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診斷與治療 · 學 術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4
學 術 文/馮清世 慈濟大學醫學系 佛教慈濟大林綜合醫院 神經內科 1859 Landry 描述一名43 歲男性病人出現下肢 麻痺、深部肌腱反射消失的症狀,之後麻痺快速蔓 延到上肢及呼吸的肌肉,在發病十天後因呼吸衰竭 而死亡,當時稱作急性上升性麻痺症(acute ascending paralysis) 1916GuillainBarréStrohl 等學者發現 相同症狀病人的腦脊髓液中出現蛋白質增加但細胞數 仍正常的現象。1927DraganescoClaudian將周邊神 經病變引發的急性肢體無力命名為Guillain-Barré 氏症 候群。典型的Guillain-Barré 氏症候群是一種急性、單 一病程,侵犯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以發炎及 脫髓鞘(demyelination)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又稱做 急性炎性脫髓鞘多神經根神經病變(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AIDP),非典型 ( 變異型)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包括Miller Fisher 症候群、急性運動性軸索神經病變(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 、急性運動及感覺軸索神經病變 (acute motor and 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 AMSAN) 及純感覺型(pure sensory)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本 文將討論Guillain-Barré 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診斷與 治療。 流行病學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發生率,每10萬人中約 12例,男女比例約為1.521。各個年齡層皆可 能得病,最高的發生率出現在年輕人及老年人 (1) 。此 病有前驅感染(preceding infection) 的特徵,約2/3的病 人在疾病發生前四週內有前驅感染,大部分是急性感 染症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腸胃炎、病毒感染 及細菌感染,少數是注射疫苗及手術後發生。 典型的臨床症狀 85 90%Guillain-Barré 氏症候群屬於AIDP 典型的臨床症狀有數日至四週的進行性的發病病程, 肢體無力伴隨深部肌腱反射消失及手足部刺痛感或 輕微感覺異常是最常見的初始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 兩側對稱性發生。大多數病患的症狀先出現於下肢, 再蔓延到上肢;10%病患上肢或顱部先出現症狀,再 往下肢蔓延,或上下肢同時出現症狀。肌肉的無力 可由輕微的走路困難至四肢癱瘓、吞嚥或呼吸困難。 80%病人會有四肢或背部肌肉的刺痛感,但神經理學 檢查感覺神經大多正常。50%病患可能出現顏面、吞 嚥或構音肌肉無力, 15% 病患會有動眼神經麻痺。 30%病患會因呼吸肌神經受影響而出現呼吸衰竭,需 要呼吸器輔助。 70% 的病患會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dysautonomia) (2) ,常見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心搏 過速、心律不整、心博過慢、尿液滯留、高血壓及姿 態性低血壓,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會造成猝死。 90%病患在發病後第四週臨床症狀最嚴重,症狀 停止惡化後24週,接下來是穩定期與恢復期。 實驗室檢查 Guillain-Barré 氏症候群的腦脊髓液典型特徵為, 蛋白質上升但細胞數仍維持正常,稱為蛋白質細胞分 (albuminocytological dissociation),腦脊髓液中蛋白 質介於45200mg/dL之間,細胞數少於10mm 3 ,有 別於中樞神經系統因感染而造成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及 細胞數同時增加的現象 (3) 。約80%的病人的腦脊髓液在 發病的第一週後出現典型蛋白質細胞分離現象,不到 10%病人的腦脊髓液會有細胞數增加現象。 典型的Guillain-Barré 氏症候群的神經傳導及肌電 圖檢查特徵為多發性脫髓鞘神經病變,電生理學變化 包括多發性局部神經傳導阻斷(multifocal conduction block)和傳導速度減緩。常見發生異常變化的神經位置 包括脊髓神經根、周邊神經近端段及運動神經末梢。 電生理學檢查最早出現的變化是,神經根受侵犯造 F波及H反射消失或潛值(latency) 延長,及因運動神 經末梢受侵犯造成遠端肌肉複合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 的潛值延長與振幅下 降,CMAP 振幅降至正常的20%以下 (4) 。接下來,受 侵犯的神經病變近端產生的CMAP 震幅會較病變遠端 產生的震幅大幅下降,而產生傳導阻斷。如果神經 發炎及傳導阻斷的範圍持續擴大,就會出現神經傳導 速度減緩,發病後第 3 至第 4 週神經傳導速度減緩最 嚴重。由於正常神經和脫髓鞘神經間的傳導速度有差 異,F波潛值會大幅延長或出現散亂現象(dispersion)感覺神經所受影響較少,腓腸(sural) 神經的反應大多 為正常,但上肢的正中及尺骨感覺神經電位較常出 現異常,如振幅下降、反應延遲或消失。肌電圖檢 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診斷與治療 244 22 2010, Vol.53, No.5

