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14
3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試卷一:必修部分)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單元 課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有關題目重點 (一) 夏商周 1. 周代分封 2(a, b) 2(a, b) 2014西周第二次分封。 2016 西周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周室統治得以穩定的原因。 2. 春秋戰國的政治 與社會變動 2 2(c) 2(c) 2012春秋霸政的背景;戰國的政治、社會變動是否促成大一 統局面。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政策 3 1(a, c) 2 1(a) 2012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新經濟政策是否與民爭利。 2013秦始皇的經濟措施及影響;秦始皇的經濟措施是否「採 取了錯誤的方針和方法」的「一次失敗的嘗試」。 2015秦始皇對外征討及大興土木;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 原因;析論秦速亡因猛政所致。 2016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2. 兩漢戚宦掌權的 政局 1(a, c) 2015王莽篡漢的天時因素。 (三) 魏晉南 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3(a) 2013西晉胡人內徙及胡漢雜居概況及影響;孝文帝漢化是否 有助鞏固北魏政權。 2015孝文帝漢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2. 東晉及南朝的士 族與寒門 3 2014東晉及南朝士族成為社會上特殊階級的原因;南朝時期 士族勢力衰落的原因。 (四) 隋唐 1. 隋唐治世 1(a, c) 3 1(a, c) 3 2012杜甫《憶昔》對開元盛世的描述及評價;開元時期倉儲 豐實的原因;「大索貌閱」是否為了擴大稅基。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2014唐太宗施政的特色;貞觀年間的大臣對唐太宗一朝施政 的貢獻;當代人編寫當代歷史的優點和局限;是否同意「貞觀之 治」並不意味着貞觀時期的統治完美無瑕。 2016開皇盛世出現的原因;貞觀致治主要是唐太宗個人能力 所致,還是由時勢促成。 2. 安史之亂與唐代 衰亡 3 4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2015 安史之亂的起因;安史之亂為唐代政局帶來的負面影響。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Jan-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3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試卷一:必修部分)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單元 課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有關題目重點

(一)夏商周

1. 周代分封 2(a, b) 2(a, b)• 2014:西周第二次分封。

• 2016:西周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周室統治得以穩定的原因。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2 2(c) 2(c)

• 2012:春秋霸政的背景;戰國的政治、社會變動是否促成大一統局面。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政策 3 1(a, c) 2 1(a)

• 2012: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新經濟政策是否與民爭利。

• 2013:秦始皇的經濟措施及影響;秦始皇的經濟措施是否「採取了錯誤的方針和方法」的「一次失敗的嘗試」。

• 2015:秦始皇對外征討及大興土木;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析論秦速亡因猛政所致。

• 2016: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2.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1(a, c)• 2015:王莽篡漢的天時因素。

(三)魏晉南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3(a)• 2013:西晉胡人內徙及胡漢雜居概況及影響;孝文帝漢化是否

有助鞏固北魏政權。

• 2015:孝文帝漢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2.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3• 2014:東晉及南朝士族成為社會上特殊階級的原因;南朝時期

士族勢力衰落的原因。

(四)隋唐

1. 隋唐治世 1(a, c) 3 1(a, c) 3

• 2012:杜甫《憶昔》對開元盛世的描述及評價;開元時期倉儲豐實的原因;「大索貌閱」是否為了擴大稅基。

•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 2014:唐太宗施政的特色;貞觀年間的大臣對唐太宗一朝施政的貢獻;當代人編寫當代歷史的優點和局限;是否同意「貞觀之治」並不意味着貞觀時期的統治完美無瑕。

• 2016:開皇盛世出現的原因;貞觀致治主要是唐太宗個人能力所致,還是由時勢促成。

2.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3 4•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 2015:安史之亂的起因;安史之亂為唐代政局帶來的負面影響。

Page 2: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4

單元 課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有關題目重點

(五)宋元明清(至鴉片戰爭爆發前夕)

