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 health.tainan.gov.twc60d5dc1-2cf6-4975-8684... ·...

24
壹、 背景說明 時代的變遷,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家庭功能不彰,高齡教養幼兒的情況 逐漸普及,因年齡背景的不同,造成代間溝通問題的產生。 一、隔代教養共親職的挑戰與壓力~提供學校服務機會 近年來家庭結構改變,因工作關係或經濟考量使得雙薪家庭增加,或因 婚姻關係絕裂成為單親家庭,加上社會高齡化的趨勢,父母沒有能力看顧或 經濟壓力無法請保母照顧,演變為多數祖父母成為自願或非自願地負擔起孩 子的養育責任,管理孩子、接送孩子,成為 24 小時的替代父母,隔代教養 家庭是現今社會普遍的現象,對於孩子基本能力的養成,因缺乏文化環境刺 激而易受侷限,祖父母需面對的挑戰與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如能更積極推 動祖孫代間學習,將高齡者於退休後,由學校提供其自由參與或志願服務的 機會,強化代間情感交流與溝通,產生新的學習契機。 不少研究均指出,老人社會活動的參與越多,其人際關係較佳,生活滿 意度較高,而且健康也較為良好。其中教育的參與及志工的參與,依據先進 國家老人的生活經驗,很多老年人均願意投入志工的行列,為社會善盡其個 人的力量,發揮餘光餘熱。 此階段給予的教養急需健康感官的陶冶,是不容許再等待的教育。以熟 悉的生活與文化資源為基礎,結合成長經驗,透過在地文化課程,由自身推 展到週遭環境。透過教育的推展,在教學領域中得到滿滿的正能量,使高齡 長輩們由歲月堆積的智慧轉換成為對自我的成就感,肯定存在的價值,當個 快樂健康的阿公、阿嬤陪伴孫子輩孩子成長,是現今切確需要落實的 二、幼兒對高齡者存在的價值宜從小培養~提供肯定自我的環境 老人教育白皮書提及隨著醫療及社會的進步,我國早在民國82年就已正 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即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 預估到民國10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3.67﹪,距離14%的「高齡社 會」只有幾步之遙。人類壽命的延長,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壹、 背景說明

    時代的變遷,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家庭功能不彰,高齡教養幼兒的情況

    逐漸普及,因年齡背景的不同,造成代間溝通問題的產生。

    一、隔代教養共親職的挑戰與壓力~提供學校服務機會

    近年來家庭結構改變,因工作關係或經濟考量使得雙薪家庭增加,或因

    婚姻關係絕裂成為單親家庭,加上社會高齡化的趨勢,父母沒有能力看顧或

    經濟壓力無法請保母照顧,演變為多數祖父母成為自願或非自願地負擔起孩

    子的養育責任,管理孩子、接送孩子,成為 24 小時的替代父母,隔代教養

    家庭是現今社會普遍的現象,對於孩子基本能力的養成,因缺乏文化環境刺

    激而易受侷限,祖父母需面對的挑戰與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如能更積極推

    動祖孫代間學習,將高齡者於退休後,由學校提供其自由參與或志願服務的

    機會,強化代間情感交流與溝通,產生新的學習契機。

    不少研究均指出,老人社會活動的參與越多,其人際關係較佳,生活滿

    意度較高,而且健康也較為良好。其中教育的參與及志工的參與,依據先進

    國家老人的生活經驗,很多老年人均願意投入志工的行列,為社會善盡其個

    人的力量,發揮餘光餘熱。

    此階段給予的教養急需健康感官的陶冶,是不容許再等待的教育。以熟

    悉的生活與文化資源為基礎,結合成長經驗,透過在地文化課程,由自身推

    展到週遭環境。透過教育的推展,在教學領域中得到滿滿的正能量,使高齡

    長輩們由歲月堆積的智慧轉換成為對自我的成就感,肯定存在的價值,當個

    快樂健康的阿公、阿嬤陪伴孫子輩孩子成長,是現今切確需要落實的

    二、幼兒對高齡者存在的價值宜從小培養~提供肯定自我的環境

    老人教育白皮書提及隨著醫療及社會的進步,我國早在民國82年就已正

    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即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

