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49
ISSN 2095-5367 CN10—1124/J 2-600 2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48 送别阿巴多 瓦汀·列宾 驻足聆听中国古典音乐 66 瓦格纳和威尔第 之后听什么 80 李恩杰对话李宝春 一脉国粹 两岸精彩 60 寻找梅兰芳 18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014

年3

月刊

总第068

国际标准刊号:IS

SN

20

95

-5

36

7

国内统一刊号:C

N1

0—

11

24

/J 邮发代号:2

-6

00

人民币 2

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48 送别阿巴多

瓦汀·列宾 驻足聆听中国古典音乐66 瓦格纳和威尔第 之后听什么80

李恩杰对话李宝春一脉国粹 两岸精彩60

寻找梅兰芳18

Page 2: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10 NCPA

寻找梅兰芳

史学家唐德刚在他的成名作《梅兰芳传稿》里写:“京剧到了兰芳手里,可说是天与人归。”唐德刚笔下勾

勒出的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让我们恨不能生在他的时代,一睹他的风采。

飞鸿踏雪泥,今天,在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寻找,在鸽哨里、在水墨中,在胡同转角、在寂寞庭

院,在舞台上下,在声影内外……寻找,在他的人生所到处,在他的艺术所到处……

斯人已远,只有香如故。

18 焦点 Focus

面孔 66FAcEs

瓦汀· 列宾 驻足聆听中国古典音乐

作为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列宾的

内心更多地趋向于宁静,也找到了一种新的

获得宁静的方式。“中国的古典音乐非常美

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中国古典音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本期封面:克劳迪奥·阿巴多 摄/罗晓光

12 悦读 READERs’ LETTERs

13 观点 oPINIoNs

焦点 Focus18 寻找梅兰芳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48 送别阿巴多

指 挥大 师伯 恩 斯坦称 赞阿巴多的 眼 睛为“ 指

挥家的眼睛”。他的眼神投向任何一处,乐手就会

心领神会他的意愿。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虽然

疾病让他日渐消瘦衰老,但这双眼睛却从未失去光

泽。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这双眼睛就会发射出兴

奋喜悦的光芒,这光芒也会瞬间传达到每位乐手的

心坎,再从他们手中的乐器发出的乐音中传到每一

位听众的心田……

聊天 DIALoGuE 60 李恩杰对话李宝春

一脉国粹 两岸精彩

满街的胡弦、几角钱的戏票、三尺的戏台……

饱含着中华民 族 悠久 历史与文化的京剧不仅是 京

剧人永恒的骄傲,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与所有人民

的共同记忆。有人说京剧是落寞的贵族,然而时至

今日,京剧仍然活着,一脉相传的国粹在海峡两岸

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着别样的精彩。京剧是北京京

剧院院长李恩杰坚守的意义,也是台北新剧团团长

李宝春浓浓的乡愁。两位掌门人在《国家大剧院》

杂志的邀约下,就京剧在两岸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

丰富的对话。让我们重拾经典,一起感受国粹的永

恒魅力。

面孔 FAcEs 66 瓦汀 · 列宾 驻足聆听中国古典音乐

68 刘茜 舞癌患者

帷幕缓 缓 拉 开,华丽的服 装、炫目的灯光,她

就站在舞台的中心,旋转、跳跃,脸颊绯红,忘我地

投入到每一个舞步。她是那么动人,因纯粹与信心

而陶醉,她就是青春,永远年轻,永远渴望,永远梦

想,永远热泪盈眶。

推荐 PIcKs 70 原汁原味的《叶甫盖尼 · 奥涅金》

71 新年的第一声春雷

72 新春的第一场震撼

73 和生活一起跳舞

74 香港艺术节 向英雄致敬

Page 3: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11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音乐为总统而作

51年前,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身亡。消息一出,向总统致敬的音乐铺天盖

地而来,纷纷感谢总统夫妇过去对艺术的大力支持。

100 特稿 FEATuRE

76 眼界VIsIoN

芭蕾遇上奥运会

北京时间2月8日凌晨,第二十二届冬

奥会在索契拉开大幕。开幕式上,莫斯科

大剧院首席芭蕾舞演员斯维特兰娜·扎哈

洛娃饰演女主角。现年35岁的扎哈洛娃是

芭蕾舞界当红明星,被称作为芭蕾而生的

舞者。饰演安德烈的是来自俄罗斯另一大

芭蕾舞团马林斯基的首席达尼拉·科尔苏

特塞夫。

76 眼界 VIsIoN

经济 INDusTRY78 四面楚歌的意大利歌剧院

2013年年底,意大利卡塔尼亚贝利尼歌剧院的职工

们,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来告别2013年:贝利尼歌剧

院内,一具棺材被几个人缓缓抬入歌剧院中,葬礼的队

伍经过剧场的中央,最后来到了舞台上。这场让歌剧院

爆满的葬礼,并不是又一出现场的意大利歌剧表演,而

是人们为这个告别贝利尼歌剧院本身举行的告别礼。严

重的资金问题,让这座自19世纪至今上演过威尔第、普

契尼、罗西尼等著名歌剧作品的歌剧院被迫关闭。

经典 cLAssIc80 瓦格纳和威尔第之后听什么

声音 VoIcEs 84 现代叙事的奠基神话与身体语言

85 青春像树木一样生长

86 小天地 大格局

87 艺术家活明白不容易

88 邂逅大提琴

89 穿透这个喧嚣时代的警语

讲坛 LEcTuRE 90 音乐情缘与外交经历

数据 sTATIsTIcs96 iTunes2013古典唱片下载排行榜

98 100首古典音乐入门曲目(下)

特稿 FEATuRE100 音乐为总统而作

发烧 coLLEcTIoNs105 巴克豪斯与《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公益 coMMuNITY106 听着古典音乐等地铁

生活 LIFE 108 用音乐点亮一座城市

演出 PRoGRAMME110 国家大剧院 2014年3月演出信息

112 九州大剧院 2014年3月国内主要城市演出信息

113 环球大剧院 2014年3月国际著名剧院演出信息

114 讲座 LEcTuREs115 展览 EXHIBITIoNs

Page 4: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18 NCPA

焦点 FOCUS

史学家唐德刚在他的成名作《梅兰芳传稿》里写:“京剧到了兰芳手里,可说是天与人归。”他形容梅兰芳的美时,曾有这样的言语:“上海是吴侬的故乡,江南佳丽,多如过江之鲫,她们到这洋化的戏院来,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胜。可是当兰芳在上海演《天女散花》时你可看到,在那一阵急促的三弦和琵琶声里,只见那后台‘出将’的绣帘一飘,下面闪出个古装仙女来。在那灿烂的灯光下,她一个食指指向须边向台口一站,那全院小姐太太们的脸顿时都显得黄

寻找梅兰芳

寻 梅父子

寻 梅精神

寻 梅声腔

寻 梅光影

寻 梅上海

寻 梅真趣

寻 梅新枝

寻 梅态度

P20-23

P24-27

P28-31

P32-34

P35-37

P38-40

P41-44

P45-47

Page 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19

首席编辑/周晓华 责编/曹真真 美编/郭祥翠

了起来。”唐德刚笔下勾勒出的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让我们恨不能生在他的时代,一睹他的风采。飞鸿踏雪泥,今天,在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寻找,在鸽哨里、在水墨中,在胡同转角、在寂寞庭院,在舞台上下,在声影内外……寻找,在他的人生所到处,在他的艺术所到处……斯人已远,只有香如故。

Page 6: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0 NCPA

焦点 FOCUS

文/池浚 图片提供/池浚

梅葆玖 快把梅派艺术规范拿出来寻 梅父子

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

焦点 FOCUS

Page 7: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21

2014年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也已整整80高龄了。他十岁登

台,17岁在梅兰芳剧团随父演出,在舞台上60余年,风

风雨雨,但依然精神矍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永远

年轻!”

与梅葆玖先生的交谈是一种享受,他温文尔雅的气

质、睿智的眼神和清醇的声音有着一种令人仰慕的别样

之美。与大家印象中传统意义上的京剧老艺术家不同,

梅葆玖先生既古典又时尚,散发着儒雅的魅力,饱含着

清新的活力。根植文化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是他

始终年轻的秘诀。

听 说《国 家 大 剧 院》杂 志 要 做 一 期《寻 找 梅 兰

芳》的 专题,梅 葆 玖 的思 绪打 开了:“我 们 梅 家 跟国

家大剧院颇有渊源。记得2008年国家大剧院开幕的

时候,我就带着我的弟子们在这里演出了根据我父亲

《太真外 传》《贵妃醉酒》唱段改编的京剧《大唐 贵

妃》,后来就常常来这里演出。刚刚过去的2013年,

我的徒弟李胜素又在这里演出了根据我父亲《太真外

传》改编的京剧《梅兰霓裳》,我很高兴参与了这一划

时代的京剧革命之作,在最高端的平台上用最先进的

技术手段做最传统的民族文化。”

谈起父亲梅兰芳,梅葆玖深情讲述、娓娓道来,回

忆仿佛流淌着岁月的长河。在他的心里,梅兰芳既是他

崇敬的艺术大师,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跟随他的思

绪,我们走近一个真实的梅兰芳,寻找那个属于梅兰芳

的世界……

看傻了 好但没法学

“我出生在1934年的上海,正是我父亲作为一个

爱国艺人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家境不那么富裕的年

代。我是家里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而且长得比较像父亲,

他比较疼爱我。我父亲除了跟京剧界的一些人士来往

之外,还喜欢研究字画,齐白石、张大千、陈半丁等好多

位名士都是他的良师益友。父亲总让我听西洋音乐,听

莫扎特、贝多芬的名曲。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西洋交响

乐很感兴趣。我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艺术的氛围里

成长起来的。父亲还爱好摄影、汽车、电影等,还是一

位资深的音响发烧友,喜欢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丰富生

活。”在梅葆玖的记忆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开明、

非常民主,甚至可以说是很超前的。“父亲看得很长远,

他跟我说:‘你不能光学戏,你要有文化。即使你将来不

唱戏,你有文化,你也可以做点别的事情。’父亲让我上

小学、上中学,我哥哥、我姐姐也都是大学毕业。”

Page 8: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2 NCPA

焦点 FOCUS

梅 葆 玖 至 今 保 持 着 很 高 的 外 语 水平,身上有一

种洋范儿,这 来自于父亲的国际化 理 念:“拿 现在的

话来说,就是 跟国际接轨。他 不但让我们念中文,还

要念外文:‘将 来出国 演出工作,没有外文 底 子 是不

行 的。’我 们当时念 的学 校 是 上海震旦学 校,是 法国

人办的教会学校,我们受的教育也都是洋化教育,法

文、英文两门外语。1950年 我父亲北上了,我才跟着

父亲离开学校。”

并非科班出身的梅葆玖谈及自己入京剧之门时说:

“开始接触京剧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是抗战,父亲不

唱戏,但是家里有他的相片、服饰等等,到处都看得见。

那时候百代公司、胜利公司,给我父亲灌制了好多唱片。

我没事的时候就听他的唱片,觉得都好听。那唱机是大喇

叭的那种,我挺天真的,想钻进喇叭里面找人,怎么看不

见人呢?我觉得我要是也能唱两段就好了。”

梅葆玖十岁的时候,家里开始培养他学戏。后来陪

着父亲演戏,让青少年时代的他受益匪浅。“排戏的时

候,我跟着父亲一遍一遍地排,父亲先走一遍,然后他

再把着我的身段再走一遍。《游园惊梦》里我父亲演杜

丽娘,我演春香。我是学青衣的,第一次排时,两个人出

来都是款款的,我父亲有点耐不住了,‘春香是贴旦,你

这两步不能这么走,你那样不是俩杜丽娘了吗?’接着他

脱了上衣,‘我给你走一个《闹学》春香的出场,你自己

好好思考吧。’他立马给我走了一个完整的贴旦的出场。

我一看,真的看傻了,真好,没法学!”说到这儿,他笑起

来,像个天真的孩子。

人物进进出出找不到痕迹

梅葆玖认为父亲表演的巧妙之处,在于随时可以进

入人物,也可以跳出人物,进进出出、出出进进自如通

畅,没有障碍。“话剧的表演是完全忘我的,完全投入

进去,自己就是那个人物了。京剧就不一样,不能真陷进

去,真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了。”梅葆玖说到戏的时候神采

飞扬,边讲边比划:“有时候我水袖这么一挡,同台的人

物就当作听不见了,我这会儿就跳出去了,可以跟观众说

话。完了以后,我一跳又可以再跳进去,又去演剧中的人

物,又跟同台的人物说话了。比如我父亲演《凤还巢》,

程母要程雪娥一起到朱千岁家中避难,雪娥有顾虑,用

水袖一挡,面向观众表示,朱千岁为人不端正,到他家会

有麻烦,决定不去,然后回过头来再对程母说自己不想

去。这种表演就是水袖一挡面,出了人物,然后放下水袖

再和程母对话。”

梅葆玖觉得父亲演戏就像生活一样自然,进出人物

也不需要来回跨越“我要进去、我要出来”的门槛,而是

根本找不着门。“父亲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他化妆完以

后,让你感觉不到这是在进人物,可是他已经进到人物

里了。《穆桂英挂帅》我来文广,葆玥来金花,他这语气

就跟家里对待后辈子女在跟我们说话一样,他是在念台

词,但由于我们是亲生的,就是觉得他由一个爸爸变成

一个妈妈了。他的人物进进出出你找不到痕迹,他这是

梅氏父子同台演出《游园惊梦》,梅兰芳(右)饰杜丽娘、梅葆玖饰春香

Page 9: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23

无形的,可是无形中他又是有形的。”高深的戏曲表演

美学问题,梅葆玖说来就像讲故事一样明白晓畅,这恐

怕就是深入浅出吧。

让年轻人学他的人品

在梅葆玖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非常平和、实实在

在的人。他认为父亲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有一颗纯真的

心。“咱们京剧都是善恶分明、育人向善。人的品德必须

先要好,你的戏才能唱得好。我父亲的艺术魅力,跟他善

良的心地,跟他的诚、爱、对人的真心,是分不开的。”

他说起了一件父亲在平凡中感人的往事:“解放以

前有一回在上海唱《贵妃醉酒》,给我父亲管道具的老

师傅那天大概多喝了几杯,去了以后,这都开小锣要上

了,发现那把金扇子没拿。当时大伙儿都傻了,我父亲

说,‘别着急,别着急,正好赶上热天,谁有扇子,我借一

把就行。’刚好后台有人拿着一把黑的松竹扇子,上头写

着金字,‘得了,我今天就是它了!’拿着就上去了。演完

这出戏下来以后,我们那个老伙计就傻了,心想我这回

非下岗不可,拿北京人的话说,多大的娄子啊。结果我父

亲说了一句:‘下回再有戏,你可别喝酒了,有什么事,你

完了事回家再喝。’这事儿就过去了。他就这么淡淡几句

话,让这老师傅一辈子再也不会忘,打这一回起老师傅

特别认真。”梅兰芳跟任何人都是真心相待,用真情来感

动人,所以人们都会拿真心来反馈他。

梅葆玖认真地说:“我觉得应该让大家都知道我父

亲一生为人的真心、真意,更应该让年轻人好好地来学

他这种人品、艺德。”

真正的艺术不分国界

梅葆玖回忆起年轻时随父亲走南闯北演出的情景

时说:“那时候我刚20多岁,全国各地去,1956年就到日

本,看着我父亲跟文化界的人交流。人家对我父亲有一

种敬仰之情,由衷地崇敬他、喜欢他,他的艺术已经感动

了所有的人。我觉得他在世界上能享有盛名,跟他的功

力、他的艺术观、他对艺术的感受、他推动艺术的方向,

都是分不开的。”

后来梅葆玖也经常带团去国外,像他父亲一样担当

文化使者。所到之处一提起梅兰芳的艺术,人们依然延

续着永不褪色的敬意:“有一次在京都演出,一位日本老

太太来了,拿着一个说明书,那纸都黄了。老太太说:‘那

是我1924年在东京帝国剧场里看你爸爸的戏,你看,我

还留着呢。’她本人不是中国人,没有必要吹捧,她真是

为了艺术而来的,所以我很感动。”

学梅派需有文化做根本,正 所 谓“腹有诗书气自

华”,信手拈来,皆成妙谛。“齐如山老先生第一次见到

我父亲后,曾经说,他不像一个唱戏的,却更像是一个读

书人家的孩子。杨小楼前辈信奉中国道家思想,这也多

少影响了我父亲的性格,无为而治,以柔克刚。我父亲

还研究佛学、音韵学、民俗学、服饰学、花卉学、宫廷典

籍以及丝竹乐器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梅葆玖认为在表演有文化内涵的剧目时,更需要做

足功课。“你演《太真外传》,你不读读《长恨歌》,不

了解李、杨的历史,不知道安史之乱这个故事,你就出

不来这个人物。演洛神这个角色,先要细细揣摹《洛神

赋》原作的精神。”梅葆玖说,“言姐姐(言慧珠)问我父

亲:‘《洛神》人家老说没仙气儿,您这怎么才能有仙气

儿啊?’我父亲乐了:‘什么叫仙气儿?你好好读读《洛神

赋》吧,我的唱词好多都是这里出来的,你把这前因后果

读一读,你知道他们的生前是怎么的,后来成了仙又是怎

么的,读完这个你表演就会进去了。’言姐姐又问:‘您这

惆怅我怎么就做不出来,我老学您这外表,反正到这儿蝇

帚这么一来,蝇帚那么一来,到那儿蝇帚有一搭。’我父亲

说:‘那你是学我呢,你不是演洛神。’这是我父亲亲自跟

我说的。”

梅葆玖一再强调:“我父亲那个年代,那么多专家,

做了那么多有历史意义的研究工作,齐如山老先生那时

候就写了不少。应该说,我们现在抓传承、搞研究已经

不是太早了,真的,好多围着我父亲多年的老先生,都已

相继不在了,能够回忆起来的人越来越少了。咱们戏曲

方面有功力的专家,应该赶快通过研究把梅派艺术规范

拿出来。”

“我父亲的中和之美跟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一脉

相承的。”这是2000年10月28日晚在上海第一次跟梅

先生见面的时候,他对我说过的话。时隔十几年,言犹在

耳。我经常会想,梅兰芳跟孔夫子到底是什么关系?我

明白,其实不是梅兰芳跟孔夫子的关系,是梅兰芳作为

一个中国艺术家,传承了中华民族文脉的关系。正如梅

葆玖先生所说:“归根结底,还是文化。”

