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突 破 且行且思 - chinateacher.com.cn€¦ ·...

1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成长记录 成长的足印 张祥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2019年9月25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 周刊 突破 迈克尔·富兰等 每周推荐 “突破”,是说突破“指令性”的传统课堂范式,建构“针对性”的个人化课 堂。这一指向,与方兴未艾的我们本土的课堂改革,是同一旨趣的。 这里所选的,是该书第三章《转变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课堂的 “问题”和“症结”。突破之道和之法,还在该书下文。如果我们对这里的阐述 或以为然,不妨找来该书通篇读读—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0页的著作。 书中引述了众多教育家关于教育、教学和课堂的论述,这也是该书的一个 贡献。例如,一位名叫马里·克莱的教育家的“力求找出孩子们不会什么的教 师(很多测试都是为此而进行的)找错了最初的教与学的结合点。他们需要找 的是孩子们以前学过什么,能做什么……”一语,我们是可以置于座右的。 作者富兰、希尔是加拿大教育家,克瑞沃拉是澳大利亚教育家。(任余) 随看 随想 教育多个层面之间具有连贯 性,是学校改革成功的重要先决条 件。如果缺乏这样的一致性和连贯 性,学校教育的流程将被打断。如 果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追求方向,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收到的将是混杂 的信息。长期的波动将取代平稳的 流程,这样的趋势将挫败系统改革 制度化的尝试。 为什么用教学(instruction)这个 词而不是教(teaching)来表达教学的 意义?教是指教师的单方面工作。 然而在课堂里,教学活动是在特定但 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生、教师和资 源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其中的 一个角色,虽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我 们因此倾向于使用“教学”。科恩、劳 登布什和鲍尔的定义如下: 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在环境中 围绕着内容交流互动……“教学”没 有特定的讲解形式,而是指将教师和 学生联结在一起的工作,天天如此, 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当任务逐步展 开并导致其他的结果时,当学生的参 与和理解增强与减弱时,以及机构变 革时,教学也随之演化。教学是一条 流线,而不是一个事件,它根据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 这个定义突出了教学高度复 杂、互动的特性,以及多层面因素对 它的影响。它同时也显示出教育最 大的矛盾。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广 泛地被人经历的公共性活动之一, 几乎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个 人的经历来谈论一番。学校和学校 教育无所不在,教师是最大的职业 群体。然而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 对研究者来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捉 磨不透的、枝节纷绕的一张网。其 结果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基础 令人吃惊地稀少,在很多关于学校 改革政策的讨论中,课堂仍然是一 个“黑匣子”。 造成课堂教学如此令人捉磨不 透的部分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高度互 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教师作了 多少准备,无论课堂日常秩序和常规 建立得多么完善,总是有无法预见的 事情发生。在现有的模式下,课堂教 学依靠教师在多年经验积累之上的 直觉作出闪电般迅速而又细致妥帖 的时时调节来应对意外情况。其他 职业很少需要像教学这样见机行 事。“突破”的解决办法拒绝认为这样 的情况应该持续下去。 在一个层面上,课堂教学是完全 透明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此人 人都能教书是一种普遍的看法,对具 有一定的智力和教育程度的人来说, 教书并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 术,可以迅速掌握。在另一个层面 上,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不可言 说、无法定义的,更不要说系统地探 究和复制了。 还有其他的原因致使课堂仍是 一个黑匣子。正如伯尼评论的,学校 教育仍然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运行: 单个的教师……在隔离状态下 工作,在紧闭的教室门后铸造自己的 教学实践方法……教师们逐渐认为 自治和创造—而不是严谨的共享 的知识—是其职业的标志。这样 就进一步产生了高度个人化的教学 方式,教学质量和效力因而千差万 别。这使得每个教师自己发明他/她 自己的知识基础—没有经过检验 和测试的、独特的、可能与其他教师 的知识相矛盾的知识基础。 问题的焦点是课堂教学不可避 免的两难选择:一个教师和(比如说) 3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 习动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能力和 不同的阻碍学习的弱点。人们设计 发明出来许多策略以应对这些个体 的差异,从分流到班级内的分组。但 是,每个策略总的来说都是在忽略个 体差异的教学基础上进行微调。学 生被划分成不同的年级,主要根据他 们的年龄而不是他们的学习状况。 它假定同龄人具有同等的学习基础 和学习进度。这个模式使得对学生 的评估与他们的起点无关,因为起点 是课程规定好的,而不是学生自己的 准备情况。正是这个两难—教学 既要应对个体的需求,又必须顾及一 个30人的班集体或者说按年龄划分 的集体,但又缺乏清晰的思路去面对 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得课堂教学 问题重重。 …… 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 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 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 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 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 如果没有针对性,教学指导就没有效 果,学生或者花费太多时间从事过于 简单、不涉及学习新东西的活动上,或 者在太难、涉及学习或再学习太多新 东西的学习活动上花费太少时间。 