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eb view大学生物学系;在此基础上于 1993...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北 京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目录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第一章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创建 ......................................... 3

第二节 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 .......................................... 12

第三节 复员后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46-1952) ......................... 21

第四节 复员后的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46-1952) ........................ 27

第五节 燕京大学生物学系(1919-1952) ................................. 29

第六节 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2-1966) ..................... 34

第七节 风雨十年中的生物学系 (1966-1976)............................... 42

第八节 改革开放后的生物学系 (1977-1993)............................... 43

第九节 生命科学学院的建立与发展(1993-2015) ......................... 48

第二章 生物学系先贤传略 ..................................... 61

第三章 生命科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77

第一节 1952-1998 本科课程的设置....................................... 79

第二节 本科招生专业的演变 ........................................... 114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 ......................................... 115

第四节 出版教材及其他译著 ........................................... 118

第四章 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介绍............................. 129

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130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134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36

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 138

第五章 与协和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及 CUSBEA 项目的合作...... 141

i

第一节 北京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合作办学 ......................... 143

第二节 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合作办学 ........................... 144

第三节 北京大学与 CUSBEA 项目的合作 .................................. 145

附录........................................................ 149

ii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历届系主任(院长)名单....................................... 151

历届党总支(党委)领导名单................................... 153

曾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过的人员名单..................... 154

历届学生名单................................................. 158

在编人员名单................................................. 213

教学科研成果奖和荣誉称号(1978-2014)........................ 214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之一是 1925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谭熙鸿先

生为第一届系主任。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成立于 1926 年,由钱崇澍先生任第一届系主任。

燕京大学生物学系于 1929 年成立,胡经甫先生任系主任。至抗日战争前夕,北大、清华、

燕京三校的生物学系逐渐发展起来,形成我国北方近代生物学教育中心。1952 年全国高

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

大学生物学系;在此基础上于 1993 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 1952 年始,约

8400 名本科生和 2600 名研究生曾在此学习、训练。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院从最早设置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初设立了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遗传学专业;1956 年以后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生

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专业;20 世纪 80 年代又先后建立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

生物学及生态学专业;1993 年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学院现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8 个博士学科点。

近年来,学院广泛招贤纳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目前,全院 169 名教职员工中,

有 76 名教授 / 研究员,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5 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2 名、 千人计划”6

名、“青年千人计划”11 名、“长江特聘教授”11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7 名、

国家“973”计划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0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

全国模范教师 1 名等等。这些专家学者带领其研究团队,共同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稳

步提升。

学院现有本科生 423 人。为培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宽阔的视野、富于批判性和

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学院施行了“本科生强化挑战班”、“小班授课”、“模块式教学

计划”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针对生命科学的多元化和学科交叉性,学院不仅为学生

提供坚实宽厚的数、理、化、生、计算机等知识训练,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熏陶和社会

科学基础培养;还坚持让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成长。学院充分尊重个

体差异与个人意愿,大力倡导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

学院现有硕士生 73 人、博士生 493 人。近年来学院对研究生的招生、录取、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质量控制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每年举办“暑期夏令营”活

动吸引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同时通过规范选课、资格考试、中期考核、

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和科研能力训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

积极探索“博士直通车”等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新机制。2010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项目(PTN),2011 年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生命科

学联合中心的建立为学院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iii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学院与国内外各兄弟院校、研究单位乃至跨国企业的交流和

合作也日渐扩展和深入。跨院校的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成立、北京

大学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成立、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等等,学院都深度参与,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学术积淀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国内享有盛名,蓬勃

兴旺的发展更令学院跻身国际前列。2014 年 QS 世界大学生命科学年度排名中,北京大

学位列第 37 名,比 2013 年提升了 8 位。“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生命

科学学院在风雨中走过了九十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如今 , 她正以前所未

有的朝气和活力 , 向世界一流院系的行列迈进。从九十年到一百年将是学院各项事业跨

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让我们全体生科人发扬传统、抓住机遇,共同绘就北京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百年发展的辉煌画卷。

iv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院长:吴虹

副院长:柴真(兼)王世强 李沉简 郭红卫

党委书记:柴真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作言

副书记:瞿礼嘉

副主任:朱玉贤

唐平

吴虹

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郭红卫

副主任:李沉简

周专

张传茂

国家千人计划:

邓兴旺、饶毅、谢晓亮、李沉简、吴虹、张泽民

青年千人计划:

孙育杰、白凡、伊成器、李晴、陆剑、徐成冉、钱伟强、罗冬根、李毓龙、魏平、钟上

长江特聘教授:

邓兴旺、赵进东、邓宏魁、朱玉贤、苏晓东、张传茂、王世强、郭红卫、瞿礼嘉、蒋争凡、

张泽民

长江特聘讲座教授:龙漫远、谢晓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建国、赵进东、昌增益、朱玉贤、王忆平、苏都莫日根、李毅、邓宏魁、张传茂、苏晓东、

王世强、唐世明、瞿礼嘉、郭红卫、蒋争凡、魏丽萍、张研

973 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丁明孝、饶毅、王忆平、王世强、邓宏魁、邓兴旺、昌增益、孔道春、蒋争凡、李毅

博士生导师:

安成才

方 敏

李沉简

白书农

冯仁青

李 程

蔡 宏

高 歌

李 晴

柴 真

顾红雅

李 毅

昌增益

顾 军

李毓龙

陈丹英

郭红卫

刘 东

陈建国

贺新强

陆 剑

邓宏魁

纪建国

罗冬根

邓兴旺

蒋争凡

罗述金

范六民

孔道春

吕 植

钱伟强

秦跟基

秦咏梅

瞿礼嘉

饶广远

饶 毅

宋 艳 苏都莫日根 苏晓东

汤富酬

唐世明

吴 虹

翟中和

陶乐天

谢 灿

张 博

陶 伟

谢晓亮

张 晨

滕俊琳

徐成冉

张传茂

王戎疆

徐冬一

张 研

王世强

许崇任

赵进东

王忆平

许智宏

郑晓峰

魏丽萍

姚 蒙

朱 健

魏 平

伊成器

朱玉贤

魏文胜

于龙川

朱作言

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朱玉贤;

副主任:瞿礼嘉、苏晓东、魏丽萍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王世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一章 北京大学生命科

学的发展

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创建

一、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甲午战败,国人自强图存之呼声与朝廷维新派变法之谋划交互作用,兴办近代意义

上的高等学校成为必然。孙家鼐奉旨于 1896 年 9 月 27 日提出首份办理京师大学堂的方

案,经过与保守势力的反复斗争,在光绪帝的督促下,1896 年 6 月维新派李端棻向朝

廷上奏“疏请立京师大学堂”,9 月孙家鼐奉旨奏《遵筹京师大学堂大概情形折》。光

绪帝批准大学堂章程,同时任命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京师大学堂开始筹办。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慈禧复掌权力后的 9 月 26 日颁发上谕“着停止变法京师大

学堂仍行开办谕旨”,办学之举并未停顿。经数月筹备,确定景山东街马神庙乾隆帝四

公主府邸为校址,1898 年 12 月 31 日学堂开学。l899 年在校学生共有 218 人。1899 年

12 月 26 日孙家鼐辞职,许景澄继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1900 年 2 月间,大学堂

住校肄业者 248 人,包括仕学院 27 人、中学生 151 人、小学生 17 人,另附课生 43 人。

有经史课程 4 班,史学、政治、舆地 3 班;格致、化学各 2 班,英文 3 班,法、德、俄、

日文各 1 班。同年 6 月义和团作乱,大学堂西文图书被焚,师生逃散,7 月 9 日大学堂

停办。八国联军 8 月 14 日占领北京,俄德军队曾驻兵大学堂。

位于景山东街(马神庙)的京师大学堂遗址。1912 年京师大

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这里是北京大学二院。1925 年北大

生物学系成立,北大第一座生物楼即建于二院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1902 年 1 月 10 日颁诏恢复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8 月 15 日张百熙奏报京

师大学堂章程,确定大学堂设:1.大学院(主研究,不主讲授,不立课程);2.大学

专门分科;3.大学预备科。大学分科的科目如下:

1.政治科设政治学、法律学 2 目。

2.文学科设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7 目。

3.格致科设天文学、地质学、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动植物学 6 目。

4.农学科设农艺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 4 目。

5. 工艺科设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

采矿冶金学 8 目。

6.商务科设簿记学、产业制造学、商业语言学、商法学、商业史学、商业地理学 6 目。

7.

