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fudan...

3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简 报 2013 年第 1 总第 14 焦点新闻 校领导春节慰问附属医院医务人员 ---------------------------------------------1 韩启德副委员长视察我校上海医学院 -----------------------------------------2 闻玉梅院士捐资发起“一健康基金”,倡导:“一体化健康”时代:人类健 康不仅是医学一家的事 --------------------------------------------------------3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等来校视察-------------------------------------------4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在枫林校区挂牌 -----------------------------------5 对外交流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全球创新部主任 Udayakumar 博士来访-----8 工作动态 “医学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会召开 ----------------------------9 医学科研办组织召开医科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 ------------------------10 2012 年度医学科研工作总结会召开 -------------------------------------------11 2012 年度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资助项目名单公布 ------------12 我校医科一项科研成果获 2012 年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 -- 1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Jun-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简 报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14 期

目 录

焦点新闻

校领导春节慰问附属医院医务人员---------------------------------------------1

韩启德副委员长视察我校上海医学院-----------------------------------------2

闻玉梅院士捐资发起“一健康基金”,倡导:“一体化健康”时代:人类健

康不仅是医学一家的事--------------------------------------------------------3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等来校视察-------------------------------------------4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在枫林校区挂牌-----------------------------------5

对外交流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全球创新部主任 Udayakumar 博士来访-----8

工作动态

“医学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会召开 ----------------------------9

医学科研办组织召开医科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10

2012 年度医学科研工作总结会召开-------------------------------------------11

2012 年度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资助项目名单公布------------12

我校医科一项科研成果获 2012 年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13

复旦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研究”医学学科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13

我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学术年会---------14

我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5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再获肯定------------------------16

上海医学院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年度工作会议--------------------------------17

我校对口“喀什二院”教育援疆项目实质性启动--------------------------------1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召开宣传信息员研讨会-----------------------------18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揭晓——我

校附属医院集体、个人获殊荣--------------------------------------------------19

公共卫生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在瑞典举办“耐多药结核病”专题报告会-------20

我校蛋白质组学研究跻身国际一流行列---------------------------------------21

复旦大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22

复旦大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最新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23

眼科学顶级杂志Ophthalmology在线刊发复旦青光眼最新临床研究成果-----23

我校附属医院医生入选多项中医药领域建设项目-----------------------------24

中山医院王玉琦院长入选“十大医改新闻人物”--------------------------------25

中山医院樊嘉荣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5

中山医院急性心梗绿色通道组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7

我校附属华山医院吴志英主任医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8

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筹)迈开关键的“第一步”-----------------28

1

焦点新闻

校领导春节慰问附属医院医务人员

2013年 2月 10日,蛇年第一天,

在沪的校领导分五路,在上海医学院和

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访了我校

11 家附属医院,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岗位

的医务人员。

校长杨玉良走访了妇产科医院和

浦东医院。杨玉良一行来到我校第 11家附属医院——浦东医院,在浦东新区卫

生党工委书记、卫生局局长孙晓明的陪同下,先后慰问了门诊、急诊、泌尿外科、

内分泌科的当班医务人员,向大家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节日的祝愿。随后,他还参

观了浦东医院院史陈列馆,并对医院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听取了浦东医院院

长余波的情况介绍后,他指出,作为复旦医口的新成员,浦东医院的发展离不开

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更主要的是离不开全院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他强调,为

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郊区百姓就医提供方便,复旦大学将在人才柔性流

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浦东医院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常务副校长陈晓漫一行先后走访了中山医院、肿瘤医院。校党委副书记刘建

中和王小林分别走访了金山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上海市第五人民医

2

院、儿科医院。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一行走访了华山医院、华东医院

和眼耳鼻喉科医院。校领导们每到一地,都与坚守岗位的一线医护人员握手,送

上节日慰问纪念品和新春祝福,并与专家护士亲切交谈。 (新闻中心讯)

韩启德副委员长视察我校上海医学院

2013 年 1月 16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视察上海医学院,并在

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杨玉良、副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等陪同下参观

枫林校区西园和东园,详细了解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规划和建设情况。

朱之文、杨玉良向韩启德详细介绍了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的各项工作。桂永浩

以 PPT形式,向韩启德汇报了正在进行的上海医学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新

上海医学院的组织构架,以及上海医学院目前的师资力量、高层次人才、国家重

点学科、ESI入选学科数量及排名、医学教育、教学特色、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

养、教学成就、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外支援、未来发展等情况。

韩启德仔细聆听,并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朱之文、杨玉良、桂永浩一一作

了回答。

桂永浩说,上海医学院作为学校党政的派出机构,根据学校的授权,在大医

口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方面,

3

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学校正在充分释放大医口自主办学的活力,调动学校

和上海医学院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形成促进医科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上

海医学院将充分整合办学资源,切实增强大医口整体谋划和运作能力,以利于明

确树立复旦大学医科的整体形象。上海医学院将充分尊重医学学科发展规律,着

力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支撑的优势,以利于医学学科抢占未来医学发展的战略

制高点。 (撰稿、摄影:孙国根)

