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42
突突突突 突突 突突突突突 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 突突突 2009-6-18

Upload: kata

Post on 11-Jan-2016

18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立冬 2009-6-18. 主 要 内 容. 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 WHO 及其它区域性防控策略 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 基本概念.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 政府以及很多专家把注意力从传染病移开 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死亡顺位下降 疫苗:消灭天花、消除脊灰等 抗生素治疗有效 , 如麻风、结核等 乐观局面不复存在 军团病、汉坦病毒、 AIDS 、西尼罗河病毒、 SARS 新抗药株的出现(如结核、流感) 曾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威胁 如结核、 STD 、血吸虫病、鼠疫.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立冬

2009-6-18

Page 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主 要 内 容

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WHO 及其它区域性防控策略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

基本概念

Page 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 , 政府以及很多专家把注意力从传染病移开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死亡顺位下降疫苗:消灭天花、消除脊灰等抗生素治疗有效 ,如麻风、结核等

乐观局面不复存在军团病、汉坦病毒、 AIDS 、西尼罗河病毒、 SARS新抗药株的出现(如结核、流感)曾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威胁

如结核、 STD 、血吸虫病、鼠疫

Page 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 1996 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Page 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突发急性传染病?

• 突发急性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 卫应急发 [2007]203 号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Page 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一、什么是新发与再发传染病 ?

What are emerging and re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在人群中新出现的传染病( SARS 、 H5N1 )

过去已存在的传染病但发病率快速增高 / 范围迅速扩大(性病)

原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由于公共卫生措施不当又重新出现(结核、血吸虫病)

Page 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传染病概念(一)

1992 年,美国医学协会提出新发传染病的 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 ,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 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

Page 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 :

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 ,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

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 (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RID),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 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

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ERI)

Page 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S.S. Morse 定义( 1996 年): 新发传染病就是新出现在人群中的疾病或者原本存在于人间但其发

病率呈现快速增加或其发病区域迅速扩大的疾病

《新发传染病》杂志定义 :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 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疾病。包括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的新的感染 ;已知的感染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人群 ;在一些生态发生改变的地区 ,出现原先不被认识的感染 ; 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失导致的一些旧的感染性疾病的重新出现。

美国 CDC的定义 (2001 年 ):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 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感染性疾病。其可以包括 :出现特有的症状 ;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 ;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 ;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 ; 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 , 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

Page 1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主要有以下情况 : 一种崭新的疾病 ; 在新的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老疾病 ; 重新引入的一种古老的疾病 ;出现特有的症状 ;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 ;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 ;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 ;

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 , 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

综合上述,新发传染病

Page 1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年代 病原体名称 年代 病原体名称1973 轮状病毒 1982 人嗜 T淋巴细胞病毒 II型

1975 细小病毒 B19 1982 大肠艾希菌 O157 : H71976 隐孢子虫(腹泻) 1982 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 )

1977 埃博拉病毒 1983 人免疫缺陷病毒1977 汉坦病毒 1983 幽门螺杆菌1977 嗜肺军团菌 1983 肺炎衣原体1977 空肠弯曲杆菌 1984 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1977 丁型肝炎病毒 1985 比氏肠胞虫1980 人嗜 T淋巴细胞病毒 I型 1986 卡晏环孢子球虫1981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株 1988 人疱疹病毒 6型

19731973 年以来新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年以来新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

Page 1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年代 病原体名称 年代 病原体名称1988 丙型肝炎病毒 1994 亨得拉病毒(脑炎、肺炎)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1995 人疱疹病毒- 81989 查菲埃立克体 1995 庚型肝炎病毒1990 人疱疹病毒- 7 1996 牛海绵状脑病毒1991 Guanarito 病毒

(委内瑞拉出血热 )1997 TT 病毒

(与庚型肝炎病毒类似) 1991 脑胞内原虫 1997 禽流感 H5N11991 巴贝西虫新种 1999 尼巴病毒(脑炎、肺炎)

1992 O139霍乱弧菌 1999 SEN 病毒(输血传播、肝炎) 1992 巴尔通体 2003 SARS 病毒1993 Sin nombre 病毒 2003 猴痘病毒1993 家兔脑胞内原虫 2009 新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1994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1994 Sabia 病毒(巴西出血热) ??

