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 助攻 解放上海最后堡垒的蒋子英 ·...

1
7 2019 5 26 www.jfdaily.com …… 70 —— 1949 5 24 25 26 ”, 27 230 ”, 8000 :“ 。” 27 :“ !” :“ 。” :“ 。” 27 79 230 —— ”, 1979 》, ”, 1947 ’, 。” 》, 1901 11 13 13 6 11 ,“ ”。 》。 1925 5 ”。 ”, ), 1927 ”, ), 1936 36 9 1946 1947 48 4 5 2 5 24 1949 21 5 5 25 5 27 1945 10 ), 1929 ( )5 50 60 55 70 1 01”。 4 11 1 。“ 5000 2 。” ”。 60 。“ 15 。” 14 3%100 。” ”, 10 1 12 12 29 87 20 87 —— 13 14 。“ ”, 13 260 700 12 24 13 29 ,“ ”。 …… 14 120 29 120 ,“ ”。 14 18 260 259 13 259 ”。 260 20 15 9 200 259 78 21 15 5 28 83 14 20 28 83 244 3 1 3 7 1 —— —— 3 4 6 …… 26 5 —— ,“ 31 92 275 5 1 ”。 11 18 ,“ ”。 5 15 10 9 31 92 20 75 20 5 …… 21 5 :“ ?” 190 11 ”。 1 11 5 275 31 30 20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Feb-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回望

斯人

7朝花2019年 5月 26日 星期日www.jfdaily.com

责编:伍斌 执行编辑:张克伟

城市记忆 (中国画) 王宏

啊,世纪大道桂兴华

梦,走在陆家嘴天桥上如今的陆家嘴,是中国资本密集

程度最高中国的第一方阵 挑上更加小巧

的页面夹着再次被激活的密码身份和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同时飙升心潮起伏的黄浦江啊面向东看 晨风和千万颗心一起一步跨到了对岸 身后是祝福我登高的外滩

从我手机里跳出的全新诗句 在湛蓝、 湛蓝的天

空中加速飞旋舞动长袖的白云啊为何这么悠闲 如脚下分流的

车队慢中有快 快中有慢搭起平台的天宇啊 为何如此

高远凸现了楼群笔直的腰板没有高度的 是隐退的从前阳光早已结束曾经的冷淡

我,此刻的我刚送别深水港的又一船集装箱才签约特斯拉的又一条流水线突破以后的再一次突破深刻着一群群更加红润的脸!

如今一次聚焦 就会引来亿万次快闪 一片片被新闻刷亮的地盘 全被各色的信号旗插满从满地泥泞中一起走出的浦东大道世纪大道五洲大道……

哪一条不穿过万花攒动的千里画卷?

“助攻”解放上海最后堡垒的蒋子英 翁敏华

在上海解放 70 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 我在朋友处聆听到一位解放上海的功臣———蒋子英先生的事迹,深为感动。机遇巧合,日前,又有机会与蒋子英子嗣蒋任刚先生会面,当面聆听他对父亲的回忆。

会面是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病房进行的。今年八十虚岁的任刚先生摔伤了腿,正在住院。蒋子英先生劝降国民党守军,保住杨树浦电厂、水厂、煤气厂,使上海解放最后一个堡垒的攻克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炮。这一重要的历史瞬间和功绩,现在少有人提及,网上有一些记载,也语焉不详,甚至多有错讹。笔者愿以绵薄之力, 写下这位值得上海人民尊敬、永志并视作人生榜样的老先生之二三事。

1949年 5月 2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上海市区发起总攻。25日上午, 苏州河以南地区全部解放,以北还在国民党军队手里。26日,陈毅进城接管上海。 听说在解放军涉河北进、包抄敌军、 北火车站以西地区都解放了之后,军长聂凤智还是“睡不着觉”,陈毅来到 27 军军部视察。原来,负责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一线防务的是国民党 230师“青年军”,代师长姓许名照,带领 8000名官兵据守杨树浦电厂等处。陈毅听说了许照之名,反应极快地说:“你们赶快查找蒋子英的下落,他一直住在上海,过去在国民党陆军大学任过教授,许照是他很得意的门生,让他做劝降工作。”