医术科设医学、药学 2 目。

章程中还列有预备科、速成科所有课程名称及各门课程各年的周学时数。对学校行

政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如由特旨派定管学大臣主持全学,统属

全员。设总办 1 人,副总办 2 人,秉承官学大臣的意旨总理全学一切事宜;总教习 1 人,

主持一切教育事宜。设副总教习 2 人,协助总教习工作。仕学馆学制为 3 年,师范馆则

改为 4 年毕业。大学堂章程在不断落实,但从未完全实现。

1902 年 12 月 17 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经入学考试选拔,招收了一批速成

科学生。为加速造就新的入仕人才,1902 年 12 月 1 日规定新进士入大学堂分门肄业,

毕业后任官职。1903 年 11 月制订了“进士馆章程”,规定学制三年,学科科目 1l 门:

史学、地理、教育、法学、理财、交涉、兵政、农政、工政、商政、格致。随意 ( 选修 )

科目为东文、西文、算学、体操。精力不及者准在农、工、商、兵四科中选习一科或两

科,其余各科为必修。1904 年 5 月,癸卯科(1903 年)进士入进士馆肄业,馆址在西

四李阁老胡同。仕学馆移人进士馆,但与进士馆分别按各自章程授课,1906 年 6 月,34

名仕学馆学生毕业。1904 年 9 月 26 日制订新的进士馆章程,规定“新进士入学分内、

外两班,内班住馆肄业,外班到馆听讲 ' 学期考验毕业。考验内外班均一律办理。”首

届进士馆学生于 1907 年 1 月 20-23 日举行毕业考试。

1905 年,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终止,原大学堂之进士馆 1907 年停办,师范馆则于

1904 年 1 月已按新订的《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学生分类学习。共分四类:(1) 以

中国文学为主;(2) 以历史、地理为主;(3) 以物理、算学、化学为主;(4) 以植物、动物、

矿物、生理学为主,由学生自行选定类别。1907 年 4 月 98 名 1902 年 12 月入学的学生毕业。

1904 年 11 月招收优级师范科学生 200 余名,完全按新章程进行教学,1908 年 8 月毕业。

毕业生均分配任中学堂或初级师范学校教员,同时授以师范科举人的功名,还按毕业成

绩等第分别授予官职。第二届师范生毕业后,京师大学堂的师范科即告结束。1908 年 6

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月 16 日奏准设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派陈同成为学堂监督,独立于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于 1903 年设立译学馆,每年招生,学制五年,设英、法、俄、德、日文五科,

每人认习一科务期专精。必学普通学科 9 门: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

博物、物理及化学、图画、体操。专门学 3 门:交涉学、理财学、教育学。1908 年起不

再招生。五年共毕业 300 余人.有很多学生中途选送出国。译学馆停办后,馆舍归京师

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第三院。

1904 年 1 月重订大学堂章程,规定设分科大学和通儒院。大学堂分 8 科,即经学科、

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内分 45 门。

1910 年 3 月 10 日(阴历二月二十一)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除医科外,共开办

了 7 科 13 门,商科学制为 3 年外,其余各科均为 4 年,从此,我国第一座进行近代教

育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1913 年 3 月分科大学学生毕业,共 217 名。

京师大学堂创建伊始,就决定由外籍教师讲授外语和西学课程。外籍教师发挥了重

要作用,美籍丁韪良博士任西学总教习。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于 5 月更名

为北京大学校。

二、生物学系建立前的生物学教学

虽然早在 1902 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已规定在大学专门分科的格致科

中设立动植物学目,但专门分科在 1910 年前都未能举办。1907 年 4 月设立过博物品实

习科,这个科与生物学多少有点关系,但课程内容只是教授制造标本、制作模型及画教

学挂图三项,设完全科和简易科两班,完全科 3 年毕业,简易科 2 年毕业。设立该科的

目的是为中学的博物和生理等课程培养教员。博物实习科由刘盥训任科长,邵修文副之,

并聘请了日本野田升平为博物教员,松井藤吉、杉野章、永野庆次郎、叶山、来海、王

槱等为助教。1910 年 11 月首批学生 37 人三年期满毕业,这个班也就结束了。这个班所

制作的标本和画的挂图,后来大部分归农学院和后来由师范科独立而成的北京师范大学

了,生物学系留下来的很少。

1910 年 3 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开学,在格致科中设立了地质学门。在这门中,

开设了一些生物学课程,教师多为外国人,先后由桑野久任、艾塞尔等教普通动物学,

由矢部吉桢教植物学,并有实验课,另外在译学馆内也开设了动植物学教学。当时也有

了一些教科书,如一般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生理学初步,日本动物图谱等。从京师大

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成为我国生物界元老的,是秉志老先生,他于 1909 年

从大学堂预备科毕业。

1917 年蔡元培出掌北大后,1917 年聘请钟观光任北大预科副教授。1920 年,蔡元

培把原有五科改组为五部:第一部,数学系、物理系、天文系;第二部,化学系、地质系、

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生物学系;第三部,心理系、哲学系、教育系;第四部,中文系、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

第五部,经济系、政治系、法律系、史地系,说明当时计划在第二部中增设生物学系,

并在当年 4 月聘请谭熙鸿为教授,可能也有请谭教授筹建生物学系的打算。谭熙鸿在哲

学系任教,讲授进化哲学兼教法文,是最早在我国开设遗传学和进化论课程的学者之一。

据 1924 年的北京大学 “预科规则”和“预科课程表”可知,当时的预科分甲乙两部,

两年毕业,甲部毕业者升入本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地质学各系,乙部毕业者升入文

科各系。在预科甲部一年级的课程中有博物学,其中有“生物及其现象”课程,内容包

括植物学(形态、生理、分类、生态)、动物学(形态、胚胎学、生理学、分类、生态学),

以及进化论(拉马克,达尔文,孟德尔等的学说);预科乙部二年级有“生物学大意”

的选修课,每周二小时,内容包括概论(内容包括生物学之历史、古今生物科学之演进,

生物学之位置,与其他学科之关系,生物学之哲理,派别与方法之异同)、生物之常识(细

胞组成,生物化学、生理现象的机制,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演化)、生物进化学

理(拉马克与达尔文学说及衍生的学说)和结论(生物学之科学观,以及由此形成的人

生观等)。从 1924 年的档案推测,1920 年前后的生物学课程应该不会有很大变化。

三、生物学系的筹建与建立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一直为创建生物学系努力。他曾希望法国巴斯德学院在北

京大学设立分院,没有成功。此后他聘请李煜瀛(石曾)、钟观光到校。李为本科哲学

学门(系)讲师,讲授生物学与社会哲学;钟为理预科教授,没有教学任务,被委以调

查采集植物标本的重任。蔡元培与李煜瀛、钟观光的关系密切,但他意识到李、钟两人

难以承担筹建生物学系的重任,因而积极物色受过科班严格训练的生物学家来北大任教。

1919 年上半年,他委托胡适争取北大毕业生秉志回校筹建生物学系,但秉志从美国康奈

尔尔大学毕业后即应聘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此蔡元培聘用了谭熙鸿。

谭熙鸿(1891-1956),字仲逵,祖籍江苏吴县,上海出生。14 岁考入上海电报局,

1907 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经组织安排进入天津电报局任译电员,在李煜瀛领导

下从事革命工作。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谭熙鸿被委任为秘书,负责电

讯工作。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谭熙鸿经孙中山批准前往法国求学。只有小学毕业学

历的谭熙鸿在法国学习农业科学和生物学,苦读 7 年,1919 年获得法国图卢兹大学国家

博物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到孙中山身边服务。后经蔡元培与孙中山商调,于 1920 年 4

月聘其为北京大学讲师,同年 7 月到校,7 月 23 日被改聘为教授,任教哲学系,蔡元培

将筹建生物学系的任务托付给了他。因为谭熙鸿为人坦诚,公正稳重,深得蔡元培器重,

在学校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也是校长室秘书。

1920 年 8 月 2 日下午,蔡元培召集北大教务长顾孟余、校仪器委员会主任陈世璋

以及北大生物学会会员李煜瀛、蒋右沧、龚展虞、谭熙鸿等讨论谭熙鸿起草的筹备开办

生物学系的计划草案。该计划草案分学科设置、筹备期限、教员额数、实验室、标本室、

陈列室、动植物园、图书、编辑、经费等十部分。生物学系拟开设的课程分四大类,一

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是生物学通论类,有生物学通论、进化学(含遗传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二是

生理学类,有生理学通论、动物生理学(含动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含植物病理学);

三是形态学类,有人体解剖学、动物比较解剖学、植物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四是

分类学类,有动植物分类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它几乎含盖了当时

生物学发展水平的主要学科。草案重视实验室、标本室建设,拟在四年内筹设生物化学、

植物解剖、植物生理与病理、动物解剖、动物生理等实验室;动物、植物、显微解剖物

等标本室;人类学与动物比较解剖学陈列室等。草案还提出编辑出版适合国情的生物学

图书资料。预定生物学系的筹办期限四年,1920 年开始招收一年级学生,1924 年暑期

第一届学生毕业,作为生物学系完全建成的标志。然而,生物学系的筹建工作与蔡元

培计划增设教育系、心理学系一样,进展缓慢。其原因一是政府积欠教育经费,一年领

不到五个月经费,不但不能进行科学研究,连维持各门功课照常开课及正常进行实验,

都十分困难;二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不满蔡元培在北大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事事掣肘,

