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25
63 十一单元 课本第 80 页,第 1 1.2.6 在各种正式场合聆听和理解讲话, 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其重点。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橡胶出口国。然而,1896 年之 前,我国根本看不到橡胶树的影子。是谁在我国 试种橡胶并取得成功,让马来西亚能一跃成为世 界橡胶王国?我要聆听以《马来亚橡胶之父—— 陈齐贤》为题的讲座,看看陈齐贤这位先贤如何 取得成功,又为我国做出什么贡献。我利用以下 图表记下讲座的重点,然后跟同学分享。 ⋯⋯ ⋯⋯ ⋯⋯ ⋯⋯ ⋯⋯ ⋯⋯ 1896 年:在马六甲 试种橡胶 1904 年: ⋯⋯ ⋯⋯ 马来亚橡胶之父——陈齐贤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我国能够成为世界三大橡胶 出口国,有赖于陈齐贤对橡胶业的贡 献,陈齐贤可说是我国的橡胶之父。 让我们来听听有关《马来西亚橡胶之 父——陈齐贤》的介绍吧! 3. 教师播放听读光盘。 4. 教师指示学生注意聆听及记录要点。 5. 教师提示:用课本的图表来记录要点。 参考答案 马来亚橡胶之父——陈齐贤 1904 年: 在麻坡班卒 大规模种植 橡胶。 1918 年: 在班卒创立 爱华小学。 1896 年: 在马六甲试 种橡胶。 亨利黎特立 免费供应胶 苗。 成为麻坡橡 胶种植业的 先驱。 支持麻坡中 华学校尝试取得成 带动麻坡橡 胶种植业的 发展与其他先贤 创办培风学 课本第 80 页,第 2 1.7.14 在日常交谈中,使用礼貌语言表达 认同或不满,做到态度有礼,措辞 得体。 听了陈齐贤首开先河在我国种植橡胶的故事,我 要提出依据,说一说我是否认同他在橡胶业的贡 献。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你们对陈齐贤的故事有何感 想?(我认为他对我国的橡胶业贡献很 大。/我认为他带动了我国橡胶业的发 展。/接受学生合理的的答案。) 2. 教师要学生提出依据,说说是否认同他 在橡胶业的贡献。 响遍胶林的声音

Upload: -chan

Post on 09-Jan-2017

20.829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49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3

第十一单元

课本第 80 页,第 1 项

1.2.6 在各种正式场合聆听和理解讲话,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其重点。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橡胶出口国。然而,1896 年之

前,我国根本看不到橡胶树的影子。是谁在我国

试种橡胶并取得成功,让马来西亚能一跃成为世

界橡胶王国?我要聆听以《马来亚橡胶之父——

陈齐贤》为题的讲座,看看陈齐贤这位先贤如何

取得成功,又为我国做出什么贡献。我利用以下

图表记下讲座的重点,然后跟同学分享。

⋯⋯⋯⋯ ⋯⋯

⋯⋯⋯⋯ ⋯⋯

1896 年: 在马六甲 试种橡胶

1904 年:⋯⋯

⋯⋯

马来亚橡胶之父——陈齐贤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我国能够成为世界三大橡胶

出口国,有赖于陈齐贤对橡胶业的贡

献,陈齐贤可说是我国的橡胶之父。

让我们来听听有关《马来西亚橡胶之

父——陈齐贤》的介绍吧!

3. 教师播放听读光盘。

4. 教师指示学生注意聆听及记录要点。

5. 教师提示:用课本的图表来记录要点。

参考答案

马来亚橡胶之父——陈齐贤

1904 年:在麻坡班卒大规模种植橡胶。

1918 年:在班卒创立爱华小学。

1896 年:在马六甲试种橡胶。

亨利黎特立免费供应胶苗。

成为麻坡橡胶种植业的先驱。

支持麻坡中华学校。

尝试取得成功。

带动麻坡橡胶种植业的发展。

与其他先贤创办培风学校。

课本第 80 页,第 2 项

1.7.14 在日常交谈中,使用礼貌语言表达认同或不满,做到态度有礼,措辞得体。

听了陈齐贤首开先河在我国种植橡胶的故事,我要提出依据,说一说我是否认同他在橡胶业的贡献。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你们对陈齐贤的故事有何感想?(我认为他对我国的橡胶业贡献很大。/我认为他带动了我国橡胶业的发展。/接受学生合理的的答案。)

2. 教师要学生提出依据,说说是否认同他在橡胶业的贡献。

响遍胶林的声音

Page 2: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4

参考答案

•我认同陈齐贤对橡胶业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他在马六甲亚沙汉开发荒地,并大规模地种植橡胶,我国就不存在橡胶行业。

•如果不是陈齐贤带动橡胶的种植,橡胶就不会成为马来亚主要出口产品。

•如果没有陈齐贤的大量种植,就不会为我国的橡胶业发展奠下永恒的根基。

•如果没有陈齐贤的努力,麻坡橡胶种植业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课文:一、橡胶果实爆裂的季节

课本第 81 至 83 页

2.6.10 阅读与理解记叙文,主要注意抒情的记叙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情感及了解其表现手法。

课文教学建议

1.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橡胶树吗? 3. 教师说明:我们听过了陈齐贤的事迹,

知道橡胶在我国发展的始末,但是对于橡胶,我们则没有过多的具体概念,就让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有关橡胶园以及橡胶果实爆裂的情景吧!

4. (a) 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学生仿读。 (b) 教师提问:当胶工听到橡胶果实爆

裂,为何会感到高兴?(因为这表示橡胶树正处于丰产期。)

5.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和第四段。

(b) 教师要学生思考,为何渔夫听到封港就会感到心惊胆战。这和胶工提到落叶有什么共同点。(渔夫听到封港就表示天气恶劣,不适合出海捕鱼,也就意味着少了经济来源。这和胶工因为落叶而一筹莫展时一样,他们在这时候都没有收入。)

(c) 教师要学生说说“一筹莫展”的意思。(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d) 教师提问:你怎么理解“别再提起那惨淡的岁月,要想就想果实在过去的日子里,怎样从一朵小花蕾长成今天坚硬无比的果实。”这句话?(不要再想橡胶落叶不能割胶,让心情停留在苦闷的情绪中,应该把苦闷的情绪化成正面的情绪,期待橡胶树结果,可以割胶的时刻。)

(e) 教师再提问:橡胶树完成最后一片落叶的葬礼意味什么?(意味落叶的季节过去了。)

(f ) 教师朗读以下句子。

在风雨频繁的催促下,很快地,枝头又茁长了新芽,细细嫩嫩的新芽。

(g) 教师提问:风雨是否会催促人? (不会。) (h) 教师再提问:那么以上句子的风雨

怎么会催人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因为作者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将风雨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突出风雨的形象,让风雨变得形象具体。)

6. (a) 教师要学生朗读课文第六段和第九段。

(b) 教师解释:“苍穹”(cång qiπng)是指天空。

(c) 教师展示流星雨的照片,然后要学生想象小黄花落下的情景。

(d) 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课文第七段的主要内容。(主要说明季节再次更替,橡胶树再次长出嫩叶和果实。

(e) 教师提问:什么动物将橡胶果实当作食物?(猴子和松鼠。)

7. (a) 教师提问:第八和第九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橡胶果实的成熟与掉落的情景。)