Page 1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甲型 H1N1 流感

Page 1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1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传染病的发现疾病种类 首发地区 首次证实地区 发现原因SARS 中国 美国 暴发

艾滋病 非洲 美国 病例报告莱姆病 美国 美国 监测

埃博拉出血热 扎伊尔、苏丹  扎伊尔 暴发军团病 美国 美国 暴发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美国 美国 病例报告幽门螺杆菌病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研究

大肠杆菌 O157 : H7 感染 美国 美国 暴发人埃立克体病 美国 美国 病例报告

丙型肝炎 美国 美国 研究戊型肝炎 印度 美国 暴发O139 霍乱 印度、孟加拉 日本 暴发庚型肝炎 ? 美国 研究

Page 1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新发传染病不可预知,不知道何种、何时、何地发生; 一般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 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 急性新发传染病的病死率一般都很高,如 AIDS 、埃博拉出

血热和 CJD 等在 90%左右,尼巴病毒性脑炎在 48%左右,人禽流感在 50%左右。

政府决策人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产生恐慌心理,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Page 1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二、不明原因疾病(中毒) ?是指在最初开始调查处理时或者一定时间内原因不明的疾病(中毒),或其它无法解释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由于原因不明,诊断不清,往往以其主要症状表现或者综合征,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出疹、出血、肺炎、脑炎或肾炎等

对外公布尽量避免使用“不明原因”

Page 1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不明原因疾病 (中毒 ) 种类

“已知”传染病暴发的初期新发传染病食物、饮水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恐怖事件其它无法解释的健康危害事件其它无法解释的健康危害事件

Page 1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不明原因疾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

局部地区在短时期内出现大量(比预期数量多)相同症状的病例

或两个或更多的相互联系的同样疾病的病例

Page 2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是流行病学原因不明,或部分不明

–也可能是病原学病因不明

Page 2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特点往往是意料之外必须迅速反应现场调查工作复杂处置难度大容易被炒作社会影响大

Page 2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发生初期:–临床医生不熟悉,救治效果难以确定–预防医生不熟悉,防控措施难以精确–行政官员不熟悉,防控对策难以明确–公众缺可靠信息,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Page 2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

WHO 及其它区域性防控对策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

新发及再发传染病 影响因素

Page 2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威胁

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结核、病毒性肝炎造成经济损失 ,阻碍经济发展-霍乱造成社会动荡及政治不稳定-上海甲肝、 SARS威胁地区或国家安全- SARS冲击卫生体系 -流感大流行

17

美联社报道

Page 2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导致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不断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是戏剧性的变化

“传染病的病原体迅速进化与环境和宿主行为的改变三者之间的动态作用为病原体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出现

结果,新的病原体出现,原有的病原体以新的特性或者在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出现

Page 2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影响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因素( 13 个)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ergence of disease

人类的行为/人口统计学 Human behavior and demographics( HIV)

微生物的适应 /改变Microbial adaptation and change(甲型H1N1流感)

国际旅游 /贸易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commerce

人的易感性Human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技术/工业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生态系统的改变Changing ecosystems

天气 /气候 Climate and weather

Page 2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公共卫生不力或缺少 Breakdown of public health measures

贫穷 /社会不公 Pover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经济发展 /土地使用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战争 /饥荒 War and famine

政治决策缺失 Lack of political will

人为导致的 Intent to harm (生物安全)

Page 2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传染病出现的人类因素

增加机会过度生育贫穷受教育程度低卫生状况差

工具制造 (技术 )交通 / 运输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信息

生态改变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 )

污染改变、改革冲突

Page 2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危险因素

贫穷贫富差距加大公共卫生基础结构的破坏都市化

内战/战乱新型生物产品的研制 和使用环境的改变和恶化旅游和贸易全球化

Page 3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危险和保护因素

许多现时的人口和环境状况有利于新的病原体的出现和蔓延

一些人类的行为如饮食习惯、食物加工操作、不良的个人卫生、危险的性行为和共用注射用具吸毒

全球旅游和食物以及动物产品的国际流通人口增长导致不断的城市化和拥挤由于国际和国内移民导致的人口流动由于海平面上升、战争、饥荒和其它灾难导致的人口迁移

Page 3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人类的饮食行为

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睪吸虫 (称肝吸虫 ) 卫氏并殖吸虫 (称肺吸虫 ) 、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通常这类疾病是透过进食生鱼片、生鱼粥、生鱼佐酒、醉虾蟹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涮锅、烧烤的水生动植物感染 .

