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

1
“震生”十岁 生生不息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前夕,一群叫“震生”的孩子,在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拍下十岁合影。 十年前,当地震摧毁家园、夺走生灵的时候,他们出 生了。 小生命的到来,本身就充满磨难。医院塌了,他们有 的生在操场上用床单围成的手术室里,有的生在寺庙里 用三张禅凳搭起的产床上。空间狭小,医生跪着给他们 接生;条件简陋,树枝就是输液架…… 小生命睁开眼,山川破碎,满目疮痍。十年来“震生” 经历的,是天翻地覆的人间巨变。名为“震生”,他们和整 个地震灾区命运相连。灾难必须铭记,逝者应当缅怀,但 英雄的人民没有被悲伤击倒,没有让命运沉沦,而是在党 的领导下以众志成城的团结、顽强坚韧的精神、积极奋发 的姿态去医治创伤,奋力前行,取得了抗震救灾、灾后重 建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伴着“震生”们长大的是灾区 的新生—震后仅仅 3 年, 3000 多所学校竣工, 2000 多万 群众重返家园,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00多万亩,修通城乡 道路万余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新发展理念的 指引下,昂首阔步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脱贫攻坚、建设 生态文明、增强改革动力的新征程中。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 补偿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他们亲眼见证了废墟如 何变为村庄,裸露的山体如何披上绿衣。他们的童年在 高质量、高速度的建设中度过,在无数人的奋斗里度过。 “震生”们的十年,是重整山河、再焕生机的十年。当年的 地震灾区,如今已经是四川乃至西部发展的生力军。我 们如何能不为我们民族砥砺前行的大坚韧自豪;如何能 不为我们民族万众一心的大团结自豪;如何能不为我们 民族实干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勇气自豪! “震生”十岁,生生不息。未来,他们将从父辈手中接 过接力棒,凭着传承自父辈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 困难能战胜”的豪气,去开创属于他们和后世的功业。 (新华社 5 月 10 日电) 新华时评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03 03 2018.5.11 星期五 责任编辑:解秀桃美术编辑:刘颖 4 月 15 日,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普及防震 减灾知识,荆州市地震局、荆州市教体局、荆州市科协联合举办防震减 灾知识竞赛。 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共12支代表队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 比赛。竞赛分成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轮,题目内容覆盖地震 自救互救常识、抗震设防、防灾减灾、震后疾病防御与控制、防震减 灾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一轮轮激烈的拼智斗勇,江陵县秦市中学 代表队获得初中组冠军,沙市七中代表队获得高中组第一。 前来参赛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相比单纯的听报告、读课本, 以竞赛的方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 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无腿蛙王”代国宏 4月12日下午,位于绵阳市区的解放军520医院门 外的公路上,男子用手抓住轮椅轮上的手推圈,用力一 推,粗壮的手臂青筋暴起,轮椅向前飞窜两米,很快又 慢了下来,但他双臂迅速划了一个圈,循环刚才的动 作,再次将轮椅拉动,速度飞快。 当天日头猛,他额头和裸露的手臂都满是汗珠,一个 眉目清秀的女孩走在旁边,只希望尽量跟上他的速度。 男子名叫代国宏,汶川地震时他上高二,倒下的墙壁 夺去了他的双腿,却让他成为教室中唯一的幸存者。在 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并没倒下,反而在全国残疾人游泳 锦标赛上取得百米蛙泳冠军,成为全国知名的“无腿蛙 王”。旁边的女孩叫苏思妙, 2015年,代国宏在全国观众 面前向她求婚,赢得了爱情,被很多网友赞为佳话。 如今,代国宏和苏思妙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温江 买了房,过着普通人赚钱养家还房贷的平静生活。 他时常还是会回忆起十年前,他被埋在废墟瓦砾 中的黑暗角落独自坚持的日子,因为只有活下来,一切 才会那样美好。 (据《重庆晚报》) “敬礼娃娃”郎铮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早上,北川县城幼 儿园内,8名解放军将埋在废墟里的3岁男孩郎铮救 出。在木制担架上,郎铮伸出稚嫩的右手给解放军叔 叔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被记者记录下来。此后照片 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称照片中的小男孩为“敬礼娃娃”。 因为地震,郎铮左手受伤的部分小指、无名指被截 除,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他打得一手好篮球。 2018 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四川绵阳, 在郎铮家里见到了当年的“敬礼娃娃”。郎铮妈妈说,郎 铮这些年的成绩一直很好,他们不希望他总是被打上 “敬礼娃娃”的标签,只希望他健康成长。 目前,家人正在尝试联系地震时将郎铮抬出的8名解 放军战士,希望能够聚在一起,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 今年郎铮已经13岁了,他非常喜欢打篮球。 (据《浙江日报》) 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逃生? 通常情况下,一次地震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地震发 生瞬间千万不要惊慌乱跑,应保护头部就近寻找坚固安全 区躲避,等明显晃动的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空旷地。 脱险后如何互救? 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尤其是家庭、邻 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震后 互救应遵循安全第一,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 第一,根据现场人员沟通的信息点以及房屋结构, 判断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进行抢救,以防意外伤亡。 第二,抢救被埋压者时应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 埋压物,挖掘时注意保护好支撑物,清除压埋阻挡物, 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第三,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 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再依次暴露胸腹腿 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 止进一步损伤。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搬运时,要注意避 免脊柱损伤,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 第五,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其废墟下的空 间保持通风,递送食品,静等专业救援人员施救。 地震前如何防震减灾? 据了解,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城市建 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防灾减灾要软硬并 重,硬件上,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以北京为例,近 几年,北京市陆续对198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房屋进行 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改造后的民宅将更加节能环 保,牢固度达到能承受烈度8度地震。除此之外,对新 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也严格按照国家建筑物抗震标 准把关,使其设防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 不倒”。同时,相关部门应对破坏、拆除承重墙现象严 厉制止。软件上,如何最大限度防灾减灾?要普及防 灾减灾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多角度宣传地震灾害 知识,让大众树立防范意识,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 用心中有数。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惊中外。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艰难险阻,十年的尘世浮沉。如今,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灾区 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多难兴邦,每一次灾难,都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荆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地震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 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 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 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 科学防灾你我携手同行 科学防灾你我携手同行 防震减灾 砥砺前行 荆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地震局)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我市启动2018年 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 我市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我市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荆州市防震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 5 月 7 日,荆州市 2018 年防震减灾宣 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 举行。