自社会各

    界的文学爱好者被他的诗和不屈的人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是,我们再次联系到了这位残疾诗人,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了不起的创作者,了解他47年艰难跋涉的

    人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关注他的生活与梦想……

    杨嘉利,四川省作家协会

    会员,残疾人作家,著有诗集

    《青春雨季》《彼岸花》、长篇自

    传体小说《男人站起是座山》,

    其中诗集《青春雨季》获成都

    市“金芙蓉”文学奖。

    1995 年担任四川省残联

    《爱心》杂志记者;1996年加入

    四川省作家协会;1998 年获

    “四川省新闻奖”、“全国残疾

    人新闻报道奖”;2002 年被评

    为武侯区“自强模范”;2003年

    成都市“自强模范”;2008年成

    都市“学习之星”;2014年被评

    为武侯区首届“感动武侯”十

    大人物。

    ——专访首届感动武侯十大人物、残疾诗人杨嘉利

    在苦难中见证彼岸花开

    人物简介人物简介

    本报记者 王草

    约见杨嘉利,是在一个微凉的清晨,一栋楼的二楼。约在这个地方,记者颇为不安——这高窄的楼梯不知会给他带来多少不便。顺着楼梯口忐忑张望,约十分钟,一个佝偻着身躯的中年男子缓缓而来,一瘸一拐,踉跄蹒跚,眉眼坚毅。

    甫一见面,杨嘉利就给了记者一个大大的笑容,虽然因为脑瘫的原因,他笑起来嘴角歪斜、面容扭曲,但那种从心底涌出的开怀,分外打动人。“这是我最新出版的诗集《彼岸花》。”刚一坐定,他费力地从包中掏出一本诗集,用残疾的双手捧着递到记者面前。

    聊起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过不惑的杨嘉利显得淡然平和,苦难没有压垮他,却给了他更坚强面对的底气。正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的杨嘉利,才成就了今天的诗集《彼岸花》。

    无声的文字,铿锵的语言。杨嘉 利 的 人 生 为 每 一 个 正 经 历 困 难的人拓写了一个励志蓝本:在苦难中奋进前行,做阳光的自己。他在荆 棘 满 布 的 人 生 路 上 见 证 了 一 树树 的 花 开 。 而 在 各 自 路 途 上 前 进的 我 们 ,是 否 也 应 该 如 杨 嘉 利 一样,不辜负生命,用拼搏和毅力去守护自己的彼岸之花呢?

    采访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