正是由于针对性教学,学习者才 能把概念联系起来,学习才能有效发 生。在理想状态下,教师应能精确地 知道每个学生当前的起点和学生需 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进入下一个能 力层面进行学习。 (选自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 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孙静萍、刘 继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 1 版)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投入了 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进修学习, 但调查表明,一些教师存在学习效率 低下、发展力不足的问题。一线教师 平时很忙,许多人缺乏时间也没有意 识进行独立思考,更不要说将自己的 反思转化为成果。于是,“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现象在中小学并不鲜见。 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摆 脱这种学而无效、忙而无果的状态,使 其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微写作”应 该是一剂“良药”。如何开展“微写 作”?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以“简赅化”为目标。 “简赅”即简 约而完备。对于“微写作”来说,“简” 是指形式上的短小、语言上的简洁, “赅”是指思虑上的周全、意义上的完 备。“微写作”首先要“求简”。洋洋洒 洒、下笔万言固然是写作者想要达到 的境界,但这不是“微写作”追求的目 标。“微写作”讲究的是短平快,几百字 甚至几十字就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个 言语产品。许多教师也在写微博,然 观其文字,有形无神,有字无义。因 此,“微写作”还要“求赅”。这个“赅”, 既指教师所写的内容要有意义,努力 杜绝假大空及其他灌水行为,也指教 师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考虑自 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可在未来得以整 合。例如教师在写“教后记”时,不必 面面俱到地评价一堂课,而要抓住其 中的“亮点”或“槽点”进行较为深入的 剖析。因此,“微写作”要求教师在平 时不断加强观察力与概括力的训练, 能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寥寥数语就能 切中肯綮。 以“多样化”为途径。 “微写作”具 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什么都可以 写,怎样写都可以。如果只盯着一种 文体或一个话题,就有可能作茧自缚, 写作就会慢慢变得枯燥、僵化。因此, 教师应该放开眼界,开拓思路,扩大 “微写作”的范围,在教学、课程乃至生 活层面选取多样化的“原材料”。事实 表明,一位优秀教师的“微作品”一定 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可能有教育教学 的典型案例,也可能有读书看报时的 札记,或者有对个体学生甚至整个班 级的观察日记……此外,对课程改革 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奇思妙 想,对学校办学思想与管理的思考等, 都有可能出现在教师的“微写作”中。 总之,“微写作”样式众多、话题开放、 素材丰富,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的研究、 成长视角。 以“专题化”为纽带。之所以要倡 导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专题 化”,目的在于达成“微写作”的高效应 用。“专题化”是指教师将自己的“微作 品”按照一定的逻辑分门别类,以使其 形成一个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题。例 如,有的教师在“微写作”过程中就形 成了以下多个专题:课堂管理专题、教 学模式与方法专题、师生沟通专题、论 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这里需要强调 的一点是,专题不是固化的,而是在不 断发展增长的。可以说,关注并实践 “专题化”,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教师更 容易产生“微写作”的灵感,它一边以 现有专题的视角指导教师在素材中寻 找写作的切入点,一边又不断刺激教 师从新的上位概念去思考新的写作角 度,长期总结积累,更有利于成果的转 化与推广。 以“常态化”为基石。对于“微写 作”来说,做到常态化尤为重要,甚至 可以说是促进教师华丽转身的必备 条件。其实,许多人进行过“微写 作”,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取得“质”的 突破。究其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不聪 明、不会写,而是因为缺少恒心,或者 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到了最后,他们 笔下既成的文字即使具有某些亮点, 结果也只是价值不大的“散珠”。可 见,“常态化”于教师的“微写作”而 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如果我们坚持每天写一点,把“微写 作”变成一种兴趣爱好,日积月累,达 到一定的量,“微写作”就有可能产生 “质”的转变,即通过归类整理形成一 串串价值连城的“珍珠”。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生) 不惑之年,时常想起我的老 师。现在还依稀记得海伦·凯勒在 《我的老师》里的几句话:“我是通 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 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 毛坯,是我的老师帮我开了眼界, 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 回望自己的人生足迹,我能够走出 大山,正是因为有了一位位老师的 搀扶。 小学时的周卫市老师常常在 我梦中出现。那时,乡村小学没 有宿舍,他的家距学校有15里山 路。每天我们来到学校时,总能 看到他的身影。年少的我们对15 里路没有清晰的概念,就是常常 听村里人说:“周老师早晨来学校 时总要装一兜瓜子,等到了学校 正好嗑完。”听到这样的描述,同 学们都笑了。周老师不仅到校 早,上课也特别认真。带毕业班 时,有一段时间他要求我们6点 到校,给我们义务辅导。