    預估到民國10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3.67﹪,距離14%的「高齡社

    會」只有幾步之遙。人類壽命的延長,個體生活的目的,不外追求活得久及

    1

  • 過得好。生命歷程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實現,

    它是一種人類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

    走過一世紀的人生路途的祖父母,代表的意義與價值是生命的延續、情

    感的實現、經驗的傳承,祖孫關係的維繫除了靠血緣關係外,還有情感的支

    持為後盾,因此,促進隔代間的了解與互動,是需要投入心力經營的。常在

    幼兒學習歷程的討論過程,常可聽見幼兒隨口說出:「我的阿嬤什麼都不

    會」、「我的阿公都常常再睡覺。」高齡者在幼兒的認知腦海中佔有何種

    地位? 研究發現幼兒對高齡者有刻版印象,且多為負面(Hall &Batey,2008),

    認為多病、長得醜陋、無聊(Seefeldt,1984),對高齡者的印象非兒童期才產

    生,最早3歲開始便開始有負面概念到8歲時完整發展(Gilber&cketts,2008)。

    趙孟婕(2012)指出如於幼兒期便對老人有負向概念,不論對於發展階段或社

    會世代融合皆為不利,因此改變對老人的態度,建立正向觀念,應從幼兒期

    開始。

    隔代教養的普及,高齡者存在著不同世代的隔閡,如何找尋高齡者在傳

    統價值的保存意義,建立起幼兒與高齡長輩健康心靈互動的橋樑,建立老人

    的自信心,肯定老人的自我存在價值,讓幼兒學會關懷與尊重是教育的重要

    課題。

    貳、 推動與創新性

    鹽水蜂炮、意麵、水仙雕,堪稱為鹽水三寶,是全臺灣獨一無二的民俗

    藝文活動及在地小吃,享譽全國,此為一代一代文化傳承的記憶,及社區耆

    老與長者所累積的智慧與成果。代表著這土地文化傳承的高齡者,孩子常忽

    略無視他們的價值,如何透過教育讓孩子看見「阿公、阿嬤」們的生存價

    值,如何讓老人家跨出樂活服務支援課程的步伐,使生活活化,於是,開啟

    「老有所用」志願服務的推動歷程與實施策略。

    2

  • 一、 高齡者參與教育服務推動歷程~初探期、深耕期、再造期

    二 、高齡者參與教育服務實施策略

    人口老化是全球重要議題,存在著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將對個人、家庭、

    社會帶來諸多影響。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於1993 年超過7%,成為高齡

    化(ageing)社會;根據經建會的推估,預估2018 年此比率將超過14%,使我國

    成為高齡(aged)社會,2025 年此比率將再超過20%,我國將成為超高齡

    (super‐aged)社會之一員。

    聯合國為關懷高齡者的老化問題與生活品質,於1982 年制定了「國際老化

    行動計畫」,成為老人人權的重要內涵。主要是希望透過各界的合作,共同創造

    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世界衛生組織將社會參與列為活躍老化的第二

    支柱,提出下列策略:1、從生命歷程發展的觀點,提供教育和學習機會給高齡

    者。2、鼓勵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依其個人的需求、興趣和能力,參與經濟

    發展活動、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並從事志願服務。3、鼓勵高齡者在老化的過

    程中,參與家庭和社區生活。

    高齡者若能參與志願性服務活動,將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感,並維持與社會

    的連結感,從中培養終身學習觀念,營造有尊嚴且正向的晚年生活。綜上可知,

    高齡者如可透過參與教育志願性服務,與幼兒互動,從中產生自信,同時活躍生

    跨出教室~

    高齡者成為學校在地化課程的諮詢者

    跨入學校~

    高齡者成為學校在地化課程的支援者

    結合社區活動~

    高齡者互動形成感動共鳴初探期

    深耕期

    再造期

    99 ‐ 105 學年度

    3

  • 活,拓展人際關係,並開括孩子學習探索與統整經驗的場域。攜手開創高齡者與

    幼兒生活新面向,由以下三面向,逐步開啟高齡者參與教育服務的連結策略:

    (一) 初探期:跨出教室~高齡者成為學校在地化課程的諮詢者

    將幼兒生活的環境進行連結,社區是與孩子最貼近的場域,從此開始產生互

    動,多次邀請高齡者入班分享經驗時,總是推托「自己沒讀書,什麼都不會」或

    「不知如何講給孩子聽」,怯怯的婉拒邀約,我們思索如何與高齡者產生共鳴,

    願意入園支援互動。

    1.教師向高齡請益,成為在地文化課程的智囊團

    教師們在學校在地文化課程推廣,對於鹽水歷史、意麵、水仙雕深覺自身

    先備知識尚不足,「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透過行動,老師主動於課前進行行前

    探勘,發掘社區耆老、家長的不同專長,至高齡者家中請益其專長或經驗,研討

    鹽水歷史、意麵、水仙花雕的技藝傳承,並邀請社區高齡者至園教導支援課程,

    展現對高齡者於在地文化的付出與珍惜之尊重與認同感,拉起在地文化課程支援

    橋樑,使高齡者對教育付出產生共鳴,致力推廣高齡者對教育支援的永續經營之

    路。

    圖 : 水仙花雕請益

    圖:意麵製作請益

    圖:鹽水歷史請益

    4

  • 2.帶領幼兒至社區與高齡社區老人互動

    帶幼兒走進社區與人、事、物有所交集,讓孩子與社區高齡者有更多對話與

    互動,高齡社區老人歡喜迎接孩子參觀閒聊,並熱情的回應孩子的疑問,和孩子

    產生交流共鳴,孩子更懂得主動關懷和具體回饋,使銀髮族的長者願意跨入學校

    支援課程。

    圖:鹽水詩路參觀

    圖:水仙協會參觀

    圖:意麵工廠參觀

    5

  • 圖:社區參與~陣頭出巡 圖:至武廟與社區高齡者進行蜂炮安全宣導

    二、深耕期:跨入學校~高齡者成為學校在地化課程的支援者

    教育的核心素養擴展至園所外,邀請具有各類專長的高齡者至園,配合其方

    便的時間,由他們熟悉的技能分享、示範,增加他們願意參加志願服務的意願,

    提供展現服務的機會與舞台,亦能使幼兒透過多次互動交流,在觀摩學習的耳濡

    目染下,培養出關懷及感受高齡者的存在價值。

    (一)蜂炮齊飛鬧元宵

    鹽水特有蜂炮文化,蜂炮綁紮技藝是阿公、阿媽的記憶寶盒,珍藏

    許多屬於他們成長過程對鹽水的歷史記憶,對他們而言是熟悉的技藝與專長,邀

    請他們至學校進行經驗分享,入班級教導幼兒認識家鄉特有文化特色,娓娓道來

    一點一滴的文化與傳承。

    圖 1 阿嬤示範炮城釘做 圖 2 阿公指導紮蜂炮 圖 3 阿公指導紮蜂炮

    6

  • 炮城綁紮的真功夫,在元宵前夕邀請多位蜂炮達人的解說指導協助下,孩子

    進行一系列實際蜂炮綁紮活動。孩子看見每位阿公、阿嬤厲害的地方, 孩子認

    真學習的崇拜神情,內心必感到十分驕傲「我是鹽水囝仔!」社區長者與耆老透

    過教育服務與幼兒互動形成連結,使得土地有活力、文化有創新,以及在傳承中

    有著傳統價值的保存,這些特別的在地文化,幼兒持續主動探詢了解逐步內化,

    形成源源不熄的活化學習泉源。

    圖 4 阿公指導紮蜂炮 圖 5 阿公指導紮蜂炮 圖 6 蜂炮施放第一炮

    學會阿公阿嬤的綁紮技巧後,炮城點燃進行實驗,蜂炮射出發出(咻..