蔡元培愤而两度长期离开北大并出国,一次是 1920 年 l1 月至 1921 年 9 月;另一次是

1923 年 1 月直至 1927 年 6 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不再任北大校长时止。因而

蔡元培计划设立的生物学系,才在代校长蒋梦麟主事期间的 1925 年建成。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第一

位系主任为谭熙泓。

1927 年北京大学部分职员名单。其中张景钺、张

春霖、刘崇乐、胡先驌、雍克昌为生物学系教员。

7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北大生物学系的筹办,来自校内外有关人士的意见或建议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著

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因为北大没有生物学系,地质学系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受到影响而感到

遗憾。他在 1924 年指出,北大地质学系开设的课程中完全没有严格的生物学课程,对

学生了解地史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胡适 1925 年也说:“北大的地质、物理……等科已

略出成绩,只有生物学还没有建立”,他希望中国科学社对于北大生物一科的发展能有

所贡献。

曾任北大物理系主任,晚年逝世于美国的李书华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曾在回忆录中

提到,他曾促成北大生物学系的成立:“大约民国十三、四年间的一天,李圣章(北大

化学系教授)及仲逵和我三人谈天,偶尔涉及北大第二院。我说:‘北大应该有生物学系,

而且早已有三位生物学教授。但是李、钟均不能为此事多所奔走,你(指仲逵,即谭熙鸿)

应该把校长室秘书的事情减少或辞去,设法促成此系的成立。’仲逵很以我的话为然……

终于民国十五年生物学系正式成立。”后来李大钊接替谭熙鸿任校长秘书,谭熙鸿才有

更多精力用于筹建生物学系。

钟观光以耗时五年在 1l 省采集的标本为基础,于 1924 年建立了植物标本室;1925

年,谭熙鸿建成植物学实验室。同年 9 月 16 日,生物学系 4 位教授(谭熙鸿、李煜瀛、

钟观光、褚民谊)在北大校长室开会选举系主任。谭熙鸿得两票,李煜瀛得一票,谭熙

鸿当选为系主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终于建成。当时各学系的主任是由各系的教授会定

期开会投票选举产生的,遇到两个教授所得选票相同时,由校长加投一票决定;如果一

个系只有两名教授,则不进行投票选举,由先到校者任系主任。

蔡元培在 1934 年发表的文章中谈及在北大建立各学科的过程,曾写道:“在生物

学系,本已有钟宪鬯(钟观光)君在东南西南各省搜罗动植物标本,有李石曾(李煜瀛)

君讲授学理,而这时候又增聘谭仲逵(谭熙鸿)君。于是整理各系的实验室与图书室,

使学生在教员指导之下,切实用功;改造第二院礼堂与庭园,使合于讲演之用。”

生物学系成立后的第一学年 (1925-1926 年度 ),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4 人:谭

熙鸿(兼系主任)、李煜瀛、钟观光、褚民谊;讲师两人:经利彬、王祖榘;助教一人:

陈旭。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有:生物学通论(李煜瀛),植物学(谭熙鸿)及实

习(钟观光),动物学及实习(经利彬),还有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王祖榘)。其中

动物学、植物学与实习,也是地质学系学生的必修课。谭熙鸿还为哲学系和教育系学生

分别开设进化学说、遗传与环境境。褚民谊则在预科一年级教博物学。

生物学系成立后的第二学年 (1926-1927),教师共 9 人,原有 4 名教授中,褚民谊离任,

经利形由讲师改任专职教授;讲师除原有的王祖榘外,新增齐澄秋、邝瑞英、梅卓生;

助教陈旭离任,新聘钟补勤。开设的课程,一年级必修课取消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改

为有机化学,增加动物比较解剖学与实习,其余照旧。二年级的必修课有生物化学、植

物形态学及实习(谭熙鸿)、动物比较解剖学与实习(齐澄秋)、普通生理学与实习(经

利彬)、组织学(齐澄秋)等。此外,为预科开设博物学(邝瑞英)、生物学大意(梅

卓生)。谭熙鸿继续为哲学系、教育系分别讲授进化学说、遗传与环境。

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1927 年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二年级的部分课程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第一届毕业生三人,照片:石原皋(左)、张凤瀛(中)、

郝景盛(右)。

9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由于北洋政府与奉系军阀迫害进步人士,北大生物学系初建伊始便遭遇重度挫折。

1926 年,钟观光“因事南旋”;李煜瀛因受通缉避居东交民巷,“不克至校授课”;

1927 年春,“党案迭起”,谭熙鸿“不能安住,亦离北平”,仅经利彬(1895—1958)

等努力维持。是年秋,教育总长兼京师大学校校长刘哲借北大等北平九校合并为京师大

学校之机.以人数不多为由,将北大生物学系取消。直到 1929 年春生物学系才复办。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恢复后,一、二、三年级学生总共 9 人,经利彬任系主任。因为生物

学系创办 2 年即遭停办,所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最早的毕业生是 1931 年毕业的,他们

是郝景盛、张凤瀛和石原皋 3 人,这三位原先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复校后成为同班同学,

并于 1931 年夏一起成为北大生物学系的首届毕业生。

1931 年北大生物学会人员合影。前排右起:1. 林镕,2. 卢开运,3. 刘慎谔,4. 经利彬

(选自 1931 年北大毕业同学录)

1932 年张景钺任生物学系主任直至 1936 年。此时的北大生物学规模不大,地址在

景山东街北大理学院(北大二院)的北楼,设备陈旧,教师不过区区八、九人。张景钺

带领一位年轻助手,亲自负责实验室的建设,订购图书和仪器药品,聘请教师、千辛万

苦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生物学系面貌大为改观,

有了专职教授,开出了很高水平的课程,图书室、实验室也相继建立起来了。特别是建

成了植物形态学实验室和动物生理学实验室。他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制成了一整套植物形

态解剖的切片,直到二十世纪末这些切片还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当时生物学系没有动物

10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理学教师,便请协和医学院教授张锡钧来讲课,又派助教李洛英去进修。还邀请著名

生理学家林可胜到校做学术报告和进行示范实验,前去听报告的人挤满了当年北大二院

一个最大的阶梯教室。从此生物学系的生理学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理学的教

材也编写出来了。十年生聚,从此北大生物学系历经风雨,为今日生命科学学院奠定了

基础。

1936 年北大生物系师生合影。前排右起:2. 沈嘉瑞 ,3. 雍克昌,4. 张景钺,左 2 为崔之兰。

(选自 1936 年北大毕业同学录)

1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第二节 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

一、南渡略述

1937 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北京大学奉命与清华、南开两校一起南迁长沙

组成临时大学,同年 11 月 1 日在长沙开学上课。当时生物学系有教授 7 人,他们是来

自清华的陈桢、李继侗、吴韫珍、彭光钦和赵以炳,来自北大的张景钺、沈嘉瑞,还有

来自北大的副教授殷宏章;有助教 10 余人,他们是来自清华的杨承元、梁其瑾、吴征镒、

黄瑾(半时助教),来自北大的李中宪、李觊高、牛满江、徐仁和陈阅增,来自南开的

顾昌栋等。在长沙临时大学生物学系 4 个年级就读的学生有 42 人,其中来自清华的 19 人、

北大 5 人、南开 6 人,其余为借读生 12 人。

长沙临时大学生物学系学生名单

1938 年 1 月,因战局恶化,临时大学再向南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北大生物学系在抗战八年中融入于三校联合组成之大家庭中,笳吹弦诵 8 年,担负着培

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事业的重任。

三校南迁至长沙后虽仅暂驻 3 月余,仍坚持教学。生物学系教授会主席由李继侗担

任,在长沙城东的韭菜园圣经学校上课,动物生理课借用湘雅医学院的仪器设备上实验

课。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教学任务,便去岳麓山左家垅采集动植物标本。

12 (年级原校姓名1南开孙常龄 王运成 殷汝棠 司徒愈旺借读张碧华 陈刘笃 陈绥楚 金绍文 萧前椿 王务本 吴福恒2清华梁家骥 张友端 简焯坡 曹宗巽 侯玉麟北大权 绅 孙兆年借读张崇恩 程玉琢 毕继先3清华安 佑 金大勋 邱永权 李家治 刘金旭北大马毓泉 徐德全南开祝宗岭借读郑士宁 周纫惠4清华诚静容 姜淮章 乔曾鉴 许如琛 赖振东 林从敏 潘琼婧 姚荷生张德澍北大郝天和南开喻娴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长沙临时大学时期长沙市区示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图。绿色部分为临时大学所在地位

1938 年初,临大西迁云南,教授、教师和学生以水陆两路赴滇,水路经粤汉路到

广州转香港,乘海船到安南(今越南)海防,再由滇越路经河口入昆明;陆路由湘西经

贵州入滇。取陆路者有师生及军训教官 300 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用 68 天行程