(b) 教师再提问:种子是美丽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说“美丽夺目的种子”

Page 3: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5

(橡胶果实的种子是平凡的,但是因为种子预示橡胶正值丰产期,为橡胶工人带来了希望,也为松鼠和猴子带来了食物,因此在作者的眼中,种子是美丽的。)

8.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那声响听来彷佛

更加和谐有致、悦耳传神呢!”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说明了橡胶果实的爆裂声让作者产生了愉悦之情, 单从果实爆裂的声音便能在脑海勾勒出果实爆裂的情景。)

9. 识字教学 (a) 字谜 i. 筹:个个长寿。 ii. 俱:惧少了心,人来凑。 (b) 奇特联想 i. 频:一步一页。 ii. 彼:两人一张皮。 iii. 撒:散开靠手拍。

课本第 83 页,第 1 项

2.1.14 认 识 所 规 定 的 汉 字 , 做 到 认 清 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我要猜出下列字谜,并利用字谜识记本课生字。

(a) 衣裳破了有人补

(b) 一边走,一边翻书

(c) 假一半,真一半

(d) 两人穿皮袄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字谜并指示学生朗读。 2.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字谜谜底。 3. 教师要求学生讲述如何猜到有关生字。

参考答案

(a) 倘 (b) 频 (c) 俱 (d) 彼

课本第 84 页,第 2 项

2.2.6 阅读词语和句子,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课文后,我要联系上下文,说出我的理解。

(a) 第三段课文中,“凄凉的日子”和“摧残”分别指什么?

(b) 课文里有一个可以代替“凄凉”的词语,让我说一说。

(c) 在最后一段课文里,为什么说“橡胶果实爆裂的脆响⋯⋯听来仿佛更加和谐有致、悦耳传神呢!”?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句子。 2.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以上句子。 3. 教师进行分组,要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4. 教师指示学生讲述有关答案。

参考答案

(a) “凄凉的日子”是指胶工因落叶季节而失去收入的日子;“摧残”则有因落叶季节,橡胶汁停产而使胶工蒙受钱财损失的意思。

(b) 惨淡(c) 这句话说明了橡胶果实的爆裂声让作

者产生了愉悦之情,在毫无其他声音影响的夜晚里,果实的爆裂声富于律动感,单从果实爆裂的声音便能在脑海勾勒出果实爆裂的情景。

课本第 84 页,第 3 项

2.3.6 朗 读 教 材 , 感 悟 其 内 容 。 要 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篇章,注意各类音变。

朗读第三和最后一段课文后,我发现橡胶树的落叶与结果对生活在胶林里的人与胶工都有重大的影响,我要根据以下句子说出我的感悟。

Page 4: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6

(a) 提及落叶,胶工就一筹莫展,心坎里就 有阵阵余哀,正如渔夫听到“封港”一 样心惊胆战!(b) 我是热爱这声音的。我想凡是生活在胶 林里的人,也一定热爱这种声音。

教学建议

1.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每组朗读课文的第三和第十段。

2. 教师提问:“提及落叶,胶工就一筹莫展,心坎里就有阵阵余哀,正如渔夫听到“封港”一样心惊胆战!”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 教师要学生思考“我是热爱这声音的。我想凡是生活在胶林里的人,也一定热爱这种声音。”这句话的意思。

参考答案

(a)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无论是渔夫也好,胶工也罢,不能出海捕鱼或割胶这件事,会影响他们的生计。

(b) 这句里的声音指的是橡胶果实爆裂声音。生活在胶林里的人,也一定热爱这种声音,因为这意味橡胶汁正处于丰产期,他们可以开始割胶,生计有了着落。

课本第 84 页,第 4 项

2.6.10 阅读与理解记叙文,主要注意抒情的记叙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情感及了解其表现手法。

课文里有许多描述橡胶树的花朵飘落和果实爆裂声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胶林里。我们分组比一比,看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这些词语。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 教师说明:课文里有描述橡胶树花朵飘

落声和果实爆裂声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胶林里。

3.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各组找出这

些词语。

参考答案

哔噗、沙沙、格落格落。

课本 85 页,第 5 项

5.5.6 通过阅读,认识各种标点符号。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这种声音,多少能带给胶工一些喜讯:落叶的季节已经远去,努力吧,橡胶树正处于丰产时期。那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预告哇!

阅读以上例子,我了解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我

要在下列句子中用一用。

我们听着胶工意味深长的话()落叶的季节()让我们手停口停()多么无奈呀()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句子。

2.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以上句子。

3. 教师要学生说说以上句子用了哪些标点

符号。(冒号、句号、逗号和叹号。)

4. 教师要学生复述冒号、句号、逗号和叹

号的用法。(句号:用在句子末尾;逗

号:用在句子间的停顿;叹号:用在感

叹句末尾;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

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5. 教师要学生在以上句子填上正确的标点

符号。

参考答案

我们听着胶工意味深长的话(:)落叶的季节(,)让我们手停口停(,)多么无奈呀(!)

Page 5: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7

课本第 85 页,第 6 项

3.4.4 针对话题习写段落发表意见,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我们的父母各从事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会面对不景气的局面。当父母的收入减少时,我们身为子女的,应如何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们要针对这个话题发表意见,再写成段落。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假设现在我们的物价高涨,我们正面临经济不景气,我们父母同样也面对不景气的局面。

2. 教师提问:身为子女的,当父母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减轻他们的负担呢?

3.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每组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讨论。

4. 教师指示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段落。

参考答案

当父母有了经济负担,身为子女应该做好的是努力学习,父母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看见子女努力学习了。此外,如果我们能刻苦学习,就不需要额外的补习,这样就不会增加父母的负担。 接着是帮父母做家务,比如煮饭、洗衣服等,让在外劳累的父母回到家可以感受到你的懂事,有时间放松。 除此,应该养成节省的习惯,不必要的消费能免则免,不需要与人攀比。 最后是经常与父母谈心,除了可以了解父母的情况,也能减轻父母的压力,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

课本第 85 页,第 7 项

4.2.6 背诵古诗十首,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诗人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中,描绘山河奇伟壮丽的一面,以象征人民的坚强不屈。我要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古诗挂图。 2. 教师解释:诗歌里的“五千仞岳”是指

山岳的高度很高。“胡尘”则指金国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3. 教师播放古诗光盘。 4. 教师指示学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 5. 教师讲解:三万里长的河终将向东流

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山岳也必定会上触青天。北方中原的遗民在胡人的铁蹄下流尽了泪水,企盼来自南边的朝廷军队收复失地,怎料时间又这样过了一年。

6.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罢官回乡后的作品,流露出作者对北方中原民众的关切、南宋统治集团苟安一处的痛恨以及收复国土的强烈希望。

这 首 诗 的 前 两 句 是 为 下 文 做 铺垫 , 作 者 利 用 一 长 一 高 , 具 体 可 感的磅礴形象,来映射出遗民所遭受的苦痛的长久深重。那时候离北宋灭亡已 过 了 六 十 多 年 , 但 却 迟 迟 未 能 收回 国 土 , 所 以 作 者 在 后 两 句 诗 紧 接着 写 到 , 遗 民 在 等 待 国 家 军 队 救 援的 这 段 长 久 时 间 里 , 因 苦 痛 流 出 的泪 也 已 经 流 尽 , 而 以 “ 胡 尘 ” 作 为 “泪尽”的背景,则说明了这些苦痛都是因金人的入侵而产生的。

