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 卧,共同构成绝妙的水塔廊桥的美景。 穆赛格城墙建于1386年。现存900多米, 城墙上建有9座式样各异的!望塔,现有3座 塔楼对公众开放。人们可登上城墙,俯瞰整个

!"#$%& !""#' "()*+,-./0 +,12#$"%!&"#$''''$"%!&"($'''''''''''34565789:$"%!&"(%''''''''''''.;#$"%!&"()''''''''''<=#"###%"'''''''''>?@A8BCDEFGHICJ*#$"%"($)#K

!"#$ %&'

()*+ !"#$%"&%

2016年6月21日星期二

! "

!"

我爱雨花石,始于 1995年到南京出差游览雨花台。看到地摊上有卖五彩斑斓的小石子,十分喜爱,顺便买了一些回来放在水仙花盆里,当凌波仙子谢去后,留存的石子依然异彩纷呈,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逐年增多,案头的雨花石风格各异。

雨花石是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一,它盛产于南京六合区、扬州仪征市等地,古称

“文石”或“锦石”。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称雨花石为“玛瑙石”、“螺子石”。雨花石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天然生成的色彩与花纹,让人浮想联翩。其图案可谓千姿百态:或日月星辰、四时景色;或山川人物、飞禽走兽;或花鸟鱼虫、奇树异草。方寸之石,气象万千,不由地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造化之美。

上好的雨花石配上诗情画意的妙名,便相得益彰。藏者对雨花石中美的发现,就意味着创造。

以石为师、为友、为兄,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可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愉悦和惬意。

琉森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度假胜地,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们在此得到了无穷的灵感。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居住和写作。德国伟大的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电影艺术家、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奥黛丽·赫本和索菲亚·罗兰等都曾在琉森湖畔的别墅隐居过。韦德、门德尔松、雨果、歌德等都曾在这里的山水间流连忘返,寻找创作的灵感。

瑞士中部的城市琉森(又被翻译为:卢塞恩)是个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早在罗马时期,它还只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后来,为了给过往的船只导航而修建了一个灯塔,因此得名“琉森”。“琉森”的拉丁文便是“灯”的意思。

800多年来,岁月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人类历史的文明。中世纪的教堂、塔楼,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宅邸以及百年老店、长街古巷,比比皆是。琉森市中心本身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卡佩尔桥和八角形水塔是琉森的地标,也是最经常出现在瑞士明信片上的建筑物。穆赛格城墙是瑞士保存最好,最长的防御性城墙之一。狮子纪念碑则诉述了瑞士的一段历史,是瑞士人忠贞坚毅的象征。

琉森湖地处市中心,是这座城市的明珠。湖泊面积 114平方公里,最深处 214米,湖水全部是冰川融化的水,水质特别优良。琉森湖

蜿蜒曲折,移步换景。以琉森的门户皮拉图斯山为背景,湖光山色相影成趣。

琉森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卡佩尔桥和八角形水塔。卡佩尔桥始建于1333年,是琉森的水上城墙。此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木制廊桥,至今快700年了。桥长约为 200米,但不是一座直桥,有两个小的转弯。屋檐的梁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幅彩画,共有110幅,由海因里希·贝格曼绘制于17世纪,每幅画的内容多为琉森的历史风貌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桥身中间的弯处建有一石头的八角型水塔,34米高。塔建在水中的礁石上。水塔与廊桥一个伫立,一个横卧,共同构成绝妙的水塔廊桥的美景。

穆赛格城墙建于1386年。现存900多米,城墙上建有9座式样各异的!望塔,现有 3座塔楼对公众开放。人们可登上城墙,俯瞰整个旧城。其中在茨怡特塔楼上 1535年建的大钟是城里最古老的钟,并享有比城里其它的大钟提前一分钟报时的特权。

狮子纪念碑是世界最有名的雕像之一,

1821年由丹麦雕塑家特尔·巴尔森设计、雕刻在整块的天然岩壁上。我们是隔着大约 10米远的小湖观看这座作品。这头长10米、高 3米多的雄狮,一支箭深深地插向了濒临死亡的雄狮背上,狮子面露痛苦的神情倒在地上,前爪按着盾牌和长矛,盾牌上有瑞士国徽。