闻玉梅院士捐资发起“一健康基金”,倡导:

“一体化健康”时代:人类健康不仅是医学一家的事

2013年 1月 16日下午,由复旦大学

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及其丈夫宁寿葆老

师发起的“一健康基金”正式成立。闻院

士夫妇以个人名义捐赠并启动该基金。

“一健康”,是英文“one health”

的中文缩写,意指“一体化健康”。据悉,

近年来,“一体化健康”成为国际学界日渐提倡的一种重要理念。它的核心概念

和意义在于,突出了人的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

学、公共卫生学、药学及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实施

保障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一体化”事业。也就是说,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医学的

事、医生的事,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交叉的系统性科学领域。

闻玉梅院士此次发起成立“一健康”基金,就是为了在中国大力倡导“一体

化健康”的理念,鼓励更多的医科教师和学生,开拓跨学科的视野,主动融合其

他学科,一齐致力于“一体化健康”的创新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从而更好

地服务于人群的整体健康。

例如,在微生物传染病的防控中,“一体化健康”理念要求医学学者,联合

人及动物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感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等其他

领域的力量,共同为控制传染与感染性疾病的蔓延作出贡献。上述各领域的整合

4

不仅可在研究、检测技术方面互相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微生物学各分支间的相

互沟通能聚集科学问题,对从个体患者拓展至公共卫生群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提出

解决措施。

又比如,近期由于长时间雾霾天气所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暴发问题,

则需要从临床医学的治疗,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的易感人群筛查和预防,环境

科学的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和治理,社会与公共管理科学的社会干预措施乃至行为

科学的个人健康状况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综合性的防控与应对。

据介绍,复旦大学“一健康基金”将以留本基金的方式,每年奖励在微生物、

传染病、公共卫生、药学等领域为“一体化健康”研究与教学做出突出成绩的品

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师。奖励对象每年将由相关学者和专家评出。

校党委书记朱之文出席了当天的成

立仪式,并为闻院士及基金捐赠者代表

颁发捐赠证书。校长杨玉良在成立仪式

上讲话。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

浩主持了当天的成立仪式。上海市卫生

局有关负责同志及复旦大学师生、校友

300余人见证了“一健康基金”的成立。

仪式后,韩启德副委员长会见了闻玉梅院士和宁寿葆教授,对成立“一健康基金”

表示赞赏,并与闻玉梅院士和宁寿葆教授合影留念。

(作者:陶韡烁 摄影:孙国根)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等来校视察

1月 12日,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

干事许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财政部教科文司副

巡视员宋秋玲,《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实等来校视察,先后考察了

邯郸、江湾和枫林校区,并听取了学校领导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校区规划和建设等的汇报。

5

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杨玉良,常务副校长陈晓漫,副校长桂永浩、许征、

冯晓源、林尚立陪同视察或参加汇报会。 (新闻中心讯)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在枫林校区挂牌

2012年 12月 20 日, 复旦大学副校长

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和上海市卫生局

副局长黄峰平在枫林校区共同为复旦大学

全球健康研究所成立揭牌。这标志着一所

跨院系、跨学科、具有崭新意义和发展前

景的研究机构已步入实质性运转阶段。此

举将有利于推进复旦大学国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推动医科发展,尤其是公共卫生学科实力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来自国内外十多个政府机构、大学、医疗卫生机构、基金会的领导、专家、

援非医务人员代表和师生出席揭牌仪式。

桂永浩宣读《关于同意成立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批复》,并指出,研

究所的成立将给健康相关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赋予研究所

更大的责任。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任明辉代表卫生部特发来视频讲话,期望复旦大学全

球健康研究所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发挥上海的地缘优

势和复旦大学的学科优势,整合相关学科力量,通过协同创新,为改善全球人群

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黄峰平、英国国际发展署驻华代表处乔建荣女士、美国中

华医学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主任徐东、美国杜克大学教务长 Peter Lange 和北京大

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主任刘培龙分别致辞,祝贺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

成立。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发来贺信。

6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和热带病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法

国 ESSEC 高等商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越南河内公共卫生学院等美洲、

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大学纷纷发来祝贺视频,期望与新成立的研究所展开更深

入的教育、培训和科研方面的合作。

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朱畴文主持揭牌仪式。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钱序教授介绍了复旦大

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筹备过程,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健康是在公共卫生