1. 宋元的中央集權 4(a) 4(a, b)• 2012:強榦弱枝政策如何收集權中央之效。

• 2014: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2. 明清的君主集權 4(b) 4(a, b) 4 4(a)

• 2012: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是否導致輔弼無人。

• 2013:清朝設南書房、軍機處的目的。

• 2014: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明太祖和成祖厲行君主集權的方法。

• 2016: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的方法。

3. 清初的民族政策 4(c) 3(b) 4(b)

• 2013:清初對邊疆民族措施如何鞏固清廷統治。

• 2015:清初對漢族士人實行的高壓和懷柔措施。

• 2016:康熙帝和雍正帝強化君主集權的方法。

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

單元 課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有關題目重點

(一)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1. 列強的入侵 5(a) 5 5 5

• 2012:《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 2013:鴉片戰爭爆發原因;英法聯軍之役是否由鴉片戰爭遺留的問題引發。

• 2014:列強在華勢力範圍;門戶開放政策;《馬關條約》如何導致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八國聯軍之役爆發的主因。

• 2016:林則徐虎門銷煙;《南京條約》開放的商埠;開放商埠對中國經濟及社會的影響;是否同意中西方在國際關係、貿易等觀念上大相徑庭,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仍會爆發衝突。

2. 改革與革命 5(b) 1(b) 5

• 2012:洋務運動失敗是否由於改革不全面。

• 2014:孫中山對於挽救中國的看法的轉變;清末革命團體的共同主張;孫中山對晚清革命運動的貢獻。

• 2015: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洋務運動的軍事及文教改革內容及成效。

Page 3: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5

單元 課題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有關題目重點

(二)辛亥革命至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

1. 民初政局 6 1(b,c)

• 2012: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的訴求;他們所爭取的能否達到。

• 2015:袁世凱的帝制運動;析論洪憲帝制的失敗關鍵(違反政治潮流)。

2. 國共的分合 6 1(c)

• 2013:「清黨」及「西安事變」對國共關係的影響;就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實,析論國共是否在有利情況下便合作,否則便破裂。

• 2014:是否同意孫中山似乎沒有認識到實行「容共」的負面影響。

3. 抗日戰爭 6(a) 6• 2014:「九一八事變」。

• 2016: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

4. 國共和談與內戰 6(b) 6

• 2014:國共內戰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 2015:是否同意國共內戰中,國民黨的失敗是因為其政治的缺點、經濟的恐慌和內部組織的鬆懈。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二十世紀末

1. 社會主義建設 1(b, c) 1(b, c) 1(b)

• 2012:資料對土地改革的評價是否可信;推行土地改革是否為了擴大稅基。

• 2013:資料對大躍進時期農業的評價及當中的矛盾之處;大躍進運動是否「採取了錯誤的方針和方法」的「一次失敗的嘗試」。

• 2016: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第一個五年計畫。

2. 文化大革命 7 7

• 2012:劉少奇在「文革」期間被批鬥的原因;「文革」對政治及文教的影響。

• 2014:析論資料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說法。

3. 改革開放 7• 2015:從農村經濟改革和對外貿易兩方面,闡析改革開放的成

效;分析改革開放以來,貧富懸殊及貪污腐敗兩方面的問題。

4. 對外關係 7 7

• 2013:中國在 1950年代對蘇聯採取「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950至 1970年代中蘇關係的轉變。

• 2016:中蘇建交及其背景;引證中蘇關係由友好到敵對的變化;中美建交的原因。

Page 4: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8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歷史科課程公開評核

一、考查內容:

1. 從時間角度縱向探討中國歷史的演變與從文化層面橫向認識中國歷史的不同面貌。

2. 掌握探究歷史的技能,具備研習歷史的正確態度和概念。

二、評核目標:

1. 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由來、發展及相互關係;建立重要的歷史概念及個人的歷史意識。