当时蒋子英家租住在建国西路懿园,聂凤智的电话直接打到懿园。 蒋子英接过电话,听到“我是 27 军军长聂凤智”的自报家门,马上回答:“我们欢迎,我们欢迎!”问清原委,他一口答应道:“那没问题,我一定尽力而为。”聂军长接着说:“请蒋先生在家等着,我们立即派人来。”随即,蒋子英跟来人到威海路即现在人民公园附近解放军 27军总部, 见到了聂凤智军长和 79师师长萧镜海。详细交谈后,萧镜海师长换上便衣,带上几个人与蒋子英同坐一辆吉普车,立即向北进发。

外滩外白渡桥一带还是枪林弹雨、炮声隆隆。他们在危险地段打出白旗,穿过火线,来到国民党 230 师师部,找到代师长许照,进行了整整半天劝说,纵论局势,分析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下午,许照终于同意放下武器,

并拆除杨树浦三家工厂(水厂、电厂、煤气厂)

地下所埋的炸药,使得大上海得以完整、敞亮

地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由于水电煤没有毁坏,

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没有瘫痪,上海人民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苏州河南北的电话也一直是通畅的。试想,若无此壮举,上海解放不知会困难多少———“青年军”号称“太子军”,

是蒋经国过问的军事力量,人员精干,武器精良。解放军在四川北路巷战中牺牲重大,三野赫赫有名的“渡江第一船”十二勇士全部牺牲在了四川路桥。如果硬打,人力物力的损失也将是惨重的。

解放上海的最后一座堡垒, 就这么攻克了。这是大上海的幸事,上海人民的幸事,成立新中国的幸事。

蒋子英为人低调,没怎么跟子女家人详细说过这段经历, 蒋任刚先生的叙述也缺乏更多细节。好在其基本面貌,后人还能从《红旗飘飘》

《民革与新中国》等书以及《开国大典》等电影中获得。聂凤智军长 1979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纪念上海解放三十周年》,亦可参考。

我问任刚先生, 我在网上看到有资料说,

蒋子英“接电话后,很配合地拨通学生许照的电话,进行劝降”,到底是在电话里劝的,还是到现场劝的?任刚先生说,绝对是到现场,与许照面对面地劝说的,网上的描写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实陈毅市长了解蒋子英与许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 1947年始,蒋子英已在王昆仑同志的影响下参与了筹建‘民革上海分会’,秘密联络民主人士,为反独裁、迎解放而积极工作了。”任刚先生说。

我阅读了任刚先生写的 《家父蒋子英简历》,虽则寥寥数行,却也让我读后豁然开朗:

蒋子英先生之所以能成为解放上海的功臣,由来有自。上海解放前夕,他也得到过去台湾的船票、机票,他和他的家庭没去。他选择留在上海、留在大陆,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一生,堪称革命者的一生。

蒋子英先生 1901年生于向被誉为 “教授之乡”的江苏宜兴,家里只有三亩地,种植桃树为生,十分贫寒。他其实已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上面七个都没成活,因此他成了家中长子。

蒋家寄希望于这个大儿子,从小就送他去宗祠私塾读书,所以蒋子英的国学底子很好。后来时兴新式学堂,蒋子英也跟随其他几个富家子弟进过常州、上海的新学,还在武进路补习学堂上过学。 同行的三四个同学有的英语好,有

的数学强,蒋子英则是国文好,文章写得漂亮,就互相取长补短。后来,他想上大学继续深造,家里不同意:靠种桃子和经营一家小糖果店,一大家子人能吃饱饭就不容易了, 哪里还上得起大学?