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或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也能使人感染,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则是感染姜片虫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吃野味(野生动物)~ SARS

Page 3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危险和保护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 ( 人群移动 )

由于灌溉、采伐森林和重新造林导致的生态改变

气候的长期改变包括全球变暖,天气模式的短期改变 , 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和洪水

人类与热带雨林的密切接触增加,而这里昆虫和动物众多,是威胁人类微生物的温床。

Page 3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3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危险与保护因素

易感人群增加原因是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的增加侵入性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病人增加

一些常见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如肠道球菌,疟疾和导致淋病、伤寒和肺结核的细菌)

导致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由于公共卫生控制措施的不当而卷土重来。

Page 3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抗生素耐药

世界性问题社区获得和院内获得病原体耐药的显著增加

主要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滥用)感染控制实施(不依从)

Page 3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与生物武器有关的特异疾病任何传染病病原体或有毒化学制品理论上都可以被制成并当作武器使用

该领域的专家认为下面的病原体最有可能制成生物武器的病原体炭疽杆菌-炭疽波特淋菌-鼠疫杆菌-鼠疫天花病毒-天花兔热菌-兔热

Page 3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生物恐怖可能造成的综合征

脑炎 Encephalitis出血性纵隔炎 Hemorrhagic mediastinitis伴肝功能异常的肺炎 Pneumonia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LFTs)

丘疹脓疱性疹 Papulopustularrash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下行性瘫痪 Descending paralysis恶心 ,呕吐±腹泻 Nausea, vomiting ±diarrhea

Page 3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由传染病引起的慢性病幽门螺杆菌(胃溃疡)乙肝和丙肝(肝硬化和肝癌)人类疱疹病毒- 8( Kaposi’s肉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和多发性乳头瘤病)

EB 病毒(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B 细胞淋巴瘤)

Page 3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几种主要的促进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的流行因素

人口的增长各物种间接触的增加全球气候改变人员和动物的快速流动

Page 4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 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以动物流行病学的标准 (Epizootiologicalcriteria), 可以分为三大类 :– 由家禽 /畜 在附近生活的野生动物 (犬瘟热 )– 与人类的干预直接有关 ,通过宿主或寄生生物的置换– 无明显的人类或家禽 /畜的参与

• 这些现象的重要的生物学影响– 许多野生动物是威胁家禽 /畜和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的贮主– 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恒定的严重威胁

Epizootiology-the study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in animal populations

Page 4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南京血吸虫病疫情卷土重来,形势严峻。南京血吸虫病疫情流行地区范围扩大,部分地区疫情死灰复燃,并有继续蔓延的可能。 2004.10

Page 4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病原体进化和适应点突变基因重组

……

人类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因素变化人口的快速增加移民、战争和冲突

危险性行为、静脉吸毒、经济贫困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的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差等

社会、科学及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森林采伐环境改变 贸易发展

公共卫生基础及体系监测和预防措施不到位

人员缺乏训练、卫生设施缺乏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削弱医疗服务增加导致药物、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加

气候变化气温增加

降雨量减少或增加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出现

Page 4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4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主 要 内 容

基本概念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

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

WHO 及其它区域性应对策略

Page 5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及意志与微生物非凡的适应性的斗争将永无止境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继续做好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制定新的策略以智取胜

Page 5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未来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21 世纪世界仍受传染病威胁,但是能通过努力控制

强大的国家疾病监测和控制体系全球网络中心,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监测疾病通过电子连接迅速信息交换,指导政策、国际

合作、贸易和旅游有效的国家和国际准备和迅速的应对以遏制传

染病在国际间的流行

Page 5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挑战

早期发现流行迅速应对非同寻常的疾病事件和暴发有效和可行的监测体系及时的卫生信息有效的应对暴发的国际措施国际基础结构的失能耐药的蔓延动物接触疾病的发生

Page 5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WHO 控制新发传染病的目标

加强全球监测能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一个应用研究计划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增进与有关方面的信息交流

Page 5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预防策略

新的控制措施以及综合性的防治策略监测手段诊断治疗疫苗

必须不断测试、改善和更新

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临床医学三者的联系

Page 5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干预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各级监测和反应能力,迅速调查和监测新发病原体以及所导致的疾病和影响因素

整合实验室科学和流行病学,优化公共卫生实践

充分加强各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监测和实施预防控制计划

针对不同疾病的预防策略向卫生专家、医护人员和大众发布与传递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信息

Page 5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预防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需要的行动