启动仪式由荆州市地震局、江陵县 委、江陵县政府主办。湖北省地震局、荆州 市人防办(地震局)、江陵县政府相关负责 人出席启动仪式。 荆州市人防办(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发 表讲话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他指出,时 值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开展防震减灾宣 传活动,要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 害风险”的主题,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应对地 震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救避险能力。 全市上下要以此次宣传活动周为契机,进 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以做好街头 宣传、广场宣传、科普讲座、应急演练为基 础,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示范 学校、示范社区的带头作用,提升宣传的社 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湖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减轻 地震灾害需要全社会动员、多领域合力,希 望荆州市人防办认真学习领会“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将防震减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去谋 划、去推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 合,推进“三个转变”,更加注重风险防范, 关口前移,综合施策。 启动仪式上,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组织 学生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观看了防震 减灾科普电影。地震、科技、民政、消防、安 监、卫计、人防等部门设置了科普展台。 稿稿荆州援川抗震救灾亲历者 荆州三医产科主任彭皓月: 大爱无声 情润汉源 “5 · 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为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 产科一名青年医生,彭皓月带着荆楚儿女的温情与关怀, 肩负着援建灾区卫生事业的重任,克服山路艰险、山体滑 坡、空中飞石,及气候异常寒冷的重重困难,风尘仆仆奔 赴四川汉源县。 在援建灾区的56个日日夜夜里,彭皓月凭着坚韧 和智慧,克服了生活中的不便、与当地患者语言沟通的 障碍、医疗条件的限制等,共完成门诊工作量1000余人 次,成功开展手术 60 余台,教学查房 20 余次,学术授课 1次,抢救危重病人20余次,成功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 1例。她在援建工作中体现出的“病人利益高于一切” 的崇高情怀,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汉源县 传为佳话。 如今,彭皓月已经从当年的青年医生成长为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但她始终保持着救死扶伤的仁者之心,继续 在这个平凡却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年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5 · 12”, 又是一个令人捶胸顿足的祭日。顷刻间地动 山摇,瞬间生命陨落、家庭破碎,数十万群众 身陷灾难之苦。 同时,“5 · 12”也是一个值得缅怀和纪 念的日子,它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 成城、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决心。2009年 起,国家规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 灾日,旨在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 的诉求,提醒全国人民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多年来,荆州市人防办(地震局)坚持以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 持统一指挥,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 御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了防 震减灾工作。 定期巡察 夯实监测能力 市地震局实行24小时震情值班,确保各 类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转。定期对荆州辖区 所有台站和信息节点运行情况进行巡察,督 办松滋、石首地震台的维修改造和监利地震 台观测环境整治工作,全市4个数字地震台、 2个地震前兆观测台、6个信息节点正常运转 率均达到 98%以上。 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积极配合 省地震局进行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 台站勘选工作,在洪湖市、江陵县、监利县和 公安县等地确定了预警台站的场地位置。会 同松滋市地震办在松滋市涴市镇和卸甲坪乡 挑选2处养殖场作为地震宏观观测点,向场 主讲明地震宏观异常监测的重要意义,落实 了宏观异常的上报流程。 市地震局成立了震情会商领导小组和实 施工作组,制定了会商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 开各类震情会商会,按要求参加全省地震趋 势月度、年中、年度电视电话会商会。 宣传部署 提升防御能力 2017年3月,我市召开了防震减灾工作 领导小组会议,总结了全市2016年防震减灾 工作,传达全国、全省地震局长会议精神,部 署了 2017 年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对荆州民用机场、纪南通用机场、城北快 速路、松滋新火车站、石首通用机场、中石化 荆州柳林洲油库迁建等建设项目提供抗震设 防要求服务,依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确定准确、科学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升建设项 目抵御地震能力。 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 建设。2017年全市共申报14处民居示范 点,涉及农户 1025 户。3 月和 10 月,市地 震局分别在松滋卸甲坪乡、扶贫驻村点沙 市区锣场镇白水村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工 匠培训。 在市地震局的指导下,松滋市新江口镇 石板坡社区、歇金台社区和公安县斗湖堤镇 原种场社区被认定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 区”,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认定为 “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 为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活 动,全市地震部门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 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 庭”活动,发放宣传资料 10 万余份,开展地震 应急疏散演练 24 场,举办科普讲座 12 场,播 放“平安中国”系列宣传电影 5 场。 各级联动 完善救援能力 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地震应急预案已完 成修订,5 个县市区完成乡(镇、街道)级地震 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今年将实现地震应急 预案乡镇全覆盖。 2017 年,市地震局先后及时、高效、有序 应 对 了 沙 市 M2.4 级、沙 市 M3.5 级、秭 归 M4.3 级、巴东 M4.1 级地震事件,密切跟踪震 情,调查核实灾情,引导社会舆论,处理地震 谣言。特别是沙市 M2.4 级和 M3.5 级地震发 生后,15分钟就通过官方微博和权威媒体发 布了震情信息,微博阅读量达到90余万次, 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 市民的好评。 去年 7 月,市地震局联合荆门、随州、孝 感、潜江、天门 5 市地震部门在我市进行鄂中 区地震应急协助联动演练。为提升市民防灾 意识,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市地震局与市 政园林部门合作,按国家标准将总面积21.53 万平方米的明月公园建设成III 类地震应急 避难场所。 为完善、更新地震应急速报网络,市地震 局协调荆州开发区管委会,落实确定开发区 社管局担当防震减灾工作职能部门,并安排 了专职工作人员。对地震灾情速报人员进行 了全面更新,全市每个乡(镇、街道)确定了 1 名防震减灾工作的分管领导,每村(社区)设 立了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共更新地震灾情 速报员 2303 人。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 科学防灾你我携手同行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8-05/11/A003/RB3B3BLMC0511-pri… · 灾减灾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多角度宣传地震灾害