虽然周 老师是一个民办教师,没有较高 的文化程度,但他告诉了我什么 是为师的责任,什么叫甘为人梯。 初中时,我的地理老师腿脚 不便,但现在我常常怀念他的第 一节课。记得那天他走进教室 时,不小心在台阶上踉跄了一 下,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特别 镇静,走上讲台既不打开课本也 不说话,只是背对着我们在黑板 上挪动着粉笔。一会儿,老师一 转身,我们都惊呆了,一个完整 的中国地图呈现在面前,佩服之 情油然而生。随后,我喜欢上了 地理课,虽已不记得老师的名 字,但他的课至今仍印在我的脑 海里,他上课就像画地图一样游 刃有余。 高中时,曾经学习刻苦的我突 然成了最爱逃课的学生。青春的 忧伤、成长的烦恼无人倾诉,只能 与臭味相投的“知己”共同游戏着 我们的高中生活。那时,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很远,与学生交心的老师 更是凤毛麟角,但英语老师贾云霞 却是个特例。记得一节英语课,贾 老师让我翻译一段话,我故意说了 句:“老师,我不会。”贾老师没有为 难我,反而在课后鼓励我:“我看到 你写的东西特别好,数学老师说你 的数学也学得不错,相信你也能够 学好英语,加油吧。”贾老师多次找 我谈话,她就像铺洒在我心中的一 缕阳光,让我懂得尊重每一个学 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高考成绩不理想,于是我上了 一所不甚有名气的师范院校。在 大学,我有幸遇到了几位人品好、 学识高的老师。如今已是教授的 马明奎老师,用渊博的知识丰富了 我的内心世界。现在我还依然记 得马明奎老师要走的那个夜晚,他 约我们一起爬山,大家一起在山顶 唱着李叔同的《送别》,马明奎老师 眼睛湿润,与我们谈了一些人生感 悟。随后,我们围成一个圈,认真 地听他讲解李叔同跌宕起伏的人 生,这也是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 课。初为人师时,我仍会收到马明 奎老师的信。我从马老师身上学 到了太多东西:真诚、率真、才识、 热情、诗意…… 教育工作者商友敬曾说: “观察 好老师,如同用一架望远镜,看天上 的一颗星星,明亮而透彻。”我想,什 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学生 的眼里是一颗明亮而透彻的星星。 行走在爱的路上,铭记师恩、师德、 师风,这也许就是最终的答案。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雁 过去,几缕情思梦像真。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包头市白 云区教育局) 唯知谆谆语 没齿也难忘 高飞鹏 关键人物 且行且思 如何开展“微写作” 蔡 伟 黄瑞芳 童心绘师 这是我的班主任代立然老师,他同时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老代”。 老代不老,刚到不惑之年,是我们学校有名的优秀教师。这节语文课,他正在讲《岳阳楼记》,在讲到“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他话锋一转,感叹道: “我也正如范仲淹一般,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啊!” 这就是我们的“老代”! 河北省涿州市实验中学 张婧仪 指导教师:方丽娜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留下一串串足 迹,迷惘时的踉跄,追寻时的坚定…… 1993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甘肃阿 克塞。孤身一人乘车10多个小时,虽然 已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这个偏远、落后的 小县城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那一年,我的心中满是失望。学校 图书馆的书已被翻完,街头一个小摊前, 我突然发现了《青年文摘》。暗夜中,窗外 是呼啸的寒风,我却出神地阅读着: “命运 是公平的,没有什么是值得抱怨的,如果 有,那么应该抱怨我们处理生活的方式。” 呼啸的风声渐趋柔和,雪水消融。 慢慢地,我调整了心态,在快速适应教学 的同时不忘学习。经过努力,我得到前 往天津教育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十分 珍惜并学有所得。 之后,县城整体搬迁。新的地方,一 切从头开始。那几年,最多时我教初三、 高三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班主任,兼任 语文教研组长,还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 2000年开始,我先后被评为酒泉地 区教育系统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酒泉市 教育系统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渐渐 地,我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某天深夜, 《青蛙之死》一文像针一般刺痛了我。虽 然是一篇“心灵鸡汤”,但正点出了我的 问题所在。我想,我就是那只青蛙,如果 再不跳出去的话,就会在温水中慢慢失 去知觉。于是,我选择重新拿起书本。 这个时期,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的时期。我买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 和杂志,系统操作、办公应用、图片处理、 音视频制作……纷纷学了起来。可以 说,网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2006年,我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 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甘肃赛区三等奖。 网络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 术,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变胖 了,且渐渐变得不爱与人交往。看着朋 友有的转行,有的因年龄渐长而甘于现 状……我怅然若失。 重翻旧书,台湾作家郑明俐的《走在 诱惑的路上》告诉我: “也许有一天,你疲累 不堪躺着喘气时,突然发现半瓶墨水早已 透支过甚—赶紧调整舟筏,弃甲丢戈, 还我读书人原身。” 我豁然开朗,翻开书本,多日紧皱的 眉头终于舒展。 我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喜欢看着 他们成长成才。有的学生走出了阿克 塞,到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学 习归来,成长为行业的骨干…… 感谢书籍,感谢学习,让我没有迷失 自我。现在,我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阿克塞县中学)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Jun-2020