监测与应对应用研究

多宿主、病原体、环境因素诊断方法、疫苗、治疗

基本设施 / 基层组织与培训预防与控制

Page 5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5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5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6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必须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识别导致新发人畜共患病出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探索如何有效地预防与控制

在禽流感和 SARS 的防控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显示了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Page 6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机构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公共卫生与动物健康两机构合作差又缺乏沟通狂犬病人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

为了有效地抗击新出现的微生物威胁,我们必须学会合作

合作是调查、预防和控制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的关键

Page 6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美国的应对策略美国政府于 1996 年 6月 12日正式颁布了题为“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的国内政策,目的是通过加强国内外的监测和应对网络、加强研究和培训以及国际合作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

开展策略性研究及评估分析《新发传染病对美国的威胁》《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公共卫生的未来》《公共卫生系统与新发传染病》《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技术》《新发动物性疾病-全球市场化,全球安全》等

Page 6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提出综合性防治策略 ,强调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四项策略,即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开展应用性研究

影响传染病发生出现的生态及环境因素微生物进化和变化人类对新病原的易感性新发展和改进的控制策略。

促进预防和控制

Page 6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依靠多种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能力培训

USCDC 帮助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FETP)和实验室培训项目

大力开展各种基础及应用性研究

Page 6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泛美卫生组织应对策略及措施

泛美组织于 1995 年 6月组织专家讨论了针对新发、新出现及再出现的传染病的策略,并制定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区域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即通过加强监测、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研究和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的威胁

Page 6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亚太区域新发疾病防治战略

目标 1 – 降低新发疾病的风险目标 2 – 尽早发现新发疾病目标 3 – 尽早对新发疾病采取应对措施目标 4 – 加强对新发疾病的防范目标 5 – 在亚太区域内进行可持续技术合作

Page 6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WHO 及其它区域性应对策略

我国形势及应对策略

Page 6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新出现的传染病( 1)已经存在或流行 HIV/AIDS 、 O139霍乱、大肠杆菌 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空肠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新型肝炎、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隐孢子虫病、人猪链球菌感染、 SARS 、人禽流感 (H5N1 )、甲型 H1N1 流感

Page 6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人禽流感 H5N1 ( 2005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2006 )甲型 H1N1 流感 (2009)

Page 7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全国分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数

疫情地区差异大疫情呈继续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

群扩散的态势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

Page 7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7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992-2005年全国艾滋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情况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0.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年

发病率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死亡率

发病率死亡率

全国艾滋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情况( 1992 - 2005 年)

4 2 1 18 17 12 20 27 45 78222291

513

1372

1102

1421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HIVAIDS

我省艾滋病病例报告情况

• HIV (+) 5145

Page 7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000100-999

01-9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ARS probable cases( 2002.11.1 - 2003.7.30 ) n=8098

Canada 251

USA 29

Mainland China 5327

Hongkong 1755

Taiwan 346

Vietnam 63

Singapore 238

10-99

SARS远距离跨越式传播

SARS发生严重医院感染

Page 7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2005 年 7月四川局部地方暴发猪链

起病急,迅速进展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肝、肾功能衰竭不全、死亡;

发病 204人,死亡 38人。

Page 7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7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我国确诊人禽流感病例发病曲线 (N=37)

截至 2009 年 2 月 1 日,不包括 2003 年病例

发病时间(月)

死亡病例存活病例

病死禽

病例数(例)

病死禽数(只)

Page 7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中国人禽流感病例分布地图(截至 2009 年 2 月 1 日, N=37)

数据来源:卫生部、农业部数据来源:卫生部、农业部China CDCChina CDC

城市病例( 15 )

农村病例( 22 )

确诊 H5N1 动物疫情( 59 )

发现有病死禽地区 ( 16 )注:不包括 2003 年追溯诊断病例

Page 7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我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情况

Page 7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疑似)无形体疫情分布

Page 8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疑似)疫情特点

地区 最早发现时间 报告病例 疫区地

安徽 2006.11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丘陵地区

河南 2007.05 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 丘陵地区

浙江 2004.05 不明原因发热 丘陵地区

湖北 2005.09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不明原因发热 丘陵地区

江苏 2005.05 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 丘陵地区

山东 2004-06“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 丘陵地区

Page 8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新出现的传染病(新出现的传染病( 22 ))

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

如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等。

2008 年,出现基孔肯亚热输入性病例

Page 8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重新出现的传染病

性病、结核病上升明显;登革热近年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一度大规模回升;布病、黑热病疫情上升。