“震生”十岁生生不息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前夕,一群叫“震生”的孩子,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拍下十岁合影。

十年前,当地震摧毁家园、夺走生灵的时候,他们出生了。

小生命的到来,本身就充满磨难。医院塌了,他们有的生在操场上用床单围成的手术室里,有的生在寺庙里用三张禅凳搭起的产床上。空间狭小,医生跪着给他们接生;条件简陋,树枝就是输液架……

小生命睁开眼,山川破碎,满目疮痍。十年来“震生”经历的,是天翻地覆的人间巨变。名为“震生”,他们和整个地震灾区命运相连。灾难必须铭记,逝者应当缅怀,但英雄的人民没有被悲伤击倒,没有让命运沉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众志成城的团结、顽强坚韧的精神、积极奋发的姿态去医治创伤,奋力前行,取得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伴着“震生”们长大的是灾区的新生——震后仅仅3年,3000多所学校竣工,2000多万群众重返家园,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00多万亩,修通城乡道路万余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昂首阔步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改革动力的新征程中。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他们亲眼见证了废墟如何变为村庄,裸露的山体如何披上绿衣。他们的童年在高质量、高速度的建设中度过,在无数人的奋斗里度过。

“震生”们的十年,是重整山河、再焕生机的十年。当年的地震灾区,如今已经是四川乃至西部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如何能不为我们民族砥砺前行的大坚韧自豪;如何能不为我们民族万众一心的大团结自豪;如何能不为我们民族实干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勇气自豪!