1671 公里(步行 1300 公里)到达昆明。生物学系李继侗、郭海峰、毛应斗和吴征镒 4

位老师和姜淮章、姚荷生、侯玉麟等同学参加。

临大迁抵云南,1938 年 4 月 2 日奉命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38 年学年

第二学期于 5 月 2 日开学,5 月 4 日开始上课。生物学系系主任由李继侗担任。

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开始借用昆华农业学校校舍上课。1939 年夏,新校舍建成,

生物学系在南区占有相对的两排平房,土基墙,洋铁皮顶,每幢隔成两间到三间,作为

办公室和实验室(图内着色部分)。专用的有动物生理实验室、植物分类实验室(兼标

本室); 此外,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也各有自己的实验室。均能因

陋就简,千方百计克服仪器药品短缺的因难,开出各门课程的实验,保证了教学质量。

西南联大设

在昆华农校

的实验室

1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南迁之后,1939 年 6 月后生物学系的负责人改称系主任,仍是李继侗,李继侗因

事离开时则由张景钺代理。他们二人虽分属清华、北大,性格不同,作风迥异,但都为

人正派,处事公正,均深得全系师生敬重。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全体教师团结一致,

共同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的生理实验室——沈同工作室——内外景

西南联大生物学系的教师队伍时有变动,1938 年增加了许壤教授,1942-1943 年增

加了沈同、杜增瑞教授和吴素萱副教授,崔之兰于 1938 秋离校,赵以炳、彭光钦两位

教授于 1940 年离校,吴韫珍于 1941 年病逝。另有讲师、教员、助教等近 20 人。

生物学系每年招生 10-20 人(常不足 10 人,但初期陆续有从沦陷区或其他大后方

1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于参军或就业之后前来复学的),全系学生不足 30 人。1940 年才开始有联大学籍毕业生,

毕业生以 1942 年为最多,达 15 人。1938-1946 年共毕业学生 80 人,其中北大入学者 9 人,

清华入学者 23 人,南开入学者 6 人(他系转来),联大入学者 42 人。1946 年三校复员

后志愿入北大动植物学系者 12 人,入动物学系的有季寿鸿(夏 雨)、梅镇彤、陆 留、

曾宪文、卢锦汉;入植物学系的有黄成就、虞 源、盛怀汤、谈凤英(方 靳)、顾子凤、

仲谷仁、李 珏,还有殷汝棠、萧 伦、沈淑瑾等 3 位研究生。另有吴 允、周荣光、陈兰生、

张铁梁、王华敦、胡光瑾、方春英、杨传任、钟品仁和邢金钟进清华大学继续学业,另

有研究生陈培生和庄绍华两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平面图。绿色部分为生物系地址

二、课程和教学

生物学系的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中一部分是理学院学生的共同必修课,

约 56 学分,本系的专业必修课约 70-80 学分,(体育每学期均必修,不计学分)四年

修满 132 学分方可毕业。

理学院学生共同必修课程(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包括:大一国文(6)、大一英文(6)、

微积分(8)、中国通史(6)、社会科学(一般选经济学概论)(6)、自然科学两门(普

通生物学、普通化学)(16),生物学系学生还须必修大二英文(6)或德文。化学系

1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的有机化学也是生物学系必修课。

普通生物学是生物学系必修课程,也是各学系一年级选习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之一,

选习的学生很多。讲课教授是彭光钦、李继侗和陈桢。除讲课外,还开设实验课,实验

内容由李继侗、彭光钦、张景钺、赵以炳、殷宏章等教授共同研究,不断改进充实,先

后由姚荷生、陈阅增、黄浙、林从敏、张尔琼等负责实施。这些实验既反映了当时生物

学的发展现状,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实验内容在不忽略

形态观察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加入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内容。教授讲课多能结合

西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李继侗以昆明西山植物为例,讲授植物生态学。当年普通生物

学课程的开设,鲜明地反映了西南联大的教师们敢为人先的前瞻性,在艰苦的国难时期

仍不懈跟踪国际上学科发展新动向。

二年级专业必修课,先后开设有植物形体学(现称植物形态学)、无脊椎动物学、

普通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普通植物学由张景钺、吴韫珍、李继侗等教授讲课,后来由

吴征镒分担一部分;普通动物学先后由沈嘉瑞、赵以炳、杜增瑞、黄浙、吴素萱讲授。

三、四年级必修课,有细胞遗传学(陈桢讲授)、化学生物学(沈同、殷宏章、娄

成后讲授,开始为选修课,1942 年后改为必修)为全系必修,其余分动物学组与植物学

组分别开设。

动物学组有动物生理学(赵以炳、沈同讲授)、比较解剖学(赵以炳、吴素萱讲授)、

无脊椎动物学(沈嘉瑞讲授)、体素学(组织学)(赵以炳、萧承宪讲授)、胚胎学(萧

承宪讲授)、动物显微方法(暑期开设,萧承宪讲授):植物学组有植物分类学(吴韫

珍、吴征镒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殷宏章讲授)、植物生态学(李继侗讲授)、

植物形态及解剖(张景钺讲授)、植物显微方法(暑期开设,张景钺讲授)。动植物学

两组的必修课也可为非该学组的同学选修。选修课程有本地植物(吴韫珍)、真菌学(戴

芳澜)、昆虫学(刘崇乐)、普通昆虫学(陆近仁)、演化论(陈桢)

学校允许学生跨系选课,生物学系有不少学生选习社会学系的优生学、化学系的

定性分析,以及外文系的德文等。清华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副教授娄成后于 1942 年

为研究生开设生物学中的物理和化学原理(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s in

Biology)一课,很受欢迎。

北大、清华研究院均于 1939 年恢复并招收研究生。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设动物学、

植物学、昆虫学、生理学四组。由于生物学的研究可以结合西南丰富的自然资源,选择

一些不需要复杂的分析定量仪器的课题进行,因而进展顺利。生物学部在此时期毕业的

研究生也较其他学部多。以清华研究院 4 个学部来说,1940- 1946 年共毕业研究生 32 人,

其中生物学部占 7 人(王伏雄、陆宝麟、张友端、郑伟光、彭佐权、李宗珑、梅镇安)。

1944 年尚在肆业的研究生还有吴征镒、柏铨、戴铭杰、陈德明、曹宗巽、凌宁、庄绍华

等。北大有萧伦、沈淑瑾等。

教师们充分利用云南的动植物资源作为活教材,采集各种标本,丰富了教学内容,

1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还以滇池为实验基地,进行实地观察,教学效果很好。

大后方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学术风气不减当年。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气氛

浓郁。1940 年代初,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从英国带来不少生物

学方面的书刊和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使国内学者能及时了解国际上学科新动态,他还把

联大的科研成果带到国外发表。生物学系动物生理实验室曾受到来访外宾很高的评价。

1941 年 8 月新校舍遭日机空袭,生物学系办公室和实验室被炸塌两幢,系主任张景钺率

领师生从废墟中寻回一片片盖玻片和试验器材,其艰苦奋斗与矢志教学的精神,教育着

一代代北大人。

教学用的显微镜,基本上有保证,但有时要借用云南大学的实验室与设备。为了避

免敌机轰炸,平时把显微镜等贵重仪器藏在深埋地下的铁皮汽油桶里,需用时才用钩子

取起来。选习普通生物学的学生甚多(1939 年有二三百人,上实验课时只好把切片固定

在显微镜上,让学生排队轮流观察)。药品、试剂的添购也有困难,如二甲苯不易购得,

张景钺用当地盛产的桉树油代替二甲苯,效果很好。盖玻片不足,便用云母片代替,还

用当地出产的苏木代替苏木精作染料作显微观察,用土产的松香或杉树的树脂代替树脂

作封切片胶等。生物学系的教授都亲自参加指导实验,这样不仅保证实验质量,也有助

于年轻教师迅速提高。

当时老师们经常利用周末或假日带领学生跋山涉水采集各种标本,张景钺和吴韫珍

两教授曾亲自带队去大理苍山、宾州鸡足山采制植物教学用标本,青年教师自己捕捉实

验需要的青蛙、红斑蝾螈、蝙蝠等动物。

各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除普通生物学外,都用英文原本。为了提高学生自学英文

教材的能力,教师讲课时专业名词一概不译成中文。教师板书的讲课提纲和实验指导一

般也用英文表述。多数学生用英文记听课笔记或中英文混用,他们运用英语能力受到广

泛的训练。

三、科学研究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下,生物学系的科学研究并末中断。师生们利用简陋的设

备“因地制宣”地进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赞叹的研究成果。赵以炳利用联大由长

沙迁昆明之机,和助手们分别在北平、长沙和昆明测量了一批师生的红血球和血红蛋

白的指标,不失时机地研究了海拔改变对中国人血相的影响,到昆明后,他又以滇地

盛产的蝾螈进行了一系列皮肤呼吸与肺呼吸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蝾螈的肺不仅是浮沉