Page 10: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4 NCPA

焦点 FOCUS

文/温天一

李胜素 梅派不会让你看见真实的眼泪寻 梅精神

相见《洛神》 相忘天涯

1924 年,诗人泰戈尔访华,看了一出梅 兰芳的《洛

神》,陌生而神秘的中国艺术打动了诗人幽微敏感的心弦,

他为梅兰芳写了一首诗,从孟加拉语到英文,再兜兜转转

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

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

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2001年,李胜素在京剧研究生班毕业汇报演出上,贴

的戏码也是这出《洛神》—与更多舞台上跌宕起伏的热

闹相比,这出戏可能过于清冷。曹子建在烟水茫茫中寻寻觅

觅,与前世的知己再度相遇,神光离合中,他们翩跹歌舞,

悲欣交集,最终却只能珍重而别。没有大起大落的离合悲

欢,一片渺茫之中,唯有那样清凛的忧伤与惆怅静静流淌,

并最终表达出“咫尺天涯,相忘江湖”的况味。

用现代的时髦理论套用上去,《洛神》是一出非常意识

流的戏,唯一的情节就是一场似是而非的重逢与默默无言

的别离,看热闹的观众可能只会看到满台的珠光宝气和仙

焦点 FOCUS

梅派青衣李胜素 摄/苏岩

Page 11: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25

气弥漫,但深究起来,这出戏可是大有门道。

“别看这折戏不长,现在演员常演的也就二十几分钟,

但是却包含了几乎所有梅派的经典板式与唱腔,慢板、原

板、二六、流水……一点点循序渐进,然后所有的身段都是

亦动亦静、欲说还休,那是梅兰芳和他的梅党们掰开了、揉

碎了化到里面的精华。”

演出之前,师傅梅葆玖特意给她穿上了梅兰芳先生当

年的戏服。那件薄纱比李胜素当时的年龄还要大两倍。

这件戏服的面料是当年梅先生去印度演出时特意挑选

的,有点像印度的纱丽,但颜色更为华丽,这种面料现在几

乎找不到了。舞台上,化身为洛神的李胜素披上它,那样轻

柔,那样迷离,泛着流年的光影,但却分明感觉分量千斤。

那一天,几乎她一站在台上,大幕拉开,观众们的好声

就扑面而来,看热闹的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一个绝美的翩翩

仙子而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而懂戏的人,则会被那“拟歌先

敛,欲笑还颦”的情愫拨动了心弦。尤其是结尾处,洛神轻

轻一转身,把美留在台上,把破碎留在了自己心里。看到那

一刻,你会觉得,这真是一门太高级的艺术,只用一个轻轻

无语的转身,就彻底诠释出了什么叫柔肠百转、什么叫咫尺

天涯。

“在梅派戏里,从来都不会有撕心裂肺的东西。他的

哀愁更像是一种无奈,看似很淡很轻,但实际上,深沉得不

得了。梅派的情感,不是你想表演就能够表演出来的,真的

需要在生活中、在舞台上一遍遍地经历,一遍遍地体验,最

后才能流露出几分。”

“洛神亦人亦神,而神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可以

瞪大眼睛,做出各种夸张的神情,而神永远没有瞪着眼睛去

表达自己的欲望,她的眼神对一切都是淡漠的,但这淡漠之

中,却饱含着对人世的洞察与悲悯,所有的前世今生,都化

在她的心里。”李胜素说,“我曾经在山西晋祠看过圣母殿

的侍女群雕,还有古画里的仕女图,细细想来,你从来看不

到她们瞪大眼睛的模样,都是垂着眼帘、脉脉含情的样子,

非常静,非常美。”

每次演这出戏,她都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方陌生又

熟悉的天地,台下的观众、舞台上演对手戏的演员,仿佛全

都在云山雾罩中变得朦胧,而只有自己心目中那个孤独的影

子在愈加变得清晰,不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乍现,就能够捕

捉到那转瞬即逝的灵感。

那方小小的舞台,可不就是一个天地?它用曼妙的舞袖

歌衫,包容了这普天下所有的离合悲欢,还有尘世间无数的

旧欢新怨,曾经巧笑倩兮的甄宓,而今淡远宁静的洛神,面

对故人,只能是咫尺天涯,相忘江湖。

是的,舞台很热闹,舞台也很孤独。“梅派是不会让你

看到真正的泪水,如何把心里的泪水外化表达出来,这才是

梅派青衣—梅派的泪水永远藏在心里。”

拆开了平淡无奇 组合起来无人能及

“梅先生一辈子讲究中正平和,在舞台上、在现实中他

太知道什么是过犹不及。”一位戏曲研究学者曾如是说。

“其实小时候 我对梅派青衣并没有什么实 质性的概

念,刚进戏校,不分流派,统一都用梅派戏打基础,就是因

为梅派规矩,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任

何花哨的修饰。所以即便现在我也经常听人说梅派的特点

就是没特点,但其实,梅派不是没有特点,而是没有毛病。

它太完美了,从头到尾都挑不出一点瑕疵:没有乱七八糟的

身段,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号,甚至很多时候,演员往台上一

站,连叫好都不需要。我们只要人物,不求效果,所有的技

巧都融汇在人物里,所以你也说不出来它究竟哪好。一个水

袖、一记云手、一句唱腔,单独拆分来看可能都平淡无奇,

但组合在一起,就是无人能及。”李胜素说。

有时候,艺术的无奈在于并不能只是单纯地展现美感,

而是需要承载着太多与人性、与时代、与政治相关联的元

素,但梅派青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始终能够尽量避开与

艺术审美无关的牵绊,静静地、默默地,把美作为最高的使

命与尊严,不论对于艺术,还是人生。很长时间以来,我不

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梅派青

衣一样,娇嗔是美、羞涩是美、醉态是美、巧笑是美、眼泪

是美……即便是在金殿之上一场咬牙切齿淋漓尽致的唾骂,

居然也能表现得那样美,那样让人心醉。

“我记得当时在学校的资料室,每个礼拜六会给学生

放影像资料,我们就团团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看了梅先生的

《洛神》《生死恨》《游园惊梦》《断桥》等等,全是布满划

痕的黑白电影,但就是通过那不甚清晰的老电影胶片,我对

于梅兰芳第一次有了印象和概念。”李胜素说,“现在反过

头来看梅先生那些老电影,我反而能够屏住呼吸地欣赏。梅

Page 12: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6 NCPA

焦点 FOCUS

先生是把一切都化了,没有刻意的程式、不事雕琢的唱

腔,他对人物的理解和对艺术的领悟,都已经臻入化境。

换句话说,他怎么演,都是戏中人,也都是梅兰芳。”

“我觉得我比较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教我的老师都

没有特别严格特别死板地教学,都是根据每个学生身上

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让你在懵懂中知道梅派的精神是

顺其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果说李胜素当年归进梅门

还有点误打误撞的因素,那么假如今天重新选择,她会

选择什么行当?

“如果重新选择,肯定还是梅派青衣。”

“为什么?”

“因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呀。”

你看,梅派青衣永远说不出多铿锵的话语,甚至她

从不标榜自己有多热衷这方舞台,虽然每次她站在台

上,就没有人能够把目光挪开。有一年央视春节晚会,

李胜素唱《大登殿》,一个脂光粉艳的王宝钏脆生生一

开口,惹得摄影就给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而

当她唱出那句“多蒙你照看他一十八年”,恨不得整个

舞台之上都闪烁着光芒。

台上的梅派青衣真是美,而这美,于普通人而言,

可能就是刻意是雕琢,于她而言,就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与生活方式了。

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梅 先 生 的 艺 术,永 远 都 没有山 呼 海 啸 哭 天 抢

地,永远都是刚柔相济恰到好处。而他做人的态度,也

永远都是温良恭俭让,从没有一个人看到过梅兰芳发

脾气的样子,从来没有。但这完美背后所付出的代价,

没人知晓。”李胜素说。

曾经翻阅过梅兰芳的纪念画册,其中登载了大师作

为艺术示范的48种表情,每一种都那样美,是那种充满

了艺术雕琢与含蓄节制的美感。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多

面孔?那他真实的人生呢,就这样小心翼翼地隐藏在那

无数伟大的角色后面吗?

“梅派戏确实很少表现过于市井人家、充满人间烟

火味儿的东西,梅先生塑造的角色都是贵妃、仙女或者

大家闺秀,这和他本人的气质也有关系。在生活中,他

是很绅士的一个人,永远都是把最优雅、最美的一面展

示给大家。但我想,人生在世不称意,谁能不经历一点

风雨?他心里肯定也有很悲苦的时候,只不过从不流露

出来,一旦淋漓尽致地倾泻,就不是梅派青衣了。”

有一次,李胜 素在微 博上 发了一 张自己《贵妃 醉

酒》的排练照,于她而言,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随手拍,但

是,那青肿的膝盖还是让不少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这门艺

术的残酷性。最后她删除了那张照片,并且配上了俏皮

的文字解说:“怕吓到小朋友,我还是删除吧。”

是的,你怎么也不可能把惊心怵目的伤痕、哽咽苦

涩的泪水和舞台上光华四射的梅派青衣联系到一起。她

是凤冠霞帔的杨玉环,在后花园里醉了一场惊艳绝伦的

酒,那一记卧鱼,美得简直让人灵魂出窍,但看过那张

照片之后,再面对这折戏,我就再也无法静下心来看那

一场寂寞的春愁,而总是联想到赤脚的小人鱼每一步都

像走在铺满碎玻璃的地上,虽然她的脸上,一直挂着那

么动人魂魄的迷人微笑。

“很多时候,演员自己的性格,也会有意无意地在

舞台上表现出来。”李胜素说,在她学戏的过程中,所

跟随到的梅派老师没有一位是性格急躁、喜欢出风头的

人。梅葆玖老师、姜凤山老师、刘元彤老师、齐兰秋老

师……全都是平和淡定的,而性格不仅会决定一个人的

生存方式,可能也决定了他艺术的表现形式。

“姜凤山老师给 我 说《伍子胥》,戏 里 我 给于魁

智配浣纱女,一上来就四句慢板。姜老师当时就告 诉

我,你 不能用花腔,就得 老老实实地 唱,因为这 戏你

是 配 角。还 有唱‘对儿 戏’的 时候,一 定不 能 盖 过 对

方。对方唱的时候,自己就要往后退一步,这是习惯,

也是本分。”

那么梅兰芳呢?一个看似不争不抢、永远退一步为

他者让出一条生路的人,最后却成为了象征中国戏曲艺

术最高审美的一代宗师。熠熠灵光的天女、翩若惊鸿的

洛神、从一而终的虞姬、拼却醉颜红的杨玉环……在这

些美丽的女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一生所追逐的信仰,

无关政治,无关时代。虽然,当风起云涌的乱世呼啸而

来,这个一生斯文的男人也能够用一种无声但却极为有

力的抵抗来反抗着一切强加而来的屈辱,但当一切虚

火褪尽,唯一留下来的还是那永远不朽的美,照耀着中

国文化版图的千秋万代,笃定且真诚。

不争,不代表妥协与退让,而是用默默的疏离表达

着自己对于信念的坚持。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

梅兰芳演出《洛神》,饰洛神 图片提供/池浚

Page 13: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27

梦里。”一个人为了舞台,狠狠地把自己所有的脾气与棱

角藏在了大幕后面,也许,隔着重重时间的迷雾,我们

依然看不清他最真实的模样,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把

自己最深最深的爱,都给了舞台。

但 其实 我疑心,梅派的优 雅与斯文,也许 并不仅

仅是出于礼貌使然,从某种程度上看,更像是一种凛然

不可侵犯的尊严,或者换一种方式说,这样的谦虚随和

与洞察世事的淡定背后,定有着充分的自信与霸气。不

争,不是没有底气,而是不屑于争。

看似吐尽人间烟火,但仿佛又包容了一切离合悲

欢,这就是梅派青衣。

戏要唱给知音听

京剧经历了200年的繁华与沧桑,一路唱过山野

荒村,唱过皇宫内院,见证了太多的沧海桑田与离合悲

欢。然而,不论是面对喧嚣还是忍受孤寂,梅派青衣仿

佛始终都在用一种“移步不换形”的姿态来面对时代赋

予的难题,大而化之,举重若轻。

“艺术其实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这不是在喊口号,

而是在保持大的审美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来

融入新东西。比方梅先生的《醉酒》是高拉低唱,适合

男旦较低的调门,如果原汁原味按照他的路子走,我唱

得难受观众听得也难受。于是就和姜凤山老师商量,能

不能按照女声的调门来,这样才会把自己最好的声音发

挥出来。小小调整一下,整体就会有大变样。”

当年的梅兰芳在国恨家仇面前选择用无声的静默

来抵抗压迫,而如今李胜素这一代京剧演员显然面对的

不是乱世的责难,而是如何在一个纷乱复杂并充满各种

诱惑的文化语境中,为这门古老艺术捍卫尊严。

曾经,李胜素在京剧研究生班的毕业论文中写道:

“我所揪心的不是我自己,也不是编导,更不是领导,而

是观众,是观众中有没有有心人。所谓有心人就是能鉴

赏的、能批评的这样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正在逐渐消

失。一旦真的消失,流派就没有了,京剧就没法救了。”

其实,她的戏迷和粉丝有很多,微博上、贴吧里、论

坛中,永远热闹无比,而每次走进她的后台化装间,都

会满满当当挤满了人,她常常得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化

妆、贴片子,然后在喧嚣的嘈杂中慢慢进入另外一个云

霞缥缈的世界。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梅香沁人心

脾,但确也寂寞如雪,你看见它美艳的颜色,却不知道

懂它的人去向了何方,那满腔的骄傲与孤独,只能散落

在一个个寂寞的角色里,无人能诉。

“真正的艺术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地放低身

段,你唱一场大戏,可能远不如唱一首歌来得容易。但

我们没法这样去比,也不要去比,艺术本来就不是面

向所有人的。每个观众的层次不一样,对戏的理解 程

度也 不一样,戏要唱给 知音听,不见得 要让每个人都

懂你。”

梅兰芳演出《洛神》,饰洛神 图片提供/池浚

Page 14: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28 NCPA

焦点 FOCUS

文/墨吟

破解93张唱片的谜题寻 梅声腔

至今,人们还能在1920年4月27日的上海《申报》上查找到

梅兰芳第一次灌制唱片的消息:“百代公司所制留声机唱片,于各

名伶皆已收集殆遍,唯畹华之唱片,实不易得,亦属缺憾。此次畹

华南来,该公司大班来函托史君绍介,昨在席间谈及,畹华已首

肯。从此收声后制成唱片,有时不得亲见畹华之颜色,聆其一曲清

歌,亦足以清人烦闷也。”

在这段略带广告性的文字见诸报端一个月后,誉满京沪的伶

界大王梅兰芳走进彼时位于谨记桥徐家汇路1434号的百代公司

旧址,在修葺一新的红色洋房里录下了他平生第一张唱片。自此,

梅兰芳的声音被正式保存下来,一段记载着他辉煌艺术的唱片时

代也随之而来。

“1920年第一次灌唱片,那时他26岁。和其他伶人不同,梅

兰芳对于灌录唱片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剧目也是和文友开会议

定的。在他百代第一期的唱片中,既有传统戏比如《虹霓关》《汾

河湾》,也有新编私房戏《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新旧并举,

剧目策划非常精心。”中国唱片总公司旗下的戏曲编辑部原主任陈

景文说(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唱片总公司接管了百代公司)。

与文人交往甚密、思想开放包容的梅兰芳很早就富有洞见地

意识到,唱片是一种极好的推广新戏的方式,而且能够及时记忆

反馈演员自身的艺术功力。1919年轰动一时的访日经历更是开阔

了梅兰芳的视野。这一切,使得这位青年艺术家在隔年不但拍摄

了自己的第一部京剧电影《春香闹学》,还先于余叔岩、尚小云、

言菊朋、程砚秋等人成为新生代阵容中第一位灌制唱片的名伶,

也最终成为1949年以前梨园界灌片数量最多的纪录保持者。

然而,梅老板第一次灌制唱片的经历却是一波三折,充满了

戏剧性。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教研室特约研究员柴俊为介绍,1920

年,上海百代尚处于发展初期,厂房在筹备阶段,还不具备直接生

产唱片的条件,所有素材均需录在蜡筒上运到法国才能制作。不

料,在徐汇路灌完唱片的梅兰芳才离开不久,载有他声音的蜡筒就

在运送的轮渡上意外受潮,八段录音中,只有《黛玉葬花》《虹霓

关》和《天女散花》几段保存了下来,其余悉数损毁,无一幸免。

“不可能为录唱片再请梅兰芳来一趟了,等他下次赴沪演出

焦点 FOCUS

Page 1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29

又不知是什么时候,幸亏百代当机立断,决定进京补录,才有了后

来的这套唱片。”柴俊为说。百代公司得知噩耗后,未敢迟疑,立

即派人移师北上,精心为梅兰芳补录了受损的几段。大概是感动

于对方的赤诚,梅兰芳后来还特地增录了一段《嫦娥奔月》。

最终,这八面印有红色雄鸡标志的唱片在1921年初得以正式

出版。梅兰芳的声音从此也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在坊间流传。

卷长袖把花镰轻轻举起,

一刹时惊吓得蜂鸟纷飞。

这一枝,这一枝花盈盈将将委地,

那一枝,那一枝开得似金缕丝丝。

甚鲜妍,甚鲜妍是此株含苞蓓蕾,

猛抬头见一枝高与云齐。

我这里举花镰将它来取。

空灵婉约的声音从留声机里飘出,穿越时光,虽有磨损,但仍

让人百听不厌。

“春梦乍醒之住,终成梦境之转,俱极悠扬婉转,彼宗石头

(石头,清末京剧旦角演员,老夫子陈德霖的小名),稍一改易,

便觉新颖。”

“(《葬花》)只有四句,嗓欠裕如,而调则灵活不可思议。”

