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 一诺无悔 孝悌何以为仁之本 - jjjcb.cn · 为人子必孝”。《周易》...

Post on 09-Jul-2020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养廉2020年 4月 17日 星期五 7

责任编辑:郝思斯 电话:010-59594881 邮箱:jjbhaoss@163.com

字里行间

孝悌何以为仁之本吴宇轩

扫一扫

看视频

清白留人间商传

三次“暗访”得到一句“还过得去”

◎家书节选

俊波吾儿:

我知道你忙,随钱附上书信一封。我悄悄

到了政和已有 3 次。走了大街小巷转悠了几

圈,对你在这边的工作情况与口碑都有所了

解,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还过得去,你一定要再

接再厉,父母会支持你。我很欣慰,家里的事

你尽管放心,父母身体都很好,你已经很孝顺

了,你把工作做好,就是你的大孝。

咱们农村出你这样的人物好不容易,你要

珍惜。可千万不能伸手,我会把五万元钱给你

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①是不能向别人伸

手。②是让你生活过得好一点。

你还记得当年在荣华山组团,送给你的字

画吗?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

以勤,这些年从我了解了你的情况看,你还做

得可以,希望你永远保持,这是父母对你的要

求和愿望。切记。

俊儿收

初心不忘 一诺无悔本报记者 郝思斯 通讯员 翁瑞来

中国家书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

“八德”,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核心。其中,孝悌居于重要位

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

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

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

字形上方是一个略写的“老”,

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

人的样子。孝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

者 。 从 老 省 , 从 子 。 子 承 老

也。”可知,孝本义即为善于侍

奉父母长辈,表示孝顺、孝敬。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

母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到的,是

人的本能。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地位极为重要,《孝经》 说: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

也,民之行也。”两汉时期察举

制的主要科目之一“举孝廉”,

也将是否孝顺亲长作为考察、提

拔官员的一项重要标准。

悌本义为敬爱兄长,在古代

典籍中多写作“弟”,如 《论

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

犯上者,鲜矣”。《说文解字》中

本来没有收录悌字,宋代徐铉校

订时补充了402个字,将悌纳入

其中,解释为“悌,善兄弟也。

从心,弟声”。兄弟常被喻为手

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词都

是用来形容兄弟之间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

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

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儒家极为重视孝悌,并将其作为

仁的基础和根本,在儒家看来,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有云:“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意思是说以孝悌为本,之