蒋子英知道严父之关难过, 就先与母亲软说硬说, 终于打动了母亲。 她悄悄拉他到最后一间暗房,掀开床板,在十几只小甏中摸出一只,从甏里捞出一卷布包,打开是 11块大洋。这是全家所有的积蓄了。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说不要让父亲及弟妹知道,不要乱花钱,要好好学习。蒋子英“噢噢”

应答,却对其余的小甏极为好奇。原来那里面都是母亲生育的孩子的胎胞。 母亲一共生了 13个孩子,根据习俗,生下一个孩子即把胎胞放进小甏置于床板下,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活成长。母亲认认真真做了,13个孩子却只有 6个活下来。

蒋子英怀揣着这 11块大洋, 学习复习更加努力。这一年,他一共考了三所学校:之江大学、

沪江大学、厦门大学,结果都被录取,其中数厦门大学学费最低,故他最后选择了厦大。那时候,上海到厦门坐船要四五天,他从十六铺码头坐船时即花了三块大洋,还从一个宁波摊贩处买下一捆咸黄鱼鲞。船上只提供白饭,他黄鱼鲞就米饭吃了一路。他有意于暑假前去厦大,就是想看看有些什么活可干,挣点钱好凑学费。他看到假期中的校园里正在举办各种补习班、预科班,就毛遂自荐上起了国文课,教作文、书法,“没有讲课费也行,只要有口饭吃”。就这样,蒋子英没当学生就先当起了小先生。等到开学,一数,钱还是不够交学费。好在已与校方工作人员混熟,继续让他在学校兼职,以代一部分学费。而生活也还得继续白饭加咸鱼干的旧模式。

由于国文底子好,写作出笔快,蒋子英一入学就担任了学生会宣传委员。入学后,正赶上进步师生反对学校封建专制教育的学潮,这就是著名的厦门大学风潮事件,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也有提及。在欧元怀教授的带领下,蒋子英和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参与了整个运动,最后,师生多人被校方开除。可以说,欧元怀是蒋子英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欧元怀,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被厦大开除后,他带领一部分师生来到上海,

筹建了大夏大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参与学校筹建的蒋子英成为该校文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并继续参加学生会工作,主持编辑校刊《大夏周刊》。

1925年 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大夏大学作为“学联”的重要力量,组织参与了示威游行

及“三罢运动”。蒋子英是其间的一名积极分子,

其间他还与倪文亚、黄季陆等筹建“建国学校”,

作为宣传反军阀、迎北伐的桥头堡。蒋子英参加国民党后,在上海市党部的领导下工作,其时正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 上海市党部负责人,一位是恽代英(中共早期领袖之一),一位是黄季陆。北伐成功后,1927年初,蒋子英被任命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特派员兼农工部部长,被派往苏州工作。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清党”,

蒋子英持反对态度,还利用身份之便力所能及地救助且放走多名共产党员(其中知名者有熊天荆等), 自己之后则选择了辞职去国外, 去欧美留学。 他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在法国巴黎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36年他回国,任北京朝阳大学教务长、教授。也在此时,蒋子英结识了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北京女子许玉珍,两人不久成婚。结婚时,蒋子英已经 36岁,

新娘(后改名许漪云)比新郎小 9岁。夫妻两人后来共育有一男三女。

抗战爆发后, 蒋子英到陪都重庆参加抗日,

先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专员、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蒋子英回到南京,随即定居上海。1947年后,

在王昆仑同志的影响教导下,蒋子英参与秘密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分会(时称“民革上海临时分会”)的工作,任政治委员会委员。他与南京民革负责人夏琒英、上海民革的武和轩等爱国人士,联系交往颇多,进行着最终打倒蒋家王朝、迎接解放的工作。

由此看来,蒋子英先生之所以能在解放上海的历史关头作出正确选择, 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 成为上海解放这一历史丰碑上一个光荣的名字,是他革命人生的一个延续,是他个人成长史走到 48岁时的必然。