2. 整理、綜合、分析及評價史事,以及運用歷史資料及有關論述,表達自己的觀點。

3. 掌握探究歷史方法、進行獨立思考、深入探討問題,以及辨識資料真確性及可信程度。

三、評估要求:

1. 知識與概念

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和民族的歷史有廣泛認識,不但透徹理解重要史事的由來、發展及相

互關係,更能掌握歷史變革的軌跡及文化承傳的變化;具備清晰的歷史概念,並能建構個人對

歷史的觀點。

2. 方法與能力

純熟而有效地運用整理、綜合、分析、歸納、比較等基本方法探究歷史;具備批判、辨偽、論

證、評鑑、反思等高層次思維能力。

3. 創意及表達

善於運用相關歷史資料及歷史探究方法,有效地進行獨立思考、通暢地表達真知灼見。

Page 5: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9

四、評核模式(2018年文憑試適用):

試卷 試題類型 考試時間 內容分數

比重

卷一歷代發展

必答題(歷史資料題)

55分鐘

• 全 1題,下設多道分題,全部題目均須作答;

• 範圍涵蓋甲部及乙部課程;• 資料形式多元,包括文獻、統計數據、地圖、漫畫及照片;

• 每題總分︰ 40分,細分題約 10 – 12題 70%

選答題(論述題)

1小時20分鐘

• 分為甲部及乙部,各設 3題。• 考生須分別於甲乙部各選答 1題,共答 2題完卷。

• 每題總分︰ 25分,細分題約 2 – 3題。

卷二歷史專題

選答題(論述題)