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成长记录

成长的足印□张 祥

教师成长教师成长2019年9月25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版周刊

突 破□迈克尔·富兰等

每周推荐

“突破”,是说突破“指令性”的传统课堂范式,建构“针对性”的个人化课堂。这一指向,与方兴未艾的我们本土的课堂改革,是同一旨趣的。

这里所选的,是该书第三章《转变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课堂的“问题”和“症结”。突破之道和之法,还在该书下文。如果我们对这里的阐述或以为然,不妨找来该书通篇读读——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 100 页的著作。

书中引述了众多教育家关于教育、教学和课堂的论述,这也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例如,一位名叫马里·克莱的教育家的“力求找出孩子们不会什么的教师(很多测试都是为此而进行的)找错了最初的教与学的结合点。他们需要找的是孩子们以前学过什么,能做什么……”一语,我们是可以置于座右的。

作者富兰、希尔是加拿大教育家,克瑞沃拉是澳大利亚教育家。 (任余)

随看随想

教 育 多 个 层 面 之 间 具 有 连 贯

性,是学校改革成功的重要先决条

件。如果缺乏这样的一致性和连贯

性,学校教育的流程将被打断。如

果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追求方向,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收到的将是混杂

的信息。长期的波动将取代平稳的

流程,这样的趋势将挫败系统改革

制度化的尝试。

为什么用教学(instruction)这个

词而不是教(teaching)来表达教学的

意义?教是指教师的单方面工作。

然而在课堂里,教学活动是在特定但

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生、教师和资

源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其中的

一个角色,虽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我

们因此倾向于使用“教学”。科恩、劳

登布什和鲍尔的定义如下:

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在环境中

围绕着内容交流互动……“教学”没

有特定的讲解形式,而是指将教师和

学生联结在一起的工作,天天如此,

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当任务逐步展

开并导致其他的结果时,当学生的参

与和理解增强与减弱时,以及机构变

革时,教学也随之演化。教学是一条

流线,而不是一个事件,它根据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

这 个 定 义 突 出 了 教 学 高 度 复

杂、互动的特性,以及多层面因素对

它的影响。它同时也显示出教育最

大的矛盾。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广

泛地被人经历的公共性活动之一,

几乎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个

人的经历来谈论一番。学校和学校

教育无所不在,教师是最大的职业

群体。然而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

对研究者来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捉

磨不透的、枝节纷绕的一张网。其

结果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基础

令人吃惊地稀少,在很多关于学校

改革政策的讨论中,课堂仍然是一

个“黑匣子”。

造成课堂教学如此令人捉磨不

透的部分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高度互

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教师作了

多少准备,无论课堂日常秩序和常规

建立得多么完善,总是有无法预见的

事情发生。在现有的模式下,课堂教

学依靠教师在多年经验积累之上的

直觉作出闪电般迅速而又细致妥帖

的时时调节来应对意外情况。其他

职业很少需要像教学这样见机行

事。“突破”的解决办法拒绝认为这样

的情况应该持续下去。

在一个层面上,课堂教学是完全

透明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此人

人都能教书是一种普遍的看法,对具

有一定的智力和教育程度的人来说,

教书并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

术,可以迅速掌握。在另一个层面

上,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不可言

说、无法定义的,更不要说系统地探

究和复制了。

还有其他的原因致使课堂仍是

一个黑匣子。正如伯尼评论的,学校

教育仍然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运行:

单个的教师……在隔离状态下

工作,在紧闭的教室门后铸造自己的

教学实践方法……教师们逐渐认为

自治和创造——而不是严谨的共享

的知识——是其职业的标志。这样

就进一步产生了高度个人化的教学

方式,教学质量和效力因而千差万

别。这使得每个教师自己发明他/她

自己的知识基础——没有经过检验

和测试的、独特的、可能与其他教师

的知识相矛盾的知识基础。

问题的焦点是课堂教学不可避

免的两难选择:一个教师和(比如说)

3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

习动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能力和

不同的阻碍学习的弱点。人们设计

发明出来许多策略以应对这些个体

的差异,从分流到班级内的分组。但

是,每个策略总的来说都是在忽略个

体差异的教学基础上进行微调。学

生被划分成不同的年级,主要根据他

们的年龄而不是他们的学习状况。

它假定同龄人具有同等的学习基础

和学习进度。这个模式使得对学生

的评估与他们的起点无关,因为起点

是课程规定好的,而不是学生自己的

准备情况。正是这个两难——教学

既要应对个体的需求,又必须顾及一

个 30人的班集体或者说按年龄划分

的集体,但又缺乏清晰的思路去面对

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得课堂教学

问题重重。

……

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

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

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

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

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

如果没有针对性,教学指导就没有效

果,学生或者花费太多时间从事过于

简单、不涉及学习新东西的活动上,或

者在太难、涉及学习或再学习太多新

东西的学习活动上花费太少时间。

正是由于针对性教学,学习者才

能把概念联系起来,学习才能有效发

生。在理想状态下,教师应能精确地

知道每个学生当前的起点和学生需

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进入下一个能

力层面进行学习。

(选自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

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孙静萍、刘

继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1版)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投入了

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进修学习,

但调查表明,一些教师存在学习效率

低下、发展力不足的问题。一线教师

平时很忙,许多人缺乏时间也没有意

识进行独立思考,更不要说将自己的

反思转化为成果。于是,“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现象在中小学并不鲜见。

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摆

脱这种学而无效、忙而无果的状态,使

其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微写作”应

该是一剂“良药”。如何开展“微写

作”?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以“简赅化”为目标。“简赅”即简

约而完备。对于“微写作”来说,“简”