蒋子英还向蒋任刚说到两个花絮,值得一写。

一是, 许照的部队本是驻守南京的,4月下旬,南京没守住,奉命移师上海。5月 2日,途经上海七宝时,遇到毛森的交警部队,对方乱开枪,不但兵士有损伤, 还打死了一起坐在吉普车上的许照的爱妻陶蓉。许照沉浸在哀痛之中,到上海后还曾到恩师蒋子英家诉说悲伤。这恐怕也是其最后作出正确选择的动因之一。

二是,上海解放那年,蒋任刚也有八九岁,已懂事了。5月 24日听了一宿枪炮声, 翌日一早,胆大的他就趴在懿园住所的阳台上往外张望, 看到晨曦中的弄堂地上睡满了解放军战士。 睡眠中的年轻战士还按班排连营的编制,排列得整整齐齐。

他妈妈当时小产睡在里屋,担心儿子危险,就哇啦哇啦叫他进来。而作为大人的蒋子英,肯定也是看到过这一幕的。解放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一定给蒋子英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又安知不是他义无反顾协助攻克上海最后堡垒的一个动因呢?

那一天,改变了我的人生 张家庆

1949年,我 21岁,正在读东南医学院一年级。因战争即将来临,学校早已放了假。我则因为入学时只缴了一半学费,学校规定不能参加期末大考,所以肯定不能升级了,只能待在家里,准备找个药房做配药工作。那时我住在其美路(今天四平路)南端,平时和几个年轻邻居闲聊,我们对共产党并不了解,只不过感到国民党宣传的“共产共妻”不可信,否则,为什么解放军节节胜利、逼近上海了呢?

5月下旬,远处传来隆隆炮声,但不剧烈。5

月 25日, 突然听说苏州河以南已经解放了,真有些不敢相信,就打了个电话给我住在马当路、

学药科时要好的同学周光 , 他爸爸周予同是著名历史学家, 上海解放后曾任复旦大学副教务长。老周在电话中说他们那里真的解放了,解放军晚上都睡在马路边上, 还和解放军相谈甚欢,不少人放了鞭炮。我们听了电话很高兴,想我们这里也快解放了,就到其美路上去看看。这时候, 刚好看到两个解放军战士从头道桥上走下来,我们拍手欢迎,正想上前和他们说话时,

却突然听到两声枪响,吓得我们逃回了家。说明当时还有国民党军队躲在附近。

5月 27日,全上海解放了。这时,我们学药科时的另一个好朋友老吴找到了老周。他已经

改名吴昌藩,那时是解放军某野战医院的药材科长。我们三人见面非常高兴,因为 1945年药科毕业时,日本侵略者尚未投降,老吴只跟我们说去做生意,其实他是去苏北加入了革命队伍,以后又到了解放军医院药材科。这次老吴是来上海釆购药品的,他听说我以后不能继续学医,只能再回药房配药,就说像你这样的学习水平,不继续学习太可惜了,我介绍你去我们新办的医学院吧。他写了一张条子,叫我到苏州沧浪亭去考试入学。

我周围的一些朋友听到这消息, 也想去。

两天后, 我们近 10人一起到苏州找到学校筹备处,经简单考试体检,就入学了。该校几经改名,后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现更名为海军军医大学), 这才使我迈出踏上革命之路的第一步。那时是供给制,没有薪水,发衣被等生活用品,每天还要打绑腿。我们上海去的人出了不少洋相。开始吃饭时看到饭锅里的米饭是黄色

的,以为是蛋炒饭,就拼命往碗里盛,吃到嘴里才知道是小米饭。

那年的八一建军节,我校在苏州某剧场开了庆祝会, 次日晚上, 我们乘闷罐车到了上海老北站。半夜里,我们上千人打了背包,从车站步行到五角场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空房子里, 途中只在大八寺(现已改名为大柏树)休息了一刻钟。大家很疲乏,只觉得五角场很荒凉,大多是农田,房子很少。以后住下来了,才了解到这些房子基本上属于三个大单位, 其中一个是原国防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房子, 另一个是江湾机场及下属人员的房屋。但这两个机构的人员早已包下轮船,把所有一切打包到台湾去了,连条凳子也没有留下。第三部分是另外几幢比较好的房子,是 1929年起国民政府被外国租界逼得在这里建立“大上海计划”