1小時20分鐘

• 設 6個選修單元,每個單元各設 3題;• 考生從所選修的單元中選答 2題,共答 2題完卷。

• 每題總分︰ 25分,細分題約 2題。

30%

Page 6: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13

四、 史學能力攻略: 中國歷史科「試卷一」的「必答題」為歷史資料題,題目含多則歷史資料(包括文獻、地圖、數據、

圖片、漫畫等),要求考生運用分析、綜合和比較等各項能力,近年尤多考問考生的「史學能

力」,相關的考問重點主要包括下列幾種︰

(1) 各類史料的優點和局限

漫畫

漫畫受篇幅所限,或礙於作

者的主觀看法,未能全面反

映歷史事件的面貌。

漫畫以圖像方式表達,能把

歷史事件形象化,使讀者易

於明白。

局限

優點

政府的宣傳畫、海報

由於政府能掌握措施的相關數據,應該可信。

• 屬宣傳性質,目的是宣傳政府政策,其創作意圖為政治宣傳,往往配上誇張的表達方

式,而且傳遞資訊時往往會隱惡揚善。

• 只代表了政府對這項政策的目的及良好期望,不一定代表事實,未能反映事實的全部。

優點

局限

標語由政策推動者構思和製作,能反映

他們對社會改革的理念和具體內容。

標語具有宣傳作用,或會只突顯政策、

措施美好的一面,又或流於誇張其作用。

優點

局限

標語

HKEP

Page 7: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18

(2) 分析題

1 着重考問史事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成因、作用、成效及意義等,例如︰

從⋯⋯方面,分析⋯⋯的作用。

1 考生須按題目的要求、條件,逐一分項作答。

2 另有所謂「主因分析」題,這類題目通常會先提出一種論斷,即指出某一因素是某 一史事發生,或某一歷史現象出現的主因,然後問考生是否同意這種論斷。例如︰

下列⋯⋯項原因,何者較為重要?試據史實加以分析。

1 作答時,宜指出該項因素的獨特意義,或論證該項因素對有關史事的發生不可 或缺。

2 要提及其他因素,並指出它們為何屬較為次要的原因。

3 必須舉證申述立場,以增強說服力。

(3) 比較題

1 要求將兩個或以上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並作出結論。例如︰

⋯⋯與⋯⋯有何異同?試參考資料,並援引史實,加以析述。

2 可分為「類比題」和「對比題」,前者比較分析其相同或相似之處,後者則比較分 析其不同或相反之處。

1 這類題目相當重視分析,不能只列出資料,要對資料作出比較。

2 比較可以是兩件史事、兩位不同的歷史人物、兩個不同的觀點、兩種不同的制度、 兩個不同的時代。

3 考生應重兩者史實的背後意義、時代特色、獨特性等。

(4) 論證題

要求考生援引具體史實,對某一歷史觀點或論述加以論證。例如︰

試就⋯⋯援引史實印證資料的說法╱觀點。

1 作答時,考生須針對題目所問,圍繞題旨,即某一觀點或概念,組織論據,作具 體分析,結論必須建立在紮實的證據基礎之上,切忌堆砌內容,妄下定論。

2 若題目有提供相關資料,考生不能只對題目作回應,而忽略所提供的資料,須注 意引用資料,方能妥善作答;若題目提供了多則資料,考生須注意多則資料的共 通點及相異之處。

Page 8: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歷史資料題

範例一:此題為必答題,設問內容涵蓋甲、乙部,佔 40分。

資料一:王壽南《隋唐史》

「《文獻通考》說:『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國計的富足是後世所公認的。」

資料二:關於隋朝的一些數據

項目 數據 出處

全國耕地開皇八年(589年):1,940萬頃大業五年(609年):5,585萬頃

《通典.食貨》

全國戶數開皇元年(581年):400萬戶大業五年(609年):890萬戶

官倉儲備

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及回洛倉,共有

3,300個地窖,每窖所儲糧食多達8,000石,合計 2,600萬石。

《資治通鑑.隋紀》

資料三:改寫自楊永安《論「開皇之治」—重說隋文帝楊堅的功業與再評價》

「開皇之治」最為人樂道的,是隋文帝對財政、經濟等方面的調整,其中最特出的是戶口調查、行均田制、輕徭薄賦等諸項。

資料四:關於土地改革運動的圖片兩幀

圖一 圖二

HKEP

閱讀數據圖表時,應留意同一時期各項數據所構成的環境,以及其中有沒有重要的變化,或變化的規律;並找出其中具代表性的數字,以便作為作答的論據。

留意圖片中描述的現象,以及附加的說明文字,並聯繫到有關的時代背景,以了解圖片所表達的意思。此外,這兩則圖片是當時的原始資料,尤須留意發佈者的身份或立場。

評價有關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留意資料提及的重點,提示了作答內容。

資料針對隋朝進行評價。

答題範例

HKEP

25

Page 9: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資料五:改寫自長野郎《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

田制的主要目的在於徵收賦稅。中國以農立國,政府經常整理土地,以增加賦稅收入。

(a) (i) 資料一作者對隋代有甚麼評價? (2分 )

(ii) 根據資料二,找出兩項證據印證資料一對隋代的評價。

(6分 )

(iii) 你認為資料二是否足以證明隋朝百姓都能安居樂業?試就

資料本身加以說明。 (3分 )

(iv) 根據資料三,解釋出現資料二提及的各種情況的因由。

(9分 )

(b) (i) 資料四所涉及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以下哪一時期?為甚

麼? (2分 )

A:1949—1952年

B:1953—1957年

C:1958—1965年

D:1966—1976年

(ii) 資料四兩幀圖片有甚麼作用?試從兩幀圖片中各找出一項

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4分 )

(iii) 資料四兩幀圖片對土地改革運動的描述是否可信?試從資

料的性質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年的相關史實,加以

解釋。 (6分 )

(c) 試就隋朝的戶籍制和田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改革運

動,援引史實印證資料五的觀點。 (8分 )

根據資料內容,解釋你的答案。

留意問題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答題要求,切忌離題。

只須根據資料內容作答,不必提出與資料無關的內容。

除了選出正確答案,還要給出理由。

須充分了解資料,並結合所學作答。

充分了解有關觀點,然後套用到相關的時代及政策,看看有關政策的內容和後果,能否與資料互相印證。

只須說出對資料的理解。

須說明資料二的內容如何有助證明資料一的評價。

這是一則通論性的資料,必須充分理解其含義,以便作答時套用到特定的時代。

26

中國歷史:模擬試卷  必修(第三版)