    蹦、咻..蹦)的聲音,孩子驚喜寫在臉上,了解阿公阿嬤指導斜斜 45 度角插出的蜂

    炮射的最遠,最安全。

    圖 :阿公教幼兒蜂炮試射的技巧 圖:路過學校的澳洲旅客一同來學習

    7

  • 圖: 電視台「台灣好好玩」 圖:最小的陣頭熱鬧出巡〜阿公阿嬤快樂陪伴情

    (二) Q 彈好味意麵香

    鹽水小吃馳名,「來去鹽水吃一碗,排到腿軟也甘願。」可理解鹽水意

    麵受歡迎的程度,好吃會ㄙㄨㄚˋ嘴,使人讚不絕口的在地美食,亦是幼兒喜愛

    品嘗的點心。此製麵的技藝,多數由社區高齡老人從事,帶領幼兒認識這富有鹽

    水特色的產業,在阿嬤親切的引導說明之下,孩子了解原來意麵製作過程繁瑣,

    為了健康~使用天然曝曬方式,需要好天氣配合,由阿嬤的介紹,孩子聽見阿嬤

    對曝曬場域衛生的堅持,也了解阿嬤對健康食材的用心及製作麵需多人的合作配

    合,才能有好的成品,無形中建立孩子對食材健康的常識。

    圖: 意麵工廠參觀由高齡阿嬤介紹 圖:幼兒學阿嬤做麵

    完成的麵成品經由麵攤阿嬤的煮麵好手藝,煮出可口好吃的麵料理,孩

    子參觀的認真神情,與滔滔不停的提問,讓社區老人感到有趣又窩心,連結起老

    幼攜手共學的美好經驗,也促進高齡老人入班支援課程的往進動力。

    8

  • 圖:觀察阿嬤煮麵好手藝,品嘗好吃麵料理

    圖:意麵總鋪師考照~意麵工廠阿嬤擔任考照評審

    (三) 金展銀舞水仙雕

    社區橋南老街參觀,巧遇水仙花雕協會理事長進明師送給孩子一盆水仙

    花,孩子很珍惜這份禮物,開啟了鹽水附幼與社區高齡者的仙花奇緣。社區水仙

    師傅,提供師生學習水仙球莖水養及雕刻探索的技藝,讓傳統文化得以內化於幼

    兒心中,教師們亦獲得教導幼兒水仙的基本知識。

    圖: 高齡水仙大師入班支援教導孩子養水仙 圖:觀察社區大師水仙雕刻技藝

    9

  • 圖:水仙花雕小小記者會~大師與幼兒討論水仙問題

    社區耆老發現自己 30 年習得的智慧得以被教育所重視,且感受幼兒學習

    動機高,認為是一種文化的延續與應用,心中激盪起感動的漣漪,更加願意傳授

    傳統技藝,總是配合課程進校專長支援,與孩子的互動緊聯密切,讓幼兒的學習

    過程更顯豐富。

    (四) 結合課程,社區高齡老人進行生活經驗支援分享

    透過學校課程與活動,鼓勵家長帶領家中長輩一同參與與孩子們互動,除增

    加家庭互動與凝聚力,亦看見社區高齡者跨出家庭,參與課程分享生活經驗。隨

    課程進行需求,邀請過程高齡者參與的意願提升,願意將自己擁有的智慧與資源

    教導孩子們,活動過程使得高齡者得到認同,心靈層面的成就感無形提升。

    圖:經驗資源分享指導~種植蔬菜

    10

  • 圖:讀經教學 圖:參與校外教學

    圖:中秋節月餅製作

    圖:端午節包粽子 圖:美勞創作

    11

  • 高齡者的專長或經驗帶領幼兒進行活動,隨著與幼兒相處,指導過程幼兒給

    予的正向回饋,使高齡者與幼兒距離縮短,亦增加高齡者的自尊與成就感,愉快

    且持續的願意參與。

    二、 再造期:幼老攜手社區互動,形成感動共鳴

    鄭淑子(2014)高齡者持續投入有意義的學習、社會等活動,與他人持續建立親

    密的關係,保持心智與生理上的活躍,並發揮認知功能,將有助於高齡者尋求個

    人安全的生命意義及自我認同,進而邁向成功老化。

    「元宵蜂炮」是鹽水人的大代誌,在絢爛繽紛的節慶氛圍中,由民俗盛會

    開啟鹽水一整年「旺來」氣勢。鹽水歷史古城限定的在地人文風采不勝枚舉,社

    區的融入活動,使鹽幼的在地文化課程,匯通學校、家長、社區與社會資源,藉