和国际卫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往的共识是公共卫生注重解决本国的人群健

康问题;国际卫生是指发达国家关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感染性疾病和热带疾

病、水卫生、营养不良和母婴健康;而全球健康则既研究传染性疾病又关注非传

染性疾病,其研究的领域更广泛和深入。全球健康从广义上来说,重点关注直接

或间接影响健康的问题,这些健康问题可能穿越国界,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常常需

要全球合作;在人群保健上需同时考虑人群预防和个体治疗,其目标是健康的公

平性和人人享有健康。全球健康以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健康公

平为宗旨,重点关注超越国界的健康议题、决定因素和解决方案,涉及医学领域

内、外的多学科,提倡学科间的通力合作,是人群预防和临床治疗的综合。

特邀嘉宾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

所长 Michael Merson 教授作 “全球健

康的未来”主旨报告,受到与会者关注

和好评。

与会专家认为,健康是人类全面发

展的基础,确保人人享有健康是最基本的公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

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许多健康危害具有较强的“迁徙性”,健康

问题区域化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它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

的人群健康水平,也是威胁世界人民利益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在

7

健康问题成为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维护全球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参与对全球健康问题的分析、研究、预测、预防、治疗和改善,不仅有利于全球

的国民健康,还将影响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加强卫生领域的全球性合

作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成立后的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将继续关注全球健康问题,培养

具有全球健康视野和能力的新一代卫生工作者;通过学科合作与学科交叉,联合

研究复杂的全球健康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全球健康研究与培训的国际伙伴;

借鉴和发展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为本国、发展中国家

和各国人民的健康服务。把研究所打造成全球健康问题决策的多学科智库、健康

相关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平台、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

和全球健康传播、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据悉,复旦大学“全球健康”行动始于 2005年启动的生殖健康多学科合作

教学的试点(NIH预研项目);2008年在全国率先、也是至今唯一一所获得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全球健康框架项目资助的中国大学;2009年获得美国中华医学

基金会(CMB)第一个全球健康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2010年成立复旦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全球卫生研究与培训中心,在复旦大学内部的多学科合作以及国际多学科

合作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先期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基础。复旦大学“全

球健康”相关教育项目将针对多个水平设计并开展,目前已有针对全校本科生的

公共选修教育课程和针对医学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计划编写一本《全球卫生

导论》教科书,开设针对研究生和住院医生的全球卫生选修课,在公共卫生硕士

学位中增设“全球健康研究”方向,同时面向国内外招生;在博士研究生和博士

后的培养中建立跨学科合作培养平台和机制。教育与培训将确保未来的卫生保健

提供者都能够认识到全球健康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并投入更多

的努力为他们改善本国及世界各地的健康质量提供更多的机会。

(作者、摄影:孙国根)

8

对外交流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全球创新部主任 Udayakumar博士来访

2013 年 3 月 1 日下午,美国杜克

大学医学院全球创新部主任、副校长

助理 Dr. Krishna Udayakumar一行 2

人,到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商讨合

作事宜。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

院院长桂永浩教授、副院长袁正宏教

授、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钱序教授、华山医院消化内科刘杰主任出席接待活动。

这是继去年 10 月份初访之后,双方第二次进行深入磋商,会谈在亲切融洽的气

氛中展开。

桂永浩副校长首先表示欢迎对方的到访,听取对方关于合作议题的介绍,对

双方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广泛的合作前景予以积极肯定,希望彼此努力夯实合

作基础,探索、落实具体合作项目,近早将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提上日程,内容

涵盖教育、科研、医院管理培训等一揽子合作项目,院方将积极支持。

双方就具体合作内容进行详细的交流,拟在传染病、肿瘤病学、肝病学、公

共卫生管理等领域探寻科研合作可能,商议卫生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方案,并计划

在年内组织我校研究人员代表团出访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办公室 臧晖)

9

工作动态

“医学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会召开

1月 23日下午,由医学发展规划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医学发展规划和学科

建设”年终工作总结会在治道楼八角厅举行。医口各学院和附属医院分管规划

与学科建设的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秘书参加会议。会议由医学发展规划办

伍蓉主任主持。

伍蓉主任首先就医学发展规划办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汇报,在进一步明确办

公室的职能定位、主要职责的基础上,对前期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以及下一步工

作计划进行了总结:1,对 “985工程”三期进展调研情况进行了反馈,在充分

肯定成绩和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有些是项目和

学科或单位本身的问题,希望学科、院系予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有些是目前的

共性问题,对此已经形成专门报告作为改进建议提交学校;2,介绍了前期医学

发展规划办形成的医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框架,进一步希望各单位能积极配合,群

策群力做好医口中长期发展规划;3,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策划;以及学科

增长点的规划和布局。

为了促进医科间不同单位的项目建设经验共享,更好推进“985 工程”三期

医科建设项目在最后冲刺阶段,圆满完成预定建设任务和目标并取得预期建设成

效,儿科医院和脑科学研究院分别作了经验交流。会上,大家就医科优势资源整

合,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共享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医学院副院长袁正宏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非常必要,有助于医

科不同单位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针对医科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

题,他做了相关工作动员,并强调了三点,一是要重视医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

定,二是要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项目实施,

三是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10

1月 24日上午,袁正宏副院长召集五办主任会议。他在会上简要介绍了医

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进展情况。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规划框架及规划内容,

他将规划制定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具体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要求按照时间节点

完成总体规划草案。 (医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医学科研办组织召开医科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