器官,同时也是有效的呼吸器官,他还研究了蝾螈水盐平衡。李继侗曾指导其研究生

曹宗巽对堇菜属(Viola sp.)的闭花受精现象做过仔细观察,指导研究过花生地下受

精的机理,还探讨过木本植物的固氮作用。张景钺指导学生徐仁研究卷柏 Sinocalamus

beecheyana 抗生长锥的分化,继续了他的植物实验形态发生学的研究方向,还选择了

云南盛产的魔芋,指导助手孙兆年进行了形态学的研究。参加湘黔滇步行团的吴征镒和

其他同事,一边步行,一边采集当地的植物标本。吴韫珍与吴征镒发现了一植物新属

17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金铁锁属(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吴韫珍还结合了解云

南民间草药和民俗,考证了《植物名实图考》和《滇南本草》中的植物学名。殷宏章和

孙兆年在国外发表了有关气孔中磷酸化酶的论文。牛满江 ( 当时还是助教 ) 用当地的一

种两栖动物蝾螈进行解剖及色素细胞和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陈阅增在彭光钦的支持下

进行了草履虫性别类型的观察,研究结果分两次在美国发表(Amer. Nat. 1943 和 J.

Morphology 1944)。沈同领导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当时是很引人注目的。这个实验

室以浓厚的学术空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新型的师生关系著称。沈同等发现了一种野生

果实余柑 (Phyllanthus embIicam,又称滇橄榄 ) 的维生素 C 含量远远超过别种水果,

经李约瑟介绍,研究结果在英国 NATURE 杂志发表,他还用狗作实验,证实了云南白药

对治愈伤残确有突出的功效。沈嘉瑞研究了“昆明滇池及洱海中甲壳类”。杜增瑞他和

助教黄浙一同调查了昆明及其近郊的涡虫分布,首次记载了我国西南地区的涡虫属种,

发表过“昆明的涡虫分类和生殖发育”的研究报告。殷宏章利用瓦氏呼吸器测量过生长

素对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发表论文“小球藻色素含量、呼吸和光合作用”,他还在

原清华农研所开展植物生长素的利用及人工合成的工作,实验观察到生长素能促进油桐

树插枝生根,也能促进植物的春化。通过人工合成的 α 和 β 萘乙酸,对燕麦幼苗测验

证明其有生长素的功能。黄浙的研究课题是“昆明的涡虫分类和生殖发育”。后来到北

大生物系任教授的汤佩松主持的植物生理学研究室 ( 主要成员有张龙翔、曹本熹、殷宏章、

娄成后等,当时属于清华大学 ) 在云南本地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

究,例如蓖麻油、月桂油和乌桕蜡的工业利用,微生物工业发酵生产酒精等,这个研究

室还开展了植物生长素研究。

抗战时期崔之兰的“生物学实验室”

西南联大是三校优良传统的汇合。北大有“兼容并蓄”的传统,加上北大生物学系

与清华生物学系历史的联系,因此三校合作得很好。北大的博大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清华、

南开的科学、严谨的管理相结合,使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办得很有生气,成为抗战后方的

一块教育和科学的绿色园地。今日北大生物学系的严谨而活跃的学风,勤奋进取的精神,

正是在那个时期,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继承和发展下来的。

1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四、桃李寻踪

西南联大生物学系于 1938-1946 年共毕业学生 80 人,其中北大学籍 9 人,清华学

籍 23 人,南开学籍 6 人,在联大入学者 42 人。联大结束以后转入北大、清华继续学习

者 26 人。尽管毕业学生人数不多,几经筛选,他们大多数成为本专业的骨干。1938-

1943 年毕业留校任助教的有 23 人(占 1/3 强)。许多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出国深造

获得博士学位者甚多,如:姜淮章、许如琛、林从敏、刘金旭、曹骥、孙兆年、张友端、

曹宗巽、沈淑瑾、陈瑞铭、陈德明、沈善炯、郑师拙、李正理等。他们都成为知名学者

教授,对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联大毕业和肆业的学生中,曾任或现任高等学校教授的如:黄浙(山东大学)、

祝宗岭(北京农业大学)、董愚得(北京师范大学)、曹宗巽(北京大学)、陈德明(北

京大学)、梁家骥(北京大学)、朱宁生(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易伯鲁(华中农业大

学)、李正理(北京大学)、窦振威(西北师范大学)、刘运亨(北京大学)、毕列爵(湖

北大学)、刘治国(河南新乡师范大学)、梅镇安(北京大学)等。

在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如:潘琼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金大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食品所)、张友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陈瑞铭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焯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淑瑾(首

都儿科研究所)、范文洵(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食品所)、沈善炯(中国科学院上

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何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沈圆(北京卫生局药

检所)、吴应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钟品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卢

锦汉(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所)、沈渔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玉林(中

国社会科院社会学所)、王华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经永春(北京医科大学第三

附属医院)等。从事党政工作的有殷汝棠(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毕业生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有 2 人。

王伏雄

浙江兰溪人,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 年毕业于清华研究院。1946

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建

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兼任台湾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

学院、南开大学等校教授。多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首先

开创了我国近代花粉形态的研究,在植物胚胎学领域培养了许多研究生和进修生。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沈善炯 江苏吴江人,1942 年毕业留校任教,曾在戴芳澜处作水生真菌研究。后

转浙大,1947 年赴美深造。1950 年获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浙

江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52 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 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对抗生素生产,磷酸盐对葡萄糖代谢途径和金霉素合成的影

响有较深的研究。1964 年他与徐子渊一起发现了“链霉素 D- 木糖异构酶”。在他领导

下的实验首先发现了葡萄糖代谢的新途径——甲基乙二醛(支)路。

19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海外校友中有特殊贡献的,有姜淮章、林从敏。

姜淮章 上海市松江县人,1938 年毕业后留校,在农业研究所昆虫组任助理。

1944 年赴美国,入明尼苏达大学昆虫系进修,1946 年获硕士学位,1948 年获博士学位,

留校,任研究员、助教授、副教授,1960 年升为正教授。1984 年退休,任荣休教授。

1985 年应联合国邀请,任泰国植保研究工作指导,每年去泰国一次。在教学科研方面,

获科研经费 100 多万美元,历年培养硕士、博士共 34 人,发表文章 220 篇,主编出版

物 3 种。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玉米昆虫学方面的研究。在美国历任许多昆虫学组织的

主席,兼任美国农业部顾问。在中美学术交流方面,1975-1985 年回国访问多次,从事

虫害、环保等方面的考察调查,足迹遍及南北许多省分及大城市。姜淮章曾获得很多表

扬及荣誉,如:50 年代作为古根汉会员(Guggenheim Fellow)赴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60 年代获明尼苏达大学优级教师奖,70 年代获农业部表扬证,Bowling Green 大学荣誉

科学博士、美国生物学总会特殊服务奖。1980 年在 Phi Kappa Phi 荣誉学会明大分会当

选为“当年学者”(Scholar of the Year)并被列入《美国名人录》。1981 年在 Phi

Kappa Phi 荣誉学会总会当选为“国家学者”(National Scholar)并列入《国际名人录》。

1982 年 Gama Sigma Delta 荣誉学会授予特殊服务奖。1983 年明大校董会授予优级服务

奖。1984 年获美国昆虫学会 C. V. Riley 奖,等等。

林从敏 山东烟台人,1938 年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生理科任教,1947 年在协

和医学院生理科任讲师。同时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很有成就。1950 年赴美国,在伊利诺

州立大学医学院著名生理学家 A. C. Ivy 教授指导下,两年即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生

理学助教授。在此期间,他对胆固醇、胰脏、胃酸细胞、组织胺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

要成果,为此,著名的礼来制药公司于 1956 年即聘请他全时从事肠胃生理的长期研究。

早在 50 年代,他即发现狗的胰腺分泌活动与控制分泌活动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是直线正

比关系,纠正了此前著名生理学家的错误概念。进入 60 年代,他较重要的贡献,一是

首创胃酸细胞的组织胺受体特异学说,得到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的证实,另一是证明胃激

素在其结构肽链上起剌激胃酸的作用。此后与该公司生化专家合作综合出 70 多种生长

抑素,由此为该公司制出几种治胃溃疡的特效药。此外还发表了胰多肽对消化道的生理

作用的报告。1986 年自该公司退休,即受聘于印安纳州立大学医学院,任顾问教授。

此外,在香港的校友有李卓韶、林少容,在台湾的校友有曾昭楣、李毓进,在日本

的校友有柏铨等等。由于联系不够,他们的业绩有待补充。

本节主要根据曹宗巽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二篇 · 院系史撰写的“生物学系”

节编,并有少量补充。

20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复员后的北京大学

生物学系(1946-1952)