然 而 , 就 算 在 如 此 沉 痛 的 境 况下 , 遗 民 依 然 “ 南 望 王 师 ” , 期 盼朝廷的解救,但“又一年”过去了,写出了遗民年复一年等待的无奈,更流露出作者对朝廷偏安政策的失望之情,充分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Page 6: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8

第十二单元

课本第 86 页,第 1 项

1.8.4 针对国外的话题,积极参与讨论,做到态度和语言适当,意见具建设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告称,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保护森林,刻不容缓。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 1972 年把 3 月 21 日列为“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更把这一天定位“植树日”。我要上网看看外国朋友在森林日做了什么,再跟同学讨论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森林。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英文是“World Forest Day”。这个纪念日是于 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1972 年 3 月21 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联合国大会于 2012 年宣布每年的 3 月 21 日为国际森林日,从 2013 年起举办纪念活动。

2. 教师补充:设立国际森林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世界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教师指示学生上网找资料,看看外国朋友在森林日做了什么。

4. 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森林。

5. 教师指示每组发表意见,之后点评。

参考答案

我们认为保护森林的方法有:1. 利用荒废的土地植树。2. 向同学朋友等宣导资源回收、节省用纸

的环保观念。 3. 请政府免费发放小树苗,全民参与森林

建设。

课本第 86 页,第 2 项

1.6.6 说明事理,要求语言简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为了发展,砍伐森林,开辟新土地似乎在所难免。然而,庆幸的是,我国不少地区被政府列为国家公园,仍保留着最原始的森林。为什么要将原始森林保留下来?我要跟同学说明这事情的道理,希望大家更了解原始森林的重要,致力提高身边亲友的环保意识。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森林是空气的净化器,能净化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除此,森林是天然制氧厂、天然的消音器、多种动物的栖息地等。森林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政府将不少地区列为国家公园,以保留最原始的森林。

2. 教师要学生上网找有关“森林的重要性”的资料。

3. 教师要学生与同学说说森林的重要性。 4.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保护自然生态

Page 7: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69

参考答案

(a) 森林除了能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土质外,也有存蓄雨水的功能。

(b)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提供60% 的净洁氧气。

(c) 森林有除尘和过滤污水的作用。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阻挡、过滤和吸附大量的烟灰。

(d) 森林是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是保护野生生物的良好场所。

(e) 森林能调节气候。浓密的树冠能吸收、散射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密集的枝干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且具有巨大的蒸腾作用。

课文:一、那片红树林不能倒下

课本第 87 至 90 页

2.6.11 阅读和理解说明文,主要注意关于事理的说明文,了解内容的主次和说明的顺序。

课文教学建议

1.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展示红树林的图片,然后提问:

“这是什么植物?”(红树)教师再提问:你们知道红树林有什么作用吗? (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3.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一遍。 (b) 教师要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个段落主

要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第三段) (c) 教师提问:课文的哪个段落说明了

红树林的作用。(第四和第五段) 4. (a) 教师指名要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至第

三段。

(b) 教师展示以下句子。

绿油油的红树林默默地守望在岸边,静静地聆听潮水的晚唱。

(c) 教师提问: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句子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红树林守护着海岸的情景。)

(d) 教师要学生找出形容“丹绒比艾处于亚洲大陆最南端位置”的词句。(天之涯,海之角)

(e) 教师提问:什么原因促使丹绒比艾给人幽秘神奇的感觉?(因为丹绒比艾的红树林是靠海而生,涨潮的时候,是看不见的,直到退潮时,才会出现,因此给人幽秘神奇的感觉。)

(f ) 教师要学生说说红树林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红树林的枝茎和花朵都是红色的,因此被称为红树林)

(g) 教师要学生根据课文第三段,简介红树林。(红树林是以胎生繁殖的,种子先在树上发芽,然后飘落在地,扎根于土。)

5. (a) 教师要学生朗读课文第四和第五段。

(b) 教师要学生找出用来称呼红树林的词语。(海上的森林、海岸卫士)

(c) 教师提问:为何红树林是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的一大功臣?(因为红树林为林内和附近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发育、生长、栖息的场所。它大量的凋落物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d) 教师解释:第五段中“瘠薄”的意思是“不肥沃”。

(e) 教师要学生说说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的原因。(因为红树林的根抓紧泥地土壤,这些互相纠缠的根部,形成一个能够抵御狂风恶浪,防止海水蚕食海岸的整体。)

6. (a) 教师指示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第六至第八段。

Page 8: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0

(b) 教师提问:第六至第八段主要说些什么?(第六至第八段主要说明红树林面对的危机。)

(c) 教师解释:“危言耸听”是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震惊、害怕。

(d) 教师要学生思考为何丹绒比艾从地图上完全消失,并不是一件危言耸听的事。(因为过度的开发以及填土工程,促使红树林的生长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红树大量地消失,导致海水侵蚀陆地,水土流失,海岸线的面积逐渐往陆地缩小。马来半岛和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已渐渐由丹绒比艾向西转移。如果没有红树林防御海水的侵蚀,丹绒比艾完全在地图上消失是有可能的。)

7.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最后两段课文。 (b) 教师提问:课文第九段主要说明了

什么?(主要说明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c) 教师解释:“渚清沙白”和“渔舟晚唱”的意思。(“渚清沙白”是指水中的小块 陆地,水清沙白; “渔舟晚唱”则是指傍晚时分,歌声从纷纷归航的渔舟中传出的情景。)

8. 识字教学 (a) 字谜 i. 茎:荒径无人烟,杂草生上边。 ii. 衡:一条小鱼大尾巴,一个行

字分两边。 iii. 壤:土边一件衣,中装两口井。 iv. 纠:给的一半,收的一半。 (b) 奇特联想 i. 萌:草生日月上。

课本第 90 页,第 1 项

2.8.3 默读教材,能理解文章大意,每分钟不少于 200 字。

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二段后,我能说出丹绒比艾的特色。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二段。 2. 教师要学生说出丹绒比艾的特色。

参考答案

以下为丹绒比艾的特色:(a) 位于亚洲大陆最南端的一个点。(b) 保留了一整片珍贵的红树林。(c) 红树林潮涨而隐,潮退而现。

课本第 91 页,第 2 项

2.3.6 朗读教材,感悟其内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篇章,注意各类音变。

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段。在朗读时,我要注意以下词语的音变。

采取 土壤 海水 种子 可以 场所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段。 2. 教师展示以上词语卡,指示学生朗读,

并要学生注意以上词语的音变。

参考答案

(a) 采取(cçi q∑)的“采”要变读成第二声。

(b) 土壤(t∑ rçng)的“土”要变读成第二声。

(c) 海水(hçi shu˚)的“海”要变读成成第二声。

(d) 种子(zhœng z i)的“子”要读轻声。

(e) 可以(k© y˚)的“可”要变读成第二声。

(f ) 场所(chçng suœ)的“场”要变读成第二声。

Page 9: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1

课本第 91 页,第 3 项

2.2.6 阅读词语和句子,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6.3 通过阅读,认识“引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文章表达中的效果