Upload: trinhmien

Post on 01-Sep-2018

25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學 術

文/馮清世 慈濟大學醫學系 佛教慈濟大林綜合醫院 神經內科

前 言

1859年Landry描述一名43歲男性病人出現下肢

麻痺、深部肌腱反射消失的症狀,之後麻痺快速蔓

延到上肢及呼吸的肌肉,在發病十天後因呼吸衰竭

而死亡,當時稱作急性上升性麻痺症(acute ascending paralysis)。1916年Guillain、Barré及Strohl等學者發現

相同症狀病人的腦脊髓液中出現蛋白質增加但細胞數

仍正常的現象。1927年Draganesco及Claudian將周邊神

經病變引發的急性肢體無力命名為Guillain-Barré氏症

候群。典型的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是一種急性、單

一病程,侵犯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以發炎及

脫髓鞘(demyelination)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又稱做

急性炎性脫髓鞘多神經根神經病變(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AIDP),非典型

(變異型)的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包括Miller Fisher氏症候群、急性運動性軸索神經病變(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急性運動及感覺軸索神經病變

(acute motor and 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 AMSAN)及純感覺型(pure sensory)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本

文將討論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診斷與

治療。

流行病學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發生率,每10萬人中約

有1至2例,男女比例約為1.5至2比1。各個年齡層皆可

能得病,最高的發生率出現在年輕人及老年人 (1)。此

病有前驅感染(preceding infection)的特徵,約2/3的病

人在疾病發生前四週內有前驅感染,大部分是急性感

染症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腸胃炎、病毒感染

及細菌感染,少數是注射疫苗及手術後發生。

典型的臨床症狀

85至90%之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屬於AIDP,典型的臨床症狀有數日至四週的進行性的發病病程,

肢體無力伴隨深部肌腱反射消失及手足部刺痛感或

輕微感覺異常是最常見的初始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

兩側對稱性發生。大多數病患的症狀先出現於下肢,

再蔓延到上肢;10%病患上肢或顱部先出現症狀,再

往下肢蔓延,或上下肢同時出現症狀。肌肉的無力

可由輕微的走路困難至四肢癱瘓、吞嚥或呼吸困難。

80%病人會有四肢或背部肌肉的刺痛感,但神經理學

檢查感覺神經大多正常。50%病患可能出現顏面、吞

嚥或構音肌肉無力,15%病患會有動眼神經麻痺。

30%病患會因呼吸肌神經受影響而出現呼吸衰竭,需

要呼吸器輔助。70%的病患會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dysautonomia) (2),常見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心搏

過速、心律不整、心博過慢、尿液滯留、高血壓及姿

態性低血壓,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會造成猝死。

90%病患在發病後第四週臨床症狀最嚴重,症狀

停止惡化後2至4週,接下來是穩定期與恢復期。

實驗室檢查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腦脊髓液典型特徵為,

蛋白質上升但細胞數仍維持正常,稱為蛋白質細胞分

離(albuminocytological dissociation),腦脊髓液中蛋白

質介於45至200mg/dL之間,細胞數少於10∕mm3,有

別於中樞神經系統因感染而造成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及

細胞數同時增加的現象(3)。約80%的病人的腦脊髓液在

發病的第一週後出現典型蛋白質細胞分離現象,不到

10%病人的腦脊髓液會有細胞數增加現象。

典型的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神經傳導及肌電

圖檢查特徵為多發性脫髓鞘神經病變,電生理學變化

包括多發性局部神經傳導阻斷(multifocal conduction block)和傳導速度減緩。常見發生異常變化的神經位置

包括脊髓神經根、周邊神經近端段及運動神經末梢。

電生理學檢查最早出現的變化是,神經根受侵犯造

成F波及H反射消失或潛值(latency)延長,及因運動神

經末梢受侵犯造成遠端肌肉複合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的潛值延長與振幅下

降,CMAP振幅降至正常的20%以下 (4)。接下來,受

侵犯的神經病變近端產生的CMAP震幅會較病變遠端

產生的震幅大幅下降,而產生傳導阻斷。如果神經

發炎及傳導阻斷的範圍持續擴大,就會出現神經傳導

速度減緩,發病後第3至第4週神經傳導速度減緩最

嚴重。由於正常神經和脫髓鞘神經間的傳導速度有差

異,F波潛值會大幅延長或出現散亂現象(dispersion)。感覺神經所受影響較少,腓腸(sural)神經的反應大多

為正常,但上肢的正中及尺骨感覺神經電位較常出

現異常,如振幅下降、反應延遲或消失。肌電圖檢

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診斷與治療

244 245

22 2010, Vol.53, No.5

學 術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根據臨床、腦脊髓液與電生理檢查特徵訂出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診斷標準(10)。