至今,透过当年这些评论仍能感受到发轫初期的梅腔带给时

人的新鲜与兴奋。

从1920年起唱棚里的凤音初啼,梅兰芳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

灌一次唱片,他以这样频繁的录制次数表达出对唱片的喜爱和持

续热情,一直持续到1936年。这一年,他在胜利公司邀请谭富英

灌制了《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和《四郎探母》,这成为他一生

当中最后一套唱片。此后梅兰芳逐渐停止了一切艺术活动,1941

年开始蓄须明志,全面退出舞台。而此后复出,直至1961年去世,

梅兰芳没有再灌制过任何新的唱片。

梅兰芳去世后,关于他的年谱、作品一目了然,而这位一代宗

师一生到底灌制过多少唱片,业界却一度莫衷一是。

1962年,梅兰芳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唱片社上海分公司曾

在《上海戏剧》上发表了一篇《梅兰芳唱片与录音资料统计》,但

囿于有限的统计范围,它在前言中声明该文只是个初步统计。梅

兰芳之子梅葆玖甚至也公开表示:“我都不知道我父亲一生录了

多少张唱片。”

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兰芳一生的灌片总量始终是谜,无人知

晓,人们追寻着他的脚步,却似乎永远无法穷抵历史的真相。

直到2004年,梅兰芳诞生110周年之际,一部名为《梅兰芳

声腔艺术全考》的作品正式问世,这道横亘已久的谜题才被人们

完全解开。

“梅兰芳先生一生灌制过93张唱片,也就是186面。”《梅兰

芳声腔艺术全考》的策划及主编、中国文联戏曲专家鲁青说。而为

了找寻破解梅兰芳唱片的谜题,这位如今已88岁的老人曾花费了

近20年的时间。

作为《中国京剧百年经典》《中国京剧有声大考》《中国京剧

史》(下)等多部图书音像的主编,鲁青对京剧、对梅派艺术有着

深沉的热爱,这使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踏上探秘之旅。他按

照梅兰芳当年演出的路线多次奔赴东北、江苏、山东、上海、天津

乃至美国进行地毯式搜寻。“2000年我去美国讲学,在伯克莱大

学亚洲文化中心图书馆,我看到了有关梅先生录制唱片的文字记

载,在该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也有一些关于梅先生的资料。

经过各方面考证,我最后提出梅先生从1920年开始到1936年一

共录制了93张唱片。这93张唱片我都搞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青收集到了梅兰芳的全部老唱片,186

面,比之前的有关统计多出近20面。

鲁青说,梅兰芳的唱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他声腔的标准像,

是梅派研究继承先者临摹的范本,虽然收集过程极为艰难,但

很值得。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鲁青将自己的足迹与梅兰芳交叉重

合—穿梭于八省三市、国内国外,在电台、图书馆甚至私人藏家

手里寻找梅兰芳遗落的声音。“北京的电台比中央的电台资料齐

全,但仍有很多梅先生的唱片没有整理,找起来比较困难了,需要

到电台的库存里挨着张儿地听辨。还有一些是在天津民间找到

的,天津戏迷很了不起,唱片收藏方面甚至有一套成熟的组织。”

鲁青指的“有一些”唱片,正是连中国唱片社都未能找到的1924

年梅兰芳在日本蓄音器商会录制的六面飞鹰唱片。

因为梅兰芳,鲁青开始学着和私人收藏家打交道,这些藏家

刚开始并不愿意把资料复制给他,好说歹说才同意用钱买,他们

一方面让他把钱打到账上或放到指定地点,一方面派第三方去给

他送货。“有一次居然是出租车司机送来的。”为了能够找到那些

珍贵稀少的唱片,几次这样不见面交易,鲁青觉得自己像穿越在

有地下党情节的电视剧里。

最终,这套包括梅兰芳生前全部唱片及舞台录音的《梅兰芳

声腔艺术全考》正式出版,首发式上,梅葆玖拿着话筒对在座的所

有人讲:“在我来看,最全的(我父亲的唱片),到今天为止,就是

鲁青同志出的这套《全考》了。”

今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这套唱片还要再版,梅葆玖此次

“双甲之约”赴欧演出带的礼物也是它。他说:“这些声音不但是

父亲的心血,而且浸透着人们对父亲的深情厚意。”

时光回溯到1949年6月,梅兰芳回到了阔别18年的北平,那

一天,火车站上人头攒动,山呼海啸,想念梅老板的人们里三层外

三层地把前门火车站围得水泄不通,气势不亚于解放军进北平。事

后,毛泽东接见梅兰芳时无不感慨地说:“你的名气比我大。”

如今,梅兰芳和他的时代已悄然走远,如梦如烟。想念他的人

把他的唱片整理再版出来,唱针划过唱片,划过时光,在梁间缭绕

的妙音里,人们彷佛又看到了畹华第一次走进百代公司的身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Page 16: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30 NCPA

焦点 FOCUS

梅兰芳唱片资料统计表

年份 剧目 标题 唱腔板式 公司

1920

天女散花 悟妙道好—似春梦乍醒 二黄慢板

百代公司

黛玉葬花 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 反二黄慢板

虹霓关 见此情不由我心中暗想 西皮二六、流水、摇板

汾河湾 儿的父投军无音信 西皮原板、摇板

木兰从军 俺自从到边关家乡信杳 西皮导板、原板、摇板

嫦娥奔月 卷长袖把花镰轻轻举起 西皮原板、摇板

1923

女起解 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 反二黄慢板

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穏 南梆子

霸王别姬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西皮二六、摇板

西施 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里 西皮慢板

春秋配 蒙君子致殷勤再三问咱 西皮原板

美龙镇 自幼儿生长在美龙镇 四平调

洛神 云鬓罢梳慵对镜 二黄慢板

1924

洛神 我这里拾翠羽斜簪云鬓 西皮原板、二六、快板、散板

胜利公司

王堂春 自从公子回原郡 西皮二六、流水

武昭关 恨只恨儿祖父纲常丧尽 二黄慢板

宝莲灯 莫不是二奴才不听教训 二黄快三眼、导板、散板

西施 想当日苎萝村春风吹遍 南梆子

廉锦枫 为娘亲哪顾得微躯薄命 反二黄导板、原板、散板

西施 水殿风来秋气紧 二黄导板、回龙、慢板

日本蓄音器公司

红线盗盒 谯楼上打三更月明人静 西皮导板、原板、流水

御碑亭 又听得二鼓响人不见影 西皮流水、二六

天女散花 祥云冉冉波罗天 西皮导板、慢板

廉锦枫 道不幸老严亲穷边丧命 西皮原板

醉酒 好一似嫦娥下九重 四平调

醉酒 耳边厢又听得驾到百花亭 二黄导板、回龙、四平调

六月雪 没来由遭刑宪受此大难 反二黄慢板

1925廉锦枫 遭不幸老严亲穷边丧命 西皮慢板

百代公司祭塔 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 反二黄慢板

牢狱鸳鸯 自那日烧香后身体困倦 二黄慢板

1926

太真外传 听宫娥在殿上一声启请 反四平导板、碰板、原板

高亭公司

太真外传 脱罢了罗衣温泉来进 导板、碰板

太真外传 我这里持剪刀心中不忍 二黄碰板三眼

太真外传 殿前的侍女们一声通禀 西皮导板、原板

西施 水殿风来秋气紧 二黄导板、回龙、慢板

辕门射戟 将军休要逞刚强 西皮摇板、二六、摇板

嫦娥奔月 碧玉阶前莲步移 南梆子

天女散花 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 西皮二六、流水、散板

御碑亭 一见休书如刀绞 西皮导板、散板、快板

1928

宇宙锋 初出嫁匡门心好惨 西皮慢板

胜利公司

玉堂春 公子二次把院进 西皮原板

春秋配 问君子因甚事荒郊来定 南梆子

麻姑献寿 瑶池领了圣母训 西皮二六

西施 坐春闺只觉得光阴似箭 二黄慢板

1929

六月雪 未开言不由奴泪如雨降 二黄慢板

大中华公司

俊袭人 见此情不由人自思自忖 南梆子

武昭关 马昭仪上龙驹自私自恨 二黄散板、原板

春灯谜 尊声夫人听奴禀 西皮二六、流水

凤还巢 日前领了严亲命 西皮导板、慢板

红线盗盒 红线女近前来一言告禀 西皮二六、回龙腔、摇板

太真外传 万岁爷把羯鼓一声来响 西皮二六、流水、散板

宇宙锋 出相府脱离了滔天大难 西皮导板、流水、散板

凤还巢 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 西皮原板

高亭公司

凤还巢 母亲不可心太偏 西皮流水、散板

宇宙锋 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 反二黄慢板

俊袭人 没奈何且把这女红来整 西皮慢板

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 四平调

廉锦枫 为娘亲哪顾得微躯薄命 反二黄导板、原板、散板

Page 17: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31

1929

女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 西皮流水、导板、原板

蓓开公司

宇宙锋 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 西皮原板、散板

四郎探母 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 西皮摇板、流水、快板

杨贵妃 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白、二黄碰板三眼、摇板

杨贵妃 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 对白、西皮二六

霸王别姬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 西皮慢板

刺汤 谯楼上打罢了初更尽 二黄导板、回龙、慢板

祭江 想当年截江事心中悔恨 二黄慢板

1930

刺虎 俺切着齿点绛唇 滚绣球、朝天子

胜利公司

霸王别姬 (片段) 引子、定场诗、对白、西皮慢板

六月雪 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 二黄散板、对白

杨贵妃 手把着紫玉笛临风吹定 白、西皮摇板

苏三起解 一句话儿错出唇 西皮流水、摇板、回龙腔

三娘教子 见灵堂好一似深宵梦境 西皮导板、反西皮二六、哭头、摇板

三娘教子 王春娥听一言喜从天降 南梆子

贩马记 (片段) 吹腔、对白

1931

霸王别姬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南梆子

百代公司

霸王别姬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 西皮二六、散板

太真外传 杨玉环生至在那华阴小郡 西皮导板、碰板、慢板、摇板、流水

太真外传 昨日宫中何等宠幸 白、二黄原板、摇板

丁山打雁 娇儿打雁无音信 西皮导板、慢板、原板

打渔杀家 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 西皮原板、散板

打渔杀家 忽听门外有人声 西皮 摇板,对白、快板、散板、哭头

四郎探母 母后上面不容情 西皮流水,散板

宝莲灯 一句话错出唇 二黄散板,对白

西施 提起了吴官心惆怅 西皮二六

新乐风公司

太真外传 纤云弄巧轻烟送暝 四平调

太真外传 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 反二黄导板、回龙,慢板

春灯谜 忆昔佳节去观灯 西皮慢板

春灯谜 说无缘又何必庙中相遇 南梆子

凤还巢 娘子不必泪涟涟 西皮摇板,流水,摇板

霸王别姬 (选场)

长城公司1933

廉锦枫 更衣改换出家门 西皮导板、原板

春灯谜 说无缘又何必庙中相遇 南梆子

红线盗盒 看承嗣在帐中和衣睡穏 南梆子、白、西皮散板

俊袭人 好男儿在青春竟无志气 白、西皮二六、摇板

彩楼配 听他言来自思忖 西皮流水、念白、摇板

战蒲关 俯念奴至诚心无敢渎亵 白、二黄碰板三眼

枪挑穆天王 (片段) 对白、西皮摇板

女起解 一可恨爹娘心太狠 西皮原板,念白,摇板,流水,回龙腔

四五花洞 不由得潘金莲怒恼眉梢 白、西皮慢板、十三咳

1934

探母回令 下得银安无计行 西皮摇板、对白

胜利公司

金殿装疯 龙行虎步上金殿 西皮摇板,对白、散板

审头刺汤 (片段) 对白、二黄散板

牢狱鸳鸯 不知道她与我有何仇恨 西皮散板,对白

三娘教子 我哭,哭一声老薛保 二黄散板、哭头

三娘教子 老薛保你莫跪在一旁站定 二黄碰板三眼

抗金兵 恨胡儿乱中华强兵压境 西皮摇板、二六

抗金兵 桴鼓亲操 粉蝶儿、石榴花、上小楼

生死恨 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 白、二黄导板、散板、回龙、慢板、原板

六月雪 没来由遭刑宪受此大难 反二黄慢板

1935

玉堂春 来在都察院 白、西皮散板

百代公司玉堂春 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 西皮导板、对白、回龙腔,慢板、原板

玉堂春 在洪洞住了一整年 流水、对白、散板

玉堂春 这堂官司未动刑 二六、快板、散板

四郎探母 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 西皮导板、慢板

高亭公司四郎探母 铁镜女跪尘埃祝告上天 流水,摇板,流水,快板

游龙戏凤 自幼儿生长梅龙镇 四平调

生死恨 夫妻们分别十载 反四平调

1936

打渔杀家 波浪滔滔海水发 西皮导板、快板,摇板,对白

胜利公司

打渔杀家 他本江湖二豪侠 对白、西皮摇板、散板

游龙戏凤 月儿弯弯照天涯 西皮流水、对白

游龙戏凤 在头上取下金龙帽罩 四平调

四郎探母 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 西皮流水、快板

四郎探母 在头上取下胡地冠 西皮快板、摇板、对白、快板、叫头、哭头、摇板

(数据提供/鲁青 整理/杨韵佳 墨吟)

Page 18: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32 NCPA

焦点 FOCUS

文/温天一

梅兰芳和他的电影寻 梅光影

1947年,当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阴

影中走出,面对着旧世界的断壁残垣,电影导演费穆默

默地将目光投射到古中国的离合悲欢之中,他同时进行

着两部电影的拍摄,一部是在尘封了几十年后重见天

日、并最终名垂电影史的不朽杰作《小城之春》,另外一

部就是由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电影《生死恨》。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这两部电影都寄托了费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深沉又复杂的眷恋。

初遇 电影是面特殊的镜子

其实在《生死恨》之前,梅兰芳已经和电影摄像机

有过接触,早在1920年,他就在时任商务印书馆协理

的李可拔先生协助下,拍摄了电影《春香闹学》与《天

女散花》。几年之后,梅兰芳又应民新影片公司之邀,

拍摄了《西施》《霸王别姬》《上元夫人》《木兰从军》

《黛玉葬花》等剧的片段。

晚年的梅兰芳曾在《我的电影生活》中回忆起自己

拍摄电影的初衷:“我觉得电影演员的面部表情对我有

启发,想到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

戏,这是一件憾事。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自己的表演,

而且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

上的自我欣赏。电影就好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照见

自己活动的全貌。因此,对拍电影感了兴趣。”

但事实上,像所有艺术在初始阶段都不能避免地被

贴上青涩与幼稚的标签一样,梅兰芳与电影的最初相遇

并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尝试。比如在《黛玉葬花》中,摄

制方特意借了一座原属清代贵族谟贝子的府第进行录

影,园林的布局与风格,都非常符合曹雪芹笔下大观园

的味道。而梅兰芳饰演的林黛玉,身着古装,穿梭在中

国古典园林的花园水榭之中,企图营造出弱柳扶风、哀

怨清丽的格调。但事实上,真实的亭台楼阁与以虚拟、

写意而著称的中国戏曲艺术结合得并不够自然熨帖,而

最终成片中人物与环境背景比例失调的问题更是拍摄初

始没有设想到的。

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又在导演爱森斯坦的

建议下,拍摄了《虹霓关》中东方氏与王伯党对枪歌舞

的一场。作为蒙太奇理论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爱森斯坦

的观点促使梅兰芳第一次开始深入地思考戏曲与电影

互相靠近的必要性。梅兰芳意识到,拍摄戏曲电影决不

能简单止步于记录舞台,而是势必需要将两种不同的

艺术门类以一种不损耗各自优势的方式有机结合在一

起。同时,梅兰芳也感受到:“拍戏曲电影的困难在于

把一段完整的东西,切成多少块(因为电影必须变换镜

头的角度);而戏曲电影的最终形态则应该是‘似断实

连,好像一块七巧板,拆散后拼得拢,使人没有支离割

裂的感觉’。”

知己 《生死恨》的美学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梅兰芳在经历了长达三年蓄

须明志的无声抗议之后重返舞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

出昆剧《费贞娥刺虎》。费穆为祝贺梅兰芳的复出,特

意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梅先生的艺术是古典

艺术的最高表现。他曾致力于中国剧的改进,并将使旧

的艺术融合于现代艺术。梅先生曾介绍中国古典剧到世

Page 19: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33

界去。中国剧已被世界所认识,在美国、苏联,不仅使艺

术家们惊奇,并且影响了他们。梅先生息影八年,正如

他画的梅花,铁骨冰心,表现了艺人的劲节。今日东山再

起,实给人无限的喜悦。”为回报费穆的知己之感,梅兰

芳也画了一幅敷彩梅花图,与费穆的祝词一起印在演出

的节目单上,红花黑字,珠联璧合。

1947年,在费穆的积极促成之下,梅兰芳决定将

《生死恨》拍成电影。由电影实业家吴性栽创办的华艺

影片公司制作出品,费穆担任导演,梅兰芳、姜妙香分别

饰演韩玉娘与程鹏举。

今天看来,这种选择对于梅兰芳与费穆来说,都不

是偶然的机缘,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费穆对于“古中

国歌声”中的世界,是非常熟悉且了解的。据中国电影

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介绍:“之所以找上费穆,首

先因为吴性栽先生非常欣赏费穆导演的这种才华,其

次也有一个原因,就是费穆先生对京剧非常熟悉。因为

他从六岁开始就一直在北京生活,在北京读书。而且还

有一个背景,就是他的母亲,费老太太是一个大戏迷,

她经常要费穆陪她去听戏。费穆表达孝心的最主要方

式就是陪她听戏,甭管自己喜欢不喜欢,甭管自己听了

多少次,他对京戏非常熟悉。我们现在找不着资料来证

明,费穆喜欢或者不喜欢京剧,但是熟悉京剧这是肯定

的。”

事实上,早在1937年,费穆就曾担任过京剧麒派

创始人周信芳主演的《斩经堂》一片的艺术指导。而在

上海孤岛时期,他还拍摄过一部戏曲集锦片《古中国之

歌》,由当时上海戏剧学校第一期全体学生联合演出。

不仅如此,费穆还将目光从台前转到幕后,根据伶人们

日常生活的苦辣酸辛创作了喜剧短片《前台与后台》。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可能再也没有哪一位中国导演能够