医科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于 2013 年 1 月 22 日在治道楼和汉堂召

开,医科在建各类重点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秘书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院系(附

属医院)分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共计 40人参与会议。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张农

主任介绍了全校和医科重点实验室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传达了校领导对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通报了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关于加

强医科基地建设工作的初步设想和近期推进的主要工作。

基地建设是学校和各院系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与会代表在学习和研读各类

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评估规则及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材料,在发言

和交流中探讨了实验室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寻求更好的管理和发展的

模式。研讨主要集中在实验室专职人员的配备、队伍建设、实验室学科方向的凝

练等主要方面,与会领导和专家和就实验室年报填写规范、经费预算管理等方面

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提交各重点实验室的年度工作报告和实验室运行费的决算是医学科研管理

办公室先前已布置给各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及

时了解和掌握各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状况、督促各实验室按照要求正常有序发展的

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各重点实验室应按照医学科研办提出的时间节点,在 2013

年 2 月 28 日前提交各实验室 2012 年年度工作报告,以及 2012 年度实验室运

行费用决算和 2013 年度经费预算申请。 •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11

2012 年度医学科研工作总结会召开

2013 年 1 月 15 日下午,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第三次例会暨 2012-2013 年度

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会在枫林校区召开。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包志宏、医科各单位分

管科研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共计 40 余

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张农主任作了 2012-2013 年度第一学期医科科研工作小结。2012 年中

医学科研聚焦 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推进脑功能重塑协同创新中心

在校内率先成立并获学校推荐参加教育部认定;培育和成立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

协同创新联合中心和代谢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对大医口 20 家单位进行医

科科技活动及管理工作的现状调研;建立医科各单位间科研管理沟通交流和工作

联系制度(医学科技简报,医学科研管理工作例会);各单位积极参与复旦大学

上海医学院 85 周年庆学术论坛活动。2012 年度医科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医

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量占全校的 69.2%,获批立项项目总数占 58.4%,批

准立项总经费占 50.0%;分别获得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18

项,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的团队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有 6 人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2 年新获批准立项

建设”上海市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依托附属五官科医院)和”上海市乳

腺肿瘤重点实验室”(依托附属肿瘤医院),批准成立“复旦大学胰腺癌研究所“、”

复旦大学病理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持续性感染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2012 年度我校共有 4个项目获

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基础医学院宋志坚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人脑动态建

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山医院樊嘉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新策略及

关键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上海药学科技奖二等奖 2 项。展望 2013

12

年,医学科研工作将致力于主动和积极开展大项目、大平台建设的谋划,组织推

进病原微生物持续性感染和代谢性疾病与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建设工作;

加快推荐和推进新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扎实做好 2013 年度基金项目

的申报组织工作,2013 年度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意向征集等重要工作。着

手制定医科优秀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计划,进一步梳理职

能,完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表彰鼓励 2012 年度在医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

人,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特评选出基础医学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

五官科医院 5 个先进集体和若干先进个人,会上,莫晓芬副主任宣读了“2012 年

度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奖励”名单,包志宏副院长给获奖者颁

发荣誉奖牌,原华山医院科研处处长伍蓉荣获特别贡献奖,并在会上发表获奖感

言。•

上海医学院包志宏副院长在讲话中对 2012 年度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先进集

体与个人表示祝贺,也衷心感谢大家在 2012 年对医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希

望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能做好服务工作,希望医科所有同仁们在 2013 年抓住新

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资助项目名单公布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 2012年度“曙光计划”项目资助名单。今年各高

校和上海社科院共推荐了 124名青年教师申报“曙光计划”。经专家评审、上海

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定,确定 47人入选 2012 年度“曙光计

划”项目。其中,复旦大学共有 13名申请人入选,医科共有 3人入选。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13

我校医科一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

科技奖

2012年度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以下简称“华夏医学科技

奖”)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经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形式审查并组织华夏

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初审和终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会审

议确认,授予一等奖项目 9项,二等奖项目 13项,三等奖项目 22项,医学科普

奖项目 2项。我校附属中山医院丁小强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急性肾损伤预防

和危重病例救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获 2012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复旦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研究”医学学科工作小组召开第

一次工作会议

2013 年 1 月 15 日,“复旦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研究”医学学科工作小组

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启动医学学科本科教育调研工作。会议由“复旦大学提高

本科教育质量研究”医学学科工作小组组长、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鲁映青主任主

持,工作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鲁映青主任首先介绍了学校实施“复旦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研究”工作的

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了医学学科工作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提出医学学科调研

工作的目标。

之后,汪青老师布置了具体的调研计划、任务分工以及时间节点等。调研工

作分为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基础医学和法医学、护理学

等几个专业方向,分别由相关专业的小组成员负责。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各专业

调研工作,通过分析、对比,找出我校本科医学教育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明

14

确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下半年提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战略和措施,并

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会议确定 3 月 16 日前完成第一阶段对国内外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本科教学情

况的比较研究工作。 (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 裴鹏)