(a) 丹绒比艾从地图上完全消失,并非危言

耸听。

读了课文后,我能理解“危言耸听”的意思,并能体会这个词句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b) 课文中引用了刘克襄的《红树林的流亡》,我要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并体会其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1.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每组朗读以上句子。

2. 教师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危言耸听”的意思。

3. 教师提问:“危言耸听”在这个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强调且突出了红树林面临的危机。)

4.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刘克襄的《红树林的流亡》。

5.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消波块”是指在海岸或河堤边放置的大块水泥块。

6. 教师要学生说说这首诗在课文中表达的效果。

参考答案

(a) 危言耸听是指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震惊、害怕。在这个句子中,则有“丹绒比艾的消失,不是随口胡说的,不是吓人”的意思。作者通过用“并非危言耸听”来强调红树林正面临的危机。

(b) 这首诗主要说明了红树林面临的危机,以前红树很容易找到地方生长,但是现在生长空间越来越狭窄,环境也受到了污染,导致幼苗被迫“流亡”。 “流亡”在整首诗中可说是关键词, “流亡”二字,生动地描绘了红树要寻找栖息地的困难。这首诗在课文中,强化了目前红树林正逐渐面临消失的危机

课本第 91 页,第 4 项

3.5.6 搜集及处理自然环境变化的资料,以图文或多媒体的方式作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面临严重的破坏。我要通过翻阅图书、向他人咨询或上网搜集有关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然后以图文或多媒体的方式作报告。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包括了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等

2. 教师补充: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面临严重的破坏。

3. 教师指示学生上网搜寻有关自然环境变化的资料。

4. 教师指示学生用图文方式作报告。

参考答案

现象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温度升高 • 导致热带海洋温度升高,西太平洋地区生成台风的概率增加。

• 导致更频繁、更大范围的森林火灾发生,造成空气恶化,氧气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地球上现有的森林覆盖面积。

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

• 面临冰川融化所致的洪水爆发风险增大。

• 影响非洲萨赫勒的某些地区,气候偏暖或偏干;导致农作物生长期的缩短,对农作物产生了有害影响。

• 导致海平面升高,造成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的损失,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破坏。

Page 10: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2

课本第 91 页,第 5 项

3.2.4 使用毛笔临摹名家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以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各有不同的写法。我会以正确的笔画写中楷。

教学建议

1. 教师要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左中右结构的字。

2. 教师说明:不同左中右结构的字,有不同的写法。例如“糊”字三个部件都是均等的,“衡”字三个部件是有些不一样的,中间的部分占的位置较大。所以我们写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3. 教师指示学生用毛笔临摹“仰、附、糊、衡”字。

4. 教师将写得好的作品贴堂。

课本第 92 页,第 6 项

4.4.6 分 享 阅 读 心 得 。 针 对 所 阅 读 的 材料,找出话题,与人分享交流。

我想和同学分享刘克襄的《大树之歌》,让大家更能体会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阅读刘克襄的《大树之歌》。

2. 教师说明:阅读这篇文章时,注意植物对人类有何贡献。

3. 教师指名要学生出来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

Page 11: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3

第十三单元

课本第 96 页,第 1 项

1.3.6 听读与理解各类体裁的篇章,主要注意推理故事,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给我们最多爱的人,莫过于我们的父母了。从我们呱呱坠地起,他们就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聆听了《不肯吃饭的孩子》,我要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我理解了什么道理。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将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对他们予取予求,很少关心他们。我们会将爱放在友谊上,帮助朋友多于帮助父母,我们似乎还忘了耐着性子去了解、理解父母,忘了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如何花时间一件一件教会我们如何吃、如何穿,如何走,如何洗澡,哄我们入睡,帮我们洗衣做饭。所以,请好好善待你们的父母。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一则讲述儿子如何疼惜自己父亲的故事,希望你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2. 教师说明:在听故事的时候,也请你们在纸上记录故事的要点。

3. 教师播放听读光盘,并要学生仔细聆听。

4. 教师指名要学生出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从故事中理解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主要内容一个智能不足的孩子,因腿部受伤入住医院,他的父亲留守医院照顾他。他却忽然节食了,无论父亲怎么哄他,他都只肯吃

一两口青菜,父亲只好将他剩下的饭菜都吃了。两天后,担忧的父亲向平日照顾他的修女求助。修女想到了一个可能,这孩子担心父亲太穷,买不起东西吃,因此用节食的方法,让父亲吃个痛快。于是修女买了两个便当,一个给他的父亲,一个给自己。他们一开动,这孩子立刻吃完医院送来的食物,还请求修女再买盒便当让他饱餐一顿。二、 我读了这故事,觉得非常感动,因为故事中的小孩是个智商不高的小孩,但是却懂得疼爱自己的父母。

课本第 96 页,第 2 项

1.6.6 说明事理,要求语言简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我的朋友认为孝顺父母的方式不外是关心、尊重他们,或者是长大后奉养他们。我认为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及努力学习也是孝顺的行为,我要向他说明我的理由。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你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2. 教师假设以下情况。

你的朋友威民认为孝顺父母的方式不外是关心、尊重他们,或者是长大后奉养他们。你不认同这看法,你认为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努力学习也是孝顺的行为。

3.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以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说服者,一人扮演威民。

4.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亲情无价

Page 12: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4

参考答案

(a) 威民,我认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操心,也是孝顺父母的行为。父母赐给我们身体发肤,他们把我们当作珍宝,如果我们生病、受伤,父母会多忧虑、伤心哪!

(b) 威民,我觉得努力读书也能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希望子女学业优秀,将来能发挥所长,拥有美好的生活。

(c) 威民,我认为注重饮食健康,远离危险的地方,确保自身的安全也是孝顺父母的行为,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喜乐地活着。

课文一、金色的脚印

课本第 97 至 100 页

2.5.6 阅读与理解故事,主要注意推理故事,了解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领会其教育意义。

课文教学建议

1. 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读懂课

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 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 4. 教师说明:在文学作品中,狐狸常成为

狡猾的代名词,可是在日本作家椋鸠十的笔下,狐狸又变成了怎样的形象呢?等会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课文,看看课文里的狐狸有着怎么样的形象。

5. 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然后提问:为什么课题叫金色的脚印?(“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

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

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

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

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

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接

受学生合理的答案。)

6. (a) 教师指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整体

感知课文意义。

(b) 教师提醒:在朗读的时候,要边读

边想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

果。此外,要注意课文中的好词和

优美的句子。

(c) 教师指名要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说了

什么?(课文讲述一只小狐狸被

捉,正太郎十分同情,却意外发现

老狐狸想方设法地在救小狐狸,因

此他决定为它们投送食物,并在旁

守候,获得正太郎帮助的狐狸们,

与正太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

在正太郎摔下悬崖昏迷时,老狐狸

救了他,正太郎最终让小狐狸一家

团聚。)    

(d) 教师提醒:课文的第二段中,“露

出”的“露”,要读成 l≈,“孤零

零”的“零”要读成“l∆ng”。

(e) 教师要学生说说课文里有哪些佳

句。(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

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

坐在院子里,仰起脖子嗥叫着。/

接受学生其他答案。)