診斷必備的特徵

至少有一肢出現漸進性肌無力,由輕微的下肢無

力至吞嚥、顏面、眼肌、驅幹或四肢無力、深部肌腱

反射消失。

支持診斷的特徵

● 疾病進行時間由數日至四週

● 對稱性症狀

● 輕微感覺症狀

● 顱神經侵犯,尤其兩側顏面神經無力

● 症狀停止惡化後二至四週,臨床開始康復

● 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 疾病發生時無發燒現象

● 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增加,細胞數少於10∕mm3

● 電生理檢查出現傳導速度減緩或傳導阻斷現象

不支持診斷的特徵

● 出現脊髓感覺位階(spinal cord sensory level) ● 持續不對稱性的肌無力

● 持續嚴重性的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礙

● 腦脊髓液中細胞數多於50∕mm3

致病原因

G u i l l a i n - B a r r é氏症候群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前

驅感染激發自體免疫反應所造成,前驅感染包括

Campylobacter jejuni、Haemophilus influenzae、Epste in-Bar r v i rus、Mycoplasma pneumoniae與Cytomegalovirus (11),前驅感染中以Campylobacter j e j u n i最常見, 6 0至 7 0 %的A M A N與A M S A N及

3 0 % A I D P的前驅感染為C a m p y l o b a c t e r j e j u n i,Campylobacter jejuni的lipo-oligosaccharide coat與周

邊神經的ganglioside有相似的抗原,身體免疫系統製

造多種ganglioside抗體 (12),抗體對抗周邊神經的髓鞘

或軸索,造成急性局部多發性神經的發炎反應,導致

脫髓鞘病變,前神經根是發炎反應的好發位置。在

疾病剛發生的數天內,發炎反應是以淋巴細胞浸潤

為主,接下來吞食細胞(macrophage)的Fc受體,和髓

鞘或Schwann細胞上的抗體表面的Fc相接合後,吞食

細胞吞食髓鞘而造成脫髓鞘與軸索裸露,在嚴重的

查呈現肌肉收縮時運動單位動員(recruitment)及干擾

(interference)狀態均下降(5)。

非典型的Guillain-Barr 氏症候群

大多數非典型的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與醣脂質

(glycolipids)抗體有相關,85至90%Miller Fisher氏症候

群病患有GQ1b(神經ganglioside)抗體(6),GQ1b抗體與

動眼神經麻痺有很高的相關性,AMAN及AMSAN與

GM1、GD1a、GalNac-GD1a及GD1b等抗體有關,純

感覺型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則與GD1b抗體有關。

Miller Fisher氏症候群

5%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表現Miller Fisher氏症

候群,主要臨床症狀包括眼肌麻痺,步態失調,及深

部肌腱反射消失(7)。1/4的Miller Fisher氏症候群病患會

有肢體無力,Miller Fisher氏症候群與典型的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兩者間有許多類似的臨床表現,包括前

驅感染,顱神經侵犯,腦脊髓液中蛋白質細胞分離現

象和電生理學變化。這些現象暗示Miller Fisher氏症候

群的致病機轉和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相同,都是周

邊神經功能異常而造成。

AMAN及AMSAN

5至10%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發病非常快

速,在兩天甚至數小時內病人就無法步行。快速發病

通常疾病的預後比較不好,可能因為發炎反應太厲

害,導致神經軸索及髓鞘同時受到損傷。這種變異型

以軸索病變為主要的變化,僅侵犯運動神經,稱為

AMAN,如果同時侵犯運動及感覺神經的軸索型稱之

為AMSAN。中國大陸與日本夏季所流行的少年急性麻

痺疾病乃是由AMAN造成,前驅感染大多是幽門桿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8),AMAN主要電生理學變化為

運動神經的肌肉複合動作電位振幅下降但潛值正常,F波潛值稍延長,無散亂現象,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無減