是指形式上的短小、语言上的简洁,

“赅”是指思虑上的周全、意义上的完

备。“微写作”首先要“求简”。洋洋洒

洒、下笔万言固然是写作者想要达到

的境界,但这不是“微写作”追求的目

标。“微写作”讲究的是短平快,几百字

甚至几十字就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个

言语产品。许多教师也在写微博,然

观其文字,有形无神,有字无义。因

此,“微写作”还要“求赅”。这个“赅”,

既指教师所写的内容要有意义,努力

杜绝假大空及其他灌水行为,也指教

师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考虑自

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可在未来得以整

合。例如教师在写“教后记”时,不必

面面俱到地评价一堂课,而要抓住其

中的“亮点”或“槽点”进行较为深入的

剖析。因此,“微写作”要求教师在平

时不断加强观察力与概括力的训练,

能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寥寥数语就能

切中肯綮。

以“多样化”为途径。“微写作”具

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什么都可以

写,怎样写都可以。如果只盯着一种

文体或一个话题,就有可能作茧自缚,

写作就会慢慢变得枯燥、僵化。因此,

教师应该放开眼界,开拓思路,扩大

“微写作”的范围,在教学、课程乃至生

活层面选取多样化的“原材料”。事实

表明,一位优秀教师的“微作品”一定

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可能有教育教学

的典型案例,也可能有读书看报时的

札记,或者有对个体学生甚至整个班

级的观察日记……此外,对课程改革

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奇思妙

想,对学校办学思想与管理的思考等,

都有可能出现在教师的“微写作”中。

总之,“微写作”样式众多、话题开放、

素材丰富,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的研究、

成长视角。

以“专题化”为纽带。之所以要倡

导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专题

化”,目的在于达成“微写作”的高效应

用。“专题化”是指教师将自己的“微作

品”按照一定的逻辑分门别类,以使其

形成一个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题。例

如,有的教师在“微写作”过程中就形

成了以下多个专题:课堂管理专题、教

学模式与方法专题、师生沟通专题、论

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这里需要强调

的一点是,专题不是固化的,而是在不

断发展增长的。可以说,关注并实践

“专题化”,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教师更

容易产生“微写作”的灵感,它一边以

现有专题的视角指导教师在素材中寻

找写作的切入点,一边又不断刺激教

师从新的上位概念去思考新的写作角

度,长期总结积累,更有利于成果的转

化与推广。

以“常态化”为基石。对于“微写

作”来说,做到常态化尤为重要,甚至

可以说是促进教师华丽转身的必备

条件。其实,许多人进行过“微写

作”,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取得“质”的

突破。究其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不聪

明、不会写,而是因为缺少恒心,或者

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到了最后,他们

笔下既成的文字即使具有某些亮点,

结果也只是价值不大的“散珠”。可

见,“常态化”于教师的“微写作”而

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如果我们坚持每天写一点,把“微写

作”变成一种兴趣爱好,日积月累,达

到一定的量,“微写作”就有可能产生

“质”的转变,即通过归类整理形成一

串串价值连城的“珍珠”。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生)