(f ) 教师说明:课文里有许多佳句,我

们要记得这些佳句,这样写作文的

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7. (a) 教师要学生思考以下句子。

只见一只老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

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

只哆哆嗦嗦的鸡。秋田狗猛地扑

过去,老狐狸迅速转身逃跑了。

秋 田 狗 向 黑 暗 中 追 击 , 不 大 工

夫,狗叫声就远了。

Page 13: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5

(b) 教师提问:为什么老狐狸会有以上行为?(这只老狐狸是为了给另外一只老狐狸创造机会去救小狐狸,它甘愿冒危险去引开狗,源于它对孩子深深的爱。)

(c) 教师要学生讨论为什么老狐狸在猎狗即将赶到时不马上走开,反而又回头对小狐狸看了又看?(这说明老狐狸对小狐狸深切的爱。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性命。)

(d) 教师展示以下句子。

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

比,毛色暗淡,可能是由于惦记

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

(e) 教师提问:哪个词语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两只老狐狸会消瘦?老狐狸仅仅是因为惦记而消瘦吗?这个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毛色暗淡”和“明显消瘦”这两个词语让我感受最深,我觉得老狐狸不仅仅是惦记而消瘦,还有因为救小狐狸心切而顾不上觅食,所以饥饿而消瘦。作者抓住了老狐狸外貌上的变化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

8. (a) 教师说明:刚才我们是站在老狐狸的视角上来探究它对小狐狸的爱,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正太郎对动物的爱。

(b) 教师提问:从这个句子“正太郎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哪!”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正太郎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句子可以看出正太郎非常善良、关心弱势群体,会站在小狐狸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说明他是非常有爱心的好孩子。)

(c) 教师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句子证明正太郎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好孩子。(正太郎决定给饿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

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

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

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

(d) 教师要学生思考为何“正太郎把小

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

里把它放了。”(正太郎和小狐狸

相处了很长时间,有了很深厚的感

情。可是,小狐狸最适合生活的地

方是森林,所以正太郎放弃了自己

的欢乐,让小狐狸去和爸爸妈妈团

聚,这是对小狐狸更深的爱,也是

对小狐狸应尽的一份责任。)

9. (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看狐狸一家

和正太郎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变

化。

(b) 教师提问:起先,老狐狸对正太郎

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个句子可以

证明这点?(开始的时候,老狐狸

对正太郎是警戒的,从正太郎发现

地板下面的老狐狸时,老狐狸的眼

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瞪了他一会儿

可以证明。)

(c) 教师展示以下句子,然后指示学生

朗读。

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

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

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

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

踱去。

(d) 教师提问:以上句子中“舔”说明

了什么?(在人们印象里,狐狸是

非常狡猾的,但是现在居然和人们

和睦相处,句子中的“舔”说明了

老狐狸非常信任正太郎。)

(e) 教师要学生找出课文中显示老狐狸

知恩图报的句子。(不知过了多长

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

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 中看见一

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

另一只狐狸则蹲在他的胸脯上,温

暖着他的身体。)

Page 14: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6

10. 教师总结:动物是可爱而友好的,也像人般拥有感情。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露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11. 识字教学 (a) 字谜 i. 惕: 用心交易。 (b) 奇特联想 i. 拴: 才安全。

课本第 101 页,第 1 项

2.2.6 阅读词语和句子,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列词句后,我要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的理解。

(a)“秋田狗猛地扑过去,老狐狸迅速转身逃跑了。秋田狗向黑暗中追去。不大工

夫,狗叫声就远了。”句子中“不大工夫”的含义是什么?

(b)“‘大概是觉得救不出小狐狸,死心了吧。不如早点儿给小狐狸解开铁链子,这个样子真可怜。’正太郎想。”课文第六段中的哪个词语,能贴切反映出老狐狸死心的原因?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句卡,然后指示学生朗读。

2. 教师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大工夫”的意思。

3.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第六段,然后在这段落中找出能反映老狐狸死心的原因的词语。

参考答案

(a) “不大”在这里表示程度不深,“不大工夫”则有不费时间和精力的意思,这里作“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b) 徒劳。

课本第 101 页,第 2 项

2.5.6 阅读与理解故事,主要注意推理故事,了解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领会其教育意义。

我按照课文内容说一说以下事项。

(a) 狐狸父母千方百计营救小狐狸过程的重 点。(b) 狐狸父母的举动让我领会了什么?(c) 小狐狸让安田先生带走后,正太郎说

“必须把小狐狸还给它的父母”,说明了他有怎样的心态?

(d) 在最后的段落中,“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象征什么?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 2. 教师将学生分组,讨论第 2 项的问题。 3. 教师要每组学生委派代表出来报告讨论

结果。 4. 教师点评。

参考答案

(a) 狐狸妈妈先用牙齿拼命咬,当狐狸妈妈知道是徒劳的后,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后来,狐狸父母在地板下做窝,以照顾小狐狸。狐狸父母想咬断拴铁链的木桩以救出小狐狸。

(b) 狐狸父母的举动,让我体会到父爱母爱的伟大,他们为了孩子,不惜作出许多牺牲。

(c) 小狐狸让安田先生带走后,正太郎说“必须把小狐狸还给它的父母”,说明了正太郎具有爱护动物的善良心态。

(d) 在最后的段落中,“狐狸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象征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象征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Page 15: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7

课本第 102 页,第 3 项

5.3.12 通过阅读,辨析词义,能正确地应用各类词语。

阅读下列句子后,我能辨析“分明”和“蒙 ”的含义,然后用它们说几句话。

(a) 这天中午,正太郎漫不经心地走到小狐狸的窝旁,忽然听见喀嚓一声。周围什么也没有,湿漉漉的地面上,却分明印着狐狸的脚印。

(b) 他费力地睁开眼睛, 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则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句卡,然后指示学生朗读以上句子。

2. 教师要学生说说“分明”和“蒙 ”的意思。

3. 教师要学生用“分明”和“蒙 ”说几句话。

参考答案

(a) “分明”的意思是“显然的”。我分明看到文华走到这里来,你怎么说没有呢?

(b) “蒙 ”的意思是“形容两眼半睁半闭,视觉模糊不清的样子”。他睡觉的时候,蒙 中看见父亲替他盖被子。

课本第 102 页,第 4 项

3.6.3 习 写 记 叙 文 , 能 适 当 地 描 写 和 抒情,做到语句通顺,记叙清楚,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有创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不如意时,他们支持、鼓励我们;我们有了小成就,他们不但比我们欣喜,还引以为荣。这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们以“从一件小事感受了父母的爱”为主题,自拟题目,习写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读了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

想?