Page 8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古老的、死灰复燃的传染病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2004年 )

全国尚有湖区 5省和四川、云南的共 108县市未能控制传播;

现有病人约 82万人,晚期病人 2.5万人;钉螺面积为 34.5亿 m2 ,受威胁人口 4000万人;

近年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

Page 8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颁布

Page 8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古老的、死灰复燃的传染病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

中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 2 位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130万例每年约有 13万人死于结核病全国 80%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是结核耐药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着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的危险

Page 8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8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中国结核病疫情 估算全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450万 , 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涂阳肺结核) 150万

据 WHO估算 , 我国每年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145万 , 其中传染性肺结核 65万例

每年因结核病死亡 13万

Page 8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997-2005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0

20

40

60

80

100

1/100,000

发病

率(

)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

(1997-2005 年 )

Page 8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0 000 to 99 999

100 000 to 999 999

1 000 000 or more

< 1 000

1 000 to 9 999

No Estimate

肺结核 : 全球大部分病例集中在中国和印度

Page 9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9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9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Page 9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二、中国发生新发传染病的影响因素 经济高速发展,改造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剧 新发传染病从境外的传入 卫生设施、安全供水系统缺乏 防病意识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与自然界的接触频率及范围增加 生物恐怖的威胁 卫生体系的削弱 人们行为如饮食、生活方式、性行为、吸毒等改变 人口众多、人员流行性大、跨区域流动大、城市化加剧 癌症增加、艾滋病等的增加等导致人群免疫力低下 药品滥用、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添加、杀虫剂滥用改变

Page 9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影响新发传染病从境外传入的因素

旅游人数增加 动物的自然迁徙

食品供应全球化

贸易的发展

生物恐怖

新发传染病从境外传入

Page 9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三、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

政治承诺,依法防治建立机制,储备技术加强监测,及早发现依靠科学,扩大合作

Page 9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营造有利于新发传染病监测、控制、研究的政策氛围,防止、减少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提高新发传染病的综合预防控制能力,努力降低新发传染病对健康、经济以及社会的危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战略目标

Page 9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具体预防控制策略(九大)

将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防治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统一协调的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新发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宣传和社区参与防止感染动物源性传染病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感染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

Page 9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 , 提高新发传染病早期识别的能力 以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为基础,开发和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现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早期预警体系及时应对和控制新发传染病

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控决策能力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和规范,确保新发传染病及时有效控制

强化、完善控制手段,综合控制新发传染病

Page 9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医发〔 2008〕99 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 2008〕 140 号)

Page 10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做好新发传染病的各项应急准备 加强人员能力建设,为提高新发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提供支持建立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专业队伍强化培训,提高新发传染病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人员的现场调查处理能力

提高针对性综合储备能力,为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保障

加强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宣传,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国际和地区合作

Page 10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中国应对新发传染病已采取措施制订、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制定策略,开展防治工作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Page 10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政治承诺胡锦涛主席:中国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在禽流感防控领域开展合作。中国于 2006 年 4月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新发传染病研讨会,加强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的区域合作。

每年组织或参与东盟人禽流感防控高层研讨会

Page 10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依法防控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 8月 28日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3 年 5月 9日公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2003年 5月 12日公布

Page 10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指挥体系 信息监测系统 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物质储备 法律保障体系

Page 10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应急反应组织体系应急反应组织体系国务院国务院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

省级疾病预防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制中心

省级突发公共卫生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国家疾病预防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制中心

一般事件一般事件

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

国家有国家有关部门关部门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部门

医疗机医疗机构救治构救治卫生监卫生监督机构督机构

监督监督

特大事件特大事件

特大事件特大事件重大事件重大事件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部门

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Page 10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卫生与农业人畜共患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卫生、国境检疫、交通、铁路、民航防范 疾病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联合防控机制;卫生与教育防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协调机制等。

部门协调、地区联防机制加强

Page 10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应对机制建设

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发生前的应急准备、发生时快速反应等环节加快新发传染病的应急机制建设。

Page 10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应急反应体系

医疗救助体系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人才队伍

立法立法

运行保障

科研科研工作依托

中国 SARS之后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

Page 10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全国 45 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全国 387 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全国 2678 个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设有应急办、防疫科等部门负责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管理; 专业技术人员 28万。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Page 11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在直辖市、省会和地级市建立紧急医疗救援 中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建设一所传染病 专科医院或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的后备医院在各县选择一所县级医院设置不同规模的传 染病科或传染病区组建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Page 11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应急专家队伍 国家级应急专家库:

临床救治专家库 疾病控制专家库 公共卫生专家库 实验室专家库 相关专业专家库(心理救援、健康教育)

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Page 11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完善预案体系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大型活动应急预案

Page 11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预案 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方案

Page 11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卫生应急储备机制 基本建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应急的资金和物资储备机制 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制度(达菲) 财政部建立了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采取实物储备、资金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三种形式进行储备

建立应急储备审批的绿色通道基本形成

Page 11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

国家 CDC

区县 CDC

InternetVPN

医疗机构

省 CDC

区域卫生信息网

医疗机构

省卫生厅相关卫生机构

地市 CDC

区域卫生信息网 医疗机构

市卫生局相关卫生机构

卫生部

Page 11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系统运行情况可满足可满足 22 万人同时使用万人同时使用 ,2000,2000 个医疗单位个医疗单位在同一时间上报传染病信息;在同一时间上报传染病信息;

每日平均产生每日平均产生 11 万多监测病例信息;万多监测病例信息;日运算量日运算量 200200 亿万条记录;亿万条记录;实现日、周、月、季、年、跨年度及任意实现日、周、月、季、年、跨年度及任意时段数据分析;时段数据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预警。

Page 11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国家级公共卫生病原微生物应急实验室网络组织结构图

专业疾控机构实验室

WHO 相关实验室

军队系统实验室 网络管理办公室

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央各部委实验室

大专院校实验室

科研机构实验室

卫生部

Page 11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传染病监测系统 - 新结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3类, 37种疾病)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3类, 37种疾病)

哨点监测• 流感 /流感样病例,高危人群的 STIs/HIV监测

哨点监测• 流感 /流感样病例,高危人群的 STIs/HIV监测

实验室或环境监测 -Pulse-net, Food-net实验室或环境监测 -Pulse-net, Food-net

SARS 和禽流感早期预警监测• 各级医院为基础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以县级以上医院为基础的感染性疾病的死亡报告

SARS 和禽流感早期预警监测• 各级医院为基础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以县级以上医院为基础的感染性疾病的死亡报告

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系统• 救灾防病卫生信息•疾病爆发,化学物泄漏 , 环境污染 , 食品中毒等

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系统• 救灾防病卫生信息•疾病爆发,化学物泄漏 , 环境污染 , 食品中毒等

加强的传染病监测•鼠疫 , 霍乱 , 狂犬病 , 流行性出血热 , 登革热 , 结核 , 艾滋病,疫苗可预防性疾病 等•特点为要求进行病例调查和 / 或实验室诊断•其中的结核病、艾滋病可以视为特殊的加强检测体系,特点为对病例的持续追踪管理

加强的传染病监测•鼠疫 , 霍乱 , 狂犬病 , 流行性出血热 , 登革热 , 结核 , 艾滋病,疫苗可预防性疾病 等•特点为要求进行病例调查和 / 或实验室诊断•其中的结核病、艾滋病可以视为特殊的加强检测体系,特点为对病例的持续追踪管理

Page 11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2005 年开始,卫生部组织

在 31个省份建立国家级监测点 782

个,省级监测点 1693 个,开展 22 个

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

重点传染病监测

Page 12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重点监测内容 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 相关因素监测(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病原学监测(病例、健康人群病原体的类别、变异、毒力 )

免疫水平监测动物宿主及病媒生物监测(种类、密度、季节消长、

病原体携带情况等)耐药情况监测环境因素监测基础信息搜集 :

生态环境资料(气象、水文) 社会基础资料(人口、生产、生活)

Page 12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监测的新发传染病

SARS人禽流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克雅氏病猪链球菌病

Page 12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全国克雅氏病监测点分布( 11个点)

Page 12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共在 5 个省的 10 个县开展监测:

江苏省东台市、如皋市 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崇仁县 广西武宣县、荔浦县 贵州省罗甸县、遵义县

共在 5 个省的 10 个县开展监测:

江苏省东台市、如皋市 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崇仁县 广西武宣县、荔浦县 贵州省罗甸县、遵义县

全国猪链监测点分布

2009 年始, 31个省市区全面开展常规监测,在原来 5 省基础上,增加湖南为重点监测省份

Page 12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O157:H7 感染性腹泻监测点地理分布

江苏、安徽、山东、河南

Page 12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全国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均进行监测报告; 2005 年来,共报告不明原因肺炎和动物疫情发生后的发热病例 219例;