像费穆一样如此了解京戏这方古老舞台上所发生的离

合悲欢,那些充满了忧伤色彩的喜剧、淡淡的讥诮与嘲

弄、委婉的哀情与深沉又冷酷的世态炎凉……况且,与

麒麟童式的壮怀激烈相比,梅派青衣的内敛含蓄可能更

符合费穆的性格与审美。

在《生死恨》的创作初衷中,斯文优雅的费穆其实

也颇具文人野心,他并不希望仅仅只是简单记录梅郎

舞台上的瞬息风华,而是企图将影片制作成一件精妙

绝伦的艺术品,既有着电影艺术的光影魔法,又不乏戏

曲艺术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在费穆的期待中,这部中国

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效 果,应该“含有我国古瓷古画的

意味”。而对于当时的上海来说,光影幻术里的五颜六

色,还是一件非常摩登的事情。吴性栽用他的魄力与慧

Page 20: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34 NCPA

焦点 FOCUS

眼,积极帮助梅兰芳和费穆实现理想,最终影片摄影师

黄绍芬、李生伟使用了美国的16毫米安斯可(Ansco)

彩色反转片拍摄了这部影片,并送美国冲洗扩印成35

毫米的拷贝。

在最终的成片中,京戏电影《生死恨》以其写实与

写意天衣无缝地结合,大大突破了当时西方舶来品电影

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戏曲长久以来未能充分结合的藩篱。

梅兰芳出神入化的表演与费穆对于电影语汇的专业把

握和对于京剧艺术的高超了解,使得戏曲电影能够相对

独立地成为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电影和舞台艺术的崭新

艺术形式。在《生死恨》60分钟的篇幅、240个镜头中,

处处可以看出费穆的匠心独具。摄影机从没有仅仅跟随

梅兰芳的身影做简单的记录整理,而是让主人公自由游

走在画面内外。一开头,韩玉娘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场,

伴随着“恨金兵犯疆土,豺狼成性”的唱腔,梅兰芳在

画框左边假山树丛的掩映下背对观众入画。在此后的情

节发展中,影片几乎始终以韩玉娘等人物的活动路线为

主视角,结合以虚实相生的意境构造方式。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说:“费穆对京剧、对国画

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和独特见解,他还曾经写过专

门的论文来探讨京剧。在文中,费穆把京剧称为中国的

歌舞剧。他的电影《古中国之歌》其实就是按照拍摄歌

舞剧的理念来创作的。事实上,在很多费穆的代表作中

都能看出来京剧的影子。比如《小城之春》里面周玉纹

的情态动作,很多时候都有着京剧青衣的感觉,她的台

步、亮相、眼波的流转,都充满了戏曲的味道。”

跳脱出戏曲亦或电影的审美范畴,我们不妨说,费

穆是以中国文人特有的诗意情怀和企图为摇摇欲坠的中

国传统文化挽回尊严的初衷,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至今无

人可超越的、带有浓厚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烙印的戏曲电

影。在任何一个镜头中,你几乎都能感受到费穆在用深

情而眷恋的目光,注视着京戏的每一记水袖、每一个台

步。而费穆和梅兰芳之间的互相欣赏也绝非偶然,他们都

是当时的中国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都看似

谦和温文,但内心深处,精英阶层的大胆探索也一直在永

无止息地进行,甚至在那温暖和煦的态度背后,高处不胜

寒的孤傲也始终贯穿着梅兰芳与费穆的艺术生命。

期盼 电影与戏曲的惺惺相惜

1949年,费穆离开上海,远走香港,并于两年后病

逝他乡。

梅兰芳则留在中国大陆,并于费穆逝世的同年重回

故里北京,担任了中国京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前身)

的首任院长。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促成下,《梅兰芳舞

台艺术》(上、下集)电影得以拍摄完成,由吴祖光担任

导演、岑范任副导演,内容涵盖《抗金兵》《霸王别姬》

《宇宙锋》《贵妃醉酒》《洛神》《白蛇传》等,并加以

梅兰芳日常生活、练功、与朋友交流艺术心得的画面描

述,概括性地展示了其从艺50年来的发展过程与成就,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而这部影片,也是梅兰

芳通过电影这种形式,留给我们最后的笑貌音容。

许多年过去,胶片早已陈旧,泛黄变脆,沙沙地响,

但我们依旧能够凭借想象与过去的时光搭建起一座桥

梁。不论这些电影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留一代名伶

的舞台风采,还是如费穆所设想的那样,将中国传统之

美用崭新的电影语言充分表达完成,但至少,我们由此

可知,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确实曾在某一个历史转折时

期,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在中国电影的视野里,戏曲

决不应该仅仅作为古典世界的装饰性元素而存在,与鸦

片、小脚一起在旧的世界里湮灭。

陈山说:“戏曲电影对于创作者的要求其实非常

高,不仅仅有对于两种艺术门类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

还有具备开放的、能够跨界的思维,将原有艺术门类的

各种元素特色重新排列组合,并最终呈现出崭新的艺术

风貌。在费穆拍摄《生死恨》的时代,他们不是才华不

够,也不是设想不到,而是技术层面上出现问题,完不

成创作者们的理想。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技术层面的飞

跃已经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所以剩下需要解决的就

是艺术本身与美学理念的问题。只要文化不被摧毁,民

族艺术的元气就会一直存在。”

Page 21: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35

文/张裔泽

思南路87号的故事寻 梅上海

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相约,了

解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的故事。我先入为主以为他是北京

人,于是用普通话约他采访。说了几句,电话两头却不时

蹦出上海口音,双方同问:“侬也是上海人?”

片刻停顿之后,都笑了,吴迎说:“我是的的刮刮的

正宗上海人!”一时,空间距离都拉近了。

吴迎一辈子学习梅派、研究梅派,和梅葆玖有近半世

纪的深交。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的旧事,他如数家珍……

南迁 是必然也是无奈

1932年12月,梅兰芳全家搬入原国民党湖南省主

席程潜在思南路87号(当时名为马私南路121号)的私

宅。1951年梅兰芳重返北京,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梅家

人仍是京沪两地住,梅家户口最后迁出上海卢湾区已经

是1958年10月,梅家在上海居住长达26年,这一段也

是梅兰芳艺术人生最精彩的时期,吴迎感慨地把梅家

在上海的26年,称作思南路年代。

1932年,梅兰芳带着家人从故乡北京来到上海,

这一年离梅兰芳第一次来上海相距将近20年。1913

年11月,不满20岁的梅兰芳跟随王凤卿来到上海,首

次在四马路(今福州路)上海丹桂第一台(该剧场已在

1930年被拆除)登台亮相,演出《彩楼记》一炮打响。

在沪试水成 功后,梅兰芳于1914年12月第二次到上

海,还是与王凤卿合作。这次梅、王在丹桂第一台共演

出34天,观众反映之热烈超过了上次。1916年冬,梅兰

芳第三次到上海,仍与王凤卿合作。不同的是这一次是

在上海当时最大的戏曲剧场天蟾舞台连续演出45天。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梅兰芳在1932年定居上海之前,

至少莅沪演出五次。可以说前几次的上海行都是短暂

的商业演出,而1932年这一次沪上之行显然与前几次

不同,梅兰芳已经做好了长期打算,意义绝非一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京岌岌可危,大家人心惶

惶,剧场停演。梅兰芳的朋友们纷纷劝他南迁上海,重

振旗鼓。应该说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上海无疑还算安

稳的港湾,而且上海成熟的演出市场,以及梅兰芳前几

次来沪打下良好的观众基础和坚实人脉都很有利,但迫

使梅下定决心离开故乡北京,还有另一层原因。

梅兰芳先后有两位妻子,发妻王明华夫人育有一儿

一女,幼年时都死于麻疹。后娶福芝芳夫人,婚后14年

中共生育九个子女,遗憾的是平安长大的只有四人。当

时梅兰芳已经成名,家庭条件无疑是优渥的,但那时社

会文明程度还是很落后,医疗条件也差,几个孩子都死

于流行病。梅兰芳第三子梅葆琪最像其父,梅兰芳练功

总带着他,又送他到外交部街小学读书。葆琪聪明伶

俐,领悟力好,自幼就看出将来接父亲班的苗头,因而

图片提供/上海大剧院

Page 22: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36 NCPA

焦点 FOCUS

最得梅兰芳宠爱。可惜长到八岁,死于白喉。那年是1931

年,梅葆琪的离世对于梅兰芳打击重大。作为一个成功的

演员,几个孩子的相继夭折,使梅兰芳陷入沉重的痛苦中,

或许上海开放文明的社会环境能够给孩子们更安全、更健

康的生活环境。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选择上海—

是必然也是无奈。

困难 87号院依旧温馨

很多人说梅派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在四大名旦中尚

刚劲,程幽抑,荀妩媚,那么梅呢?梅兰芳自己总结了八个字

“碎中求整,闲处生神”,可以说中和之美是梅兰芳表演风

格的灵魂。在了解了梅兰芳的轶事后,不难发现梅的这种艺

术风格和他宽厚待人、真诚重情的人品不无关系,因而梅兰

芳在做人上,也堪称是梅派风格。

在和吴迎的交流中,他特地谈到在他的著作《从梅兰

芳到梅葆玖》这部书中,收录了一份1944年日伪时期,梅兰

芳亲笔填的户口簿,从这份珍贵的资料中,可以凭借想象感

受到当年思南路87号热闹、温馨的场景。户口簿上除了梅

氏夫妇、福氏老夫人、葆玖、葆玥姐弟之外,还有梅兰芳的

义女卢燕、卢妈妈李桂芬;教少年梅葆玖学戏的王幼卿,加

上梅剧团的工作人员和家里的工人,一大家子整整15口人。

在最困难的时刻,梅家人也总是抱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和家人守在一起。

不仅仅是对家人和朋友,对待普通的工作人员梅兰芳

也决无老板架子。有一回唱《嫦娥奔月》,管道具的刘师傅

把花镰花篮忘在家里,梅兰芳准备出场才发现缺了重要

道具,后台慌作一团。梅兰芳稍加思索,沉着地说:“刘师

傅,你马上坐我的汽车回家去拿,大家不要急,场上由我应

付。”刘师傅回家取回花镰花篮戏已经演了20分钟,管事的

遵照梅兰芳上场前的嘱咐把道具暗地里送到前场正中。老

演法是一出场嫦娥使用花镰挑起花篮,梅兰芳为了救场,唱

到“携篮独去采奇花”的时候,边唱边用手指着花篮,配合

着身段拿起花镰花篮,表演走出广寒宫的样子,观众一点也

没看出破绽。

1946年西安夏声戏校流浪到上海,几乎到了解散边

缘。梅兰芳同情学校遭遇,又感时势维艰,富连成、荣春社

相继垮台,为留住“夏声”,他组织义演三天筹款,助“夏

声”迁沪办校,不仅出面解决校舍问题,为了加强演出阵

容,每逢假日还让葆玥、葆玖姐弟参加“夏声”的演出。

息影 一个人的抗战

1941年12月香港陷落,当时寓居香港的梅兰芳做了人

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暂别舞台,蓄须明志。1942年夏天,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取道广州飞回了上海,重又住进了思南

路87号。回到上海后,梅兰芳闭门杜客。为了躲避日伪的胁

迫演出,只好注射伤寒预防针,施苦肉计拒演。梅葆玖回忆

父亲蓄须明志的特殊年代时说:“当我有记忆能力时,父亲

梅兰芳全家福,前排左起:梅葆玥、福芝芳、梅葆玖、梅兰芳,后排左起:梅绍武、梅葆琛 图片提供/迟浚

Page 23: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37

唱戏是什么样儿,全数不知,连他自己的唱片都很少放。”

在思南路87号二楼梅华诗屋书房,梅兰芳经常与汤定

之、吴湖帆等人以画会友。这项他的业余爱好,原本是为他

的舞台艺术提供滋养,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段蓄须明志的岁

月里,这也成了他维持一大家子开销的生计。梅兰芳对佛教

也有研究,他的代表作《天女散花》所呈现的正是一段佛国

仙子妙像。天女手中的长绸舞动起来,有一种飞翔的意境,

这也是梅兰芳从仕女图中得来的灵感。1945年春,梅兰芳

完成《达摩面壁图》,并题了语意双关的一偈:“穴居面壁,

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为了生活,他接受友人的建议,于1945年4月在福州路

都城饭店(现新城饭店)举办过一次画展。战时上海经常停

电,为了多画一点,深夜作画只好点汽油灯,有一次点灯时

还把手烫伤了。就这样在息影舞台的几年中,梅兰芳靠典

当、卖画维持家计。田汉曾赋诗:“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儿

辈出伶宫。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剃去

胡须,开始练功、吊嗓。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

的庆祝会,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昆曲《刺虎》。接着又

与姜妙香、俞振飞和昆曲“传字辈”在美琪大戏院演出昆曲

《断桥》《思凡》《奇双会》《游园惊梦》等,可以说梅兰芳

复出舞台,是从演昆曲剧目开始。这一方面是因为离开舞台

时间太长,一时嗓音难以恢复。另一方面也因为梅兰芳对昆

曲有很深的情感,对于儿子梅葆玖学戏,梅兰芳将昆曲比京

剧看得更重。他自己早年学了几十出昆曲戏,可以说终身受

益。京剧传统青衣是抱着肚子死唱,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

就源于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梅兰芳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登台杂思》,称:“沉默

了八年之久,如今又要登台了。诸君也许想象得到,对于一

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

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在过

去这样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

关,平静而沉闷地生活着。”“我自己有一个决定:胜利以前

我决不唱戏。胜利以后,我又有一个新的决定,必须把第一

次登台的义务献给祖国。现在我把这点热诚献给上海了。为

了庆祝这都市的新生,我同样以无限的愉快去完成我的心

愿。”“我对于政治问题向来没有什么心得,出于爱国心,我

想每一个人都是有的吧……社会人士对我的奖饰,实在超过

了我所能承受的限度。自由报的记者先生说我‘一直实行着

个人的抗战’,使我感激,而且惭愧。”这一段讲话平和

圆润,真诚坦白,谦卑有节又恰如其分,像极了他的梅派

风格,四平八稳里透着一股子贵气,着实有四两拨千金

的力道在其中。

北归 叶落归根情牵思南

1951年3月中旬,梅兰芳从上海到北京,在中央领

导下筹建中国戏曲研究院。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正式成

立,梅兰芳被任命为院长。从此梅兰芳正式离开上海,调

回北京工作,定居于护国寺街1号。此时梅家仍京沪两地

住,直到1958年10月,梅家结束了在上海长达26年的

思南路时代。

梅兰芳去世后,梅家人也时时牵记着思南路87号。

1976年梅夫人福芝芳来上海,见了吴迎先生就问起思南

路87号房子:“现在住了几家人家?室内阳台是否封了?

那是葆玖小时候吊嗓的地方。”思南路87号也是这位坚

强女性把人生最美年华奉献给梅家的见证。

梅葆玖说:“我们在思南路87号居住的年代是父亲

一生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期,它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思南路87号不仅是梅 葆玖出生 之地,也是他成长、学

戏的地方,就在梅华诗屋书房中和花园草坪上造就了一

大批京剧旦角艺术家,其中就有张君秋、言慧珠、杜近

芳……当年梅葆玖就读的盘石小学经济困难,梅兰芳还

鼓励葆玥、葆玖姐弟义演募集资金。

思南路是上海市中心难得的闹中取静、极具异国风

格的一条精致小马路,虽然如今已今非昔比,文化氛围

淡了,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当年梅兰芳在上海寻找住宅

的标准是“地段不要太热闹,房子不要太讲究”,如今

这幢低调的西班牙式小楼,已经成为万金一宿的高端酒

店,与思南路上的几处小洋楼一起命名为思南公馆,不

对普通游客开放。电影《梅兰芳》取景则是选择了与思

南路87号相似的原汤恩伯公馆。

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因果,“思南”二字恰恰

暗合了梅家在上海生活了26年之后,终与这座城市一朝

作别的结局。

官员府第、名伶住所,72家房客也好、高端酒店也

罢,历尽风霜的思南路87号如今早已几番易主,老房子

的故事仍在继续,梅派依旧传唱……

Page 24: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38 NCPA

焦点 FOCUS

文/罗静文

梅兰芳的另一种艺术寻 梅真趣

护国寺胡同里的梅兰芳故居远离舞台,远离尘嚣,只

几棵树,只几间房,墙上的几幅字画,条案上的几个鸽哨,

还原的是老北京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据说,屋里曾挂有一

幅画在玻璃背面“拃灰”鸽子的油画,这是他的好友冯幼

伟送给他的。梅兰芳以后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及,可见他对

这幅画有多在意。有人说这幅画的作者是郎世宁,也有人

否定。究竟是谁画的,究竟价值几何?其实对于爱它的人

无需评定。

如今,这幅画已不知去向,站在这个保存完好的老院子

里,站在曾经挂画的地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感受到的

并非一幅画作的故事,也并非是聚光灯下的那份辉煌,能看

到听到闻到的,更多的是梅兰芳喝豆汁、吃炒肝,金铃叫、

蝈蝈响、后门传来海棠香,和门前拉洋车、钉鞋掌的街坊一

样的油米柴盐气息。

艺术在他眼中固然博大,但他跟所有人一样,每天首先

要面对的是普通又平淡的生活。这也是梅兰芳最先要面对

的艺术,也是最终要完成的艺术。也许,一位大师的出发,

正是在我们熟悉的这份气息里,呈现出另一种艺术。

他是个非常懂生活也非常会生活的人。熟悉梅兰芳的

人都知道,他也的确是个热爱生活、极有生活情趣的人,爱

好也多,并且都爱出了名堂。

养鸽 爱它宜静和气的性格

梅兰芳一生有三大爱好:养鸽子、画画、种牵牛花。他

说:“我在17岁的时候,偶然养了几对鸽子,起初也是好玩,

拿着当一种业余游戏。后来对这渐渐发生兴趣,每天就抽

出一部分时间,来照料鸽子。再过一个时期,兴趣更浓了,

竟至乐此不彼地成为日常生活必要的工作了。”为了照料这

些鸽子,梅兰芳每天天刚亮,大约五六点的样子,就起来照

料它们,给它们洗澡喂水。忙完后又得亲自给它们打开鸽子

窝,把它们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都伺候完了,就要开

窝放鸽。先把飞行力最强的一队放上去。飞了一会儿,跟着

第二队、第三队……继续往上放。等这几队熟鸽子在上空活

动够了,它们就飞在了一起,围着房子打转,这就是快要落

下来的表示了。他要让熟鸽们带着训练新鸽子,就拿竹竿儿

指挥它们。他要用手抓住那些新鸽子,一个一个地往上抛,

让它们混在熟鸽群里。等它们合群归队以后,再把全部鸽

子放出,在屋顶上休息一会儿,再指挥它们回窝,再喂它们

食,再给它们水喝。像这样的事儿梅兰芳每天要来上好几

次,他不但不嫌累,还乐在其中。

一群不起眼的鸽子,真的有那么多的乐趣么?“你别小

瞧了这种小飞禽,它们的家庭组织和教育方法,与人类是很

有相似的地方。譬如每个窝内住一对雌雄鸽子,它们养下的

小鸽子,等到会上房起飞,就会被赶出窝外,不跟它们的后

一代同居一室 。这不是和人类把子弟教育成人,就让他们

自立门户一样的吗?”