我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学术年会

2013 年 1月 12 日,由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主办的全国

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基础医学教育分会理事会在深圳大学成功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基础医学教育

分会理事长王宪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人才处刘权处长,以及来

自国内相关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院专家学者 100余人出席,我校基础医学院钱睿

哲副院长和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孙利军副主任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共邀请北京大学王宪和管又飞、复旦大学钱睿哲、中南大学文继舫

和肖献忠,浙江大学夏强,中山大学王庭槐、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凤民、西安交通

大学臧伟进、华中科技大学吴雄文、第四军医大学冀勇、汕头大学杨锦华等来自

12个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围绕“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基础

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三大主题分别作了学

术报告。我校钱睿哲教授的大会报告题目为“学科整合式 PBL 课程的实施、构

建与展望”。与会代表结合各校实施情况,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探讨了

有关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进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会场气氛

热烈,精彩的大会报告与互动碰撞给各位同行带来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积极的

效果。

整整一天的学术报告大会结束之后,王宪理事长于当晚又召开了全国基础医

学教育分会理事会换届选举会议。我校鲁映青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该理事会副理

15

事长,随着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职务变更,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钱睿

哲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基础医学教育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自成立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八次

会议。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医学教育改革广受关注的形势下,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医学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了基础

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构建有创新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促

进基础医学教育的良性生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

我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日前,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试点高校的通知》。我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

两项改革试点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

革,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有关高校根据

相关文件要求提出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卫生行政

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核,

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25所,改革试点项目 178

项。

我校积极参与申报,经专家认证,最终成功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

计划”项目,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个项目。我校将以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

契机,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临

床教学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学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建立健

16

全临床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培养过程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卓越医生后备人才。 (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 裴鹏)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再获肯定

2013 年 1月 17 日,全国第九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在哈尔滨

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医药科工委主任委

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教育部唐继卫处长、卫生部陈昕煜处长等领

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 100余所高等医学(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研

究所近 300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会议。我校上海医学院汪玲副院长以及医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医院管理处,药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市

计生所,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金山医院、华东医院等

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参会。

大会围绕“促进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

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广泛

的研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题中,“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工作小组组长、上海医学院副院

长汪玲教授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发展需求 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为题,

全面回顾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历程,尤其分享了 2010年以来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的经验体会,同

时重点就今后上海市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内容作了介绍。

本次会议同时评出优秀论文 19篇,其中一等奖 3篇、二等奖 6篇、三等奖

10篇。上海医学院有 2篇选送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大会还对优秀论文的获奖

17

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上述成绩充分反映了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

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教改的战略需求,密切联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

式改革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校地合作,紧密教卫协同;同时也高度肯定了

我校在内的整个上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这是本项改革继

2012年“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之

后,又一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获得肯定。 (医院管理处 何珂)

上海医学院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年度工作会议

2013 年 1月 23 日下午,由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医

学院研究生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在治道楼和汉堂召开。会议由储以微主任主持,医

学院各院所、附属医院的研究生分管院长和管理人员共计 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储以微主任进行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对

过去一年里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等环节的亮点工作进行了回顾,

并明确了 2013年工作计划的重点。为了大家更好地了解即将在大医口层面全面

推广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评审系统,办公室邀请华山医院科教科杨景宏老师进

行了评审系统现场操作演示。随后,任宁副主任围绕医学研究生招生面临的挑战

与机遇作了主题发言,以详实的数据让大家充分了解了办公室在研究生招生方面

所做的努力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严重不足的困境,并组织大家

踊跃交流发言,为研究生名额的结构调整及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献计献策。最后,

储以微主任进行了总结讲话,她对各附属单位职能部门领导及管理人员给予我办

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倡议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医学研究生

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议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

18

我校对口“喀什二院”教育援疆项目实质性启动

2013 年 1月 5 日至 1月 6日,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 50 余名医护人

员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单独考试,这标志着我校对口“喀什二院”教育援

疆项目的实质性启动。

我校对口“喀什二院”教育援疆项目是上海市卫生援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完成上海市政府“将喀什二院打造成为南疆乃至全疆临床医学技术的高地”这

一重要任务,抓好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将传统医疗援疆延伸

为培养新疆医护人才的教育援疆,为喀什地区培养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医疗

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将“输血”方式转变为“造血”功能,其

意义不言而喻。

朱之文书记、王小林副书记和桂永浩副校长就我校对口“喀什二院”教育援

疆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2013年 1月 3日至 7日,上

海医学院汪玲副院长,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储以微主任、任宁副主

任和刘晓宇老师,纪委监察处陈建国老师,研究生院学位办任宏老师等一行 6

人,冒着大雪和近零下 20摄氏度的严寒前往喀什,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组织实

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单独考试,并就本项目的个性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