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 1792年 8月 10日为保护巴黎杜乐丽宫中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而全部战死的 786名瑞士军官和警卫所建的,意在祈求世界和平。雕像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当年,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男子迫于生计,纷纷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皇家卫队。由于著名的忠勇,梵蒂冈的这支瑞士皇家卫队一直服务到现在。因为在罗马

教皇的眼中,瑞士卫兵是世界上最忠实的。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的卫兵保卫教堂。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琉森,将“濒死的琉森狮子”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

我到琉森去过数次,第一次去旅游的时候导游没有带我们去参观狮子纪念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此后在4月初春一个上午的蒙蒙细雨中,我们打着伞聆听完了这个故事后,内心更增添了一层悲壮和感动的滋味。

L

M

N

O

!

上海人都知道山西的刀削面好吃,或者还有山西拉面、"#,殊不知山西有一种叫“捞(读”!!"”,“打捞”的“捞”)饭”的,也十分有名,只是在上海你吃不到。

今天褒贬人时好说的“还不知道你(我)能吃几碗干饭!?”“干饭”,就是“山西捞饭”。

山西捞饭的那个干香呀、那个松脆呀、那个爽口呀,是绝对的美味主食。

山西捞饭,用山西的小米煮成的。小米者,谷子(也称“粟”)去壳后之称谓也。山西小

米甲天下,尤其晋东南的小米,质量上乘,名扬全国,独占鳌头。那儿的平顺、壶关两个县,常年少雨,天气干旱,又加是黄沙土质,极适宜谷子的疯长。在如此干燥闷热的气象环境下孕育成的小米,不干香那才怪呢。

用其它地方的小米,你煮不成山西捞饭;用上海人煮大米饭的方法,也是煮不出山西捞饭的;你有机会到山西晋东南,赶巧又吃到了捞饭,在“啧啧”称赞捞饭

“好吃”时,你若没仔细看做捞饭的全过程,那你是决不会做山西捞饭的,因为,这里面有你猜不透的诀窍。

做山西捞饭有“三步曲”:米淘净、开水煮、砂锅蒸。猛一看,“不要太简单噢!”但是,掌握这门技巧,你得有如卖油翁的“油从钱币中孔入,葫芦灌满币不湿”“手

熟”的本领,否则你是煮不出山西捞饭的。第一步“米淘净”后,记住

“米浸十分钟”,其它略去不说。第二步“开水煮”,决不是“小米与凉水一起入锅煮到开”。你得先把一锅白水烧得滚开,然后把淘净的小米倒人铁锅,搅三搅,盖上盖。用大火,等烧开了,揭锅盖,再搅三搅。如是者三,小米七分熟了。这就到了第三步“砂锅蒸”:砂锅是多细微孔的炊具,透气性好,做捞饭最宜。用笊篱捞出锅中的小米,放

入砂锅,再用铲子压实,盖上锅盖,将砂锅坐在火上,此时得用文火了,焖蒸到“一定的时候”,山西捞饭就做成啦。我在山西时吃的是大锅饭,几百人吃捞饭,只好请大蒸笼代替砂锅,做出的捞饭当然逊色不少。但即便是这样的捞饭,你看吧,山西人手托大“海碗”,一碗一碗地盛着、大口大口地吃着、眼睛一条线地眯着……

山西捞饭怎么样?金黄色的小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呈半开花状,如珠似玉,赏心悦目,入口味美。有山歌云:香气扑鼻有点甜,爽口耐嚼牙不沾,风吹粒粒飞上天……天下有哪一种主食是这样的呀?

走笔至此,我老实交待:我是不会做山西捞饭的。我在山西生活三十年,早先只能吃分配的些许籼米,白面我又吃不惯,我只喜欢吃捞饭。在单位吃过它,下乡时吃过它,到底是“炊者做时不足为外人道也”而藏密,还是我用心不专,把头埋在饭碗里只顾吃捞饭而终究没有学会呢?今天就不去管它了。我估摸其门道在后两步的“开水煮、砂锅蒸”上,是在掌握火候与时间上,山西捞饭的关键、窍门、成败全于斯!