其中 71例的 251份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检测; 确诊 37例 H5N1 病例; 没有 SARS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Page 12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不明原因肺炎及人禽流感发病曲线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发病时间

报告发病数

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

截至 2009 年 2 月

Page 12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197 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增加至 364家

Page 12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63- 84- 212 )

Page 12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症状监测

流感样病例( ILI )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监测、暴发监测及早发现人禽流感病例、其他新发传染病获得流感病毒

Page 13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症状监测试点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

普通感冒,发热呼吸道症候,发热肺炎,不明原 因肺炎门(急)诊病例记录;住院病例信息; X线检查信息

腹泻症候群监测稀便、粘液便、水样便、血便门(急)诊病例记录;住院病例信息; 大便常规检查记

Page 13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自 2005 年,加强了新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投入经费超过 5000万元人民币;

涉及的新发传染病有:禽流感( H5N1 )、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人猴痘、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 O139霍乱、大肠杆菌 O157:H7 感染、军团病(嗜肺军团菌)、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科学防控

Page 13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2008 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重大新药创制”和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启动。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由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组织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于 2008 年 7月正式启动。至 11月底,已基本完成“十一五”计划立项工作。这两个重大专项部署 1161项课题任务,安排了近 100亿科研经费。对于提高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新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提升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服务。

   

Page 133: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感染)症候群监测

• 急性腹泻症候群(霍乱、伤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

• 急性呼吸道感染症候群(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

• 急性出血热症候群(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麻疹、风疹、手足口病等)• 脑膜脑炎症候群(乙脑、流脑、肠道病毒等)

病毒性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及变异研究

Page 134: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卫生部召开人禽流感防控专家研讨会

温家宝总理考察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

Page 135: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四、中国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防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Page 136: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相关法律、法规基础薄弱 如何界定新发传染病、如何对新

发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的法律、

法规责任进行界定尚无明确规定

大多数的新发传染病没有列入我

国法定传染病的范畴

目前尚无公共卫生法或健康法,

致使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职能定位、性质和职责缺乏法

律依据

由于新发传染病的处理可能会遇到许多的新的问题,或出现法律、法规的盲点,因此应仔细分析、研究在新发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规问题,加以修订或改进,使防制过程严格依法开展; 在实践中检验《《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可能引起的危机,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各种行为,规范政府在不同的紧急状态时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以及公民应当受到的限制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强化国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控力度,变非程序化决策为依法行政,避免政府随意扩大行政紧急权力,依法行政,切实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

Page 137: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政出多门

卫生、环境保护、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进出口检疫、劳动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多部门

条块分割不同的行政管理权限不同的业务工作范畴

计划与市场的两难境地 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政府分级职能的无序 疾控体系总体运行效率的低下 公共卫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Page 138: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缺乏宏观布局及综合性防治策略 缺乏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 缺乏新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的部门众

多,资源分散,缺乏沟通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卫应急发 [2007]203 号)制定下发,但实际落实还存在很大不足美国的应对新发传染病

政策及 CDC 的应对策略

Page 139: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监测能力不足 监测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方面较为薄弱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需要提高缺乏能够较灵敏地发现新出现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传染病监测系统仅针对法定传染病开展监测,而对未明确病原的病例却无法及时报告,难以尽早发现可能的新发传染病流行

缺乏适宜的监测技术及实验室监测网络,无法为早期发现、鉴定新发传染病提供支持

Page 140: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诊断技术落后 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分离方法落后,敏感性特异性不足,覆盖面窄

没有检测和鉴定未知病原体基因的技术方法和体系,不能在第一时间排除可疑病原体

已有的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试剂和方法,多数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形成产品和规模,不能进入一线临床使用

未开展国际已经出现的、可能对我国有威胁的新发传染病的必要研究和技术储备,不能诊断鉴定国外已经报道、国内尚未发现的病原细菌

Page 141: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应用性及基础研究薄弱

在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战略性的研究规划缺乏宏观指导,研究工作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践相脱节

缺乏合作和有效分工,难以开展、实施大型的研究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难以获取新发传染病病原材料及相关信息

新发传染病控制理论、应对机制及防治策略的软科学研究不足等

疫苗研发薄弱

Page 142: 突发急性传染病 防控与对策

做最好的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