1946 年北京大学理学院平面图。绿色部分示动物学系植物学系位置。

正中建筑为北京大学理学院生物馆楼,右为南楼。

2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西南联合大学之战时

使命既成,奉命于 1946 年 5 月结束。

1946 年 7 月 31 日 , 西南联大宣告正式结束,原属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沈家瑞 殷宏

章、吴素萱、陈阅增、孙兆年、李覬高、孟庆哲和马毓泉等教师及其家属共 29 人北归。

此时张景钺和罗士韦 ( 葦 ) 两位在美国。

1946 年 10 月 10 日,北京大学在北京原校址开学,11 月 1 日正式上课。在 8 月 22

日校方第三次行政会议上,决定将理学院的生物学系一分为二,即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

两系回到战前的北大理学院园区生物楼(现不存)内,地址在景山东街(今沙滩后街京

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内)学校园区范围的东侧偏北。

在生物楼内,植物学系在二楼、动物学系在一楼,但也有交叉,例如动物学系陈阅

增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就在二楼。三层的仪器库房、二层的图书室、首层的大教室为两系

共用。全楼只有一部电话,在首层楼梯旁。

两系还占用了生物楼南面的一栋较小的两层建筑,称为理学院南楼,该建筑建于清

朝末年,原为楼上下各有四间大教室的教室楼。1946 年复员后,作为动植物标本室,还

曾用作两系单身职工的宿舍。

生物标本陈列室

2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另外,植物系在理学院南面沙滩银闸胡同还有一处约 10 余亩地的“植物园”,实

际上只是栽培着供教学用的植物,并有土温室数间。

从 1946 年到 1952 年,动物学系系主任先后为汪敬熙、庄孝僡和李汝祺;植物学系

系主任为张景钺(由美国归国前先后由吴素萱和殷宏章代)。1946 年度第一学期动物学

系有学生 29 名(1 年级 6 人,2 年级 11 人,3 年级 5 人,4 年级 7 人);植物学系有学

生 24 名(1 年级 3,2 年级 6,3 年级 11 人 4 年级 4 人)。这两个系的学生包括来自西

南联大、经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转来的沦陷区学生,以及新生。

1946 年北京大学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课程表

1946 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大学动物学系在各年级开设了普通生物学、

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细胞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学技术(动物切

片技术)、组织学、胚胎学、实验胚胎学、遗传学、昆虫学、细菌学、昆虫生理学和普

通物理学等必修课,每门学科都安排了实验课;另有古植物学、有机化学、微积分、外

文(德文或法文)、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者必选一门)等选修课。植物学系开

2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设的课程有普通生物学、普通植物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技术、植物解

剖学、遗传学、细胞学、古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经济植物学、细菌学,这

些课程都安排了实验课。微积分、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还有德文

法文 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任选一门、普通动物学等选修课。两系的四年级学生和

研究生均安排有书报讨论课。1946 年以后,全国学术运动风起云涌,北大学生也时有反

内战、反饥饿的罢课游行活动,但教学活动基本维持着。此外,从 1946 年开始,北大

开始恢复医预科,由动物学系为医预科学生开设必修课医预生物学。预科主任是李汝祺。

聘任张龙翔为北京大学理学院教授的文件(1947 年)

1949 年 2 月,钱俊瑞代表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京大学,学校的教学秩序

和课程基本维持原状,在校务委员会领导下,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在学生的课程内

增加了不少政治课内容,如毛泽东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以及中国革命史、社

会发展史等。动物学系增加了内分泌、原生动物学等课程,另外,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

增加了“米丘林原理”的课程,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1951 年马寅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1 年 10 月 30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方案”,北京大学按

苏联模式成为综合大学,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两校的文、理、法学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2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从此,北京大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1947 年 10 月植物学系师生合影 . 拍摄地点在沙滩北大理学院生物楼前。第一排 左 1. 沈

霭如 ,2 徐仁 ,3 马毓泉 , 第二排左 1. 张景钺 , 左 5. 李觊高 ,6. 董愚得 . 第三排 左 1. 殷宏章 ,

1950 年夏。植物系师生合影。教师包括張景钺 ( 二排右五 ), 李继侗 ( 二排右六 ), 罗士韦 ( 二

排右七 ), 吴素萱 ( 二排右八 )

2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1950 年 夏 天 " 抗 美 援 朝 " 捐 献 活 动

中,, 绘图组在沙滩理学院植物学实

验室忙碌工作。

1951 年,北京大学在燕京大学校园

内举办夏令营,马寅初校长前来看望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

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

于恢复时期,北京大学复校后,教学条

件极差,教育经费极少,整个学校处于

困难之中,有些教授仍尽量开始一些科

学研究工作。例如动物学系庄孝僡延续

在德国进行的胚胎发生学研究,用蝾螈

作材料进行过一些研究;植物学张景钺

用水生(慈菇等)作材料研究韧皮部的

结构和发生和发育。

1952 年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桢、李

1952 年的北京大学金山生物站

继侗、汤佩松、赵以炳、吴素萱、崔之兰、

罗士韦 ( 葦 )、张肇骞、李铭新等,另外还聘请过多名外校教授来校讲课。

从 1949 年到 1952 年,北大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师生积极参加了思想改造、三反(反

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

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抗美援朝等的各项政治运动活动,广大师生衷心拥护共

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满怀热情,努力工作和学习。在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中,

2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两系师生千方百计筹集捐款,利用自己的技能,在业余时间制作出许多精美的动植物标

本,绘制教学挂图和切片出售,受到表扬。

朝鲜战争爆发,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受到敌对国家的全面封锁,重要战略物资橡胶不

能进口。为了打破封锁,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

和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师生组成了华南林垦调查队,去广东和广西勘察橡胶宜林地。北

京大学植物系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在李继侗教授的带领下,于 1952 年 3 月至 6 月在海南

岛参加规划和勘查工作,为建立橡胶园做准备。我校师生和全体队员一起增长了知识,

经受了锻炼。受到了团中央的表扬。

第四节 复员后的清华大学生

物学系(1946-1952)

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回到清华园生物学馆。日寇侵占

8 年,清华校舍沦为伤兵医院,受损严重。

1946 年 10 月清华大学在清华园开学,生物学系仍由陈祯教授任系主任,李继侗、

赵以炳回生物学系任教,1940 年从美国回到西南联大的沈同和战时在西南联大任教,后

到云南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崔之兰也来此任教授,五位教授是当时生物系的教

学科研中坚。

生物学系学生分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预科(简称医预组)三个组。植物学组由李

继侗负责,动物学组由沈同负责,医预组由赵以炳负责。医预组的学生学习三年后,参

加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合格者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未被录取者在生物学系动物学组继

续学习。1946 年到 1951 年在生物学系就读的学生见下表:

卢世璧、周瑛、翁铭庆、胡寿文、袁尔立、曹宁生、陈流求、李文杰、高君若、

杨光华、孙鸿乔、潘乃穟、刘昕耀、刘泰槰、范华、谭晧莹、徐维、曹守谟、

27 (年代人数名单(可能有遗漏)194611崔君戒,蔡益鹏、汤彦承、李佩环、狄源溟、黄庆华、白祖诚、邢金钟、吴岘、董纪兴、黎世杰19478梁业楷、李均荃、顾瑞金、马德如、杨尚志、王重邻、方天褀、区洁渝194810刘昌邦、徐秉煊、金元祯194930张俊华、刘志俊、王亚祥、刘素緣、宋慧敏、曾庆宵、李湘凯、邵长庚、刘龙翔、段然登、刘敏芝、张人骥、周培爱、陶先珂、费连雄、王泰安、王瑞云、朱美玲、陈俨梅、李素 、陈守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杜汝慧、潘其丽、朱斐斐、张玉砚、郑则慧、黄晔、孔令如、贺慕严、于豪健、

姚仁杰、黄爱珠、王品靓、张三才、关锳、余忠谟、李国彦、陈服官、方昭希、

生物学系的公共必修课有国文和英文 ( 高考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者就可以免修 )、中

国通史、微积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有机化学。

这些公共必修课多由教授主讲,如中国通史由雷海宗等多位教授同时开讲;体育课由马

约翰教授主持;普通物理由钱三强、彭桓武等教授主讲;普通化学分别由张子高教授和

张青莲教授主讲;分析化学则由高崇熙教授主持,冯新德教授主讲有机化学。这些老师

都是尽职尽责,严格要求,使学生学得很扎实,一生受用无穷。例如张青莲先生用的教

材是鲍林著的《普通化学》,这本书从分子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化学现象,使人觉得新颖,

很想读下去。张先生的讲授生动,再加上在课堂上做很多演示实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还告诫学生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例如他在采取了保护措施以后,演示了