准等问题与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靖等人进行了深入研

讨。 (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召开宣传信息员研讨会

2013 年 1月 22 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召开宣传信息员研讨会,副校

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出席本次会议,上海医学院办公室主任包江波、党委

宣传部副部长方明主持会议,各院系所及附属医院的宣传负责人和信息员近 40

人参会。

19

本次研讨会特邀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姜微、新浪华东总编室主任胡悦、中

央电视台上海记者站站长刘庆生做专业辅导报告。姜微副社长在报告中分析内参

报道的策划步骤,通过案例形象说明内参独特的直通车特点,同时还强调内参报

道应以推进实际工作为目标,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其鲜明的智库特性。胡悦

主任的报告围绕当下热议的微博展开,通过页面设置,内容发布,运营技巧等多

角度展示微博在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政务微博与网民的沟通技巧提出七

点建议。刘庆生站长在报告过程中穿插播放新闻视频,分析新闻选题与新闻深度

的实现过程,策划医卫新闻报道时可从专家资源和案例资源角度进行选题,应对

危机公关时应学会面对问题别闪躲,做好自我保护,迅速处理问题等解决方法。

桂永浩副校长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必要性,结合目前的工作形势,强调新闻

宣传的重要性,并讲述两则亲身经历的新闻案例,让与会者充分体会到做好新闻

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方明副部长传达当前学校宣传工作的三点要求:抓一线宣传,

报道学校工作亮点,注重大医口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在会议交流环节,多名老师

结合本单位实际,就当前宣传工作中的困惑与难点,展开热烈的讨论。

随着我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举措的逐步深化,上海医学院将与校党委宣

传部协力建设医口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围绕学校宣传工作的中心要求,每季度举

办一次医口信息宣传工作选题策划会,进一步加大医口新闻宣传的热度,并举办

信息员选题撰稿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办公室 陈东滨)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

者表彰揭晓——我校附属医院集体、个人获殊荣

历时七个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评选于 12月

20

24日正式揭晓。本次授予 197个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

予 10名同志“白求恩奖章”,授予 580名同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

称号。

我校附属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组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

誉称号,附属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获“白求恩奖章”,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

敏院士、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附属金山医院蔡蕴敏主管护师获“全国卫生

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希望我校各附属医院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受表彰的先

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忠诚履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积极推进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据悉,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白求恩奖章”的同志

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医院管理处 何珂)

公共卫生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在瑞典举办“耐多药结核病”

专题报告会

公共卫生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于 2013年 1月 23日由徐飚教授带队赴瑞典卡

罗林斯卡大学公共卫生系举办了关于“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

China (中国的耐多药结核病)”的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的目的是为了识别有关耐

多药结核病的研究热点,探讨复旦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大学这一领域专家共同的研

究兴趣,发展两校间在全球卫生和结核病控制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合作。

报告会由卡罗林斯卡大学公共卫生系副主任、全球卫生中心主任 Vinod K

Diwan教授主持,徐飚教授从政策、体系、国家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等多个角

度对中国近 20年结核病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当前面临的耐多药结核病流行威胁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告;胡屹博士向与会的瑞典专家学者汇报了复旦大学公共卫

21

生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在中国华东地区开展的关于结核病传播和耐药结核病发

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结果。

来自瑞典国家传染病控制研究所的传染病应急和微生物学专家 Sven

Hoffner教授、卡罗林斯卡大学微生物肿瘤和细胞生物学(MTC)的 Mats Wahlgren

教授和临床免疫与传染病控制专家 Markus Maeurer 教授、环境医学研究所的

Karin Modig博士、感染医学中心的(CIM) Susanna Brighenti 和

Judith.Bruchfeld 教授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系(CMB)的 Riccardo Guidi 博士

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报告会,并就复旦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大学如何在结核

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依托中瑞发展基金和欧盟第七轮框架研究基金,开展下

一阶段的合作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朱元桢)

我校蛋白质组学研究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日前,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我校蛋白质组学研究处于国际

排名第七,国内排名第一。

本项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调研结果,该研究所对国际蛋

白质组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在 2012 年 10月给出了一份较为详尽的科学

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通过对 ISI的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分析,

对我国以及国内各研究机构在国际蛋白质组学所处的学术地位进行了科学合理

的评述。

调研报告证实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组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

2007-2011 年之间发表 SCI论文数跃居前五名,2011年所发表论文 654篇仅位列

美国之后,高于排名第三的德国(发表论文 582篇)。

以研究机构为单位,在 2007-2011年 5 年间,复旦大学蛋白质组学团队发表

文章数始终保持跻身国际前八名,5年所发文章数 204篇,排名前八的研究机构

22

依次是(括号内为发表论文数):美国哈佛大学(404篇)、美国华盛顿大学(279

篇)、美国 SCRIPPS 研究所(243篇)、德国马普生物化学所(221篇)、美国西北

太平洋国家实验室(220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06篇)、中国复旦大学(204

篇)和法国科学院(202篇)。

该调研报告还对国内的研究机构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 2007-2011年发表论文数位列前五的国内研究机构依次为(括号内为发表论文