造的。当年的市政府大厦现在变成体育学院,市医院即今长海医院最老的一幢楼, 市博物馆则是如今长海医院的影像楼, 市图书馆即今杨浦区图书

馆,市体育场便是今江湾体育场,还有很少被人提及的市卫生防疫站楼(在今中原路)。市小花园则在今天的长海新邨内,当时园内小湖的水很清,通虬江,有很多蟛蜞。另外,还有不在计划内的飞机楼。至于马路,虽然没有全部造好,但都计划了路名,东西向的用政字头,南北向的用国字头。虽然不全是柏油路,但泥土道是有的。我们作为学员,5

年中曾经住过现在的翔殷路、 政通路及现在的药学院等三地。 政通路的房子完全是一栋栋日式两层小洋房,我们几个人住一栋。

因为才经过战争不久,上海解放初期五角场很少有老百姓。即使是美丽的叶家花园(即今肺科医院)也是空无一人,可随意进入。上世纪 50年代初,那里才逐渐有了公共交通,主要是 60路和55路公共汽车,都是以五角场作为终点站。我们星期天请假去市区回来,下了车为赶时间,只好花钱坐在人骑的自行车后面回宿舍。 以后市区淘汰了全部有轨电车后, 从四川北路底到五角场曾开通过 3路有轨电车, 但是几年后还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很长一段时间里,五角场最好的商店是朝阳百货商店, 要买好一些的东西还得去上海市区。五角场有今天这样的繁华,对我们来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不过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70年前那一场解放上海的战争,也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国际科创合作(上接第 1版) 中国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用科技之力助推精准脱贫、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撑。培育更多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为国外人才来华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激发“人”的关键作用,发展“负责任的科技”。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王瑞杰表示,开放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并积极推动与各国各地区的创新合作。 新加坡同中国在科创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取

得显著成效。作为本届论坛主宾国,愿进一步加强双方科技创新

互学互鉴,深化拓展合作交流,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主持开幕式。主宾省代表、河北省副省长徐建培作主旨演讲。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市领导翁祖亮、徐泽洲、吴清、张恩迪及相关高校负责同志出席。

浦江创新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届论坛期间,国家有关部委、主宾国代表团、各省市代表以及国内外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金融界代表将通过全体大会、4场特别论坛以及11 场围绕未来科学、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政策、 科技金融和创新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专题论坛,

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并将发布系列智库研究成果。

乡村人才公寓,是栋房更是一座桥(上接第 1版)由于居住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高端人才在找工作前,都希望用人单位解决住宿问题。

目前,张江城区内的人才公寓一房难求。“张江现有人才公寓 5000余套, 但排队申请居住的人超过 2万人,申请一间人才公寓往往要等两年以上。”

与此同时,在张江科学城周边,乡村宅基地房屋出租则基本上处于无序的流动状态,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非常低。从村民本身而言,良莠不齐的租客为房主带来了许多烦恼,更滋生了许多潜在的消防、治安、环境卫生脏乱等隐患,成为威胁农村和谐的一大现实问题。

城乡的问题与矛盾, 若能对接起来解决,也许就是一条崭新的融合之路。大调研后,张江镇开始尝试租赁一批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房屋,用来打造农村人才公寓“样板房”。没想到,这个想法刚一公布,就让许多农民动心。新丰村党总支书记季群说, 首个人才公寓的主人是一对 60多岁的老夫妻,他们一听政府要在村里办人才公寓就主动找到村委会,提出出租的想法。“很快,老夫妻两人就与镇里签订了 15年的出租合约, 他们自己则搬到儿女的房子去住。这几天,老两口正在国外旅游呢。”

农民有如此积极性,当然是算过账的。以这对老夫妻为例,房

屋出租后,每年的租金是 14万元,今后每隔两年,租金还会递增 3%, 这已经是一份非常优厚的租金收入。政府租赁后,又投入了近 100万元,对原房屋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公寓能符合企业白领的居住要求,