2. 教师说明: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

爱。父母忙碌地为我们张罗一切,都只

为了一个目标——希望孩子能平安快乐

地成长。

3. 教师要学生想想,他们的父母曾做过什

么事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

4. 教师要学生将这件事写下来。

5. 教师提醒:写的时候,要写事情的经

过、结果和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父母的爱

很多时候,爱就像那天空划过的飞鸟——时常到来而又不留痕迹。 那是一个天色昏暗的傍晚,窗外狂风大作,我打扫完教室后,便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 “轰隆”,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紧接着大雨倾盆而至。我心中暗叫不好,把衣服往头上一披就向外冲,刚到校门,两个熟悉的身影闪入眼帘——是爸爸,还有妈妈,可他们两个人手里都只有一把伞。 妈妈笑了笑对我说:“我和你爸都是直接从办公室里过来的,没多带伞,我俩共用一把吧。” “不行,雨太大了,如果两个人共用一把雨伞,会被雨打湿,我这把伞给诗豪。”爸爸说着忙把伞伸过来。 “我可不希望爸爸为了我被雨淋湿呢!妈妈身体比较弱,我还是和爸爸共用一把雨伞吧。”说完,我便跳到爸爸的伞下,爸爸一手举着伞,一手搂住我的肩,无奈地和妈妈相视而笑。 我们就这样,三人两伞隐没在水雾之中,那一刻的我,尝到了父母满满的幸福。父母的爱就像甜甜的蜂蜜,一滴一滴地汇拢成幸福。

Page 16: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8

课本第 102 页,第 5 项

4.2.6 背诵古诗十首,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这首著名古诗中,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的曲曲折折和源远流长。我要背诵这首诗,并想象黄河的雄伟气势。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古诗挂图。 2. 教师解释:“浪淘沙”原为唐代民间的

曲名,被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所用,后又成为词牌名。诗歌里的“九曲”是指 “形容河流有许多曲折处”九,在古代表示多数。“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喻为牛郎织女,两人结为夫妇,住在银河两端,每年可相会一次。

3. 教师播放古诗光盘。 4. 教师指示学生背诵《浪淘沙》。 5. 教师讲解:弯弯曲曲的黄河卷着万里泥

沙,大风荡起波浪,波浪冲着泥沙, 仿佛来自遥远的天边。如今沿着黄河直到银河去,一起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6.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浪淘沙》组诗共九首,这是第一首,是诗人刘禹锡被贬夔州时所作。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诗,与许多诗人描写黄河的名篇一样,诗人在首两句也着力于描写黄河的壮阔气势。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黄河的无数弯曲,席卷万里黄沙的景象一句道出,给予极大的冲击,让读者仿佛身历其境。而第二句的“自天涯”也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很有神韵。面对这样磅礴的景象,诗人展开想象,借用了汉代张骞为武帝寻找黄河源头遇见牛郎织女的典故,不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也为这首诗增添了一层神话色彩。诗人表示要迎着风浪,顶着黄沙,逆流而上,到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家中做客,如此具有浪漫色彩的想象,使作品有别于前人描写黄河的诗句,也充分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积极乐观的情绪,及不畏艰险的精神。

Page 17: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79

第十四单元

涓涓细流汇江海

课本第 103 页,第 1 项

1.2.6 在各种正式场合聆听和理解讲话,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其重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物质文明,

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以致国民

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件小事,也可以归纳为

“文明行为”吗?《文明,从小事做起》是多么

吸引我的讲题。我要边听边记边想,抓住演讲的

重点,再跟同学分享我的体会。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今天我们要听一个与文明有

关的讲话——《文明,从小事做起》。

2. 教师补充:文明如何从小事做起呢,请

大家边听边记录演讲的重点。

3. 教师指名要学生出来与大家分享演讲的

内容重点,然后教师点评。

参考答案

内容重点:

文明,应从三方面做起:第一、语言文明,有礼貌的言语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温馨。第二、行为文明。我们应该注重仪容,确保仪容得体整洁。我们也应该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第三、心灵文明,就是心中有慈悲、有智慧,如宽恕别人的过失,发现别人的亮点等。

我的体会:

文明一点儿也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得到。

课本第 103 页,第 2 项

1.7.15 在日常交谈中提出问题,请对方针对事和物作出评估,要求能正确地应用疑问代词,以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有礼貌地发问。

一句简简单单的“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就可以让周围的人倍感温馨,体现文明行为。然而,我们往往因为忽略这些小小的细节,而与文明的距离越来越远。我要提出问题,让师长或同学评估班上同学日常的言行举止,看看是否符合“文明礼仪”。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生活上,我们常常忽略生活的小细节,比如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忘了说谢谢。如果我们多注意一些小细节,身边的人会倍感温馨。

2.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学生针对班上同学日常的言行举止提出问题,另一位同学则针对问题作出评估,看看是否符合“文明礼仪”。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参考答案

(a) 文光,你认为国刚每天上课都迟到,这行为是否符合文明礼仪,为什么你会如此认为?

评估:偶尔难免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因素而造成迟到,但是我认为经常性的迟到,就不符合文明礼仪。上课迟到不但会扰乱上课的秩序,还会分散同学的注意力,影响上课情绪。

(b) 明丽,班上的同学文文看到老师都会问好,你认为她的作法是否符合文明礼仪?为什么?

Page 18: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0

评估: 我很赞赏文文,因为对迎面而来的人微笑问好,除了能让人获取一份尊重而倍感温馨外,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交流。

(c) 每次,我帮了赞盛,他都不会道谢,你认为他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

评估: 我认为赞盛的行为不正确,因为道谢是基本的礼貌,对人道谢,能让人感受到你对他的珍惜与重视。

课文:一、注重细节,无往不利

课本第 104 至 106 页

2.7.4 阅读与理解私函和讲稿,了解其内容、格式和功用。

课文教学建议

1. 教师要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板书课题“注重细节,无往不利”

然后提问:这课题让你们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 3. (a) 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 (b) 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带领我们走上

成功之路的是什么?(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小步。”)

(c) 教师说明:这段主要为下文的论点“注重细节,无往不利”作导入。

4.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至第四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老子的话主要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做起,做事就必须从细节入手。)

(c) 教师要学生从第四段中,找出例子来支持“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观点。(财务人员填写报表,如果不小心,填错了一个数字,可能整张报表都要重填,如果填完没有核对,把错误

的报表交给客户或其他机构,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

5. (a) 教师指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第五和第六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学生注重细节,有什么好处?(学生注重细节能循序渐进地培养本身的逻辑能力。)

(c) 教师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循序渐进的意思。(学习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d) 教师要学生思考,公司不聘请那个年轻人主要原因是什么。(因为人事部经理认为他轻浮。)

6. (a)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第七和第八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第七段主要说些什

么。(注重细节,是成就大事业的必要条件。)

(c) 教师要学生找出第七段中的成语, 并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a. 万贯家财:古代用绳索穿钱 , 1 贯 = 1 000 文,表示钱很多,用

于形容十分富有;b. 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c.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或没学问;d.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e.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

7. (a) 教师要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的第九段。 (b) 教师要学生分析这段的主要内容。

(为注重细节作出总结,并再次强调细节是成就一个人的关键。)

8. 识字教学 (a) 奇特联想 i. 析:一斤木。 (b) 字谜 i. 囊:十张口,一个盖,哭头衣

尾中间井。 ii. 讽:风言风语。

课本第 107 页,第 1 项

2.1.14 认识所规定的汉字,做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1.16 应用所认识的汉字构成词语。

Page 19: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1

我要借助我学过的汉字,记住以下生字的字形,然后运用这些生字构成词语。

析 折 彬 林讽 疯吝 齐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学生以上生字。 2. 教师要学生朗读以上生字。 3. 教师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生字或者其他方

法,记得以上字形。 4. 教师要学生利用这些生字构成词语

参考答案

一、(a) 析: 一斤木。 折: 手重一斤。(b) 吝: 文人的口。 齐: 挤掉手了。(c) 讽: 风言风语。 疯: 风生病了。(d) 彬: 两根木,三把刀。 林: 双木林。二、(a) 析: 析疑、分析、剖析 折: 折磨、折腾(b) 吝: 吝啬、吝惜 齐: 齐步走、齐全、齐声、齐心、整