凡常的鸽子,在我们的眼里,仅是鸽子。而在梅兰芳的

眼里,更看重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理解和认同。他欣赏

鸽子身上的那份信用操守、遵秩序及宜静和气的性格。可以

这么说,以后他的处事性情,以及艺术态度和人格追求与多

年的养鸽不无关系。他给我们的印象始终是那样的平和、

那样的谦和。

如此看来,梅兰芳曾经那么地喜爱那幅鸽子的画作也

就不难理解了。1930年后,他不再养鸽子了,但对于鸽子的

情意还在,于是这幅画成了梅家的宝贝,梅兰芳南迁北归

都带着它。他曾说:“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一种小小的

飞禽,经过偶然的接触,就会对它发生深挚的情感。等到没

Page 2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39

有时间跟它接近,就由它的画像来跟我作伴。这也许是因

为我们在性格上颇有相似之处的缘故吧。”

很多年后,对于养鸽子,梅兰芳总结了三条益处:“第

一,养鸽子的人,先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

肺部有了益处。第二,鸽子飞得高,我在底下要用尽目力来

辨别这鸽子是属于我的,还是别家的,你想这是多么难的

事。所以眼睛老随着鸽子望,愈望愈远,仿佛要望到天的尽

头、云层的上面去,而且不是一天,天天这样做,才把这对

眼睛不知不觉地治过来的。第三,手上拿着很粗的竹竿来指

挥鸽子,要靠两个膀子的劲头。这样经常不断地挥舞着,先

就感到臂力增加,逐渐对于全身肌肉的发达,更得到了很大

的帮助。”

梅兰芳在寓所作画 图片提供/梅兰芳纪念馆

画画 与戏相通的写意

画画,是梅兰芳非常喜爱的一项生活内容。梅兰芳说:

“从画里,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对于戏曲艺术

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

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梅兰芳希望从绘

画中吸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起初,梅兰芳只要能有

一丁点儿的闲暇,他就会把家里存着的一些画稿、画谱寻出

来(祖父和父亲都能画上几笔,所以家中藏有这些东西)不

时加以临摹。后经罗瘿公提醒,专门拜了王梦白为启蒙老师,

学习了绘画当中如何布局、下笔、用墨、调色。每当握笔时,

梅兰芳总能感到一种气,气贯全身地充盈着,它仿佛告诉他,

Page 26: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40 NCPA

焦点 FOCUS

气不能断,要沉,沉气,学会在气中掌握节奏,哪里该快,哪

里该慢,哪里该稍作停顿,哪里又该迅即带过。梅兰芳就这

样一点一滴地领会了绘画的养气,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并懂

得了空间语言的重墨与留白。艺术是相通的。很快,梅兰芳从

中领悟到了戏曲演员在台上如何表演、如何表达、如何张弛

有度地建立人物和完善人物。日子久了,梅兰芳对绘画的兴

趣愈来愈浓,废寝忘食,以致忘乎所以。他画山水,画佛,画

达摩,画侍女,画花卉,画独有的梅,他画出了境界,更画出了

人生苦乐。有段时间,梅兰芳画画入了迷,自嘲说连本行是唱

戏都差点儿给忘了。无痴不成精,这种物我两忘的心境,相

信也只有真心喜欢和全心投入的人,才做得到。

对于画画,梅兰芳并未想过成名成家,更多的只是为

了抒情达意。单纯的画画,反而让他获得了艺术自由的大

境界。通过水墨,梅兰芳领会了从容,学会了修身养性,陶

冶了情操,更懂得了如何从绘画中体会写意。谁又曾想到,

今天我们在舞台上所见的《天女散花》《洛神》和《廉锦

枫》等新编剧目,那些技巧稠带舞的运用,女性仪态美的

选择,行头、服装和化妆的改良,都源于梅兰芳平日对绘画

艺术的理解。

养牵牛花,也是梅兰芳热衷的一件事情。梅兰芳的生

活总是和本行关联在一起。画画如此,养花也是如此。通

过齐白石的指点,梅兰芳喜欢上了牵牛花,通过养牵牛花,

梅兰芳也体会到养牵牛花不单能怡情养性,对身体也有好

处,并且对演戏也是极有启发的。当梅兰芳为牵牛花播种、

施肥、移植、修剪、串种等一套过程完成后,渐渐体会到了

牵牛花可以养出数不清的颜色来,不同的栽培,可以使牵

牛花拥有不同的奇异图案和不同的颜色。梅兰芳从牵牛花

的颜色中,掌握了对色彩的认知,找到了他在戏曲舞台上

如何运用色彩的转变和搭配直抒胸臆。当然,这是梅兰芳

的智慧,也是梅兰芳的天赋。

习昆 自由的境界

当然,除了这三大爱好之外,梅兰芳最爱的还是昆曲。

有一个时期,梅兰芳总是隔三岔五地在家里练习昆曲。在他

看来,一方面昆曲可以帮助他提高京剧的艺术内涵和表现

力,另一方面,扮演昆曲早已是文人雅士的文化消遣。而梅

兰芳从昆曲的学习之中,更多地是要吸收昆曲的丰富内涵和

文化精神。

看过梅兰芳戏的人都能感到梅派艺术特有的美。那是

一份淡雅之美、从容之美。那种不温不火、中规中矩的气韵

如同人的身体里流动着的一股气,如同铺展在人的血脉之

中的律动,竟是那样的均匀、那样的和谐。它不汹涌、不澎

湃,只是静静地 积于体内,淡淡得散发开来。这种优雅之

态,叫人心醉,更让人难以忘怀。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就是

这样的一种美,淡然之中,淡然之外,淡然之美。

这份淡然兴许正是梅兰芳早年学了昆曲的原因。戏班

陋习,京昆有隙。梅兰芳却排除陈见喜欢昆曲,并鼓励学

京剧的人都来学,声称一定要重视昆曲,学习昆曲,用好昆

曲。梅兰芳说:“学了昆曲以后,咱们再演京剧就得心应手

了。这得心应手是走向自己自由的一个终端。昆曲可以让那

些京剧演员走向自由,你不会昆曲,永远自由不了。”这种自

由,是一种艺术的浑然天成,一种巅峰之美。昆曲的美,便

拥有这样的一种自由之境。它不浓烈,不张扬,不浮夸,只

是沉浸于一种优雅而含蓄的婉约之韵。而这种含而不露的

品格,更见内在的气场和张力。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无

形的吸引。

昆曲给予梅兰芳的提炼和专业上的继承,是有目共睹

的。无论是梅兰芳11岁开始登台,第一次演的昆戏《鹊桥密

誓》,还是他以后常演的《琴挑》《刺虎》《思凡》《黛玉葬

花》以及电影艺术片《游园惊梦》等名剧,我们都能体会到

他的那份温文尔雅之中,昆曲的淡和雅是如何深化梅兰芳

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这种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相互建

立,最终形成了梅兰芳个人精神层面淡境界的理想号召。

这种淡,我们以为,是一种不凡的淡,极致的淡,不是

淡而寡味,是淡中有味,淡中有真,淡中归真,这个味和真

便是梅兰芳艺术的无穷魅力所在。

50年里,台上的他,扮演了无数精彩而丰富的人物形

象;50年里,台下的他,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50年里,风

风雨雨,悲欢离合,最终都归于平淡。从最初崭露头角的喜

悦,到青年时期的绽放光彩,再到抗战被迫离开舞台的辛

酸苦痛,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唱戏演戏的个中况味,光阴的每

一天、每一刻,既使我们看见了梅兰芳的精神处境和艺术成

就,也让我们在梅兰芳放鸽养花的闲情逸致中体会到了他

的那份生命之淡,体会了绚烂归于平淡的那份人生之味。

现如今,那幅玻璃上的鸽子油画又在哪儿呢?鸽哨里,

水墨中,墙头的牵牛花迎风而舞,胡同深处传来的一两声京

腔昆调里,那对“拃灰”正翻飞其中,依稀可见。

Page 27: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41

文/墨吟

梅魂传承中国声音寻 梅新枝

2013年6月30日,86岁的旅美华裔影星卢燕女士一袭

华服走进了北京前门梨园剧场,观众席济济一堂,她看见西

装笔挺的梅葆玖坐在前面,这位梅先生最疼爱的小儿子是

昔日与她在上海思南路梅公馆一同长大的玩伴,如今,79岁

的他端坐在那里,温和蕴藉的背影里颇有几分继爹当年的

神韵。

这一天,是“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

巡演活动的启动仪式。梨园剧场的舞台上,一块冰蓝色的幕

布从天而降,盈盈落满整个舞台,上面画着梅兰芳那幅含情

脉脉的《生死恨》的侧影剧照,微微颔首间,梅兰芳含蓄婉

约、平和柔美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剧场。

观众席间,除了挤满举着长枪短炮的各路记者外,更多

的是梨园界名人,座无虚席的他们大部分是梅兰芳先生桃

李天下的传人,从20多岁的再传弟子,到八十春秋的入室嫡

传,还有像卢燕这样从小在梅先生身边听着他教诲长起来

的“孩子”。

2013年6月30日,“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活动启动 图片提供/北京京剧院

Page 28: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42 NCPA

焦点 FOCUS

动作都对 就是没到家

银发如雪的卢燕到现在还能回忆起当初和继爹一起

生活的日子:“我在梅先生家中住了九年,是他的义女,

我管他叫继爹。印象里,继爹不但是一位非常热爱艺

术、追求艺术的长者,还是一位无论是什么事都格

外认真的人。记得在上海的时候,继爹开始学

英文,他不是泛泛而学,而是专门请了一

位英国的老太太到家里来教,每礼拜

一和礼拜三下午,非常准时,跟着

老师学习英文口语和语法。

我当时就想,继爹都这么

大的角儿了,怎么学

习起来还这么认

真啊?”

17岁时,卢燕第一次登台唱戏,扮演的是《二本虹

霓关》里的丫头,这个角色继爹在家时亲自给她说过。

演出结束后小姑娘兴奋地跑去问梅兰芳:“继爹,我今

天演得怎么样?”梅兰芳笑着拍了拍她的头,轻轻地说:

“嗯,都做了,都对,但就是没到家。”卢燕说她现在还

能回想起继爹那和煦的目光,然而,艺术上,一向细致

严格的梅兰芳决不会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来安慰糊弄

人,哪怕是自己心肝宝贝似的干女儿。此后,卢燕便将

表演到家几个字挂在心头,督促自己不断努力。几十年

后,这种较真儿的态度最终使她三度摘获台湾金马奖影

后的桂冠。“都说继爹的性格圆融平和,可艺术上他老

人家从不会有半点马虎将就,对人对己都如此,凡事都

要做到家,不能只是比画比画,所以梅派之于我而言,

更多是一种认真严谨、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说流派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唱念做打的模仿,更

是一种品格继承的话,那么梅派的传承者便不应该只拘

泥在梨园之内。那些像卢燕一样,没有从事戏曲职业,

却终生受教于梅氏精神的人们,往往在梅派精神的传承

上成为了更加生动鲜活的标本。

对言大小姐和凤霞没有两样

回顾梅兰芳一生的时光,是春华秋实的风景,名扬

四海的他虽然自成一派却从未有门户之见,在这位艺术

家心中,多姿多彩的舞台本就不拘一格。从艺50年来,

梅兰芳恰如自己所画的《墨梅图》一样,在芬芳遒劲的

梅树上孕育出许多馨香的枝芽。

今时今日,在一张拍摄于1954年1月的黑白照片

中,我们仍能回忆起那段关于梅兰芳不偏不倚、倾囊相

授的梨园佳话。照片上,身着中山装的梅兰芳坐在椅子

上,表情中流露出一如既往的温和端庄。站在他身后的

那个女子,一副黑油油的麻花辫从两肩垂下,她紧张地

将手背在身后,然而娴静青涩的脸上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内心拜师后的喜悦。

这个女子就是日后被赞为评剧皇后的新凤霞。13岁

初登上评戏舞台的她,怎么也不曾想到有一天自己能拜

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门下。梅兰芳这三个字从幼时起,

言慧珠与梅兰芳合影 图片提供/梅兰芳纪念馆

Page 29: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43

在新凤霞心中就是最珍贵的字眼。

“记得 我 十一二岁的时候,一次在天津中国大 戏

院,听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要来演出,我就兴奋地

躲在后台,等着看梅大师的表演,可后台不许我们小孩

呆,把我们轰出来了。那时我小啊,就趴窗户前偷偷看。

正在看的时候,有人一把揪住我的小辫儿让我躲开。记

着当时我用手把小辫一拉,说:‘你凭什么不让我看,我

告诉你我要长能耐,将来不但我看戏,我还要在中国大

戏院演戏!’”一段新凤霞生前的电台采访把我们拉回

到她与梅兰芳的初次交集中。

所以后来有人说:“如果没有当初的梅兰芳,也就

不会有后来的新凤霞。”或许,那时的梅兰芳远不会想

到,自己无意中竟成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奋发学戏

的最初动力。

时光荏苒,十几年后,1953年冬,同样是中国大戏

院,此时的新凤霞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被人随意揪辫子

的小丫头了。评剧《刘巧儿》的成功演出,使她渐渐为文

艺界备受瞩目的新星。那一年,在梅兰芳秘书许姬传的

建议下,新凤霞拜在了梅门之下,和另一位豫剧演员阎

立品一起成为梅兰芳第一批收下的地方戏学生。

如果说拜在梅门之下已属意外,那么之后师傅细

致耐心、毫无保留地教导则让这个学生备感受宠若惊。

1989年,梅兰芳诞辰95周年之际,新凤霞用文字再现

了那段镌刻于心的回忆:“拜师后,梅先生和福师母看

了我演出的《刘巧儿》和《凤还巢》。第二天,梅先生

就请许源来老师(梅兰芳秘书之一)给我打电话,叫我

到先生家给我说戏。先生让我把动作一段一段表演给

他看,他细心地指点我,把眼神、指法,该表现的内心

情绪都细致地告诉我,鼓励我认真演戏。当时,福师母

说:‘别看言大小姐(言慧珠)是京剧名角,先生对她和

凤霞是没有两样的。’”

这段生动的记忆,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倾囊

相赠、一视同仁的授业者,那是梅派传承的又一种精

神凝结,衣钵相授,毫无保留,无关地位,无关名禄,

只有一份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艺术上相互借鉴、相互

取菁的虚心和盼望。“梅先生对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地

方戏演员从不轻视,细心指导,我很受教育。”新凤霞

最后写道。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现在,再让我们把时间拨转回当下,2014年2月10

日,这一天,梅兰芳大剧院里,梅葆玖正式收下了南京

市京剧团90后姑娘王璨为徒,这是梅葆玖从艺70年来

收下的第四十二位弟子,也是梅门迄今最年轻的弟子。

在大厅梅兰芳手持折扇的铜像前,梅葆玖带着一身红

裙的小姑娘向父亲的铜像深深鞠下三躬,恍惚间,既像

是一种隔空的纪念,又像是一种无声的告慰。

拜师前的一天,王璨去拜访梅葆玖,他语气柔和却

神情郑重地和她说:“拜我为师,你可能是幸运的,但

也可能面临极大的压力。不是说你能拜了师就变厉害

阎立品(右)、新凤霞(左)拜梅兰芳为师后合影,1954年1月摄于天津

Page 30: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44 NCPA

焦点 FOCUS

2013年6月

北京启动

2013年8月

江苏泰州首演

2013年11月

上海

2014年2月

维也纳金色大厅

2014年5月

日本

2014年7月

美国

2014年10月

中国国家大剧院

2013年10月

天津

2013年12月

香港

2014年6月

俄罗斯2014年8月

台湾

了,还得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和进步,首先要学习的就

是梅兰芳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父亲非常喜欢书

画,喜欢唐诗宋词这类古典文学,我希望你能够和我父

亲一样,多读一点传统文化的书籍来丰富自己。”

“多读一点传统文化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学梅派要

有传统文化的积淀熏陶。”这些话,也是父亲梅兰芳几

十年来对弟子的谆谆教导。

曾经的舞台上,轻盈娇 欲雨的言慧珠被评为“无

论唱腔、做派都像极了梅兰芳”,然而只有《洛神》一出

戏,众人言“少了点仙气”。待她疑惑着去问梅兰芳时,

得到的回答却是:“多看看《洛神赋》这类文章,好好琢

磨,或许就能找到些仙气。”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回首过往,梅派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圆通太虚的流

派即与传统文化联姻联亲,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中正平和、高妙圆融,若没有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

又有谁能完全论及它的美与传承?做人的道理、做事的

方法,佛之世界、道之世界、理之世界、诗之世界,全都

纳在了梅派的美学世界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所

以,梅葆玖曾说:“梅门的弟子,做人、唱戏、文化三者

其实是相互勾连的。”

2013年 8月,“双甲之 约”纪 念梅兰芳大师诞 辰

120周年巡演活动在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正式拉开

了帷幕,在历经了天津、上海、香港和维也纳金色大厅

的国内外巡演后,2014年,梅葆玖还将带领梅兰芳的

传人们远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巡演。100年前,梅

兰芳曾在这些地方浓墨重彩地画下一个个绚丽多彩的

文化之梦;100年后,生机勃勃的梅派传人将重踏征程,

继续谱写华彩篇章,亲践双甲之约。

2013年底,由中央电视台与文化部、国务院新闻

办公室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华之光— 传播中华文

化年度人物评选”上,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荣获

了集体大奖,颁奖致辞中写道:“一条路,两代人;两

代人,一个梦。他们循着大师的足迹漂洋过海,这是父

子俩的百年约定,也是中华文化不灭的传承。悠悠京

韵、风华四海,中国之声在世界唱响,世界的喝彩至今

绕梁。”