“震生”十岁,生生不息。未来,他们将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凭着传承自父辈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气,去开创属于他们和后世的功业。

(新华社5月10日电)

新华时评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03032018.5.11 星期五责任编辑:解秀桃 美术编辑:刘 颖

4月15日,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荆州市地震局、荆州市教体局、荆州市科协联合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共12支代表队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比赛。竞赛分成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轮,题目内容覆盖地震自救互救常识、抗震设防、防灾减灾、震后疾病防御与控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一轮轮激烈的拼智斗勇,江陵县秦市中学代表队获得初中组冠军,沙市七中代表队获得高中组第一。

前来参赛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相比单纯的听报告、读课本,以竞赛的方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无腿蛙王”代国宏4月12日下午,位于绵阳市区的解放军520医院门

外的公路上,男子用手抓住轮椅轮上的手推圈,用力一推,粗壮的手臂青筋暴起,轮椅向前飞窜两米,很快又慢了下来,但他双臂迅速划了一个圈,循环刚才的动作,再次将轮椅拉动,速度飞快。

当天日头猛,他额头和裸露的手臂都满是汗珠,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走在旁边,只希望尽量跟上他的速度。

男子名叫代国宏,汶川地震时他上高二,倒下的墙壁夺去了他的双腿,却让他成为教室中唯一的幸存者。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并没倒下,反而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取得百米蛙泳冠军,成为全国知名的“无腿蛙王”。旁边的女孩叫苏思妙,2015年,代国宏在全国观众面前向她求婚,赢得了爱情,被很多网友赞为佳话。

如今,代国宏和苏思妙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温江

买了房,过着普通人赚钱养家还房贷的平静生活。他时常还是会回忆起十年前,他被埋在废墟瓦砾

中的黑暗角落独自坚持的日子,因为只有活下来,一切才会那样美好。 (据《重庆晚报》)

“敬礼娃娃”郎铮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早上,北川县城幼

儿园内,8 名解放军将埋在废墟里的 3 岁男孩郎铮救出。在木制担架上,郎铮伸出稚嫩的右手给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被记者记录下来。此后照片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称照片中的小男孩为“敬礼娃娃”。

因为地震,郎铮左手受伤的部分小指、无名指被截除,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他打得一手好篮球。

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四川绵阳,在郎铮家里见到了当年的“敬礼娃娃”。郎铮妈妈说,郎铮这些年的成绩一直很好,他们不希望他总是被打上

“敬礼娃娃”的标签,只希望他健康成长。目前,家人正在尝试联系地震时将郎铮抬出的8名解

放军战士,希望能够聚在一起,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今年郎铮已经13岁了,他非常喜欢打篮球。

(据《浙江日报》)

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逃生?通常情况下,一次地震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地震发

生瞬间千万不要惊慌乱跑,应保护头部就近寻找坚固安全区躲避,等明显晃动的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空旷地。

脱险后如何互救?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尤其是家庭、邻

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震后互救应遵循安全第一,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

第一,根据现场人员沟通的信息点以及房屋结构,判断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进行抢救,以防意外伤亡。

第二,抢救被埋压者时应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挖掘时注意保护好支撑物,清除压埋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第三,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

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再依次暴露胸腹腿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损伤。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搬运时,要注意避免脊柱损伤,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

第五,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其废墟下的空间保持通风,递送食品,静等专业救援人员施救。

地震前如何防震减灾?据了解,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城市建

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防灾减灾要软硬并重,硬件上,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以北京为例,近几年,北京市陆续对198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房屋进行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改造后的民宅将更加节能环保,牢固度达到能承受烈度8度地震。除此之外,对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也严格按照国家建筑物抗震标准把关,使其设防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同时,相关部门应对破坏、拆除承重墙现象严厉制止。软件上,如何最大限度防灾减灾?要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多角度宣传地震灾害知识,让大众树立防范意识,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中有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惊中外。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艰难险阻,十年的尘世浮沉。如今,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灾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多难兴邦,每一次灾难,都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荆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地震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汶川地震敲响生命警钟科学防灾你我携手同行科学防灾你我携手同行

防震减灾 砥砺前行荆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地震局)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我市启动2018年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

我市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我市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荆州市防震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

5月7日,荆州市2018年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举行。启动仪式由荆州市地震局、江陵县委、江陵县政府主办。湖北省地震局、荆州市人防办(地震局)、江陵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

荆州市人防办(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发表讲话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他指出,时值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要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的主题,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救避险能力。全市上下要以此次宣传活动周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以做好街头宣传、广场宣传、科普讲座、应急演练为基础,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的带头作用,提升宣传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湖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全社会动员、多领域合力,希望荆州市人防办认真学习领会“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将防震减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去谋划、去推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进“三个转变”,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综合施策。