往浓硫酸里加水引起爆炸的情景,印象非常深刻,令学生们至今不忘。

清华很重视体育,体育是必修课。马约翰教授常常亲自给新生上第一堂体育课,他

建议同学们长跑,每次分两段跑 3000 米,跑完在体育馆内洗冷水澡。不少学生接受了

马老的建议,在清华练长跑,洗冷水澡,养成了习惯因而长期受益。

必修课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生物学系的学生也可以选为化学系学生开的有机化学。

生物学系一年级的基础课有普通动物学和普通植物学。普通动物学由沈同和赵以炳

教授主讲,叶甲壬老师协助。普通植物学由李继侗教授主讲,梁家骥老师、段金玉助教

协助。动物学组二年级的基础课有无脊椎动物学,由陈祯教授主讲,汪安琳助教协助;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由崔之兰教授主讲,臧文娣助教协助。动物学组三年级的基础课有

动物生理学,赵以炳教授主讲,叶甲壬指导实验;细胞遗传学由北大吴素萱教授主讲。

1949 年以后,以上专业课程基本没有改变,根据教育部部署,增加了几门政治课。

例如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

在这段时间内,抗日战后和随后的内战使国家经济相当困难,教学和科研条件十分

匮乏。但是教授们依旧千方百计地开展了一些科学研究。陈桢继续根据学科进展修订他

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编写的、连续在全国使用了 20 多年,印刷过一百多次的《复兴高级

中学教科书 · 生物学》,同时研究蚂蚁的行为学;赵以炳利用廉价易得的刺猬进行冬眠

生理学的开创性研究,发表过一系列具有经典性意义的论文;崔之兰研究蝌蚪尾的再生

和萎缩,为研究生命过程的另一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另外沈同还承担

了恢复中国动物学会活动的负责工作。

28 (195027高敦仪、邓希贤、蒋有绪、李万德、梁培宽、李雅观、区乐昌、汪劲武、魏乃森、岳绍先、钟洪枢、翟中和、马昭如、曹文正、孔庆德、武燕京、李历生、余子泉。195112董森美、王新省、陈祥贵。)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受到敌对国家的全面封锁,重要战略物资橡胶不

能进口。为了打破封锁,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

和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师生于 1952 年 3 月至 6 月组成了华南林垦调查队,清华大学生

物系植物组的师生加入到北京大学植物学系的队伍中,一起完成了任务。植物学方面的

师生在 1952 年初即实现了合并。

第五节 燕京大学生物学系

(1919-1952)

1919 年由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和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为基础新创

建的燕京大学宣告成立。刚成立的燕京大学没有设立生物学系,但在其前身的几所学校

已开设生物学课程,1924-1925 年,开始在文理科筹建生物学系,有关课程在协和医学

院的娄公楼(Lockhart Hall,位于今东单北大街路西东帅府胡同)讲授。1925 年后协

和医学院的预科教育(简称医预班)即在燕京大学实行,成为生物学系的一部分。1926

年燕京大学迁到海淀校址(即今天的北大校园西北部分),生物学系安排在生物—物理

楼(睿楼,今天的化学一 ( 北 ) 楼的二层,1929 年生物学系正式成立,直到 1952 年院

系调整。1952 年 10 月燕京大学生物学系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学动物学系和北

京大学植物学系合并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燕京大学生物学系 30 多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奠基与初步发展 (1917-1925)、建

系与发展 (1925-1930) 、稳定发展 (1930-1941)、迁校成都 (1942-1946) 和维持与动荡

(1945-1952) 等几个主要阶段。

一、教师及课程

博爱理(Miss Alice M. Boring) 美国布兰马大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 )

是燕京大学主要的生物学教授,她先后在校任教 23 年(1923-1941 和 1946-1951)曾任

代系主任和代理理学院长职务。她除担任教学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外,从 1925 年起一直

负责医预班的工作。1923 年时的教师只有她和讲师陈子英,开设课程有普通生物学、动

物学、比较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以及植物学。博爱理承担前 3 门课程,陈子英承担植物学。

1924-1925 筹备建系时开设课程有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胚胎学、进化和遗传、无

脊椎动物学、细菌学、昆虫学等共 12 门课程。此外,为培养从事农业和制革的学生与师资,

增设皮肤组织学、皮革学与农业和皮革(陈子英讲授)和有关的细菌学。但是教师只增

加一位讲师 Miss F. Harmon 参与普通生物学及植物学的教学。其它课程均由北京协和

29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医学院教授Aura E. Severinghaus和三位讲师(John F. Kessei,Miss E. Wolf和Dr. S.

Y. Chu)兼任。1925 年动物学方面增加了江先群和 R. C. Tasker,植物学方面增加了

卢开运。课程增设了文献报告会(Journal Club),由教师和研究生及主修生物的三、

四年级学生参加,自选近期生物学期刊中的新课题作报告,由博爱理负责组织,对学生

是很必要的学习与锻炼。

1926 年胡经甫(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来校任副教授,1927

年任系主任,在校前后共 19 年(1926-1941 和 1946-1950),讲授无脊椎动物学、脊

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普通昆虫学和寄生虫学,并培养硕士研究生。自 1926-1927 学年

研究生助教徐荫祺参加教学,增设了寄生虫学、显微技术和生物学问题(Biological

Problem)。同时,要求主修学生必须做一个小研究课题,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

设计与工作能力。1927 年李汝祺到校任副教授、教授,1932 年任系主任;在系任教时

间 14 年(1927-1941)。1927-1928 学年系里还请到康奈尔(Cornell)大学昆虫学教授

James G. Needham,设荣誉讲座(Honorary Lecture),讲授人种生物学(Biology of

the Human Species)。

自李汝祺到校,即开始建立了燕大生物学系以博爱理、胡经甫和李汝祺各有专长的

三位教授为主的教师阵容。三位教授分担的教学任务也初步确定:博爱理承担脊椎动物

形态学及普通生物学,胡经甫担任无脊椎动物学和昆虫学,李汝祺担任遗传学和胚胎学

的教学;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极好。胡经甫和李汝祺轮流担任系主任。博爱理

负责医预班的工作直到 1941 年,长达 13 年。1930 年生物学系有教师 5 人,除 3 位教授

外,还有刘汝强和助教 Miss Haskins,另有陈国杰、孟延秀和吴正心 3 位理学士,前 2

人为本系毕业,后者毕业于东吴大学。此时共开设 19 门课程,其中主修生必修的 8 门:

普通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普通胚胎学、实验遗传学、生物标

本制作、文献报告会和毕业论文;另有 11 门:生物学大纲、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

动物组织学、普通昆虫学、原生动物学、高等昆虫学、昆虫分类学、高等脊椎动物学、

细胞学、霉菌学,后二者为选修课。除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霉菌学由刘汝强任教外,

其余课程都由博爱理、李汝祺和胡经甫分担。生物学系主修的 8 门课中的前三门,即普

通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是医预生的必修课。1931 年后刘承钊回

燕大任讲师 1 年参与教学。此后,有一批由本系培养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担任讲师、

助教,其中包括张作干、毛应斗、林昌善等。1939-1940 年,生物学系开设了动物生理学、

普通植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三门新课,出版了中文教材《人类生物学》,由李汝祺和崔毓

林编著,1940 年度设置了生物学(Pure Biology)、经济昆虫学和医预三种不同的课程

表,供学生选择,从而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即在专门化方面有所分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1946 燕大迁往成都,但只有讲师唐冀雪一人随迁,生物

学系主任由华西大学刘承钊教授兼任,教师多由华西大学教师兼任,聘任了胡西英、刘

子韬和钦俊德为助教,1943 年张宗炳由美国回校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又增加了教师王

懋蔚和金荫昌也到生物学系工作,并建成了一间实验室。1945 年日本投降后,1946 年

6 月燕大迁回北平,生物学系招收本科和医预生 40 余人,当年教师只有林昌善一人,开

30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设一门普通生物学课程。后来胡经甫回系重任主任,博爱理也由美返校,师资力量基本

恢复。但 1947-1948 年后多人相继赴美深造或离职,1947、1951 分别留下本科毕业生王

平、杨安峰任助教。在此阶段,生物学系学生很少,1946 年共 8 人,1947 年度共 16 人,

医预生则每年招收 20 余人。。

1950 年 6 月胡经甫辞职,由刘承钊任系主任,并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研究。1951 年

由刚回国的林昌善任系主任,并担任昆虫学和无脊椎动物学教学,直至 1952 年院系调整。

此时燕大生物学系的教师仅有王希庆、刘子韬、金明三位讲师和王平、杨安峰两位助教,

另有研究生助教陆瑶华,学生到清华大学借读生理学和遗传学。期间请到崔之兰来系教

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郑作新讲授鸟类学,保证了传统的教学质量。1952 年燕大生物