    由實際行動,廣結善緣,成為教育相輔相成的共同體,產生感動的共鳴。

    親子、祖孫、社區老人共同參與「水仙花雕共學營」學習活動,水仙雕刻創

    作過程,除了讓家長瞭解水仙花的百變之美與傳統文化意涵及認識在地文化課程

    教育的核心價值外,並提升家長、社區居民、高齡者參與課程服務的原動力。

    12

  • 圖:水仙花雕共學營

    高齡者參與教學志工服務後,與學校已建立合作默契,肯定自己的能力,感

    受退休後的個人價值。每年的教學與社區融合活動,請平時入校支援的高齡志工

    參與服務,陪伴幼兒進行活動,互動過程引起其他社區高齡者的好奇心,帶動他

    們跨入學校支援的引線,成為教學強力後盾之一。

    13

  • 圖:社區融合活動~鹽水囝仔鬧元宵

    幼兒透過親自參觀及高齡志工專長、經驗支援教學課程,更能了解平常生

    活周遭有這麼多厲害的阿公阿嬤,是我們最重要的在地資源,藉此拉近彼此的距

    離,體會他們為我們默默付出的魅力,也更認同社區及銀髮長者所貢獻的心力,

    深植幼兒心中;高齡志工透過教育支援服務,以豐富的閱歷,陪伴幼兒成長,使

    文化代代傳承,也增加高齡志工對自我產生更多的自信,心靈得到愉快的正向能

    源,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

    14

  • 參、 跨部門(跨領域)合作的機制

    多元化在地文化教學型態的活動融入不老志工教育服務,促進幼老互動關

    係,結合學校領域的幼兒園、國小、大學;公務部門的市政府教育局、區公所、

    他縣市政府;社區的水仙花協會、里長辦公室、社區居民;社會機構華山基金會

    及遊客等跨領域合作,使高齡者教育服務的機會不只侷限於學校場域,幼老攜手

    擴展至社區與更多人群有互動,亦能延請更多社區高齡者參與教育支援志工的服

    務,讓老人有機會回饋及走出家庭,更能使幼兒深入體會老人的正面價值,進而

    尊敬老人。

    鹽水國小附設幼兒園

    健康從幼老攜手~不老志工樂活教育服務傳承情

    社區

    兒 園

    國 小

    社會

    水 仙 花 協 會

    里 長 辦 公 室

    居 民

    華 山 基 金 會

    至本市 、 他縣市 幼兒園 課程分享

    教師

    | 水仙花雕研習 志工

    南榮大學 |水仙義賣 場地 提供

    師資培育大學 至園參訪 實施歷程

    他 縣 市 政 府

    志工入園支援

    教 育

    局 特 幼 科 、 市 場 處

    各 縣 市 教 育 局 處 至 園 參 訪 實 施 歷 程

    資 訊 宣 傳 、 場 地 協 調

    研武 習廟 講 師 、歷 課史 程講 支說 援志 、工 水 仙 義 賣 志 工

    學童

    | 幼小銜接體驗

    紮 蜂 炮 、 意 麵

    DIY 、 水 仙 雕 體 驗

    水老 仙人 義至 賣園 所說 得故 幫事 助 獨 居 老 人 、

    15

  • 圖:鹽水囝元宵活動~區長指導 圖:區長參與水仙義賣活動

    圖:鹽水囝仔鬧元宵活動~

    媒體採訪

    圖 : 至 校 參 訪 圖:他校分享

    圖:水仙花協會 圖:武廟 圖:廟宇歷史

    16

  • 肆、市民的參與機制與參與度

    因社區資源繽紛多元,具有特色美,除了提供社區高齡長輩入園支援教學、

    水仙雕共學營研習參與學校多元活動外,透過不同型態活動,與社區高齡志工建