这又在无形中让房屋得以升值。 而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将房子租给政府,省却了催交租金、物业维修等一系列麻烦事,这也是一笔不得不算的硬账。

“可以说,乡村人才公寓的推出,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村民收入有增加,企业人才有房住。还有一点,人才公寓为农村带来了年轻的血液,这些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 将激发农村的活力和生气。反过来,人才公寓的开张,也对乡村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会促使乡村更好地建设美丽家园,提升居住品质,最终得益的还是农民。”王庆说,目前,城乡双方的需求都很旺盛,除了微创医疗外,美国制造业巨头霍尼韦尔也有意在张江镇租赁成套的乡村人才公寓,以满足员工居住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村民同样表达出了长期出租闲置房屋的意愿。

记者了解到,如果乡村人才公寓能走通,浦东有意在张江科学城周边其他街镇复制推广这一模式,将乡村打造成为张江科学城“诗意的后花园”,

而未来这一模式也可能惠及更多的产业区与广大农村地区。

那 10天,月浦刘行高桥枪声如雨(上接第 1版)

12日这一天,除了天公不作美,也确实是无风无浪。12 日拂晓,29 军 87 师的前卫团突入浏河, 解决敌人的战斗只用了 20 分钟。

之后,87师跑步奔向月浦,各团在午夜前进入攻击位置。

不断有战士倒下,但部队还往前冲萧卡在之后的回忆中总是回到那个瞬

间———13日 14时,大雨瓢泼,预定的总攻时间到了。随着信号发出,战士冒着雨点一样的炮弹、子弹冲了上去。“我命令后续部队停止冲击,但喊破喉咙,也无法制止,只能一边喊一边和大家一起往前冲”,到 13日夜半时分,260团终于攻克月浦镇北的前沿阵地,此时已经伤亡 700多人。

其实,从 12 日深夜开始的 24 小时,对所有攻击月浦的部队来说,都是漫长的。在月浦老居民的回忆里,有一个共同的细节:那一天,窗外落下的弹壳噼噼啪啪就像下雨一般,窗外的天空则被炮火染成了红色。

到了 13日白天, 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加入战团, 整个月浦被笼罩在一片火海硝烟中。29军副军长段焕竞回忆,当时炮火的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王牌第五军”。 后续的部队跟进冲锋时,能够凭依的第一道掩体,竟是先前倒下的战友身躯……

张勇牺牲的 14日拂晓, 萧卡正和副团长梅永熙、参谋长李仲英到前沿清点部队,结果只找到 120名步兵。29军军长胡炳云曾在白天打电话到团部,梅永熙报告伤亡情况之后,向军部表态:

就是凭着这 120人,也要冲进去,“战士们都红了眼了”。

14日 18时,260团再次发动攻击。

化作瓦砾的月浦,阵地难以撼动胡文杰的 259团,也在这时赶到月浦北偏西

的阵地。渡江前,他刚刚提任团长。此时,胡文杰妻子已怀胎七个月。

胡文杰原先的任务是攻击狮子林和叶大村。

13日,259团攻击叶大村的碉堡群已经得手。师里此时调胡文杰,也是因为他们有“新鲜作战经验”。

给胡文杰的新命令是跟随 260团,从西边突

破之后向月浦镇东推进,在快速夺下两座碉堡群和一组子母堡群后,巷战随之展开,胡文杰带着部队夺下 20余间房屋。由于伤亡过大,胡文杰命令,在镇子边上一片房屋修筑工事,巩固阵地。

15日一早,已经断断续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停了,国民党的空军和海军出动。9时,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炮击月浦以西阵地,空军则连续出动达200余架次。