学系并入北大的教职员工有林昌善、金明、王平、杨安峰、龚寿荫、朱曦、刘和、刘增元、

唐兆亮。

刘承钊领导生物学系的一年多时间内,他指导整理了燕京大学保存近 30 年的大量

脊椎动物标本,为以后北京大学脊椎动物标本室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燕京大学保

存的两栖类标本在质和量上闻名于国内。

二、教学计划

1929 年正式建立生物学系后,确定其任务是:(1)教授医学、看护学、制革学、

家事学及其它职业专科所必需的生物学科目;(2)依照本学院之学则规定本学系之主

修课程;(3)训练普通科学及生物学师资;(4)训练主修生为研究生物学之预备;(5)

指导毕业生为生物学之研究工作。为此,确定了历年的课程是:

第一学年 国文、英文、无机化学、数学、普通生物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

经济学或社会学);

第二学年 英文、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解剖学、相关科目(物理、化学或地质学)、

社会科学(心理、教育、经济或社会学)和选修科目;

第三学年 普通胚胎学、实验遗传学、生物标本制作法、相关科目(物理、化学

或地质学)和选修科目;

第四学年 毕业论文、生物学杂志研究会,其他生物学课(如植物学、细胞学、

昆虫学等)和选修科目。

四年的总计学分为 136。必修课以基础学科为主,共计 40 学分;选读课如昆虫学、

植物学、细胞学、细菌学等 8 学分,数理化基础 28 学分,英语学两年共 16 学分,社会

科学 8 学分。其它选修科目自第二学年开始,逐年增加,3 年总计 40 学分,其所占学分

每年都多于必修的生物学课,学生可以有很多时间随意选修其他理科系和文、法学院的

课程,使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此外,生物技术、文献报告会、毕业论文都是为了培

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燕大生物学系的毕业生后来有许多成为各种专家 , 燕大生物学系为

3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学系毕业生中,约有 2/3 的人获得 BETA BETA BETA(简称 Tri-ß,国际性奖励

优秀生物学毕业生的荣誉学会组织)奖状。

三、研究生的培养

燕大生物学系的教学与科研结合、教与学结合、与国际接轨的传统也充分体现在研

究生的培养上。在燕大培养研究生的各系中本系具有开始早、人数较多、师资稳定、课

题既注意结合实际又重视理论等特点。

燕大生物学方面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是 1923 年获硕士学位的陈子英。1924 年即首

批建立了生物学研究所。在生物学系,从 1932 年到 1940 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

从 1:0.21 增加到 1:0.86。至 1948 年,生物学系共授予 34 人硕士学位。这些研究生

的论文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有的在国际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例如李汝祺 1931 年在

胡经甫指导下完成的“瓢虫色型之遗传”等。1945 年在北京复校后,生物学系的研究生

工作因师资情况不稳定,政治局面动荡,除刘子韬曾师从胡经甫外,仅在 1951 年由林

昌善招收陆瑶华一名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赴欧美深造者 12 人,大部分获博士学位返国服务,被选为 Sigma Xi

荣誉会会员者 7 人,Phi tau phi 荣誉学会会员者 4 人。获各种奖学金的 25 人。在以后

数十年中,国内遗传学和昆虫学方面的专家中,有许多是当年李汝祺或胡经甫的学生或

再传弟子,如谈家桢、徐荫祺、蒲蛰龙、赵修复、张宗炳、林昌善等。

四、生物学系的教学辅助人员

燕大生物学系教学辅助人员的认真负责、高效率、有条不紊的工作传统是对教学与

科学研究的有力保证。因此,他们受到了师生们应有的热爱与尊重。教师与学生们都与

他们相处亲密无间。

随着生物学系的建立和发展,由 1928 年仅有一位文书朱曦,到 1930 年代有了图书

管理、绘图和模型制作、实验材料的准备、标本的制作和保存、仪器设备和器材的管理

等项的辅助人员。例如绘图员苏玉琪、文彬如,他们除绘图外兼作切片。生物学系发展

到三十年代中期,辅助教学的职工队伍也逐步扩大与稳定。形成了一个“Storeroom”

(大家惯用的名称,其功能远不是储藏而已)最早的负责人先后是来自协和医学院的蔺

钟林和龚寿荫,他们除管理财务外,还全面负责教学实验用生物的采集和动植物的养殖。

龚寿荫后来在北大生物学系工作到 1963 年退休。他独身一生,以系为家。他所负责的

“Storeroom”工作面很广,包括采购、保管、储存、发放教学和科研用品以外,还兼

管示范标本的制备和保存,模型和挂图的管理,实验动物的准备等等。此外,还有刘和、

刘增元,以及燕大生物学系教辅人员的第二代、四代家传鸟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技师

唐兆亮等。此外还有刘燕样、赵永旺也曾参加过生物学系 Storeroom 的工作,他们都师

3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承龚寿荫。他们后来都继续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工作。燕大生物学系多年积累的兼具科

学性和艺术性的模型、挂鉴和标本长期保存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曾沿用多年。

1951 年抗美援朝期间,生物学系的师生在他们的指导、帮助和参与下,制作了一

批蛇的骨骼标本和蛙的胚胎发育石膏模型出售,所得收入捐献抗美援朝。

五、燕京生物学会(Yenching Biology Club)

1927 年生物学系的主修学生建议组织一个生物学会,会员除生物学系的主修生外,

还有许多是其它院系的学生。1931 年通过的会章总纲中明确提出:“本会以增进生物

科学知识,养成研究精神,及联络友谊为宗旨”。会员资格为“凡对生物学有兴趣者

皆得为本会会员,本系教授得为名誉会员”。这在当时是国内生物学界的创建。1927-

1931 年的重要活动是邀请本系和北平各大学及研究院的生物学专家、全国知名学者和美

国到中国讲学或旅游的专家学者演讲,开设诸如昆虫学、植物学和生物标本制作法的系

统讲座等,还组织到西山采集标本多次,参加成府及海淀扑灭蚊蝇的社会活动。还由学

会与生物学系联合正式出版期刊《燕京生物学新闻》(Yenching Biological News),

1932-1940 年期间出版了 6 期,以沟通校内外各会员的消息。在 1931-1932 年间该学会

会员已达 79 人,其中有:张作干、毛应斗、谈家祯、孟昭威、何文俊、张宗炳、林昌善、

邝荣禄、胡梦玉、张玮瑛、严家显等。

燕京大学生物学会

本文摘自生物学系史编写小组(成员有金荫昌、唐冀雪、王平、胡蕗犀、杨安峰、

邝宇宽,由王平执笔)编写的《燕京大学史稿》229-253 页。(燕京大学校友史编写委

员会编,1999 年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如欲进一步了解详情,请参阅原著。

3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90 年

第六节 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

生物学系(1952-1966)

1951 年马寅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1 年 10 月 30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高

等院校院系调整方案”,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两校的文、理、法学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按苏联模式成为综合大学。新北京大学于 1952 年 9 月开始迁入燕京大学校址

(燕园),10 月 4 日在东操场举行开学典礼,10 月中旬各系相继开始上课(当年新生

于 12 月 8 日开始上课)。为准备新北大在燕园顺利开学,从 1952 年初开始兴建了新校

舍 48454 平方米。原北大的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合并为生物学系,在新建成的生物楼(面

积 3068 平方米,在今图书馆东,文史楼南 , 后为地学楼)开始教学与科研。此外,生

物学系在中关园尚有温室 204 平方米及试验地一块。1955 年在文史楼北面建成新生物楼

(5093 平方米),在楼北面建成高级神经活动实验馆(761 平方米)、在博雅塔西南侧

建动物饲养室 136 平方米 ( 狗房 )。同时装修并扩建了生物学系西山的金仙庵实习站(以

后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都归生物学系管理)。1960 年代,在新生物楼北面建恒温实验室

(1046 平方米)和钴源实验室 436 平方米 ( 高级神经活动实验馆东侧 )。

院系调整后的生物学系由张景钺继续担任系主任,李建武任主任助理兼党总支书记,

张龙翔任副主任,张龙翔调任新职后由陈阅增和陈德明两先生担任副系主任。1958 年以

后由于张景钺身体欠佳,两位副主任承担了全系行政教学、科研的具体工作,1960 年增

派葛明德为副系主任。胡寿文、陈守良及潘乃穟先后担任中共生物学系总支书记。

1950 年代初期,张景钺(左)和李继侗在颐和园

院系调整后,原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生物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大生物学系,陈桢、

李继侗、赵以炳、崔之兰和沈同来自清华大学,林昌善来自燕京大学;1951 年张宗炳从

北京师范大学调来,1953 年张龙翔从化学系调来,1954 年汤佩松从中科院来系任教,

北大生物学系原有的张景钺、李汝祺、罗士韦、吴素萱和陈阅增连同这些教授一起,生

物学系共有 14 位教授,1956 年后又增加了陈同度和李正理两位教授。当时还有陈德明

和梅镇安等副教授。这样,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成为当时国内师资力量首屈一指的生物学

3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系。与此同时,生物学系增加了一批青年教员和实验员,从 1956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教学科研力量大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