    立友誼,互相關懷與學習。配合鹽水燈節活動在元宵節前夕,進行教育與社區結

    合活動,每年規劃不同場域(橋南老街、上帝廟、南榮大學、牛墟市集),邀請

    高齡志工與幼兒攜手舉辦「鹽水囝仔鬧元宵」活動,此外社區各部門人士,如區

    長、里長、水仙花協會…,給予全力協助成為教學支援助力,讓在地特色課程融

    入高齡志工攜手合作,使課程更加豐富多元。也提供社區民眾、市民、各地遊客

    參與互動「紮蜂炮體驗」、「意麵製作體驗」、「水仙義賣作伙做公益」的機會,讓

    市民感受古城的在地文化特色,也讓高齡者有展現自信及互動的舞台。

    103 年度社區融合~橋南老街

    17

  • 104 年度社區融合~上帝廟

    105 年度社區融合~牛墟市集

    18

  • 伍、相關成果與成效

    (一)教育志工服務,成功增進祖孫互動之認同感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祖父母所蘊含豐富的人生歷練以及生活經

    驗,祖孫輩因年代生活經驗背景有所不同,難以感受祖輩以往之生活經驗,透過

    教育支援~分享、傳承與討論的機會,吸取阿公阿嬤的人生智慧經驗,經彼此之

    間的相處互動頻率增多,除豐富孫子女輩的生活視野,也再次重建老年人的信

    心,使其得到社會系統的支持,建立起尊重與認同感,改善祖孫的互動關係,提

    高幼兒對老年人的態度趨於正向,活化老年生活,甚至重拾生命的意義與自我價

    值,達到良性的循環,祖孫關係更加和諧。

    (二)高齡志工自信心提升,參與率增高

    創造高齡友善服務環境,使高齡長者走出家門樂活愉快當志工,幫助他

    人,從服務中得到快樂的心情,更有活力,當高齡者自己有所感受時,即會鼓勵

    他人一同加入服務行列,其他高齡者看見服務志工心境的改變,對參與學校活動

    的意願相對提高,逐漸引起迴響,主動將自己擁有的智慧與資源教給幼兒,使自

    己心靈保持活躍,對自我價值感攀升。

    隨高齡者年紀因素,教育服務提供其能力所及的服務項目,因服務內容是

    容易勝任,且與幼兒互動容易得到正向回饋,不老志工整體自信心相對提升,服

    務次數持續成長。高齡志工教育服務內容如下:

    專長教學:水仙花雕技藝指導、鹽水意麵技藝指導、蜂炮綁紮技藝指導。

    讀經教學:每周 1‐2 日晨光時間至班級教導幼兒讀經(百孝經、論語)。

    活動支援或經驗分享:植物種植、包肉粽、蛋黃酥製作、闖關活動、期末統整活

    動、校慶造型裝扮道具支援、節慶活動、烹飪…..。

    教學融入社區活動:水仙花雕共學營、鹽水囝仔鬧元宵(蜂炮綁紮、水仙義賣、

    意麵 DIY 體驗)、校外教學~社區踏查。

    19

  • 99~105 學年度高齡志工教育服務參與人次統計

    學年度 專長教學 讀經教學 活動支援或

    經驗分享

    教學融入社區活動

    99 10 0 15 5

    100 15 0 33 12

    101 25 0 85 18

    102 62 40 210 50

    103 81 40 238 56

    104 90 42 315 180

    105 75 120 350 190

    陸、 永續教育服務,共同學習成長

    7 年來的教學深根,幼兒的活力及爺爺奶奶們的閑靜剛好互補,透過無數次

    的志工服務雙向合作,使幼兒的學習更加多元豐富,高齡者的個人價值亦得到強

    化認同,已呈現顯著成效,每學年持續推行教學志工服務支援,建立不老志工服

    務網絡,促進成功地健康老化,永續教育服務。永續經營要點,如下所示:

    一、 學期初誠摯邀約,尊重服務意願,給老人家展現舞台。

    二、 長期關懷不老志工的服務感受,提供友善服務場域。

    三、 永續教育志工服務向下扎根,幼老互動教學活動或社區融合活動,活化心

    靈,學習尊重與認同。

    四、 建立不老志工服務網絡,鼓勵擔任種子志工,永續服務與學習。

    柒、 其他

    不老志工教學支援融合傳承情,在地文化教學歷程使教學多元優質化,老

    師自身必須對社區人、文、地、景、產有所了解,才能使課程深入落實,但多數

    教師們往往並不一定是生長或住在於教學地區的人,常需時間摸索探究或只能上

    網搜尋資訊,此時不老志工教學服務成為教師請益的對象,提供師生資源與諮

    詢,如此可縮短探究時間,發揚家園互動精神,且對社區有深入了解,是最有利

    20

  • 學習在地文化的後盾,使得教學邁向多元豐富領域,營造出優質化教學,近年來

    榮獲多項得獎紀錄,及團隊至各地教學場域分享與他縣市教育團體、電視臺至校

    參訪,足於成為其他教育機構學習楷模。

    一、 得獎紀錄

    本校幼兒園由 99 年迄今積極落實在地文化,深入社區,使社區成為幼兒學

    習的大教室,社區長者、耆老、家長、居民皆為課程的資源教師,於 103 年度

    以「愛在鹽水〜蜂炮小子玩科學」鹽水在地文化主題-將蜂炮、意麵、水仙雕為

    課程主軸,結合社區耆老入班支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及 103 年

    度臺南市校校教學卓越發展拔尖亮點計畫榮獲特優,對本校落實社區融合的教

    學是一大肯定。

    二、 報章媒體報導

    多元的資源,使教學一步一腳印朝向優質化,傳遞家鄉文化,賦予教學新

    21

  • 生命。民視「台灣好好玩」電視節目至校採訪水仙花雕、蜂炮技藝、意麵 DIY 耆

    老入班資源課程,往下扎根的卓越教學。

    圖:民視「台灣好好玩」採訪

    三、外國團體至校參訪

    即使是幼、老、中青不同年紀、文化、國籍不同,小手牽著大手,經由教

    學共同參與體驗活動分享交流,增加連結關係,使寂靜的生活展開笑顏。

    圖:雲林天主教和平志工團

    22

  • 四、經驗分享與參訪

    各地教育團體及國內外大學相關系所師生、幼兒園參訪迄今約 30 餘場(金門

    教育處暨輔導團員、臺中幼教輔導團、嘉義幼教輔導團、屏東大學、嘉義大學、

    東華大學、正修大學、雲嘉景仁幼兒園、大陸西南大學幼教夥伴到校參訪…….

    等,透過分享與至本校參訪,將我們社區融合的教學理念進行交流分享。

    23

  • 從看不見對高齡長輩的需求,到回應需求,如同熬一鍋存在價值的好湯,即

    使材料已熟,卻需要花時間小火慢燉,才能入味,且讓人齒頰留香。帶領孩子透

    過教學看見不同的視野,使生命影響生命的樂章,讓孩子與高齡長輩留下生命美

    好的共同記憶,感受愛的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鄭淑子(2014)。高齡化社會邁向活躍老化的政策方案與實務。

    劉仿桂(2010 )。代間學習之益處與臺灣代間學習的研究現況。北縣教育 p56-59。

    教育部(1996)。高齡社會白皮書。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