齐(c) 讽: 讽刺、嘲讽、冷嘲热讽 疯: 疯狂、疯人院、疯子(d) 彬: 彬彬有礼、文质彬彬 林: 林立、林林总总、森林、树林、

竹林

课本第 107 和 108 页,第 2 和第 3 项

2.7.4 阅读与理解私函和讲稿,了解其内容、格式和功用。

2. (a) 我要默读课文,然后说出讲稿的格式。 (b) 讲稿的正文一般上会结合例子,把要表

达的观点写清楚。我要说一说课文正文

采用了什么例子,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段落 采用的例子 表达的观点

第四段 财务人员填写支票或报表,态度⋯⋯

做事不细心, 可能⋯⋯

第五段 学 生 做 功 课 应 该⋯⋯

注重细节的学生往往能 ⋯⋯

⋯⋯ ⋯⋯ ⋯⋯

教学建议

1. 教师要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出演讲的格式。

2.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的第四至第六段 3. 教师要学生说说课文采用了什么例子,

表达了怎么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a) 开头: 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 的称呼。

正文: 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 清楚。

结尾: 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b) 段落 采用的例子 表达的观点

第四段 财务人员填写支票或报表,态度必须认真。

做事不细心, 导致必须重新填 写 整 张 报表。如果将错误的报表交给客户或者其他机构,可能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

第五段 学生做功课应 该 在 每个细节下功夫。

注重细节能循序渐进地培养本身的逻辑能力。

第六段 青年在面试的时候显得轻浮。

轻浮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不获录取。

Page 20: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2

课本第 108 页,第 4 项

5.6.3 通过阅读,认识“引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文章表达中的效果。

我要朗读本课第八段,说一说文中引用的俗语在文章表达中的效果。

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不就道出了我们得把话说好、把事情的细节说清楚的重要吗?

教学建议

1.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每组朗读课文的第八段。

2. 教师要学生说说“一句话使笑,也能使人跳”的意思。(懂得说话之道的人,便能避开伤人的恶语,说的话让人如沐春风,感到温暖。不懂说话之道的人,可能就会开口伤人,或让人暴跳如雷、气急败坏。)

3. 教师提问:这句俗语在这个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句俗语在这个句子里起了让文句变得简洁凝练而且形象生动的作用,让人在读的同时,能在脑海中浮现具体的形象,增添感染力。

课本第 108 页,第 5 项

3.4.4 针对话题习写段落发表意见,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我们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在别人心中是大事。“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的说法是十分有根据的。我要以这俗语为话题,发表意见,书写段落。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我们常说“口说好话,如口吐莲花;口说坏话,如口吐毒蛇。”

2. 教师补充:一些我们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在别人心中是大事,因此我们在与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3. 教师要学生针对“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发表看法和意见。

4. 教师要学生将看法和意见书写成段落。

参考答案

“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在说话之前,我们应该考虑清楚再开口,以免因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他人。 我们应该谨记说话艺术的教条: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当我们和同学交谈时,应该将焦点放在同学的优点上,适时地用赞美来营造和谐的气氛。除此,如果能时刻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多说鼓励的话语,就能减少伤人的批评。 “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说话时要有“口德”,以避免让自己冲口说出恶意的话语,并且学习如何适时地说出一句“得体的话”以及如何打住一句“不该说的话”。

课本第 108 和 109 页,第 6 项

4.3.6 集体诵读,做到语音正确,语调恰当,表现生动自然而有感情,并能发挥合作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注意细节,感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丽景致?《喜鹊》是一篇优 的散文,作者观察入微,精心描绘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感受“细节之 ”。我要跟同学投入感情,发挥合作精神,集体诵读这篇散文。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诵读《喜鹊》。 2. 教师提示:诵读的时候要投入感情,以

感受“细节之美”。

Page 21: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3

第十五单元

明察秋毫

课本第 114 页,第 2 项

1.7.14 在日常交谈中,使用礼貌语言表达认同或不满,做到态度有礼,措辞得体。

一些同学认为弟妹年纪还小,偶尔有行为上的错误,只要知错能改,就应当原谅他们。我也有同感,我要使用礼貌语言,向他们表示认同。

教学建议

1. 教师说明: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明了人不是天生就拥有完美德行的,谁又没有犯过错误呢?因此,我们不应该严苛地对待犯错的人,只要他知错能改,我们就应该原谅他。

2. 教师提问:假设你们都有弟弟妹妹,你们是否认同“弟妹年纪还小,偶尔有行为上的错误,只要知错能改,就应当原谅他们”的观点?

3. 教师要学生使用礼貌语言表示认同。

参考答案

(a) 我认同如果弟弟做错事情,只要他知错能改,我们就应该原谅他,因为弟弟的年纪还小,还不懂分辨是非对错

(b) 我认同要原谅知错能改的妹妹,因为人不是圣人,谁能无过。

(c) 我认同要原谅弟弟和妹妹,因为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课文:一、郁金香与珍珠

课本第 115 至 118 页

2.5.6 阅读与理解故事,主要注意推理故事,了解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领会其教育意义。

课本第 114 页,第 1 项

1.3.6 听读与理解各类体裁的篇章,主要注意推理故事,能边听边记边想,抓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聆听《谁偷了邮票》这篇推理故事时,我要边听边记,然后根据下列图表,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看推理故事吗? (学生自由作答。) 2. 教师说明: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则推理

故事吧。 3. 教师播放光盘。 4. 教师指示学生聆听。 5. 教师指名要学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

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主要内容:

有价值连城的邮票主人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用了“做贼喊捉贼”的方法,但是逃不过警探精准的推理。

中心思想:

诚实是每个人应有的良好品性,贪婪欺诈的行径无法逃脱人们雪亮的眼睛。

+ + =主要内容

事情的重点

结果主要人物

+ =领会:写作目的

中心思想

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Page 22: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4

课文教学建议

1. 教师要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展示郁金香的图片,然后提问:

“ 这是什么植物?”(郁金香)

3. 教师说明:今天我们要看的课文是篇与

郁金香有关的推理故事。

4. (a) 教师要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第一至第

六段。

(b) 教师提问:课文的第一段说明了什

么?(课文的第一段说明了郁金香

的特征。)

(c) 教师再提问:当私家侦探萨姆逊抵

达推理小说作者霍尔曼的家时,看

到了什么?(霍尔曼送警察出门,

门前的巡逻车已经发动了。)

(d) 教师要学生思考,当一个人的家出

现警察和巡逻车,这表示了什么?