或许,值得拥有这份嘉奖的并不仅仅是梅兰芳京

剧团的每一个人,还有数十年来每一颗不竭余力、播撒

梅魂的赤子之心。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份份真诚的奉献,

才有了中华文化的不灭传承,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梅郎

精魂。

“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足迹

“双甲之约”由梅派掌门人梅葆玖先生带领当今优秀的梅派弟子,沿着梅兰芳大师当年的足迹,重走梅兰芳之路,延续梅

兰芳的精神与荣耀,并将踏上梅兰芳生前未了心愿的宝岛台湾。

(以上演出行程仅供参考,均以实际演出为准)

Page 31: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45

文/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所长)

如何纪念梅兰芳寻 梅态度

余生也晚,无缘亲睹梅兰芳先生的艺彩风华,但

是,卑职所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就是梅先生曾任

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想来本人也是收受了先生的

一份福泽。以前单位办公地在恭王府,离梅兰芳故居纪

念馆只有数十步之遥,信步走来,推开红漆大门,便是

精致的海棠院落,平和、清雅、静谧,那情形宛如一位

窈窕淑女,伫立于斜阳晚风之中,若有所思。

几度梅粉谢残红,先生已经仙逝半个多世纪,可是

他的人品艺格依然为后人赞叹不已。说梅先生是艺术

的奇迹并不过分,早在1913年他到上海演出时,当时

的舆论便称其是“色艺俱佳”“名满都下”“第一流人

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更有一帮文人成为梅派艺术的

拥趸,自称梅党;40年代丰子恺先生见到仰慕已久的

梅先生,惊为天人,说他那动听的声调宛如天籁,优美

的身姿如同西方的维纳斯,甚至认为他简直就是上帝

亲手制造的“精妙无比的杰作”。

纪念梅先生,首先应当纪念他所创立的博大精深

的梅派艺术。先生开宗立派,独树一帜,在对于传统京

剧的继承与发展中推陈出新,使梅派艺术趋于完美,臻

于化境。梅先生对于艺术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精神,哪怕演过几百场的戏,在上台之前也一定安然独

处,潜心琢磨。他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都是独特的

唯美的精妙创造,难怪俄罗斯导演梅耶荷德在看了梅

先生的表演之后,激动地说:“对比梅先生手姿那么丰

富而灵动的表现力,其他演员的手笨拙到简直应该砍

去。”梅派艺术的美,融汇了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梅先生

的灵性智慧,更是他集戏曲艺术之大成的创造,如同

早春深谷流出的清泉,自在天然、一派清新。对于梅派

艺术,如何培养优秀传人,在学习借鉴中发扬光大,是

今天的文艺机构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纪念梅先生,还应当纪念他卓越的艺德风神与开

放的文化胸襟。梅派艺术的上升期,恰逢中国现代史上

新旧文化的碰撞期,梅先生以男儿身扮演青衣花旦,曾

经遭遇过新派人士的严厉攻讦,可是梅先生心不生恼

恨,口不出恶言,而是平心静气,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创

建。他用自己的艺术之美去征服人心,以致当初排拒他

的新文化人士,后来逐渐发现了京剧的妙谛,大有拜倒

在他台下的人。君不见,当年敌寇侵华气焰熏天,梅先

生坚守气节,蓄须明志,决不在谄敌媚俗的舞台上露

一回脸、唱一个字;君不见,当年抗美援朝慰问演出间

隙,梅先生听到炊事班的胡琴声,走进去便依韵赋情,

亲 切献 声。直 到晚 年,他 都 孜孜不倦,努力钻研新事

物,以致老舍先生在悼念他的文章中,称他是真正活到

老、学到老的人。

纪念梅先生,还应当纪念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

刻启示和影响意义。如果认为梅先生的影响力就仅限

于京剧界或至多是戏曲界,那就把梅先生的艺术贡献

看小了,可以说他的影响所及直达于文化界。梅先生是

最早走出国门的京剧艺术家,他曾于1919年、1924年

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

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在民族命运处在低谷之时,

他却让世界上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来自中华民族的艺

术精神和文化魅力。而今,戏曲现代化、话剧民族化已

经成为人们的文化共识,纪念梅先生,就是要处理好民

族艺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现代艺术如何

体现文化自觉、树立民族自信的问题。

Page 32: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46 NCPA

焦点 FOCUS

文/翁思再(京剧学者、剧作家)

移步不换形和《大唐贵妃》

梅兰芳是京剧史上的伟大革新家,他一直在进行

艺术探索和创新。可是到了1950年,他突然在天津提出

“移步不换形”的意见,何哉?因为鼎革之际,容易一窝

蜂泥沙俱下,导致传统文化失落。梅兰芳敏锐地嗅到了

这一点,提出了纠偏的主张。虽然他因此受到批判,但

是后来小至京剧艺术、大至整个国家文化所走的弯路,

证实了哲人的先见之明。

梅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我想京剧的思想改革和

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

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再

行修改,才不致发生错误。因为京剧是一门古典艺术,

有它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

改要改得它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不然

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

更小了。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

到移步而不换形。”这些意见如今在京剧界已是共识,

成为改革是否越过边界,京剧是否姓京的鉴定标尺。尤

其在京剧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性非遗的今天,移步不换

形更成为开展这方面工作之最有效的指导方针。今当梅

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重温遗训,备感亲切。纪

念这位伟大的先哲,最重要的就是继承他留给后人的这

份精神遗产。

移步不换形前两个字是移步,即变革、改善,发展

艺术。先贤的作品未必不能动。通过对它的透彻研究,

穷尽其未臻完满之处,精益求精,本是艺术之正道。梅

兰芳就是在这样的改革中把旦行推向前进的。这和无知

妄人的胡创乱改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梅先生再修改、再

创新也不换形,还是京剧的表演形态,保留着传统文化

的精髓。这种呈现,和他所引用的俗话移步换形也不可

同日而语。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凭依着他的正确艺术思想和评判能力。

《大唐贵妃》就是一次对“移步不换形”原则的实

践过程。郭小男所作的导演阐述集中围绕这一核心思

想。他回顾以往京剧改革的得失,并对《大唐贵妃》改

革的幅度和限度,二度创作诸系统艺术手段的取舍,全

面而具体地进行了论证。我接到编剧任务之时,脑子

里蹦出八个字:旧中有新,新而有根。下手创作之先,把

《太真外传》里各种调式和板式的精彩唱段排出来,尽

量把它们融入新的剧情。原作很长,剧情芜杂,我抽出

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主线,砍却枝蔓,又在艺术知音

的层面开掘,夯实这场生死恋的情感基础,并把马嵬坡

一场处理成杨贵妃为爱情主动赴死。主题歌《梨花颂》

词曰:“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

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

古谜,千古思。”杨乃林所谱的曲调,一唱三叹,以简练

的乐句准确表达了词义。其音乐语汇从梅派“四平调”

采集,仍是皮黄,可谓旧;又采用主题贯穿、调式交替等

作曲手段,来自西洋,可谓新。郭小男根据剧本特点和

上海第三届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的场面要求,设计出把中

国戏曲和西洋大歌剧相结合的呈现形式,一新视像,精

致恢宏。他在排练过程中精心擘画铺垫,终于在高潮桥

段达到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杨乃林的整体音乐创作,

交响乐队和合唱团对京剧本体艺术的辅助和烘托,同郭

小男所营造的舞台样式和剧场效果相映生辉。

就这样,我们以最大的热忱走进去,保留住了经典

的艺术和技术;又以最大的勇气跳出来,和先进文化有

机嫁接,这就使得《大唐贵妃》依托前人的肩膀,努力向

新的制高点登攀。创作组的口号是:“打造好每一个艺

术零件。”我们力图做到演出阵容是一时之选,还对鼓

师、琴师同演员的具体搭配做了精心布置,为舞台上的

默契配合提供技术保证。这些措施都使得该剧的整体艺

术质量得以提高。

此戏问世以来一共演过六轮,共20余场,几乎每场

都是一票难求。该剧对《太真外传》《贵妃醉酒》唱段

Page 33: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47

2008年10月31日,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济南)上演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梅葆玖演唱主题歌《梨花颂》 图/CFP

的使用,把传统梅派歌唱技艺完整保留,更使得老观众

感到亲切。首演后,上海梅派票友争相传唱,使得《太真

外传》在票房里由冷转热。而《梨花颂》《长生殿前七月

七》等新段子则吸引了新观众,散场时,许多青年人是

哼着《梨花颂》离开的。这首歌在网上流播,在卡拉OK

厅热唱,许多年轻戏迷从网上把它下载作为手机铃声;

这首歌还曾多次被有关代表团带出国门,参与申奥、申

博和世博会的演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京剧舞台新作

的唱段罕见流传,有之,则以《梨花颂》为最。这不仅归

功于作曲家的天才,更归功于这个创作集体明确的创作

思路。我们努力做到新旧之间天衣无缝,这是对梅兰芳

“移步不换形”精神遗产的具体贯彻。

在梅葆玖先生的极力促成下,此番北京京剧院纪念

梅兰芳双甲子的年度活动,把《大唐贵妃》列为重点项

目。希望通过双甲子期间的巡演,推广“移步不换形”的

创作原则,使梅兰芳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Page 34: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48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文/柯辉

送别阿巴多

48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2013 年 8 月 26 日晚上,当阿巴多指挥琉森节日管

弦乐团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音符消失

在琉森 KKL 音乐厅时,时间仿佛突然间凝固,一切都瞬

间定格在那个消失的余音中。阿巴多缓慢地握紧指挥棒,

双手久久地停留在胸前,仿佛还在回味那个消失的尾声。

大厅内充满感人的寂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任何人

却都不想打破这份寂静。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阿巴多清瘦

的背影上,与大师一同享受着这充满回味的静默。

对于当时现场发生的一切,仿佛任何用以回忆的描

述都是苍白的,任何细节的记录也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必要

性。以往的音乐会让听者屏住呼吸,感觉到心理上的冲

击,甚至会产生压抑情绪,这些都是音乐得到准确传达的

结果,这种感受神奇而美妙。但听阿巴多指挥的音乐却是

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灵升华,他带来的音乐是那么真诚与亲

切,那么自然,那么流畅安宁,他仿佛想让音乐回归到最

质朴简单的乐音。在这样的乐音中,每个心灵都会随着乐

音的起伏而起伏,随着乐音中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自己的感

触感知。

被伯乐相中的千里马

1933 年 6 月 26 日,阿巴多出生在米兰一个热爱音

乐的艺术世家,很小就被送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主修

钢琴、指挥与作曲。16 岁时,他得到了指挥大师伯恩斯

坦的赞誉,从此下定决心学习指挥。两年后,阿巴多被当

时如日中天的托斯卡尼尼所赏识,被邀请到家中演奏巴赫

协奏曲,还被要求指挥过一些小型的室内乐演出。但是,

当阿巴多看到托斯卡尼尼排练时对待乐手的那种暴君式做

法后,被深深地刺激了。

阿巴多出生的那一年是纳粹在欧洲肆虐的开始。从很

小的时候开始,阿巴多就对法西斯主义深恶痛绝,他痛恨

一切暴君式的欺压行为,发誓要与法西斯势不两立。虽然

Page 3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49 NCPA 49 NCPA 49

图片提供/环球音乐

Page 36: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50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托斯卡尼尼对他赞赏有加,但在潜意识里,阿巴多觉得

自己与托斯卡尼尼的艺术概念背道而驰。后来,当阿巴

多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在世的另一位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

时,他被这位大师身上的人文气质以及魔幻般的音乐色

彩所吸引,从此认定这才是他要效仿与延续的指挥风格。

1956 年,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斯瓦洛

夫斯学习指挥,跟随弗雷德里希·古尔德学习钢琴。几

年磨练之后,他在 1958 年美国唐格尔伍德的库塞维茨

基国家指挥比赛中击败自己的同窗好友祖宾·梅塔获得

一等奖。得奖后的他并没有马上开始指挥生涯,而是回

到维也纳继续学习,同时还经常去观看指挥大师布鲁

诺·瓦尔特、卡尔·伯姆等人的排练,参加维也纳合唱

团的演出。往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当时并不经常被演出的马勒交响曲,并立志要在他未来

的指挥生涯中把马勒的作品发扬光大。

1963 年,阿巴多赴纽约参加了第一届米特罗普洛

斯国际指挥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他又一次见到了少年

时对他赏识有加的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再一次给了阿巴

多极大的鼓励,并推荐他在纽约爱乐的一个乐季中担

任助理指挥。这一年的助理指挥经历让阿巴多受益匪

浅,欧洲指挥帝王卡拉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阿巴多指

挥的片段,一下子被这位年轻人的才气所吸引,于是

在 1965 年萨尔茨堡音乐节开始前邀请阿巴多演出凯鲁

比诺的《弥撒曲》。阿巴多接受了邀请,但他执意要演

出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结果一鸣惊人。他不仅得到

萨尔茨堡音乐节观众的赏识,也得到了家乡米兰斯卡拉

歌剧院的认可,斯卡拉歌剧院在 1968 年聘请阿巴多出

任乐队首席的职位。在阿巴多出任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指

挥的 14 年里,他不仅用自己的个人魅力邀请到当年的

一批青年才俊如梅塔、小泽征尔、巴伦博伊姆来指挥歌

年少时的阿巴多就曾得到过伯恩斯坦、托斯卡尼尼等指挥大师的赏识,但他却被另一位大师富特文格勒身上的人文气质所吸引,并将其认定为要效仿和延续的指挥风格 图片提供/环球音乐

Page 37: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51

剧,还邀请到指挥怪杰卡洛斯·克莱伯经常来演出。经

过阿巴多的不断努力,斯卡拉歌剧院还得到政府的财政

支持,让这个意大利最具名望的歌剧院能在世界歌剧演

出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最温和的君王

阿巴多在辉煌的指挥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与不设常

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签订终身合约。1973 年,阿

巴多带领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出访当时正处于文革动荡

时期的中国。1979 年,他又接过普列文大师的指挥棒,

执棒英国最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团。

但这些成就都没有阿巴多在 1989 年意外地成为柏

林爱乐乐团总监一职更令人惊奇,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

被乐团挑选为接替刚刚去世的指挥帝王卡拉扬的人选。

当时的热门人物马泽尔、穆蒂和列文都被柏林爱乐的乐

手们否定,因为乐手们彻底厌倦了强势的暴君。温和儒

雅的阿巴多成为了这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乐队的首席指

挥,接过了从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几位大师传

下来的衣钵。

阿巴多的上任为柏林爱乐乐团带来了一系列新举

措,曲目开始拓宽,更多的现代曲目出现在节目单里,

乐队也从以前那种强硬压迫式的音色变得更加温暖舒

心,更加接地气。而在阿巴多的指挥事业如日中天时,

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举措,在自己的第二任期

后便不再续约,这个让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选择对阿

巴多来说却是情理之中。他宁愿选择自己安静的人生,

也不愿被掌声鲜花所左右。

复活

2000 年,当阿巴多被查出患有胃癌时,他并没有

消沉,而是积极配合治疗。虽然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使

得他进食很困难,但只要身体允许,他一定会义无反顾

地站到指挥台上,微笑着对乐队说 :“你们才是我最好

的治疗药。”

在阿巴多生命的最后十年,他选择了琉森音乐节作

为音乐上的归宿。2003 年,阿巴多作为新任琉森节日

管弦乐团的艺术总监,率领全新的琉森节日管弦乐团进

行了首场演出,指挥他早年的成名作马勒《第二交响曲

“复活”》,宣布了自己音乐上的再一次涅槃重生。

阿巴多曾经说过 :“做音乐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如同

室内乐般相互倾听,相互用心灵思想去交流,对音乐永

远要充满爱。”他每每用演奏出的乐音来证明这些话并

非天方夜谭。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琉森节日管弦乐团无疑就

是他的心灵寄托与归宿。阿巴多坚持在琉森节日管弦乐

团中起用音乐素养最高以及与自己最为亲密的乐师,年

龄不限。其中部分乐师是来自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

团的老兵,最年长的在柏林爱乐工作了 50 多年,亲历

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阿巴多、拉特尔四朝元老的维斯

特法。此外,像单簧管演奏家萨宾·梅耶、小提琴家卡

佩松以及伊利亚·戈林格尔茨、大提琴家古特曼、哈根

四重奏团中的大提琴家克莱门斯·哈根等顶尖独奏家都

曾加盟演出。低音提琴家,也是维也纳爱乐长达 25 年

的低音提琴首席阿洛阿·波什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整个乐

团的心声 :“这支乐团中,阿巴多是真正的灵魂。”正是

有了这位乐队的灵魂人物,所以这支看似松散的百人团

队,却拥有这个星球上所有乐队都不拥有的向心力。大

家在乐队中不仅仅是自己演奏,而且相互倾听,相互用

心灵进行交流,音乐仿佛是从各处汇集的溪流最终都融

合到一条湍急的大河内一泻千里,势不可当。

阿巴多大师的眼睛曾被另一位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称

赞为“指挥家的眼睛”。在音乐进行时,他的眼神投向

任何一处,乐手都会心领神会大师的意愿。在他生命的

最后岁月里,虽然疾病让他的身体日渐消瘦衰老,但他

的这双“指挥家的眼睛”却从未失去光泽。每当音乐响

起的时候,这双“指挥家的眼睛”就会发射出兴奋喜悦

的光芒,这光芒也会瞬间传达到每位乐手的心坎,再从

他们手中的乐器发出的乐音中传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师却非常不愿意别人称呼他“大

师”,他更愿意乐手乐迷称呼他“克劳迪奥”,这位性

格上儒雅的指挥大师一辈子都服务于音乐。平时十分腼

腆害羞的阿巴多,仿佛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才会感觉舒

服,也更加游刃有余。他指挥的很多场音乐会结束时,

都会出现令人惊叹的美丽纯粹的寂静瞬间,代替平常的

那种热烈掌声,这种时刻的阿巴多会十分小心地呵护这

些寂静。他知道这瞬间产生的震撼与美好是可遇不可求

的音乐最高礼遇,是音乐能给人类带来的最高级的享

受,这种时刻的寂静是美丽的,也是最美好的……

Page 38: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52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阿巴多音乐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文/任小珑