Page 10: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a) (i) • 資料一作者認為,隋代的國家財政富足,且這一點為後世所公認。 (2分)

(ii) • 隋初二十多年間,戶數增加逾一倍。由於戶籍是古代政府收取賦稅的主要依據,戶數增加意味着更多人口進入稅網,賦稅收入因而增加,故能造成國家財政的富足。

• 隋代耕地大幅增加。由於土地的租稅收入佔古代中國國家財政的比例甚大,故耕地增加意味着國家收入增加,造成國家財政的富足。

• 隋代官倉儲糧甚多,僅洛陽附近的兩個倉庫已達 2,600萬石。且隋代還有其他官倉,可知當時國家富足。 ( 共 6 分 )(以上任答兩項)

(iii)• 足夠。資料一反映隋朝年間,戶數、耕地等都在短時間內有約一倍增長,官府儲備也十分充足。若非當時民生安定,經濟繁榮,這種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 (3 分 )

或 • 不足夠。資料一只提供全國的戶口、耕地數據,沒有說

明財富的分配是否平均;而官府儲備雖多,但若不能有效運用,對民生也不一定會有好處。 (3 分 )

(iv)• 戶口調查:魏晉南北朝以來,戰亂頻仍,百姓逃亡,以致隋文帝實行「大索貌閱」,令地方大規模清查戶口,由是課戶大增,國用富饒。

• 行均田制:隋文帝沿用北朝的均田制,按丁口授田。受田的農民須繳納田租及戶調。這使人民皆有田可耕,既穩定了社會秩序,又保障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 輕徭薄賦:隋文帝統一南北後,下詔寬減徭役,年五十以上者免徵;並把男子成丁的年齡由十八歲提高至廿一歲,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於生產,有利農業發展。 (9 分 )

(b) (i) • A:1949–1952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1949—1952年 ),推展了連番的政治運動與經濟改革,其中就包括土地改革運動。 (2分 )

與上題類似,除引述資料內容外,也應指出有關資料或數字背後的含義。此外,留意「國計富足」和「百姓安居樂業」是不同的概念。

資料三已提及左列三個項目,作答時應就每一項加以說明。

不能只引述資料內容。應指出有關資料或數字背後的含義,特別是它們如何能印證有關的評價。

就資料內容簡略說明即可。

選出答案後,扼要說明理由。

27

答題範例

Page 11: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ii) • 圖一的作用:宣傳土地改革運動的目的及好處。

• 證據:圖片的標題是「土改完成農民生活好」。/圖片中的一家人面露笑容,一副豐衣足食的樣子。

• 圖二的作用:支持土地改革運動,並宣傳「土改」的目標。

• 證據:煙標兩側分別印有「發展農村經濟」、「消滅封建勢力」字樣。 ( 共 4 分 )

(iii)認為可信的可答:

• 圖一為宣傳海報,政府是要藉此宣傳「土改」的目的,以爭取民眾支持。海報傳遞了「土改完成農民生活好」的信息,證諸史實,「土改」完成後,三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農民生活有所改善。

• 圖二的煙標亦為宣傳「土改」而設計,它清晰地表明「土改」的目的,即「發展農村經濟」和「消滅封建勢力」。中共認為舊有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是剝削農民的封建勢力,須予廢除和消滅,從而把土地分給農民,解放生產力,使農業生產得以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條件。 (共 6分 )

認為不可信的可答:

• 圖一和圖二其實都是中共宣傳土地改革運動的材料,其目的是宣傳政府政策,不一定反映事實的全部;且政治宣傳品往往會報喜不報憂,因而誇大改革措施的成效。

• 根據史實,圖一和圖二的宣傳畫,只反映了政策對僱農、貧農、中農的影響,並未能全面反映對其他階層生活的負面影響,如地主、富農受到打壓。而且,在土地改革運動後,不少農民也只能勉強過日子,與海報所示的豐衣足食情況還有一段距離,而農業生產也未有大幅度提高。 (共 6分 )