这天黄昏时,一发穿甲弹击中了 259团的指挥所, 正在布置防务的胡文杰被弹片击中牺牲。

此前几小时,他的团刚刚以 78人牺牲的代价,救出了钱华生等十几名被困在战场上的民工。

胡文杰牺牲 21天后,他的小儿子出生。

15日全天, 国民党军发动了 5次大规模进攻,被反复争夺多次的月浦镇,此时几乎化作一片瓦砾。但镇子里各处的解放军部队阵地,却再也难以撼动。

牺牲的战士手里,还都握着铁锹就在同一天,28军同样经过反复拉锯和激烈

战斗,付出巨大伤亡终于攻占刘行。

83师总攻刘行的战斗,是在 14日 20时发起的。附属 28军 83师参加进攻的 244团副团长宋家烈, 已经在 3营前沿足足趴了 1个多小时。在他的视野里,敌人的阵地没有一丝生气。

两颗信号弹升空,3营 7连的突击排先扑了上去,但攻击到一座小桥那里就停止了。接着,十几个突击队员又冲了上去。宋家烈和战壕里的所有人,都盯住了冲在最前面的那个战士,可那个人影在弹雨中三晃两晃也倒了下去。

宋家烈不记得部队冲了几次才打开突破口,

在原先担任助攻的 1营那边,团里最有战斗力的“泰安连”投入了战斗。临近午夜,一阵紧似一阵如同火山爆发的轰鸣从敌人阵地那边传来,宋家烈希望的就是这种声响———部队突进去了!

但第二天带着指挥所向前转移的途中,他看到的一幕让他终身难忘———那是一条 3米多深、

4米多宽的深沟,积水没膝,沟壁上,有新凿出的脚蹬,脚蹬的边上,则是 6位已经牺牲的战士,他们的手中,还都握着铁锹……

就在这一天, 加上 26军前一天占领的黄渡镇、南翔镇、马陆镇,解放军的

前线, 稳定在距离吴淞直线距离不到 5 公里处———上海的西大门被叩开了。

弹片飞舞的阵地,“小鬼班”在哪里31 军 92 师第 275 团 5 连连长王廷法在找

人。他要找的是 1排的“小鬼班”。这个班 11名战士,都不满 18岁。战斗前,班里的战士还跟王廷法说过,“决不会给你丢脸”。

5连阵地所在的蔡司庙,就在杨家宅,对面便是国民党军固守的高桥。15日,就在 10兵团血战月浦刘行的同时, 三野命令 9 兵团切实攻占川沙、高桥。31军随即出动,92师在 20日抵近高桥以南。此时,国民党军 75军的一个师也增援到了高桥。吴淞要塞和江面海面上的舰队,则以重炮覆盖了这一带。

连续几天,敌我双方在包括杨家宅在内的高桥南线多次争夺。20 日,5 连接防进入蔡司庙阵地。王廷法发现,国民党军的炮兵和军舰,在倾泻炮火时,延时引信造成的空爆效果随处可见,弹片不是触地四溅,而是在空中飞舞,切削、粉碎一切,

不分敌我,也不分建筑、树木还是人的身体……

21日一整个白天,5连的阵地上就这样飞旋着无数弹片,中午时,除了王廷法,连级干部全部负伤,副指导员阵亡。王廷法记得,轰鸣中,阵地上只有通讯员在喊:“我们的人都哪儿去了?”此时连里的 190几号人,只剩下 11人。

但王廷法牵肠挂肚的,还是“小鬼班”。换防之后,他摸到 1排的阵地。工事早就不在了,坍塌的战壕里,王廷法只能用手挖,月光下,他数了又数,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看了一遍又一遍,11个,

不多不少。 王廷法把这些战士的遗体搬到战壕边,一个挨一个,是他们平时行军的队列。

就在 5连撤下去的这一天,275团终于把战线稳定在高桥西南前沿, 除了高桥,31军还夺取了庆宁寺、东沟和高行等地,切断了黄浦江东岸国民党军与高桥之间的联系。30军则控制了高桥东南。此时,后续投入的 20军也奉令进入战场。

就在这一天, 三野下达 《淞沪战役攻击命令》,决心先全歼浦东地区之敌,封锁敌人黄浦江交通与海上逃路,随后总攻上海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