(这表示家里出事了。)

(e) 教师要学生说说溜门贼的意思。

(乘人不备进入住宅行窃的贼。)

5. (a) 教师要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七至

第十一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这几个段落主要说

明什么。(这几个段落主要说明溜

门贼如何入户偷东西和霍尔曼的损

失。)

6. (a) 教师要学生分角色朗读第十二至第

十五段。

(b) 教师提问:为什么霍尔曼认为作案

的溜门贼是个老手呢?(因为歹徒

连一个指纹也没留下,让刑警一无

所获,证明作案手法精练,不是新

手。)

7. (a) 教师要学生朗读课文第十六至第二

十一段。

(b) 教师要学生说说,从这几个段落

中,可以看出萨姆逊是个怎样的

人,并举例证明。(细心,他发现

了一株黄色郁金香的花瓣中,有一

颗白色珍珠。)

8. (a) 教师要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十二至第二十五段。

(b) 教师要学生说一说“鬼鬼祟祟”的意思。(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c) 教师指名要学生作出“窥视”的动作,以理解这词的意思。

9. (a) 教师要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两段。 (b)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罪犯是汉斯

还是安德鲁?为什么你们这样说? (罪犯人是汉斯。珍珠掉在郁金香花瓣里就是证据。因为开花不久的郁金香,其花瓣会在天黑后合上。被盗的珍珠能掉在花瓣中间,这就说明作案时间是在花瓣未合上之前,即中午,而非花瓣合上后的晚间十点钟。但是要注意,假如是即将凋萎的郁金香,那么即使到了晚上,花瓣也不会闭合,就无法推断谁是犯罪人了。)

10. 识字教学 (a) 奇特联想 i. 栋: 东边的木。 ii. 窃: 穴中动刀切。 iii. 董: 草很重。 iv. 坛: 土伴云。 (b) 字谜 i. 刑: 开刀问斩。 ii. 甥: 生男孩。 iii. 侧: 人爱宝贝,见刀就退;退

到一边,从旁就位。

课本第 119 页,第 1 项

2.1.14 认 识 所 规 定 的 汉 字 , 做 到 认 清 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4.6.4 根据课题习写顺口溜。注意内容有趣,通顺上口的特色。

我们要利用本课生字,习写顺口溜。大家一同分

享,看谁的顺口溜生动有趣,通顺上口,还能帮

助我们有效地识记生字。

Page 23: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5

窃 穴字头,切字底,窃贼盗窃金子。

董 懂字丢心成了老古董。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习写顺口溜。

参考答案

(a) 栋: 东边的木,建成一栋栋房子。(b) 赌: 宝贝者,何物也?争输赢,比胜

负。 (c) 刑: 开刀问斩,让人害怕。(d) 甥: 阿姨生男孩,外甥也。(e) 侧: 人爱宝贝,见刀就退;退到一

边,从旁就位。(f ) 锋: 烽火散尽见真金,成了锋利。(g) 匕: 七字如若不出头,就成锋利的匕

首。(h) 歹: 除夕以后是初一,怎么会变歹徒

呢?(i) 窃: 穴中动刀切,把东西给偷了。(j) 坛: 培育一半,文坛无名。

课本第 119 页,第 2 项

2.5.6 阅读与理解故事,主要注意推理故事,了解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领会其教育意义。

阅读了课文,我要根据下列事项说一说。

(a) 在推论谁是罪犯的过程中,私人侦探萨姆逊与推理作家霍尔曼相比,有什么优势?文中的哪个文句显示了这个优势?

(b) 这个优势得再配合萨姆逊的什么条件,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

(c) 读了课文倒数第二段,我理解了霍尔曼的品格特质,我要说给大家听。接着,我要根据内容推想私人侦探萨姆逊及嫌疑犯汉斯的性格及处事态度。

(d) 我领会了什么教育意义?谁是我学习的对象?

教学建议

1.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课文。 2. 教师将学生分组,以讨论以上问题。 3. 教师指示每组委派代表报告讨论结果。 4. 教师点评。

参考答案

(a) 私 人 侦 探 萨 姆 逊 理 解 郁 金 香 的 习性。“‘开花不久的郁金香,一到天黑后花瓣就会合上,但将要凋萎的花,即使到了晚上花瓣也合不上⋯⋯’私人侦探萨姆逊伸伸懒腰,合上《植物的特性》这本书。” 这段文句显示了这个优势。

(b) 这个优势得再配合萨姆逊仔细观察事物的细节及变化,并能做出联想的条件, 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c) 霍尔曼有点儿爱面子。汉斯是个聪明但粗心的人,他知道该如何行窃,但却百密一疏。私人侦探萨姆逊是个细心且擅于观察的人。他发现了郁金香里的珍珠,最后成功破了案。

(d) 从这课文中,我领会了做事擅于观察及细心就能发现事情真相的道理。霍尔曼是我学习的对象。

课本第 119 页,第 3 项

2.2.6 阅读词语和句子,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了下列句子,我要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目睹”和“有力”的意思。

(a) 当 他 来 到 阿 姆 斯 特 丹 郊 外 的 一 栋 住 宅,刚好目睹霍尔曼正在送警察出门,门前停着的巡逻车已经发动了。

(b) 现场勘查中,刑警们是否发现了什么 有力的证据?

教学建议

1. 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指示每组朗读以上句子。

Page 24: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6

2. 教师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目睹”和“有力”的意思。

参考答案

(a) 目睹的意思是“亲眼看见”。(b) 有力的意思是“分量重”“重要”。

课本第 120 页,第 4 项

5.2.6 在说话和朗读时,着重“轻声”与 “儿化”,做到语音标准。

朗读课文时,我能把以下带点词语读得标准。

“哪儿、哪儿⋯⋯”霍尔曼也凑过来看那

枝花朵。“看来这是勘查人员的遗漏哇。”“你知道这花儿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教学建议

1. 教师展示以上句卡。 2. 教师指示学生朗读以上句子。 3. 教师说明:第一个句子的“哪儿”和第

三个句子的“花儿”要读成儿化。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要把后面的 “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

4. 教师解释:以“哪”和“花”为例,儿化处理时,它们的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即可,即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儿便可以。

5. 教 师 补 充 : 第 二 个 句 子 的 “ 哇 ” ,是“啊”的音变。

课本第 120 页,第 5 项

3.2.4 使用毛笔临摹名家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下列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各有不同的写法。我会以正确的笔画写中楷。

教学建议

1.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左上包围结构的字。

2. 教师说明:不同左上包围结构的字,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布”字和“疾”的左上部件所占的位置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写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3. 教师指示学生用毛笔临摹“布、局、座、疾”字。

4. 教师将写得好的作品贴堂。

课本第 120 页,第 6 项

3.7.2 习写有关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做到内容扼要简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父母师长都希望我们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例如诚实、勤奋、乐于助人、爱惜时间、讲求礼貌、热爱劳动等。为什么我们应该有这些品格和行为?我要选择其中一项,自拟题目,习写一篇说明文。

举例说明日常

生活中,我们

该怎么做作简单

的结论

说明它

的重要

教学建议

1. 教师提问:什么是良好的行为?(诚实、努力学习、勤奋、爱惜时间等。)

2. 教师要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良好的品格或者行为,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3. 教师举例,如果珍惜时间是你的主题,那么首先必须写出时间的重要性,必要时可以引用名言,最后以感想作结尾。

Page 25: 2016年 六年级 教师指南 单元11- 15

87

参考答案

珍惜时间

鲁迅曾经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和生命流失了,也就没了,既不会倒流也不能重来。可见,我们每消耗一秒时间,也就等于消耗了自己的一丝生命。 有时懒惰学习,我就会坐在书桌前,假装在思考,以拖延时间。爸爸好几次揭穿了我的装模作样,经常斥责我浪费时间,还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实,爸爸的斥责是对的。我不好好学习,反而假装思考以拖延时间,到头来反而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时间,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我们必须改掉一切浪费光阴的坏毛病,学会珍惜时间,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