不惑之年,时常想起我的老

师。现在还依稀记得海伦·凯勒在

《我的老师》里的几句话:“我是通

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

的。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

毛坯,是我的老师帮我开了眼界,

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

回望自己的人生足迹,我能够走出

大山,正是因为有了一位位老师的

搀扶。

小学时的周卫市老师常常在

我梦中出现。那时,乡村小学没

有宿舍,他的家距学校有 15 里山

路。每天我们来到学校时,总能

看到他的身影。年少的我们对 15

里路没有清晰的概念,就是常常

听村里人说:“周老师早晨来学校

时总要装一兜瓜子,等到了学校

正好嗑完。”听到这样的描述,同

学们都笑了。周老师不仅到校

早,上课也特别认真。带毕业班

时,有一段时间他要求我们 6 点

到校,给我们义务辅导。虽然周

老师是一个民办教师,没有较高

的文化程度,但他告诉了我什么

是为师的责任,什么叫甘为人梯。

初中时,我的地理老师腿脚

不便,但现在我常常怀念他的第

一节课。记得那天他走进教室

时 ,不 小 心 在 台 阶 上 踉 跄 了 一

下,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特别

镇静,走上讲台既不打开课本也

不说话,只是背对着我们在黑板

上挪动着粉笔。一会儿,老师一

转身,我们都惊呆了,一个完整

的中国地图呈现在面前,佩服之

情油然而生。随后,我喜欢上了

地 理 课 ,虽 已 不 记 得 老 师 的 名

字,但他的课至今仍印在我的脑

海里,他上课就像画地图一样游

刃有余。

高中时,曾经学习刻苦的我突

然成了最爱逃课的学生。青春的

忧伤、成长的烦恼无人倾诉,只能

与臭味相投的“知己”共同游戏着

我们的高中生活。那时,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很远,与学生交心的老师

更是凤毛麟角,但英语老师贾云霞

却是个特例。记得一节英语课,贾

老师让我翻译一段话,我故意说了

句:“老师,我不会。”贾老师没有为

难我,反而在课后鼓励我:“我看到

你写的东西特别好,数学老师说你

的数学也学得不错,相信你也能够

学好英语,加油吧。”贾老师多次找

我谈话,她就像铺洒在我心中的一

缕阳光,让我懂得尊重每一个学

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高考成绩不理想,于是我上了

一所不甚有名气的师范院校。在

大学,我有幸遇到了几位人品好、

学识高的老师。如今已是教授的

马明奎老师,用渊博的知识丰富了

我的内心世界。现在我还依然记

得马明奎老师要走的那个夜晚,他

约我们一起爬山,大家一起在山顶

唱着李叔同的《送别》,马明奎老师

眼睛湿润,与我们谈了一些人生感

悟。随后,我们围成一个圈,认真

地听他讲解李叔同跌宕起伏的人

生,这也是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

课。初为人师时,我仍会收到马明

奎老师的信。我从马老师身上学

到了太多东西:真诚、率真、才识、

热情、诗意……

教育工作者商友敬曾说:“观察

好老师,如同用一架望远镜,看天上

的一颗星星,明亮而透彻。”我想,什

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学生

的眼里是一颗明亮而透彻的星星。

行走在爱的路上,铭记师恩、师德、

师风,这也许就是最终的答案。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雁

过去,几缕情思梦像真。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包头市白

云区教育局)

唯知谆谆语 没齿也难忘□高飞鹏

关键人物

且行且思

如何开展“微写作”□蔡 伟 黄瑞芳

童心绘师 这是我的班主任代立然老师,他同时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老代”。

老代不老,刚到不惑之年,是我们学校有名的优秀教师。这节语文课,他正在讲《岳阳楼记》,在讲到“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他话锋一转,感叹道:“我也正如范仲淹一般,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啊!”

这就是我们的“老代”! 河北省涿州市实验中学 张婧仪 指导教师:方丽娜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留下一串串足

迹,迷惘时的踉跄,追寻时的坚定……

1993 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甘肃阿

克塞。孤身一人乘车10多个小时,虽然

已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这个偏远、落后的

小县城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那一年,我的心中满是失望。学校

图书馆的书已被翻完,街头一个小摊前,

我突然发现了《青年文摘》。暗夜中,窗外

是呼啸的寒风,我却出神地阅读着:“命运

是公平的,没有什么是值得抱怨的,如果

有,那么应该抱怨我们处理生活的方式。”

呼啸的风声渐趋柔和,雪水消融。

慢慢地,我调整了心态,在快速适应教学

的同时不忘学习。经过努力,我得到前

往天津教育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十分

珍惜并学有所得。

之后,县城整体搬迁。新的地方,一

切从头开始。那几年,最多时我教初三、

高三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班主任,兼任

语文教研组长,还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

2000 年开始,我先后被评为酒泉地

区教育系统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酒泉市

教育系统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渐渐

地,我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某天深夜,

《青蛙之死》一文像针一般刺痛了我。虽

然是一篇“心灵鸡汤”,但正点出了我的

问题所在。我想,我就是那只青蛙,如果

再不跳出去的话,就会在温水中慢慢失

去知觉。于是,我选择重新拿起书本。

这个时期,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的时期。我买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

和杂志,系统操作、办公应用、图片处理、

音视频制作……纷纷学了起来。可以

说,网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2006年,我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

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甘肃赛区三等奖。

网络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

术,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变胖

了,且渐渐变得不爱与人交往。看着朋

友有的转行,有的因年龄渐长而甘于现

状……我怅然若失。

重翻旧书,台湾作家郑明俐的《走在

诱惑的路上》告诉我:“也许有一天,你疲累

不堪躺着喘气时,突然发现半瓶墨水早已

透支过甚——赶紧调整舟筏,弃甲丢戈,

还我读书人原身。”

我豁然开朗,翻开书本,多日紧皱的

眉头终于舒展。

我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喜欢看着

他们成长成才。有的学生走出了阿克

塞,到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学

习归来,成长为行业的骨干……

感谢书籍,感谢学习,让我没有迷失

自我。现在,我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阿克塞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