緩及感覺神經電位正常。AMSAN比AMAN臨床症狀

更嚴重且發病更快速,電生理學變化為廣泛性運動及

感覺神經的軸索病變(9)。

診斷標準

1978年美國神經疾病與腦中風國家學院(National

244 245

232010, Vol.53, No.5

學 術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病理切片檢查會出現嚴重的

軸索退化,這是發生在神經近端位置的發炎及軸索損

傷所造成。

治 療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治療包括支持性治療

及免疫調節(immunomodulatory)治療。由於約80%的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病人的神經功能會完全恢復,

所以支持性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提供良好的心肺支持 (13)

與預防併發症發生,使疾病能順利經由髓鞘再生(re-myelination)的過程而自然恢復。而特殊治療的主要目

標是加速疾病的恢復,減少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

支持性治療

在支持性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早發現病

人呼吸衰竭,並給予機械性呼吸輔助,避免因呼吸衰

竭造成永久性腦損傷。30%病患會因出現呼吸衰竭,

需要呼吸器輔助,所以每一位已確立診斷的病人都要

小心監視其呼吸狀況直到病情開始恢復為止。發現

呼吸衰竭的方法是監視最大肺活量(vital capacity),並仔細評估吞嚥及構音功能。如果最大肺活量低於

20mL∕kg、最大吸氣壓力低於30cmH2O、最大吐氣壓

力低於40cmH2O、吞嚥或構音功能障礙時就應該進行

氣管插管(14),並使用呼吸器協助病患呼吸。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可能原因(15)。持續竇性心搏過速是最常見的自主神經功能障

礙,但並不需要特別治療。有嚴重心律不整或心博

過慢時,就需要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裝心律調整器。

如果病人出現血壓過低,最好以擴張體液 (vo lume expans ion)方式來治療,因為升壓藥物會造成嚴重

高血壓,這是因為自主神經病變產生失神經過敏

(denervation hypersensitivity),造成對升壓劑的過度反

應。對於能夠步行的病人,或病人在開始復健治療之

前,要特別注意病人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血壓過高

的情形較血壓過低常見,但通常只是暫時現象,不需

要治療。

其他需要注意預防發生的併發症包括:深部靜脈

阻塞,吸入性肺炎,肺栓塞及尿道感染等,要維持病

人水分平衡並給於足夠的營養。對長期臥床,嚴重肌

無力的病人,早期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經常替病人變

換臥姿可以減少關節攣縮變形及褥瘡的產生。另外對

病人及其家屬要給於適當的心理支持。

免疫調節治療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近

年來許多以免疫調節為主的治療都曾用在此疾病,包

括類固醇,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靜脈注射

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及其他免疫

抑制劑。目前為止的臨床研究顯示,僅有血漿置換術

及免疫球蛋白具有療效,可以縮短約一半的疾病恢復

期。血漿置換術置換血中抗體與補體,免疫球蛋白干

擾補體、T與B淋巴細胞的活化及細胞激素的生成是可

能的療效機轉(16)。一般而言,在病情急速惡化或病人

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至無法步行時,可考慮給予這類

治療。至於類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對治療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不但沒有效果,同時可能會產生一些不

必要的副作用。

臨床對照實驗證實血漿置換術可以縮短病患使用

呼吸器的時間,並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17)。以血漿置

換術治療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應該在疾病發生7天內開始治療,在疾病發生1週後才給予治療的話,其效

果不顯著。治療時一般是每2天進行1次血漿交換,每

次交換50mL∕kg的血漿量,連續做5次交換。由於新

鮮冷凍血漿容易造成過敏反應,治療時最好以白蛋白

做為交換液。血漿置換術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壓,心律

不整,敗血症,血栓和出血等併發症,故在有嚴重自

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病人進行此治療時要特別小心。約

10%的病人在置換過程中會因嚴重副作用而無法繼續

治療。

臨床研究顯示以免疫球蛋白來治療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可以有效改善病情(18),而其療效和血漿置換

術相當。免疫球蛋白的治療劑量一般為每天注射0.4g/kg,連續注射5天。

免疫球蛋白的最大好處是投與方便,病人對治療

的忍受性非常好,不像血漿置換術需要較大的靜脈進

行治療,故在兒童可考慮先以此方式來治療。免疫球

蛋白的另一優點是安全,較常見的不良作用有頭痛,

胸悶,呼吸困難及輕微肝功能異常,但大都不需要特

別處理。嚴重副作用很少見。

246 247

24 2010, Vol.53, No.5

學 術

預 後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死亡率為5%,死因為呼吸

衰竭、敗血症、肺栓塞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約15%的病患在發病一年後仍有持續性功能障礙現象,無法