数):复旦大学(204 篇)、上海交通大学(126篇)、浙江大学(120 篇)、大连

化物所(104篇)和军事医学科学院(100 篇)。

该调研报告所反应的我国和国内研究机构在国际蛋白质组学中的学术地位,

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 2010年 5月在《全球科技经济瞭望》杂志上所公

开发表的对中国蛋白质组学领域研究现状及其国际地位所作的科技评估基本一

致。

复旦大学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在杨芃原教授的带领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并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复旦大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统计,复旦大学蛋白质组学团队

发表的科研论文,有力支持了我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学科进入 ESI 指标体系的

前 1%。统计结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科研论文,生物医学研究院相关 PI

的贡献率超过了 80%。 (于专宗 陆豪杰)

复旦大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领衔

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

学科方法,并深入现场,历经 3年多艰辛,对 100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

行为者和与之发生性接触的 1534名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溯源追踪调查,最终发现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新机制。该机制揭示,同一对男男

23

性行为者,由于“多性伴”会导致感染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并由于艾滋

病病毒具有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的能力而存在“诞生”新的艾滋病病毒品种的风

险。该成果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

已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界的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研究

者关注。何纳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林海江因此受到第 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特邀和

全额资助,赴美国参加世界艾滋病大会并做专题发言。 (孙国根 朱元桢)

复旦大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最新成果发表

在《细胞》杂志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

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教授 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率领的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

部 985工程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下,历经 3年多艰辛,终于在耐药性病原菌

中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调控的新型“核糖开关”,该“开关”

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该成果符合开发新型靶标药物的要

求,为人类最终攻克抗生素耐药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理论依据,具有

极大的临床实用潜力。1月 18日,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细胞》(Cell)以《新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为题,刊发了这一重大发现。 (孙国根)

眼科学顶级杂志 Ophthalmology 在线刊发复旦青光眼最新临

床研究成果

2013 年 1月 23 日,国际眼科学界顶级期刊,美国眼科医师协会官方会刊—

—《Ophthalm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孙兴

怀教授领衔的有关中国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Ophthalmology. 2013

24

Jan 23. doi:pii: S0161-6420(12)00980-3. 10.1016/j.ophtha.2012.10.008.)。

《Ophthalmology》作为美国眼科医师协会主办的眼科学国际顶尖杂志,影响因

子为 5.454。该论文是复旦大学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继 2010年 12月之后再次以

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尖眼科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基地培训住

院医师洪佳旭)。

这篇原文题为《中国原发性青光眼患者 Schlemm’s管的光学相干衍射影像

学研究(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ssessment of

Schlemm's Canal in Chinese Subject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的文章是洪佳旭博士在孙兴怀教授指导下所完成的部分博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工

作。该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首次发现:活体情况下,青光眼患者的与正常人

相比,Schlemm’s 管的面积显著变小,且这种变化与眼压的异常升高存在相关

性。

多年来,孙兴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一直对 Schlemm’s管的进行临床影像

学研究,他们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期还发表在眼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国际顶尖杂志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3 Jan 15.

doi:pii: iovs.12-10396v1. 10.1167/iovs.12-10396)等学术期刊上。

(眼耳鼻喉科医院)

我校附属医院医生入选多项中医药领域建设项目

近日,上海市卫生局公布了“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入选人员名单”

(共 30 个)及“2012年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共

17个)。

我校附属儿科医院俞建主任医师、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陈晓蓉主任医师入

选“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附属妇产科医院曹玲仙教授、儿科医院

25

时毓民教授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入选“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

工作室建设项目”。

据悉,“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

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中医药人才高地,打造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而“上海市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则是为了进一步做好老中医学术经验研

究工作,努力推动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医院管理处 何珂)

中山医院王玉琦院长入选“十大医改新闻人物”

2012 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医改新举措”、“十大医改新闻人物”和“十

大医改新闻事件”于近日评出,中山医院王玉琦院长入选“十大医改新闻人物”。

这是《中国卫生》杂志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的系列评选。

2012 年是“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开局之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国

大范围展开;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医药分开、管办

分开等方向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各省(区、市)依据国家关于医改的顶层设计,

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多路突破,百花齐放。2012年,一

批优秀的改革者脱颖而出,他们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医改做

出了贡献。 (刘盛东)

中山医院樊嘉荣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2 年 12月 14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科

技工作者表彰大会。与“当代神农”袁隆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等共十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道,中山

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樊嘉教授因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丰硕的科研成

就喜获第五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26

樊嘉长期致力于肝脏外科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教学工作。他德艺双馨,医

术高超。他创新肝癌治疗技术,在诸多禁区率先开展手术。他首创肝癌门静脉多

模式综合治疗技术,提出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新策略。发表论文 501

篇,其中 SCI论文 13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 205篇,其中 SCI 论文 71篇,

他引 1408 次(最高单篇他引 172次);近 5 年在影响因子大于 5分的期刊发表肝

癌研究相关论文 38 篇,排名肝癌研究领域国际第二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等 9项国家及省部级奖。此外,他当选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候任主任