2013 年 11 月,瑞士钢琴家安德烈·汉弗里格来国

家大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安德烈是琉森音乐节行政总监

迈克尔·汉弗里格的胞弟。音乐会后,我和他聊到了他哥

哥和琉森,也自然问起了阿巴多的近况。谈到阿巴多的健

康时,他眉宇间顿显淡淡忧伤,轻声叹气说 :“克劳迪奥

最近的情况可不那么好。”又联想到琉森音乐节几个月前

突然取消 2013 年再度来京,我心中瞬间略感不祥,隐约

觉得将要与阿巴多就此分别了。

这年冬天,北京的第一场雪迟迟未到,但我们却在

2014 年 1 月等来了一个令人神伤的消息。阿巴多的溘然长

逝,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永远的失去,更体会到了这种永

远会有多远、这种失去将带来何种残缺。我没有勇气去以自

己浅陋的语言去评价他漫长而闪光的一生,唯愿以自己与大

师短暂交际中收获的感悟去纪念他留予我们的无尽惠泽。

第一次见到阿巴多是在 2009 年夏的琉森。我陪同国

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前去琉森,商谈阿巴多和琉森节日管弦

乐团来京事宜。见面前,我同音乐节方面有过几天共事,

也亲身体会了琉森浓厚的音乐氛围。各种见闻,已足以在

短短几天内令我对古典音乐产生颠覆性认识。虽然我见过

很多壮观的音乐厅、去过无数动人的音乐会,但从未见过

古典音乐能与一个城市如此完美融合。在我看来,那完全

是当代音乐生活的全新高度 :并非是音乐栖居于琉森的城

镇与山水之中,倒像是琉森的城镇和山水融化在音乐当

中了。我真的想不出世间有什么行政力量可以促成这幅景

象,更隐约感到其背后仿佛有种隐秘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和那里的人们交谈时,一旦提起音乐节,他们的眼神都会

陡然闪亮起来,每个人都会亲切、尊敬又喋喋不休地提起

“克劳迪奥”。

音乐节开幕那天,琉森弥漫着一种安静却又有点紧张

的氛围,整个城市都仿佛在等待着一种神圣仪式的到来。

阿巴多无疑就是这个神圣仪式的主持者。用音色、结构、

肢体等传统术语去描述他的音乐会,已经显得有些俗不

可耐。70 多岁的阿巴多站在台上,手势和表情像电流一

样贯穿在乐团中,弥漫着一种惺惺相惜的心与灵的伟大交

互。在温暖慈悲的音乐中,整个音乐厅仿佛已化作一片超

然世外的领地,既洋溢着一种令人生畏的强大力量,又充

盈着一种触手可及的深沉幸福。我意识到,那种隐秘而强

大的精神力量,其实就是这位已经身患重症的老人!但凡

阿巴多病后复出时选择了一种更加安逸的生活,我们今天

就将与这些传奇性的音乐体验擦肩而过,更不可能拥有跟

随那些传奇前往生命中隐秘之处的幸运!有人说,艺术家

是一个非凡的群体,他们站在那些常人未曾预见或惮于前

往的心灵极地中,代表全人类去探索和触摸那些未知和超

验的世界,用他们的创作向我们勇敢地讲述那里的一切 :

无论是幸福或痛苦,无论是光明或黑暗。对这种语境下的

艺术家而言,创造似乎是他们的终极使命。许多艺术家创

造了不朽的作品而彪炳千秋,也由此帮助着人类在自我认

知、生命体验、探索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但对作为艺

术家的阿巴多而言,他所创造的东西,恐怕已经不仅是那

些深沉、温暖、宁静、纯洁而又超越尘俗浮华的音乐诠释,

还有这样一个已经把音乐化作现实中草木与山水的音乐之

城,更有这个城市与音乐的结合体在心灵体验和生命感悟

上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启示力量。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是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全新可能性。这种

可能性,正是阿巴多一生中必须被我们铭记的终极创造。

音乐会后,极度疲惫的阿巴多坐在休息室的沙发上,

脸上却洋溢着充满童真和阳光灿烂的笑容。陈平院长过去

向他问好并道贺,说到北京正在期待他 9 月到访时,阿巴

多的思绪和话语一下就穿越到了中国。他在甜蜜的笑容里

回忆了上世纪 70 年代的首次访华,提到了从儿子那儿听

到的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他最后说:“我

已经等不及要去北京了,我可得把音乐里所有最美好的东

西全带去!”短短的一句话,让站在旁边的我内心异常感

动。在我看来,“把音乐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全带去”,可

不仅是他对北京的一份认真承诺,更是他对音乐能为人们

带去温暖和光明之天性的笃信,而这笃信则是他对音乐本

Page 39: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53

身的一份终生承诺!

9 月,带着这样的承诺,阿巴多和琉森节日管弦乐团

来到了北京。对我和许多同事来说,在北京和阿巴多共事

的短短一周,兴奋和幸福相杂糅,内心充满使命感,而又

终生难忘。尽管在北京宏大的尺度和繁忙的城市生活中,

阿巴多和琉森音乐节的到来还无法成为这座城市的焦点社

会事件,但已足以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活特别是古典音乐

生活定格一个里程碑!我和同事们的幸福感,或许并非来

源于我们把这样一个人们眼中的名流和大师搬到了北京,

而更多的是来源于那些屏声息气却又无比激动的虔诚观

众、来源于那些从四面八方飞来听完四场音乐会的人们、

来源于音乐会后观众和评论家们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评价。

从 30 多年前首次到访北京时那种充满政治意味的气氛,

到这次人们把关注真正聚焦到音乐本身上,阿巴多的两

次到访像一把尺子,量出了我们在心灵和人性上的逐渐回

归,量出了我们在精神世界中前行的距离。而阿巴多言语

中提到的“音乐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似乎正是这尺子

上的刻度 :那些温暖、光明与甜美,既是他最希冀奉送给

我们的,也正是我们最渴望收获到的。这样一种富含时代

跨越意义的相互投奔,才是阿巴多这次北京之行有资格成

为里程碑的真正理由。短短的一周,我和许多同事都在静

默中试图去参悟许多问题 :我们为何需要音乐,为何需要

音乐厅,为何要为古典音乐而工作,又应当以什么样的精

神为古典音乐而工作?毋庸置疑,阿巴多对音乐的观点和

态度,为我们的参悟提供了最好的启示和鼓舞。对古典音

乐能为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之力量的笃信,以及为促生这

力量而对其倾注热情、忠诚和呵护,不仅是阿巴多作为一

代艺术宗师所秉承的信条,也应当是一切艺术机构及艺术

管理者时刻谨记的准则。我一直相信,凭着这种与阿巴多

共同的对音乐的挚爱和付出,我和同事们未来还能够筑造

新的里程碑!

这样的一位阿巴多,已经不能被简单看作一位伟大

的音乐家,更应被当作我们共同的心灵朋友和音乐导师。

他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美妙瞬间,更把我们对音乐

的想象带入了全新境界,帮助我们拓展着认知自我和世

界的边际。他的人生历程和艺术造诣,早已不再属于他

自己,而已成为当代人类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财富。尽管

他仙逝而去,但他的贡献和遗产,仍将在未来延续和发

酵,鼓舞和激励数代的音乐家、乐迷和大众,闪耀在我

们的生活、心灵和时光中。作为一个凡人的阿巴多,已

经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盏明灯的阿巴多,却将永远为

我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阿巴多一直倡导倾听的艺术:不仅要倾听音乐本身,

还要倾听音乐后的寂静。如果说天籁后真的是永久的静

寂,现在或许正是我们倾听这静寂的最好时刻。在这静

寂中,我们将听得到“音乐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在这

静寂中,我们会秉承阿巴多对艺术的热爱与奉献,毫无

保留、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行。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艺

术永远不会死去,艺术所昭示的人类之希望永远不会死

去,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永远不会死去!谨愿阿巴

多大师永远安息!

(本文作者系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常务副部长)

2009 年 9 月 24 日,由阿巴多指挥的琉森节日管弦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 摄 / 高尚

Page 40: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54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谁杀死了阿巴多?对话阿巴多音乐制作人文/宋亮亮

自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阿巴多的音乐制作人

和录像导演一直由保罗·斯玛兹尼(Paul Smaczny)

担任,至今已有 25 年。保罗在 2010 年成立了自己的

音乐制作公司阿森图斯(Accentus)。2013 年国家大

剧院曾邀请阿森图斯录制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和威尔

第折子戏音乐会。2014 年 1 月 16 日至 19 日,国家大

剧院又邀请他们来录制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 月 20 日,原定与刚刚完成拍摄《费加罗婚礼》任

务的阿森图斯团队一起吃晚餐,为他们送行,但没想到

阿巴多去世的消息让这顿晚餐很是伤感,成了我永生难

忘的一次晚餐。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酒店大堂,原定约好见面的

一行五人,只有两人在等我们,他们的眼睛红红的,显然

是刚刚哭过。其中,保罗在房间内和欧洲媒体通电话,其

余两人心情不好谢绝了邀请。等了一会儿,保罗才来到酒

店大堂,看得出他很疲劳,脸上带着一丝忧伤。“真是太

遗憾了!没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因为大家心

情都很差,保罗便少去了问候和寒暄,直接说 :“今晚真

是太特殊了,本来我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吃饭,但是欧洲

来了好几个电话,一会儿 21 点我还要在酒店房间接受一

个电话采访,咱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了。”于是我们就

近找了一家餐厅,与他回忆起与阿巴多在一起的往事。

这些年,阿巴多的音乐会感动着全世界的乐迷,也

感动着亲历现场的录制公司。阿巴多与录制团队中的每

一位成员都是朋友,与他一起工作特别轻松,他没有任

何架子,所以大家都当他是家里的一分子。团队中有两

位年轻的女摄影师虽然刚加入团队不久,但是她们对阿

巴多都非常崇敬和喜爱 :“虽然和阿巴多一起工作的机会

不是很多,但是那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没想到真的变

成回忆了……”说完,两个人忍不住抽泣起来。

十多年前阿巴多被查出胃癌,胃切除手术做得很成

功,那么胃癌和这次去世有直接关系吗?是不是二次发作

呢?理所当然,阿巴多的健康问题成了这次谈话的焦点。

保罗肯定地说 :“我个人认为,他的去世和癌症没有

直接关系,因为他手术之后恢复得很好。更多的可能与

长期工作的辛劳和年龄原因而导致胃功能衰竭有关!”

他表示阿巴多身体虽瘦,但各项指标还是正常的。2013

年 8 月的琉森音乐节之前,阿巴多的胃开始衰竭,吃的

东西都直接吐出来,身体很快衰弱。8 月 26 日音乐会之

前的几天他干脆水米未进,所以当晚的音乐会简直是玩

命上去的,之后所有的音乐会就全部取消了,那场演出

的舒伯特 《B 小调第七交响曲“未完成”》和布鲁克纳《第

九交响曲》便成了他的绝响。

保罗喝了一口水,面带遗憾地说 :“还有两件事可能

也加速了阿巴多的去世。”第一件事就是阿巴多精心策划

2013 年琉森音乐节演出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音乐

会,由于经费原因无法拍摄和出版影碟,后来保罗与阿

巴多商量还是决定进行现场录制。这件事令他郁闷很久,

也许他已经感觉到自己再也不能回到音乐会舞台上了,

想给这最后的一场音乐会留个影。现在来看,这对于全

Page 41: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55

世界都是一个遗憾!

第二件事,他在家乡博洛尼亚一手创建的莫扎特管

弦乐团,在他患病期间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演出被迫停

止,这给他带来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两个月前保罗去

阿巴多家中看望他,他一直坐在那里,状态很差,直到

最后保罗告别的时候才勉强起身送别。当时保罗与阿巴

多约定,拍完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后,

就去见他一起商量 2013 年布九的 CD 封面设计。“没想

到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说到这里,保罗有些哽咽。

“他改变了我对指挥这一行业的认识!”保罗认为阿

巴多不像很多指挥家那样君王般地对乐队发号施令,而

是与乐手保持着平等的关系,在排练的时候他笑容可掬、

和蔼可亲,很多乐手与他的私人关系都很好。同时,他

也是一个很顾家的人,对孩子和家庭都很关心。阿巴多

在瑞士的山间有一个小木屋,他经常在那里休养和研读

乐谱。“有一次,我的父亲刚刚去世,那时我的心情很糟

糕。他约我去小木屋聊天,见面之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

安慰我,而是讲起他自己的父亲,讲起小时候他和父亲

发生的故事……”保罗回忆说,“我与他在一起就像亲人

一样自由聊天。他热爱音乐,喜欢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解

读音乐。在他的每一场音乐会中都能听到很特别的东西。”

“阿巴多这些年来在与您的合作下出版了除了马勒

《第八交响曲》之外的所有交响曲,为什么他不把马勒

《第八交响曲》也录制完成,出版一个马勒交响曲全套

影碟呢?”

保罗听后,露出一个会意的微笑说 :“好多人也问过

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也是阿巴多的不凡之处。他曾经

说他对马勒《第八交响曲》没有感觉,所以他不想为了

所谓的圆满而指挥没有感觉的作品。”

最后分别时,保罗说 :“2014 年琉森音乐节还会邀

请我们来为音乐会做录像工作,只是不知道谁能接替阿

巴多来指挥了……”

2005 年,音乐制作人和录像导演保罗·斯玛兹尼与阿巴多在位于意大利萨丁岛的住所的后花园中。阿巴多是一个发烧级园丁,热爱园艺,曾说:“做园丁和做音乐一样,也是需要用心的。” 图片提供 / 保罗·斯玛兹尼

Page 42: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56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令指挥艺术的桂冠蒙尘

尽管阿巴多的指挥动作被丹尼尔·哈丁、杜达梅尔

等一批新锐指挥家模仿着,但残酷现实却将告诉我们,

在 2014 年 1 月 20 日之后,他那优雅的笑容、表情、手

势,连同指挥艺术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

着,代表当今这个星球上交响乐指挥艺术最高水准的尺

度必将有所降低,并且这个标准在很长时间内将无法恢

复到从前的高度。

纸面上明摆的损失其实就足以令人痛心 :琉森音乐

节将从此痛失他们的精神领袖,那支被称为管弦乐界梦

之队的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也将再无精神导师的引领。原

本在 2014 年夏天,二者将以一系列的勃拉姆斯协奏曲

和交响曲踏上全新的旅程,但眼下在音乐节官网上的演

出信息中,指挥家的名字则无情地空缺了出来。而柏林

的观众则再无与阿巴多一年一次见面的机会,柏林爱乐

乐团每年最值得期待的音乐会将不复存在,2014 年 5

月二者本将合作一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重要作品,其

中就包括那首充满弥留之感的《死与净化》。维也纳爱

乐、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则会为大师多年不曾涉足而扼腕

叹息。德意志唱片公司(DG)则将失去他们的王牌指挥

家,在唱片市场萎靡的今天,这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有

个很不好的念头已在脑中萦绕多年,那就是如果有一天

阿巴多去世,这个时代的音乐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而现在这样的变化近在眼前。

这些还只是看得见的损失,而无法估算的则是一面代

表指挥界完美专业主义的旗帜将从此倾倒。套用一句陈词

滥调式的评语,阿巴多的去世某种程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

终结,并昭示着 20 世纪指挥家艺术在新世纪的衰微。

回顾阿巴多的指挥生涯,很难将其以流派的方式分

门别类。他出生于意大利,却对欧洲音乐有着全面的审

视,并对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充满热忱和敏锐,但他与传

统的德国学派指挥家又迥然不同 ;发轫于歌剧舞台的最

前沿,却又成为了无比耀眼的交响乐指挥家 ;熟稔整个

19 世纪的欧洲音乐版图,从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到马

勒、布鲁克纳,但他对 20 世纪音乐却同样拥有发人深省

的解读,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勋伯格、贝尔格到现代法

国乐派的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也曾

是他曲目单上的常客,就连诺诺、施托克豪森、里姆这

样的先锋音乐家也在阿巴多那里备受重视。

阿巴多不属于浪漫主义者的范畴,也从来不是一位

鲜明的风格家,他是 20 世纪兴起的客观派或者直译主义

的代表。当他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任职时,就成为一名

本真演绎的拥护者,他以严谨的态度修订总谱,恢复了

歌剧中被删减的乐段,禁止歌手进行炫技性的篡改,提

倡音乐的全面规范化,从而重现了乐谱的原始风貌。而

这样的理念在他晚年与柏林爱乐合作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时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然而,阿巴多并没有因此让音乐充斥学究气,相反

他从不缺乏热情和趣味,对音乐中人文主义的探索让他

没有成为单纯的技巧派人士,而是让他在风格领域之外

与富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等前辈巨匠实现了互通。

而比起那些前辈指挥家,阿巴多又具有着更精湛的技巧,

无论从指挥技术还是音乐处理上都是既明晰、又雄辩。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典型的现代派复合型指挥

家,与马泽尔、海丁克、小泽征尔、梅塔等人一同代表

了 20 世纪最后几十年主流的风格倾向。尽管阿巴多在其

中并不是最早脱颖而出的,但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

的音乐生涯后,他却以独一无二的才华和魅力取得了超

然地位。

而令其成为一代翘楚的是阿巴多对音乐至高标准的

不懈追求。“他们教给我一个道理,任何演奏听起来都不

应是例行公事。”这是阿巴多在一次采访中的谈话,言语

中的“他们”指的便是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等 20 世

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指挥大师。他曾在青年时代亲眼

目睹过这些前辈的排练,并得出了这样一个看似浅显却

不易完成的训导。

于是,阿巴多终生都在实践着这一训导,在米兰,

他的罗西尼、威尔第歌剧一丝不苟、日臻完美 ;在芝加

哥和伦敦,他的马勒、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普罗科

阿巴多带走了什么

Page 43: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57

菲耶夫和巴托克都以精致和细腻的面貌出现;在维也纳,

他则填补了卡拉扬之后长达 20 年的艺术真空,以严肃的

态度将一批 20 世纪歌剧带给保守的奥地利舞台,并在世

纪之交通过与柏林爱乐和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的合作,将

那种高贵而完美的音乐标准推向极致。

过去 30 年,人们不时能够在与其同代的马泽尔、

小泽征尔、梅塔这些才华横溢的指挥家那里发现为了表

现效果而牺牲音乐格调的倾向,然而阿巴多却从未让热

情吞噬音乐中的优雅。在如卡拉扬、克莱伯、朱里尼等

一批巨匠在世时,他的这一品质似乎还不被人注意,但

当这些大师纷纷谢世或淡出舞台时,阿巴多便成了指挥

台上最后的格调大师。

如果听一听他最后几年与柏林爱乐的合作就不难发

现,在西蒙·拉特爵士手中那支充满活力却略显毛躁的

乐团会顿时变得不同凡响。2010 年至 2011 年乐季,英

国人带领柏林爱乐乐团演绎了几乎马勒全部交响曲,但

当阿巴多以《第十交响曲》的柔板乐章和《大地之歌》

亮相时,那种久违的和谐美感便呼之欲出。而阿巴多次

年带来的舒曼《第二交响曲》和去年的门德尔松《仲夏

夜之梦》选曲都是热情、格调与趣味完美结合的代表。

阿巴多从不愿以大师之名存世,但却成为了“反大

师”的大师人物。虽然在影响力上他没有比托斯卡尼尼、

富特文格勒、卡拉扬、伯恩斯坦等人更优越,但至少阿

巴多在世纪之交捍卫了指挥家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权威。

他或许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明珠,但伴随着阿巴多的谢世,

本已黯淡许多的指挥艺术桂冠无疑将再度蒙尘。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1 月 21 日为悼念阿巴多升起了黑旗,并