启动仪式上,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观看了防震减灾科普电影。地震、科技、民政、消防、安监、卫计、人防等部门设置了科普展台。

统筹统筹::施金方

施金方

撰稿撰稿::卢刚卢刚

代春江

代春江

刘刘务芬务芬

摄影摄影::李忠东

李忠东

荆州援川抗震救灾亲历者

荆州三医产科主任彭皓月:

大爱无声 情润汉源“5·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为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

产科一名青年医生,彭皓月带着荆楚儿女的温情与关怀,肩负着援建灾区卫生事业的重任,克服山路艰险、山体滑坡、空中飞石,及气候异常寒冷的重重困难,风尘仆仆奔赴四川汉源县。

在援建灾区的56个日日夜夜里,彭皓月凭着坚韧和智慧,克服了生活中的不便、与当地患者语言沟通的障碍、医疗条件的限制等,共完成门诊工作量1000余人次,成功开展手术60余台,教学查房20余次,学术授课1次,抢救危重病人20余次,成功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她在援建工作中体现出的“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情怀,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汉源县传为佳话。

如今,彭皓月已经从当年的青年医生成长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但她始终保持着救死扶伤的仁者之心,继续在这个平凡却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5·12”,又是一个令人捶胸顿足的祭日。顷刻间地动山摇,瞬间生命陨落、家庭破碎,数十万群众身陷灾难之苦。

同时,“5·12”也是一个值得缅怀和纪念的日子,它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决心。2009年起,国家规定每年5月 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旨在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提醒全国人民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多年来,荆州市人防办(地震局)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了防震减灾工作。

定期巡察 夯实监测能力市地震局实行24小时震情值班,确保各

类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转。定期对荆州辖区所有台站和信息节点运行情况进行巡察,督办松滋、石首地震台的维修改造和监利地震台观测环境整治工作,全市4个数字地震台、2个地震前兆观测台、6个信息节点正常运转

率均达到98%以上。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积极配合

省地震局进行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台站勘选工作,在洪湖市、江陵县、监利县和公安县等地确定了预警台站的场地位置。会同松滋市地震办在松滋市涴市镇和卸甲坪乡挑选2处养殖场作为地震宏观观测点,向场主讲明地震宏观异常监测的重要意义,落实了宏观异常的上报流程。

市地震局成立了震情会商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组,制定了会商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各类震情会商会,按要求参加全省地震趋势月度、年中、年度电视电话会商会。

宣传部署 提升防御能力2017年3月,我市召开了防震减灾工作

领导小组会议,总结了全市2016年防震减灾工作,传达全国、全省地震局长会议精神,部署了2017年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对荆州民用机场、纪南通用机场、城北快速路、松滋新火车站、石首通用机场、中石化荆州柳林洲油库迁建等建设项目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服务,依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准确、科学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升建设项

目抵御地震能力。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

建设。2017年全市共申报14处民居示范点,涉及农户1025户。3月和 10月,市地震局分别在松滋卸甲坪乡、扶贫驻村点沙市区锣场镇白水村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工匠培训。

在市地震局的指导下,松滋市新江口镇石板坡社区、歇金台社区和公安县斗湖堤镇原种场社区被认定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认定为

“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为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活

动,全市地震部门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24场,举办科普讲座12场,播放“平安中国”系列宣传电影5场。

各级联动 完善救援能力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地震应急预案已完

成修订,5个县市区完成乡(镇、街道)级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今年将实现地震应急预案乡镇全覆盖。

2017年,市地震局先后及时、高效、有序应对了沙市 M2.4 级、沙市 M3.5 级、秭归M4.3级、巴东M4.1级地震事件,密切跟踪震情,调查核实灾情,引导社会舆论,处理地震谣言。特别是沙市M2.4级和M3.5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就通过官方微博和权威媒体发布了震情信息,微博阅读量达到90余万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去年7月,市地震局联合荆门、随州、孝感、潜江、天门5市地震部门在我市进行鄂中区地震应急协助联动演练。为提升市民防灾意识,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市地震局与市政园林部门合作,按国家标准将总面积21.53万平方米的明月公园建设成II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为完善、更新地震应急速报网络,市地震局协调荆州开发区管委会,落实确定开发区社管局担当防震减灾工作职能部门,并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对地震灾情速报人员进行了全面更新,全市每个乡(镇、街道)确定了1名防震减灾工作的分管领导,每村(社区)设立了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共更新地震灾情速报员23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