委员,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等称号。

樊嘉心系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多年如一日,每周工作 80个小时,

个人年手术量 600多台,主刀完成 7000多例肝肿瘤外科及 1100多例肝移植手术,

位居国际前列。他完成了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上海首例成人-成人右半

肝活体肝移植,上海第一、第二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等开创性手术。他廉洁

从医,口碑极佳。

樊嘉专注业务,在国际上最早对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首

创肝癌切除、门静脉取栓、化疗泵植入+术后门静脉肝素冲洗、持续灌注化疗+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等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使部分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的 1

和 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了 25.4%、10.2%,达到 76.8%和 26.8%。针对肝癌肝移

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问题,他率先提出了移植术后肝癌转移复发的综合防治新

策略,成果已通过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答辩。他首次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他首次发现

肝癌微环境局部免疫状态与术后转移复发密切相关。

他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提倡科研思维的培养。尽管医疗和行政工作繁忙,他

仍不折不扣地参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已指导培养

27

博士研究生 30名及硕士研究生 6名,肝肿瘤外科已成为一支勇于创新的优秀人

才梯队。

樊嘉还热心参与公益和科普工作。甘于奉献,积极参与社区和科技社团组织

的义诊和科普讲座。他提倡科学治疗和防范,率先制订出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机体

免疫功能进行评估的新方法。主编了科普图书《实用肝移植 300问》,为肝移植

患者答疑解惑。他提出,患者对术后治疗及随访的依从性直接关乎肝癌复发转移

的防治,因此,对肝癌肝移植病人必须进行“术后科普”。他倡导并力行医患互

动,掌握好疾病情况告知的分寸和节奏,照顾病人的心理承受度。

本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评选活动经层层选拔,根据公众投票结果和

获奖者的广泛性及代表性原则,最后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审议产生了本次十位中国

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金菁 史颖弘)

中山医院急性心梗绿色通道组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3 年 1月 7 日,新年伊始,从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传来喜讯:中山医院急

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组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设立于 1991 年,旨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

励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这届,全国共有 197

个单位获此殊荣。

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组是华东地区第一条采用急诊介入手段全

天候抢救急性心梗的“绿色通道”,1999年成立至今已成功救治 2500 余例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组的成员不分寒暑、不管昼夜、无论晴雨、无视节假双

休,365 天 24小时全天候手机开机待命,只要有需要,保证在接到电话后半小

时内赶到医院,在最大限度上早期、快速、及时地为患者开通血管,挽救生命。

28

同时,工作组还将宝贵经验传授同道、辐射全国,帮助许多医院建立起了自己的

绿色通道。

此次荣誉的获得是对绿色通道组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全院医务人员

的一种激励。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终点,面对患者的需求,医院将尽最大的努力

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王媛婷)

我校附属华山医院吴志英主任医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2 年 12月 11 日,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出席颁奖典礼并为 10位获奖者

颁奖。我校附属华山医院吴志英主任医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除她之外,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慧君 2位来自医届的专家

也获此称号。

据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于 2004 年联合设立。截至目前,共有来自全

国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76位女性获奖。

另悉,近年来,附属华山医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医院中心工

作,深入开展“幸福华山”、“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

引领医院女职工“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业绩,建设新生活”,使华山女性得以拓

展视野,在不断学习中获得提高,在不断提高中获得成功,涌现出大批各级各类

先进典型。 (医院管理处 何珂)

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筹)迈开关键的“第一步”

近日,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筹)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复

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过浩敏、上海市卫

29

生局科教处张勘处长、肿瘤医院郭小毛院长到会并致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

敏教授则汇报了实验室(筹)建设情况。

目前上海已有超过 3万名女性乳腺癌患者,近年来上海每年新发患者超过

4000例,1000余名女性死于乳腺癌。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中国和上海地区严

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和杀手。邵志敏教授表示,自乳腺外科成立以后,

肿瘤医院乳腺肿瘤研究团队作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学科,受到

“211”、“985”工程的持续支持,在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比较优

势,并获得多项市级及国家级的科技奖项,目前已经拥有 40余名固定研究人员、

36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价值 30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筹)将联合上海市从事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级单位和专家,

旨在建成一个人才荟萃、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创新成果迭出、跻身于国际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乳腺肿瘤研究基地,凝聚和培养一批该领域的顶级人才和

优秀青年人才团队,显著提高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带动

上海地区乃至全国乳腺肿瘤防治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直接造福于上海及全国各地

的广大女性。

会上,各级领导为实验室(筹)的主任邵志敏教授、副主任胡维国教授、学

术委员会主任王红阳院士、副主任丁健院士、顾问顾健人院士以及学术委员会成

员颁发聘书。

启动仪式之后,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实验室(筹)主要成员和

学术委员会专家就相关项目的实施,人才的培养、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

效的讨论,这是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筹)在前行道路中所迈开的最为关

键的“第一步”。 (倪洪珍 王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