正常工作。約80%的病患能完全恢復正常,無功能殘

廢(19)。

結 語

Guillain-Barré氏症候群的診斷是根據臨床症狀,

再加上電生理檢查和腦脊髓液特徵而決定。此疾病自

發生到產生最嚴重症狀之時間不超過4星期,接下來是

穩定期及恢復期。此疾病侵犯周邊運動、感覺及自主

神經系統,以發炎及脫髓鞘為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如

果發炎反應特別嚴重,神經軸索都會被破壞。主要症

狀為周邊神經病變引發的急性肢體無力,其臨床特性

決定於發炎分佈的位置。致病原因可能是前驅感染引

起的抗ganglioside自體免疫反應。瞭解此疾病致病原

因後,臨床實驗已顯示免疫調節治療方式可以縮短病

患使用呼吸器的時間,並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Asbury AK, Cornblath DR: Assessment of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Guillain-Barr syndrome.Ann

Neurol1990;27Suppl:S21-24.

2. ZochodneDW:Autonomic involvement inGuillain-Barré

syndrome:areview.MuscleNerve1994;17:1145-1155.

3.Hahn AF: The Gui l la in -Bar r syndrome. Lancet

1998;352:635-641.

4. GordonPH,WilbournAJ:Earlyelectrodiagnosticfindings

inGuillain-Barr syndrome.ArchNeurol2001;58:913-917.

5. Albers JW,Donofrio PD,McGonagle TK: Sequential

electrodiagnosticabnormalities in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polyradiculoneuropathy.MuscleNerve

1985;8:528-539.

6. ChibaA,KusunokiS,ObataH,etal.:Serumanti-GQ1b

IgGantibody is associatedwith ophthalmoplegia in

Miller Fisher syndromeandGuillain-Barr syndrome:

clin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Neurology

1993;43:1911-1917.

7. LoYL:Clinicalandimmunologicalspectrumof theMiller

Fishersyndrome.MuscleNerve2007;36:615-627.

8. FeasbyTE,GilbertJJ,BrownWF,etal.:Anacuteaxonal

form ofGuillain-Barr polyneuropathy. Brain 1986;

109:1115-1126.

9. GriffinJW,LiCY,HoTW,etal.:Pathologyof themotor-

sensory axonalGuillain-Barr syndrome.AnnNeurol

1996;39:17-28.

10. HallsJ,BredkjaerC,FriisML:Guillain-Barr syndrome:

diagnosticcriteria,epidemiology,clinicalcourseand

prognosis.ActaNeurolScand1988;78:118-122.

11. W iner JB, Hughes RA, Anderson MJ, et a l .: A

prospectivestudyofacute idiopathicneuropathy. II.

Antecedent events. 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

1988;51:613-618.

12. Jacobs BC, van Doorn PA , Schmi t z PI, e t a l .:

Campylobacterjejuniinfectionsandanti-GM1antibodies

inGuillain-Barr syndrome.AnnNeurol1996;40:181-187.

13. HughesRA,WijdicksEF,BensonE,etal.:Supportive

care forpatientswithGuillain-Barr syndrome.Arch

Neurol2005;62:1194-1198.

14. Sharshar T, Chevret S, Bourdain F, et al.: Ear ly

predictorsof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Guillain-Barr é

syndrome.CritCareMed2003;31:278-283.

15. ZochodneDW:Autonomic involvement inGuillain-Barr é

syndrome:areview.MuscleNerve1994;17:1145-1155.

16. Buchwald B, Ahangar i R , Weishaupt A , et a l .: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neutralize blocking

antibodies inGuillain-Barr syndrome.AnnNeurol

2002;51:673-680.

17. OstermanPO,FagiusJ,LundemoG,etal.:Beneficial

ef fects of plasma exchange in acute inf lammatory

polyradiculoneuropathy.Lancet1984;2:1296-1299.

18. Fergusson D, Hut ton B, Sharma M, et a l.: Use

of int ravenous immunoglobul in for t reatment of

neurologicconditions:asystematicreview.Transfusion

2005;45:1640-1657.

19. Chio A, Cocito D, LeoneM, et al.: Guillain-Barr

syndrome:aprospective,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andoutcomesurvey.Neurology2003;60:1146-1150.

246 247

252010, Vol.53,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