(c)• 隋文帝下令進行戶口調查及推行均田制,的確可增加稅收。推行均田制,授田予民,使部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民得以安於生產,勤於耕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核查全國戶籍,擴大納稅網,起到增加國家賦稅的作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行土地改革運動確有增加稅收的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地主和富農只佔農村人口的少數,卻擁有大量土地,而貧農佔農村人口的大多數,卻少地及無地,他們被迫向地主租地,受到剝削,以致新政權在徵稅時遇到困難。通過「土改」,重新分配土地,共七億多畝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只需向國家繳納合理的稅項,而不須向地主繳納苛重的地租。 ( 共 8 分 )

就資料的性質,結合有關史實,明確指出兩幀圖片「不可信」之處。

略述隋文帝推行的戶籍制度及均田制,由此說明其如何有利於增加賦稅收入。

略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土地改革,由此說明其如何有利於增加賦稅收入。

適當引述圖片內的文字,或描述圖片所示的情況即可。

恰當援引史實,以印證資料二兩幀圖片的可信性。

28

中國歷史:模擬試卷  必修(第三版)

Page 12: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論述題

範例二:闡釋題(有限制性的論述題)

資料一:改寫自《舊唐書.楊國忠傳》

安祿山得玄宗恩寵,總握兵權。楊國忠知道安祿山是跋扈的人,於是向玄宗指出安祿山必定叛變;玄宗不信。後來,楊國忠擬對安祿山不利,安祿山派出心腹到朝廷打聽有關動靜;而楊國忠也派其心腹對付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心感不妙,遂以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

試參考資料一,並就你所知,分析唐玄宗、安祿山、楊國忠三人對安史之亂所應負的責任。 (25分)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安祿山、楊國

忠均要負上責任。

  唐玄宗晚年,荒怠政事,寵愛楊貴妃,又重用楊國忠,

令朝政非常敗壞。資料也有這樣說明:唐玄宗不相信楊國

忠關於安祿山會叛變的言論,結果安祿山真的發動叛變,

令唐室未能防患於未然。

  安祿山也要負上責任。安祿山為人奸狡,在得到玄宗

信任後,一直靜待時機,發動安史之亂。資料也提到安祿

山是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以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由

此可知,安祿山是發動兵變的主要策劃者。

  楊國忠亦要負上責任。楊國忠出任宰相後,結黨營私,

排斥忠良,間接令朝政敗壞。

( 缺結語 )

只簡單提及安祿山擔心地位不保而起兵,未有仔細論述安祿山手握重兵等其他原因。

引言過於簡略。

只能引用資料內容,未能額外援引史實說明。

過於簡單,未能進行深入分析。

結語雖非必要,有會較好。

留意題目所問是要一併分析唐玄宗、安祿山和楊國忠三人的責任,切忌只顧分析一人,但可在總結時說明你認為誰人責任最大,惟此非題目所要求。

29

答題範例

Page 13: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此道闡釋題問法直接,但學生除徵引資料內容外,還須援

用所知的歷史知識,宜加以留意,這樣才能使答案更加充

實完滿。

從開元末年起,迤至天寶,由於國家承平日久,唐玄

宗逐漸荒怠,任用奸相楊國忠,寵信鎮邊蕃將安祿山,終

於在天寶十四年,發生安史之亂。對於這場亂事,唐玄宗、

安祿山、楊國忠三人,都要負上一定的責任,現分析如下:

先分析唐玄宗要負的責任。唐玄宗晚年,荒怠政事,

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並先後任用佞臣李林甫及

楊國忠為相。而根據資料所示,唐玄宗信任安祿山,對於

有關安祿山蓄謀叛變的事,並不相信,結果種下了禍根。

由此可見,唐玄宗用人不當。

此外,在唐玄宗年間,為鞏固邊防,於沿邊設置十大

兵鎮,各鎮又下轄數州,於是,節度使不僅統管軍事,還

兼管行政及財政,雄踞一方。而玄宗所設的節度使,率兵

鎮守邊地,京師守衞則招募彍騎負責,及至開元末年,募

兵制又普遍推行於邊防各兵鎮,兵鎮兵力猛增,形成外重

內輕的局面,以往關輔府兵的兵力可統馭四方的優勢,已

經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由於在玄宗之朝,河北一帶已為少數民族

居地,胡化甚深;玄宗為了易於管治,倚重能通多種胡語

及了解少數民族的胡人,安祿山等胡人得到重用。由此可

知,唐玄宗要為當時的混亂局面,以及為安史之亂的發生,

負上一定程度的責任。

安祿山亦要為安史之亂負上責任。他早已心存異志,

通過賄賂李林甫,取寵楊貴妃,逢迎唐玄宗,博得唐玄宗

的信任,可以經常從邊關來到京都長安,出入宮禁,身分

地位顯赫,甚至於天寶中一身兼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

節度使。但安祿山對此並未滿足,欲進一步取唐而代之。

引言有效回應問題,引出下文。

這道題目宜就各人物逐一分析。先分析唐玄宗,援引史實指出唐玄宗用人不當;又申論他錯分兵力,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同時他重用胡人,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

30

中國歷史:模擬試卷  必修(第三版)

Page 14: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HKEP · • 2014:春秋時期政治和社會變動的原因。 • 2016: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動的原因。 (二)

闡釋題是一種常見的論述題提問形式,答案範圍有所限

制,考生須針對題目,分就唐玄宗、安祿山及楊國忠對安

史之亂應負的責任逐一作答。如欲獲取更高成績,考生須

有效利用資料內容,結合個人對史事、概念、歷史問題等

的已有知識,作深入的分析。

另外,亦如資料所示,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擔

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於是決定起兵。天寶十四年,安祿山

與親信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從范陽起兵,掀起一

場震撼全國的大動亂。由此可知,安祿山是這場亂事的主

要人物,由他發動叛亂,聯同與他有密切關係的胡將一同

起兵,令唐代的國勢轉衰。

至於楊國忠,亦要為安史之亂負上責任。楊國忠善於

鑽營,因緣而進,於天寶十一年,在李林甫死後繼任為相。

在楊國忠當權後,政事更每況愈下,他兼領數十職銜,結

黨營私,排斥忠良,堵塞言路,貪瀆枉法,朝政敗壞。

而根據資料所示,楊國忠與安祿山素有積怨,楊國忠

在唐玄宗面前,曾多次提及安祿山的不是;而楊國忠對安

祿山諸多留難,兩人因而交惡甚深。由於楊國忠多次指出

安祿山意圖謀反,令安祿山心感不安,終激發了事變。

在安史之亂發生時,原以胡將哥舒翰守潼關,以為長

安的屏障。哥舒翰認為,潼關能守,則長安可保。然而,

不諳軍事而又出於猜忌的楊國忠,慫恿唐玄宗迫哥舒翰出

關作戰,以致兵敗而失去潼關,形勢急速惡化,唐玄宗匆

忙出逃奔蜀,長安陷落。這件事,實在是楊國忠要負重大

的責任。

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重創,元氣大傷,令唐的國力

中衰。對於這場亂事的爆發,唐玄宗、安祿山、楊國忠三

人,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分析安祿山。指身為胡將的安祿山早萌異志,加上與宰相楊國忠不和,擔心地位不保,致鋌而走險,起兵反唐。

最後分析楊國忠。指其徇私枉法,敗壞朝政;又與安祿山結怨,促使安叛變;至安史之亂爆發,又錯用策略,致潼關失守,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結語回應引言,收首尾呼應之效。

31

答題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