于 1 月 23 日演出歌剧《鲍里斯·格德诺夫》纪念阿巴多。升

黑旗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为纪念重要人物的传统做法,借此向

去世的前辈表达哀思与崇敬。

BBC 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在 1 月 22 日播放 2013 年 8 月

26 日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上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演出的实况

录音,那也是阿巴多最后一次登台指挥乐团演出。

中国国家大剧院 1 月 26 日上午举行了一场追思会。200 多

位参与者全体身着深色服装,以座谈的方式共同缅怀大师生平、

分享音乐感想。现场播放关于阿巴多生平的短片,从柏林时代、

琉森时代、中国之行等不同方面介绍指挥大师的生平。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1 月 27 日晚举行了一场纪念指挥大师

克劳迪奥·阿巴多的特别音乐会。斯卡拉歌剧院现任音乐总

监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带领斯卡拉爱乐乐团在空荡的剧院大

厅里演奏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在音乐会进行期间,包括斯卡拉歌剧院的现任经理斯特凡

尼·里斯纳与下任经理亚历山大·佩雷拉在内的众多知名人

士都在剧院门口守候。广场上聚集了近万人向大师致敬。音乐

会结束之后掌声响起,向乐团、巴伦博伊姆以及阿巴多致意。

这场音乐会在意大利境内进行了电视和电台直播,斯卡拉歌剧

院还通过 YouTube 向全球乐迷进行了网络直播。

柏林爱乐乐团在其网站“数字音乐厅”栏目中推出免费欣赏

大师音乐会的纪念活动。此次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提供的演

出包括大师与巴伦博伊姆合作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与波

里尼合作的贝多芬《C 小调合唱幻想曲》,与安妮 - 索菲·冯·奥

特合作的贝尔格的阿尔滕贝尔格艺术歌曲以及同吉尔·沙哈姆合

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同时数字音乐厅还推出了拍摄于

1996 年的纪录片《克劳迪奥·阿巴多 :倾听寂静》。

意大利政府表示将出资支持莫扎特管弦乐团。意大利文化部长

马西莫·布雷参加了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的告别仪式后,承

诺帮助早前宣布停演的莫扎特管弦乐团度过难关。作为莫扎特管弦

乐团的创建者,阿巴多也是这支乐团的唯一超级明星,许多演出合

同、商业赞助以及唱片合约的签订都与大师有关。但自去年阿巴多

因健康状况终止演出以来,乐团的财政状况空前严峻,1 月 11 日

乐团主席莫纳柯不得不宣布乐团暂停一切演出。

各地纪念阿巴多

文/许渌洋

编译/韩晶晶

Page 44: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58 NCPA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新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阿巴多的去世是一件令全世界古典乐迷惋惜的事

情。他是继托斯卡尼尼之后,作品掌握最全面、最具世

界影响力的意大利指挥家。从纯伴奏的肖邦钢琴协奏曲

到乐队内容高度复杂的《春之祭》、从意大利歌剧到德奥

巨匠的交响乐作品,他都留下过堪称经典的唱片录音。

他历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伦敦爱乐乐团音乐

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柏林爱乐乐团艺术

总监、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特别是作为意大利人,

能够接任卡拉扬的位置并掌管代表德意志文化传统的柏

林爱乐乐团 12 年直至因病卸任,更说明了阿巴多卓越的

艺术造诣和能够跨越文化隔阂的人格魅力。

阿巴多的逝世不属于非正常死亡,也不算英年早逝,

所以我们惋惜甚至悲痛,但似乎没有震惊与过于痛心的

理由。对于一位已经与癌症抗争十余年、享年 80 岁的老

人,安详与宁静的离世本身也是一件应该获得尊敬与祝

福的事情。作为近十年来很多乐迷心目中的世界第一指

挥家,阿巴多的离世的确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

是,新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十年前卡洛斯·克莱伯逝世的时候很多人说 :“一个

时代结束了。”18 年前切利比达克逝世的时候有人说:“最

后的大师离去了。”再往前,伯恩斯坦、卡拉扬、卡尔·伯

姆、富特万格勒、托斯卡尼尼、魏因加德纳、尼基什、

马勒等等大师离世的时候,可能都会引发“再也没有了”

的悲叹。但近百年来乐迷们之所以会经常悲叹,直到现

在我们为阿巴多的离去悲叹,正说明再也没有了的只是

大师本人和属于他的艺术,而时代和艺术精髓的随之而

去往往会被证明还要看下一次。正如“最后一位浪漫主

义钢琴大师”的名号至少有四位大师享有过了,而且似

对于我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在离开中国后首次回到国内的大型演出就是与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以及阿巴多大师一起合

作,那是一次对中国和欧洲都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

另外,我的第一张协奏曲专辑也是与阿巴多一起录制的,这让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心怀感激。我想这些将永远珍藏在

我的心里,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心情……我特别幸运能够亲身感受他的魔力,无需言传就能从他无法形容的音乐语言、

他指挥的动作、他的沉静以及高尚的热情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悲痛是短暂的,但对他的伟大和传奇的记忆将是永恒的。

—王羽佳(青年钢琴演奏家)

阿巴多是我最崇敬的指挥。2009 年,琉森音乐节在北京演出时,我去听了他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当时很多

人都是流着泪听完的。阿巴多的指挥永远是自然、洒脱和严谨的,他对于音乐的控制能力、演奏达到的那种境界是无与

伦比的。尤其是晚年他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那种富于生命力的音乐境界无人能及。为了琉森音乐节,他将自己一生

的音乐朋友都招到麾下,那种对于音乐的得心应手以及准确的把握很难被取代。

—谭利华(指挥家)

阿巴多是近 50 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许多录音、录像以及现场演出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第一次见到阿

巴多是在 1992 年他率领欧共体青年乐团在莫斯科的音乐会上。阿巴多对于音乐的解释和指挥的艺术是意大利文化对世

界的贡献,他的离去使我们的时代又失去了一位音乐宗师。

—李飚(打击乐家、指挥家)

各界缅怀阿巴多

Page 45: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59

乎永远还会有下一个“最后一位”。

今天我们在网络神坛上祭奠驾鹤西游的阿巴多的时

候,不知道有多少乐迷会回忆、重温十几年前他在我们

心目中的位置。别的地方我没有做过调查,但至少在 15

年前的北京、上海、广州的乐迷和发烧友圈子里,很少

有人提起阿巴多会肃然起敬。当时,阿巴多在多数情况

下,是被作为与独奏家合作协奏曲的指挥家而被提及的。

儒家文化中有两个突出的传统 :崇古、尊重新亡者。

国人往往有一种下意识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观念,而且时不

时地就要为此表达一下感慨与无奈,无论艺术、世风还是

文献,新的总不如老的好。于是最完美的中国人要追溯到

尧舜,最玄妙的艺术和著述远在春秋时代。还有就是对正

在办丧事的故人,除了被官方正法的以外,通常没有人会

在这时候认真地总结他的功过是非,而是非常厚道地称

颂他的业绩与美德,冠以由最吉祥美好的字眼组合成的谥

号。等过几年,故人坟头长草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相对

客观完整的生平与没有预设立场的评价。

阿巴多在逝世前十几年中的艺术造诣的确日臻化

境,特别是他诠释的贝多芬、马勒的交响曲,令许多专

业人士和资深乐迷五体投地、心神激荡。同时他出众的

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也使得他成为最近十年世界古典

音乐界最具影响力和执行力的几个人之一。比阿巴多年

轻 11 岁的巴伦博伊姆近年在国内也逐渐获得了早该获得

的尊重与推崇,这既是因为他本人艺术造诣确有精进,

也是因为他的年龄和行政地位终于熬到了能被国人广泛

认可的程度。若干年后当他不可避免也会离去的时候,

我们可能还会重复今天隆重与充满激情的追思,哀叹“再

也没有了”,而完全忘记了就在不久前,很多人还在奚落

他“业余指挥”“好好回去弹钢琴吧”。艺术家总要到临

终前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吗?

阿巴多对当代交响乐影响巨大,19 世纪是作曲家的时代,我们到今天都在演奏当时那些作曲家的作品 ;20

世纪是指挥家的时代,当时的乐团还没有非常强,全靠指挥把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 ;21 世纪交响乐团的

时代来临,全世界乐团的水平普遍比过去高出许多,而阿巴多接任柏林爱乐是这个阶段的标志性开始。他不突出

个人色彩,而是把乐团的共性发挥出来。阿巴多罹患癌症后,从灵魂的深处,他安静下来了,他把音乐作为一种

美好带给了千千万万的人。

—张艺(指挥家)

2009 年,我听过阿巴多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之后,就决定每年夏天追随他到琉森去。在他生命的最后

五年,我很幸运地听到了他在琉森的全部音乐会。我认为他去世之后,琉森音乐节也会陷入危机,这是一个很

残酷的事实,因为他无可取代。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阿巴多已经不只是一个指挥,而是音乐领域的一个精

神领袖。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对他指挥的音乐无法评价,我只能欣赏。我被他的音乐感动和感召,这是一种

无法名状的感觉。我听到的最后一场演出是 2013 年 8 月 26 日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上的演出。那场演出带有

一种悲情在里面,我后来听说当时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身体状态非常差。但是那一场音乐会他指挥得特

别棒,我听完了之后久久说不出话来。他的去世让我觉得从此古典音乐又少了一位精神领袖,远处少了一盏明灯。

—张克新(乐评人)

文/张佳林

责编/李思洁 褚慧超 美编/周琳

Page 46: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76 NCPA

眼界 vision

芭蕾遇上奥运会

奥运会开幕式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艺术最好的时刻。北京时间2月8日凌晨,第二十二届冬奥会在索契拉开大幕。开幕式中,俄罗斯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艺术、古典乐和芭蕾舞中一一呈现。冬奥会开幕式上,有两段表现芭蕾的部分:《战争与和平》和《天鹅湖》。

《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的名作。对于读着这本书长大的俄罗斯人来说,他们熟知这个故事并能熟记女主人公娜塔莎·罗斯托娃的舞会这一场景。开幕式上,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芭蕾舞演员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饰演女主角,表现一位19世纪俄罗斯少女在初次社交舞会中与英俊的安德烈一见钟情。现年35岁的扎哈洛娃是芭蕾舞界当红明星,被称作为芭蕾而生的舞者。饰演安德烈的是来自俄罗斯另一大芭蕾舞团马林斯基的首席达尼拉·科尔苏特塞夫。

图/CFP

视野

眼界 vision

Page 47: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77

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意大利当地时间1月20日,被誉为当代最伟大指挥家之一的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在博洛尼亚去世,享年80岁。

寂静是阿巴多一生最大的命题。他从不多话,是个沉默的思想者,音乐是他唯一的语言,即使在他指挥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他都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喧哗……

他在自己的心里千百次地默念乐曲,他聆听寂静,也教会他人聆听同伴的心跳。正像一位乐手所说的,阿巴多对成为一个指挥没兴趣,他只是以音乐为伴,全身心投注其中。一旦音乐会正式开始,他的魔法就开始了。

图为1967年6月,阿巴多与钢琴家阿格里奇。 图片提供/环球唱片

首席编辑/周晓华 美编/郭祥翠

老照片

Page 48: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108 NCPA

生活 LIFE

从新泽西的落脚点出发,有两条路可

以选择:一是向新泽西的更深处出发,二

是奔向纽约这座国际大都会。我并不急于

进入城市,选择先去普林斯顿转转。

幽静的普林斯顿浸润着名校的文化底

蕴,校园与周围的社区和谐相处,不同年

代的建筑、路边别致精巧的小店成为了风

景线。细雨迷蒙,摸不清门道的我们向当

地人询问如何泊车,被友好地告知周日所

有的路边车位都是免费的。这算是与普林

斯顿打的第一次交道。

正值圣诞假期,校园附近行人稀少,安

宁而美妙的气氛让人欣喜。我们自然可以聆

听寂静,感受威严学风,也不妨探寻那个著

名的普林斯顿二手唱片店,搜索那些保存声

音的历史档案。对于普林斯顿的小镇来说,

这家店并不算小,数百平方米的屋子里,摆

满了各种风格的唱片,最期待的古典音乐就

低调地处在最深处的角落里,以作曲家首字

母为序,摆放齐整。当然,无法带着明确的

目标来寻找,只能带着好奇心和发现珍宝的

眼睛去邂逅,合理的价格和优质的品相让我

用音乐点亮一座城市文 / 顾超

们一行人驻足流连,那些你从不曾谋面的绝

版名盘令人瞠目。时间就是这样,在我们沉

醉其中时悄悄溜走。轻装而来,满载而归,

在离开之前,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放

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买下的阿巴多指挥

斯卡拉歌剧院演绎《西蒙·博卡涅拉》的录

音,如今寄托了对于驾鹤而归的大师的一片

思念。

与普林斯顿反差鲜明的是曼哈顿岛。

在穿过林肯隧道之前,远观纽约,那种现

代感扑面而来,林立的高楼、拥挤的街

道,一切都曾经出现在银幕上,现在却

近在咫尺。踏上纽约的土地,我无法感受

到这里还有什么值得聆听的东西,没有寂

静,没有音乐,只有街上的喧嚣、拥挤的

人群、忙碌而无方向的高速运转。直到

遇见了音乐,才知道艺术对于现代城市来

说意味着太多。林肯艺术中心、大都会博

物馆,至今标志着纽约的眼界和灵魂,高

速发展没能让纽约放弃精神追求。路过卡

内基音乐厅,你会发现那些早已退出舞台

的名字:玛丽莲·霍恩、克里斯塔·路德

维希,她们正在这里举办大师班;霍洛维

茨,这位曾经为卡内基音乐厅带来无数惊

奇表演的钢琴魔术师,他那套最新发布的

唱片盒子的广告贴在海报栏里—没错,

这些唱片当年就录制于此处。

平心而论,古典音乐的大本营在欧洲,

历代的作曲家也多出自欧洲各国。对于纽

约这座现代化城市来说,古典音乐没有太

大的空间,也不为众人所熟知。和美国的

年轻朋友交谈,也很少有喜欢古典音乐

的,但是他们热爱音乐,尤其是诞生于美

国的摇滚和爵士。在地铁里,在路边,你

可能偶遇某个小型爵士乐队或是阿卡贝拉

组合,这些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声音。注视

着纽约街头的建筑,那些外墙上的楼梯,

自然让我想起伯恩斯坦和他不朽的《西区

故事》,这是属于纽约自己的声音。

坐地铁来到林肯艺术中心,不由得惊

呼:“这才是艺术的殿堂!”就在这一片

不大的区域,连缀着大卫·科赫剧院、艾

弗里·费雪音乐厅、茱莉亚音乐学院等,

这里是纽约的古典音乐小天地。纽约爱乐

生活 LIFE

Page 49: 2014年3月刊 总第068期 - chncpa.org · 乐,都会驻足聆听,我愿意聆听中国古典音 乐,它充满和谐,使人心灵平静。” 2014年03月刊 总第068期

NCPA 109

利、帕瓦罗蒂、多明戈……这些闪耀的巨

星的画像或雕塑在这里展出,一同见证着

大都会的辉煌历史。当年在无数的歌剧录

影当中见到过的场景,终于亲眼看到了。

标志性的剧院建筑,剧院前那座喷水池,

都曾深深刻在脑海里。我最为期待的,是

每次歌剧开演前,剧院内的水晶吊灯缓

缓升起的那个场景,早早入场,就为了看

到这一幕重现。中场休息时,你可以去饮

乐团、曾经的纽约市立歌剧院就驻扎在此

处,为这个城市的爱乐者输送着源源不断

的艺术养料。当然最为耀眼的还是大都会

歌剧院!在朋友的指点下,我们早早在大

都会歌剧院排队,买到了特价票。比起普

通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百老汇音乐剧演出场

所,这里的队列中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

富有排队的经验,对于抢购特价票轻车熟

路。当晚演出时还可以发现,观众层次其

实很丰富,不乏礼服长裙的社交人士,也

有非常普通的观众,他们纯粹是来享受音

乐和戏剧的。

当晚的演出是威尔第的《法斯塔

夫》,由罗伯特·卡森执导,而指挥则是

大名鼎鼎的詹姆斯·列文。列文的身体状

况近年来也差强人意,能够看到他重新站

在舞台上执棒,对于来自国内的我而言,

纯属奢望,但对于纽约人来说,这有什么

新奇,这个全新制作的《法斯塔夫》,列

文要演好多场呢!(这里的演出数量之

多,足以满足需求。当天中午,沈洋还参

演了《魔笛》!)

大都会的纪念商店,琳琅满目。底层

的画廊,更是布满了曾经在这里登台的艺

术家的照片,细心寻找,还有不少中国面

孔。卡鲁索、梅尔芭、德·卢卡、马蒂内 美国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 摄 / 顾超

责编 / 褚慧超 美编 / 周琳

水台取水,大理石背景上刻着“纪念埃齐

奥·平扎”,这座建筑本身,已烙上了音

乐的印记。

观众沉浸在《法斯塔夫》的欢笑场景

中,感受着列文指挥棒下流淌出的美妙音

符,这些纽约人眼中的寻常生活,对于我

来说是多么宝贵。也正是因为音乐的力

量,才使得这座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钢筋丛

林,保有它独特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