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08-13 漪芳-脾臟與足太陰脾經

24
脾脾脾脾脾脾脾脾 脾脾脾脾脾 脾脾脾

Upload: yangmarissa

Post on 06-Aug-2015

1.98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脾臟與足太陰脾經

新竹練功點鄭漪芳

脾臟的組成

• 脾臟內部可分為紅髓(red pulp) 及白髓。• 紅髓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由

脾索及血竇組成,當人體失血時,血竇收縮,將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 但因為其不含輸入淋巴管,所以脾臟不能過濾淋巴的功能。

• 白髓的主要功能則為對抗外來微生物及感染。

脾臟的功能﹝ 一﹞胎兒時期的脾臟,可以製作紅血球及顆粒性白血球。

平常如遇大量出血時,也可以再度發揮此項功能。 ﹝ 二﹞有許多淋巴小結節,可以創造淋巴球。

﹝ 三﹞製造血球,如有必要時也破壞血球。

﹝ 四﹞脾臟內有許多血管,是儲藏血球或血液之處。脾臟與心臟一樣,循一定的週期進行收縮。

﹝ 五﹞淋巴球可製造免疫抗體,做為防禦之用。

脾切除後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們明顯的表現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臟的疾病• 脾臟功能亢進 • 脾臟腫大 • 脾臟切除

中醫的脾 脾主運化,有運化水谷、輸布精微與運行水液的

功能;人體氣血、津液均來源於水谷的精微,故稱「脾為後天之本」。

• 脾統血,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若脾氣虛不能統血,可見便血、崩漏等症。

• 脾主肌肉、四肢,脾能運輸飲食化生的營養物質,以充養肌肉、四肢

• 脾氣通與口,脾與口有內在聯繫,所以有「脾開竅於口」之說。

• 脾的經脈為足太陽經,與足陽明胃經有表裡關係。• 也有學者認為中醫理論的「脾」其實對應的是現

代醫學的胰臟。

循行概要

脾經起於足大趾,循行於腳內側,經過內踝 ( 內腳眼 ) ,並沿著大腿及小腿的內側直上,進入腹腔,與脾相聯繫,在體外,經脈上行至胸部,直達喉嚨及舌根,在體內,經脈則從脾分出,上至心經。

主要病候

•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胰臟

血糖的控制• 胰臟中的胰島有 α 及 β細胞,可分別產生升糖素

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當飯後血糖升高, β細胞就會釋放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細胞,把血糖值降至正常範圍。

• 當血糖值降得太低時, α細胞會分泌升糖素,刺激肝臟釋出儲存的肝醣及轉變成為葡萄糖來昇高血糖值到正常的範圍。當血糖控制不佳時,可能引發血糖過高 (高血糖症 ) 或過低 (低血糖症 ) ,此時便會出現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 糖尿病是台灣民眾十大死因的第四名• 糖尿病雖不能根治,卻是可以透過飲食、

運動與藥物達到良好控制的慢性病 • 人體內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作用不良,而使得糖份無法被人體細胞正常的利用,血中糖份因此升高。血中糖份高於180 mg/dl 時,尿液中就會出現糖份,因此被稱為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 糖尿病的主要症狀─吃多、喝多、尿多  一開始並沒有任何症狀,當血糖漸漸上升,會出現容易口渴、愛喝水、頻尿、容易餓、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疲勞、皮膚搔癢與視力衰退等症狀。如果再沒有治療,病人可能會因為脫水而昏迷,或呼吸喘而急促。

•糖尿病如何診斷糖尿病診斷要符合以下三項檢驗中的任一項,而且要在不同時間再測試一次。

1. 有糖尿病症狀加上隨機血漿血糖值等於或高於 200 mg/dl 2. 空腹8小時後的血漿血糖值等於或高於126 mg/dl 3. 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受試驗的2小時血糖值等於或高 於200

mg/dl

糖尿病的分類

• 第1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常發生於兒童與青少年時期。

• 第2型糖尿病: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常發生於中老年人。

• 妊娠性糖尿病:正常婦女在懷孕時才發生的糖尿病。

• 其他類型:少見的原因造成血糖代謝異常,如胰島素作用的基因缺陷、外分泌性胰臟疾病、其他內分泌腺功能異常、藥物或化學藥品傷害、病毒感染等。

糖尿病之慢性併發症

• 糖尿病比較可怕的地方是會出現許多慢性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也常是糖尿病人死亡之主因。通常分為小血管病變(眼睛、腎臟、神經病變)與大血管病變(冠心病、腦中風)。

一、眼睛病變•糖尿病人易出現玻璃體出血以及不同程度之視網膜病變,常見的病變有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

• 糖尿病人應每年至少檢查眼底一次,如已有眼晴病變應儘快接受治療,如眼藥水使用或雷射等,都可延緩視力惡化。

二、腎臟病變

• 糖尿病腎病變是台灣人尿毒症之主因,在早期不會有任何症狀,需靠檢查尿中蛋白質才會發現。腎病變最早出現微白蛋白尿,接著出現蛋白尿,最後再惡化為尿毒症。病人可能逐漸有水腫、尿量減少或血壓上升之情形。如已出現腎臟病變,病人必需限制每日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並積極控制血糖與血壓以延緩腎功能惡化。

三、神經病變

• 包括自主神經或週邊神經的短期或長期受損。

• 引起心悸、腹脹、便秘、腹瀉、失禁、小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手腳發麻及刺痛、感覺遲鈍。

四、大血管病變

• 腦、心臟及足部等部位的動脈硬化可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及足部病變;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造成間歇跛行、足部冰冷、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約有一半的截肢病人屬糖尿病病人。

• 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肪,戒煙,運動,都可減緩大血管病變之發生。

五、糖尿病足部病變•糖尿病足是台灣糖尿病人截肢之主因。糖尿病足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周邊神經感覺喪失,周邊血管阻塞與傷口潰瘍感染。內科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與積極控制血糖,如果足部傷口惡化,則需外科擴創清理,血管移植,甚至要接受截肢手術

低血糖的症狀  神經性低血糖症

血糖過低主要的症狀為腦部功能受損 (神經性低血糖症 ) 。血糖過低時,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葡萄糖,因此無法發揮某些正常功能,可能導致暈眩、睏倦、慌亂、言語不清,以及其他症狀。

飢餓血糖過低容易引發飢餓感。 體內含有過量胰島素,會導致血糖過低,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葡萄糖,大腦便會發出飢餓的訊息。

其他症狀血糖過低亦可能造成焦躁、顫抖、冒冷汗、焦慮、虛弱等症狀,症狀因人而異,且依年齡、性別而有不同。

誰易得糖尿病

1.家族有得糖尿病的人 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家屬罹患糖尿病的機        會比一般人高出 5倍以上。 2.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40歲以後, 100 人中約   有 10 人會罹患糖尿病,因此步入中前後應特別留意。 3.體型肥胖的人 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 60% 是肥胖的人。

預防方法

• 1.良好控制血糖、血脂肪和血壓。2.至少一年檢查一次眼睛。3.多做足部運動。4.經常檢查足部,預防足部受傷。5.預防尿道感染。6.早期偵測尿中的 " 微量白蛋白 " ,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