后逐步推广、延伸,最后实现兼

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

在古人看来,孝悌并非是单

方面突出儿女对父母、弟弟对兄

长的敬爱与责任,而是强调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认为孝与悌都

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礼记·礼

运》 中明言“父慈子孝”,《墨

子·兼爱》 也云“为人父必慈,

为人子必孝”。《周易》 将“兄

兄、弟弟”作为正家之道的重要

内容,认为为人兄者应关爱弟

弟,为人弟者要敬重兄长,《弟

子规》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

说法。中国古代还常将孝与忠联

系起来。《孝经》中说:“事亲孝,故

忠可移于君。事兄顺,故悌可移

于长。”意在说明一个人如果在家

孝敬父母,那么也必然忠诚尽责,

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于孝子

之门”的说法。

古往今来,众多家族的家规

家训中,都将孝悌作为首要的一

则内容来训诫后世子弟。魏晋南

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家

训代代流传,其中说:“扬名显

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

欣欣,悌之至也”。孝友传家,

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孝友文

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

基本道德规范。唐代柳玭为官清

廉忠正,其家族河东柳氏是古时

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严,家

风淳厚,柳玭所作家训 《诫子弟

书》 中说:“讲论家法,立身以

孝悌为基。”可见,将孝顺父

母、友爱兄弟作为立身处世的基

础,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

则。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

字,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

涵养良好家风的基础。

有这样一个人,《明史》称其

“至性过人,忧国忘家”,在百姓心

中,他是一位挽狂澜于既倒,危难

时御侮报国的民族英雄,他便是

明朝名臣于谦。

在杭州吴山天风南面,有一

座三茅观,15岁的于谦就在这里

读私塾,潜心求学。也就是在这

里,他写下了后来传唱天下的《石

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公元 1421 年,24 岁的于谦

在北京顺利通过了会试。9 年

后,明宣宗亲自御笔提名,升拔于

谦巡抚河南、山西。当时,山西、

河南两省灾难频发,山西多饥荒

而河南多黄河水灾。于谦把每一

年分两个阶段,两季住山西太原,

关注三晋百姓温饱;两季住河南

开封,治理黄河水疏隐患。

在山西、河南任职期间,于谦

大力整肃官场、平反冤案、赈济灾

区、安置流民、救治疫病、修缮河

堤等,使两省百姓得以安居乐

业,政绩卓著。自此数年,两省

得以大治。在33岁至 52岁的 19

年中,于谦频繁奔波晋豫两地,勤

于政务,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公元1449年的中秋节,在距

离北京两百余里的一个叫土木堡

的小镇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

的大事。时年 23岁的明朝英宗

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

先的骑兵俘获了。紫禁城的主

人,就这样成了蒙古瓦剌人的俘

虏,史称“土木之变”。

此时的北京,举国上下惶惶

不可终日,是战还是降?谁来拯

救处于绝望和恐慌中的大明帝

国?史载“众皆嚎啕”,震天的

哭声响彻在朝堂之上。侍讲学士

徐有贞提出了“南迁”之议,一

时之间,群臣缄口。此时,一声

怒吼响彻整个朝堂:“言南迁

者,斩!”瞬间,终止了六神无

主的百官纷争——关键时刻,兵

部右侍郎于谦站出来了。

一语震醒犹豫人。在于谦坚

决主战的激励下,朝廷告谕天下:

固守京城,与瓦剌决一胜负。为

挫败瓦剌也先以挟持英宗为筹码

而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九月初

一,于谦与百官向孙太后请求,恳

请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岁的

朱祁钰为皇帝,以安人心。

当前,于谦最重要的措施就

是调兵。在五十天的时间里,于

谦一方面整顿京内残兵,一方面

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操军

入京守卫,并且在通州的粮仓筹

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与

此同时,也先的铁骑正得意洋洋

地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

奔北京而来。

十月十三日,保卫北京的战

斗正式开始。两军相持了五天时

间,也先面对京城高大的铜墙铁

壁一筹莫展,损兵折将。当得知

勤王兵马正陆续赶往北京时,他

担心再僵持下去将腹背受敌,思

虑再三,率军怏怏而退。一年后

的中秋节,已无利用价值的明英

宗朱祁镇被瓦剌送回北京。此

时,朱祁钰已坐稳江山,一山难容

二虎,所以,明英宗一到北京,立

刻被监视居住,软禁南宫。

南宫一锁,长达近六年。公

元 1457年,总兵石亨、副都御史

徐有贞等人精心策划,乘明代宗

染病之际突然发动了政变,史称

“夺门之变”。在徐有贞等人的策

划下,以“谋逆”罪名将于谦、内阁

大学士王文处以极刑。明天顺元

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问斩,时

年 60岁。《明史》记载:“死之日,

阴霾四合,天下冤之……”那一

天的京城百姓,无不夹道哭送,全

城悲声徐徐。就在于谦遇难的同

时,一队官兵正在于府抄家。可

是,抄来抄去却毫无收获——这

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资,萧

然仅书籍耳”。

公元1465年,于谦冤案得以

平反。公元1489年,孝宗皇帝表

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

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

功祠”。

南平市浦城县,廖俊波的老家。

2007年,廖俊波兼任位于浦城县

的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那

是他工作地离家最近的一次。工作期

间,廖芝根给儿子送了一副字画,里面是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十六字箴言”:律

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真德秀是我们浦城老家出的大清

官,我希望他不忘本。”廖芝根说,廖

俊波到管委会时,荣华山还是一片荒

山,他忙于工作,多是自己去看他。

一来是想看看儿子,二来监监工,看

儿子把家乡建设得怎样。

但管委会的饭,廖芝根没吃过,廖

俊波的车,廖芝根也没坐过。到政和

后,他们父子间有了“约法三章”:每次

去看他,廖芝根只能住在朋友家里,不

能住宾馆,不能收土特产和接受吃请,

不要四处讲儿子在这当县委书记。

“领导干部就要清清爽爽,尽心尽

责,苦干实干,从他当领导第一天,

我就这样要求他。在我看来,这一

点,他还做得可以!”廖芝根自己是浦

城县的一名乡镇财务干部,在那个年

代,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他深

知守规矩的重要性:“做事情一旦有了

私心,肯定不能服众,人心不齐,工

程黄了那是迟早的事。做出个豆腐

渣,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廖俊波的工作中,打交道的工程

项目数量不少。“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

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

的亲戚。”开发区的干部不时听到他这

样叮嘱。多年来,廖俊波家里没有人

插手工程建设,没有人找他办一件事。

在廖芝根看来,儿子能把工作做

好,就是最大的孝顺。为了不影响廖

俊波工作,他们夫妻俩常年住在女儿

廖俊霞在北京的家。工作之余,廖俊

波是一个温暖而孝顺的人,每回有机

会和爸妈在一起,他都会陪父亲杀盘

棋,陪母亲说说话。他常对妻子说:

“莉子,我工作忙,家里就交给你了,

逢年过节,别忘了给两边老人买买东

西、打打电话。”廖芝根说,逢年过节

只要廖俊波不加班,就会来看看他,

总是会给他和老伴买些衣服鞋子:“我

这把岁数第一次收快递,就是他们寄

来的两双棉鞋和两条围巾。”

这些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廖

芝根一家,时常上门慰问,给予帮

助,老两口也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

来。不久前,地方政府成立了“廖俊

波乡村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山区

的孩子上学,廖芝根和老伴也捐助了

些钱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

业中。他想在有生之年,能把儿子未

竟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目前,改编自“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电视剧《一诺无悔》正在央视一套播出,一位心系群众、

工作忘我、严以律己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跃然荧屏,深深感动着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人民群众视他为“阳光”“人民的‘樵夫’”,这些都不是迟来的美誉,

而是用另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指引,激励着后来人。一起展开廖俊波的家书,重温背后的故事,感受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

初心坚守与家风传承。

“这封信是从俊波的遗物里整理出

来的。”提起这封家书,父亲廖芝根的

眼眶湿润了。那年,廖俊波刚兼任福

建省南平市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在

得知他要在工作地买房后,廖芝根生

怕儿子钱不够,就硬塞了 5万块钱给

他,那是他和妻子攒的退休金。这封

家书便随钱附上。

从邵武到浦城,再到政和、武夷

新区,在廖芝根的记忆里,儿子工作

的22年里,父子俩聚少离多,相见也

多是自己去看他。儿子荣获“全国优

秀县委书记”又提拔到市里工作,廖

芝根打心眼里自豪,但也觉得有许多

话该和儿子讲讲。他担心耽误廖俊波

工作,于是就写下这封家书。信中所提

到的“政和”,是福建省南平市辖县,在

这里,廖俊波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 当 官 当 到 政 和 , 洗 澡 洗 到 黄

河。”当地的老百姓曾经编过这么一则

顺口溜,形容到政和当干部是件“倒

霉”事儿。地处山区、产业基础薄

弱,2011年,廖俊波刚刚走马上任县

委书记的时候,政和县经济发展排全

省倒数,县城看起来像个集镇,没有

高速公路,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

中心,没有像样的桥梁,甚至没有红

绿灯、斑马线。

电视剧 《一诺无悔》 中有这样一

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情节:在来政

和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廖俊波掷地

有声,“今天我要作出一个承诺,政和

在我的任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四年多

的时间里,他带着23万政和人民加速

追赶:政和县的城镇化率从 31%提高

到 46%,迎宾大道建起来了,主街改

造好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

用了,9 座市政桥梁竣工了,宁武、

松建高速公路通车了,过去连想都不

敢想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发完毕3600亩

了……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

经济发展“十佳”,兑现了“政和大变

样”的承诺。

廖俊波的“快”,并非盲目简单的

“快”。“他速度快,建立在不断调研思

考、花很多精力的基础上。”时任政和

县县长的黄爱华太熟悉廖俊波“快”