忽有消息从山西来:山西捞饭也在与时俱进,衍生出许多新品种,捞饭与鱼肉荤腥、飞禽野味、河鲜海产等互相配合,蒸、炒、烩、炸、烤、焖等,五光十色,味道美得“电话里讲不清,你快来尝鲜吧!”我真想在上海南京路,开一爿“山西捞饭店”。

顺便提一下:做捞饭得用谷子碾出的小米。黍米不行,会成粘乎乎的一锅浆糊的。至于用上海市场上买得到的小米行不行,我不敢说,想吃的,不妨按鄙人所说,摸石子过河,试试看,就叫它上海捞饭吧。

PQRS !

如今,不要说写毛笔字,就是用圆珠笔写字的人都越来越少,因为电脑普及了,敲敲键盘字就出来了。至于文人们原来很看重的砚台,自然更加缺少用武之地。于是,砚台无奈,只能向两极化发展:一种,是极大化,像个天鹅那么大甚至像半个乒乓台那么大的砚台都有售,砚边砚面刻有各种人物、动物和花纹,价格几万甚至几十万。另一种,则是迷你砚台,极小,极精致,一手可握。

巨砚是供人欣赏的,小砚也许是供人把玩的,可以随身带着不时盘摸。

那年,我在歙县买了一只水波纹的歙砚,只有巴掌大,50元钱。整个砚台的造型是一片叶子。我付钱之后发现店里还有好几方砚台是树叶型的,于是向店主讨教。

店主说,徽州历来耕地少,人口多,所以长辈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外省去经商,所谓“生在徽州,前世未修,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日子长了,就形成了全国著名的徽商帮。但是,老人们天天想念孩子,希望他们叶落归根,所以很多歙砚被刻成树叶型的,那是一种寄托和思念。

我在屯溪古玩街还淘到一方特别有意思的小歙砚,砚面上有两条灰黄色的天然纹路,砚台雕刻师来了个巧雕,把上面的那条灰黄线当做云层,云层的后面躲着的一弯明月(其实就是砚池)。下面的灰黄线就当成波浪,波浪上刻有一叶小舟。此砚不但生动,还可两用:平放,便是一只可研墨的砚台;竖起来,则是有水有云有月的一块奇石了。

我还很喜欢端砚,20年前在老城隍庙的地摊上淘到过一只仅有四个硬币大的小端砚。书法家管继平认为这个微型端砚是宋代的,从砚堂上的浓厚包浆便可看出。但是,这个老古董属于“民

砚”,估计是私塾里的小孩子用的。2007年,我和多位朋友曾经去广东肇庆,专门

拜访那里的端砚街。几十家端砚店都很精彩,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很多供客人挑选的端砚上都有一个个黄绿色的眼,这种眼是为端砚加“分”的。

眼下,据说有的奸商为了让端砚卖出更高的价格,就在端砚上打很多个洞,然后把假的眼镶嵌到里面,再用特种胶水粘住,再和端砚一起打磨,普通人用放大镜都看不出造假痕迹。我突发奇想,问一位店主:你这里有没有做端砚的原石?

店主撩起商品下面的布帘,果然,那里堆了几十块大小不一的原石。我发现一块线条流畅的形状酷似海豚的原石,它的头部正好有一个眼。我问:老板,这块多少钱?他说:是老坑的,还没有雕呢。

我说:你开个价,我想要。他很犹豫,因为让没有雕刻过的“女儿”出嫁,自然是没有身价的。沉吟片刻,他说:150块!

我毫不犹豫买下了。我想,等什么时候空闲了,自己动手来雕个端砚。

有个懂砚台的朋友对我说:你收藏的这些小砚台都只能是白相相的。我点头认可。

迷你砚台虽然价格不高,应该也有精品,至少,为了讨人喜欢,它们都雕刻得很有趣。

!

"

#

$

%

&

'

'

(

T

U

V

)

*

+

,

W

X

Y

-./01234

Z[\

?]^, !

_`ab !

5 6 7 8

cde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