的诀窍。刚来政和,廖俊波马不停蹄

地下乡、进企、入户调研,足足调研

了两个多月;接着又组织全县副科级

以上单位负责人,连开三天发展务虚

会。他给大家出题:政和能不能发

展?要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答题的

具体要求是尽量“说真话,说实话,

说思考过的话”。最终,他带领大家提

交的答卷是:政和要在抓好现代农业

的基础上,致力发展工业、城市、旅

游、回归“四大经济”。并且成立多个

项目组,实现各个击破、整体推进。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

廖俊波挂在嘴边反复“唠叨”的话,

即使开会,他召集的都是现场会、解

决问题的会。“园区是廖书记用脚步丈

量出来的。”以工业园区开发为例,从

规划选址、产业定位到征迁、招商,

廖俊波全程组织实施。他常说:“县委

班子成员,要做真抓实干的表率,不

能满足于开会、发文件、听汇报、作

指示,更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

在政和的四年多里,廖芝根去看

过廖俊波 6 次。“前 3 次我是悄悄地

去,没告诉他。我就想看看他工作得

怎样,老百姓怎么评价他。”廖芝根告

诉我们,去 3次,自己才好确认听到

的够不够全面,“我到了政和,听到老

百姓都说好,心里就放心了,但在信

中写下的还是‘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还

过得去’,是为了让他不要骄傲,继续

好好干下去。”

“最小的人”与“天大的事”

生活中,廖芝根时常叮嘱儿子:

“俊儿,县委书记是父母官。老百姓见

官都要想一想,心里是胆怯的。你见

人家时,要笑着对人家说话,这样人

家才不会害怕,才会对你说真话。”

《一诺无悔》中,廖俊波最打动观

众的,并不仅仅是建设经济开发区、

建电商产业园这样比较大的决策举

动,还有他一举一动间流露出的对百

姓的关心、细心和暖心。剧中,廖俊

波一上任就告诉门卫老沈,对待上访

的群众要客气,只要有群众找他,无

论他在干什么,都要想办法第一时间

通知到他,他忙完后会立刻赶回县委

大院。现实生活中,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政和县石圳村村民袁云机始终记

得,那是 2013年 10月底,她在村口

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廖俊波,“这个官一

点没架子,像我们家人一样”。打那以

后,廖俊波有空了就来村里,鼓励大

家把旅游项目办起来,帮忙出点子,

解决困难。“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

钱的事让我们来干”,他常把这句话挂

在嘴上。在他的帮助下,石圳村水、

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有 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从事旅游等

相关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家住七星溪边的村民张承富至今

忘不了,2015年 5月,为了解决家门

口垃圾卫生问题、改善周边环境,他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来了廖俊波的手

机号,给他发了条短信,没想到很快

就收到回复,廖俊波还请他到办公室面

谈。见面后,他把居民们的难处一五一

十道出,廖俊波跟他说:“放心,我们一

起想办法。”张承富印象深刻,当时廖俊

波说的是“我们”——我们,意味着没

有隔阂,用张承富的话说,这是跟老

百姓坐一条板凳的自家人。

十几年前,在廖俊波担任邵武市

拿口镇镇长的时候,一次,年幼的女

儿问他:“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

吗?”

“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

“你不是镇长吗?”

“是呀!镇长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孩子问得天真,廖俊波回答得却

很认真。做群众当中“最小的人”,把

为人民服务看成“天大的事”,这是廖

俊波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父子间的“约法三章”

▲图为廖俊波 (左一)

带领农技人员帮助花农解决

技术难题。

(资料照片 吴隆重摄)

▶父亲廖芝根写给廖俊

波的家书。

(图为受访者提供)

扫一扫

看视频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