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 irlib.ntunhs.edu.twirlib.ntunhs.edu.tw/retrieve/4851/102ntcn0563013-001.pdf ·...

8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衛生署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三名(行政院衛生署, 2012) ,2008年全國死因統計結果,台灣老人容易罹患之慢性病前三名,分別為: 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09),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疾病可導致器官失常,繼而發生身、心或社 會之失能或功能障礙,影響老人之生活品質。半數與心臟有關的死亡都是猝死所 致,在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根據死亡診斷書的推算,突發性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約佔總死亡率的15%(Mitchell et al.,2002)。在英國,每 年約有5至7萬人發生猝死(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2006)。常見的猝死原因有:冠狀動脈硬化、肥厚性心肌病變、 擴大性心肌病變、心肌炎、及一些易引發心律不整的疾病及猝死家族史等。在猝 死的病人中,有九成以上的病人心律不整是因心室纖維顫動及心室心搏過速而引 起,這些疾病都須電擊治療,心臟才能恢復正常跳動(國家網路醫院,2005)。美 國在2002年因心律不整發生猝死的人口高達479,700人;接受心律不整治療的出 院人數高達817,000人,醫療總花費為270萬美金(平均花費:6,634 美元/每位出 院之心律不整病人)(Wayne et al.,2007)。在台灣一千人中就至少有五個以上患 有心律不整問題,且每年約新增兩千名心律不整病人,病人對心律不整的感受, 可以是無症狀,或者感覺到不規則的心跳、心臟的撞擊、胸部的不舒服或疼痛、 頭暈等狀況(國家網路醫院,2005)。但是當心律不整嚴重時,可引起病人昏倒、 休克甚至猝死。對於心律不整的高危險性病人,以前多是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 制。全世界第一例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 於1980年植入,裝置於因心臟傳導系統異常而造成心跳過快的病人,以幫助心臟 跳動恢復正常,此心律去顫器同時合併有心律調節器之功能,可幫助因心律去顫 器瞬間電擊,造成心跳短暫停止,並重新啟動心臟的跳動 (Kusumoto&Goldschlager,2002)。根據Lee等學者(2004)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i)發現,心律去顫器的使用比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減少25%的 死亡率。全世界已有超過兩百萬人口裝置心律去顫器,自從植入性心律去顫器發 明並應用於臨床上,一年及五年的心臟猝死存活率為99%及96%(Maisel, 2005)。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衛生署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三名(行政院衛生署,

    2012) ,2008年全國死因統計結果,台灣老人容易罹患之慢性病前三名,分別為:

    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09),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疾病可導致器官失常,繼而發生身、心或社

    會之失能或功能障礙,影響老人之生活品質。半數與心臟有關的死亡都是猝死所

    致,在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根據死亡診斷書的推算,突發性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約佔總死亡率的15%(Mitchell et al.,2002)。在英國,每

    年約有5至7萬人發生猝死(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2006)。常見的猝死原因有:冠狀動脈硬化、肥厚性心肌病變、

    擴大性心肌病變、心肌炎、及一些易引發心律不整的疾病及猝死家族史等。在猝

    死的病人中,有九成以上的病人心律不整是因心室纖維顫動及心室心搏過速而引

    起,這些疾病都須電擊治療,心臟才能恢復正常跳動(國家網路醫院,2005)。美

    國在2002年因心律不整發生猝死的人口高達479,700人;接受心律不整治療的出

    院人數高達817,000人,醫療總花費為270萬美金(平均花費:6,634 美元/每位出

    院之心律不整病人)(Wayne et al.,2007)。在台灣一千人中就至少有五個以上患

    有心律不整問題,且每年約新增兩千名心律不整病人,病人對心律不整的感受,

    可以是無症狀,或者感覺到不規則的心跳、心臟的撞擊、胸部的不舒服或疼痛、

    頭暈等狀況(國家網路醫院,2005)。但是當心律不整嚴重時,可引起病人昏倒、

    休克甚至猝死。對於心律不整的高危險性病人,以前多是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

    制。全世界第一例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

    於1980年植入,裝置於因心臟傳導系統異常而造成心跳過快的病人,以幫助心臟

    跳動恢復正常,此心律去顫器同時合併有心律調節器之功能,可幫助因心律去顫

    器瞬間電擊,造成心跳短暫停止,並重新啟動心臟的跳動

    (Kusumoto&Goldschlager,2002)。根據Lee等學者(2004)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i)發現,心律去顫器的使用比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減少25%的

    死亡率。全世界已有超過兩百萬人口裝置心律去顫器,自從植入性心律去顫器發

    明並應用於臨床上,一年及五年的心臟猝死存活率為99%及96%(Maisel, 2005)。

  •   2

    結果顯示植入式心律去顫器能夠有效的治療心室顫動及心室頻脈,並降低死亡

    率。此後,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成為預防心臟猝死的最佳治療方式。

    台灣於1995年於台大醫院首例成功植入心律去顫器(台大醫院,2007)。國內

    自2003年起裝置心律去顫器由自費改由健保給付,國人便不用再自行負擔高達

    四、五十萬元的費用,因此裝置心律去顫器的病人逐漸增多。然而,病人因心律

    去顫器植入,所造成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不可預期的電擊處置,亦導致病人出

    現憂鬱情緒的困擾,影響其生活品質(Fetzer, 2003; Sears & Conti,2002;

    Shea,2004)。有些病人表示於出院後不知如何照顧機器,有些病人則表示被電擊

    的經驗感到害怕;有些病人表示因無其他醫療人員可詢問,而感到困擾(Kamphuis

    et al., 2004)。有些病人的身體活動能力在植入後顯著地降低,除了有日常活

    動的限制,其內心也會產生極大的震撼與恐懼,而產生焦慮、憂鬱、社會隔離、

    拒絕、缺乏信心、擔心、害怕等,甚至發生心律調節器恐慌(pacemaker panic)

    等情形(陳,1999)。此外病人終其一生也須與機器共存,會有許多要去面對及

    因應,不僅要適應疾病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及植入後身體活動受限,情緒上的困

    擾也會受到影響,不論是疾病本身、置放過程或去顫器置放於體內,均會對病人

    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導致憂鬱,而影響其生活品質(Sossong, 2007)。因此,

    臨床醫護人員不僅需關注因心律去顫器替病人帶來生命延長的效益,還需注意病

    人接受心律去顫器後的生活適應以及心理調適。

    此外,文獻亦提及此類的病人對機器的裝置存著複雜情感,一方面欣喜症狀

    改善,另ㄧ方面卻害怕機器會損壞或失去作用,進而造成合併症或死亡或生活型

    態改變(Flemme et al., 2005; Kamphuis et al., 2004),病人由於必須接受無

    法預期及無法控制的電擊治療,常引發其無助與無望的感覺,出現憂鬱的情緒

    (Shaffer, 2002),也曾有裝置 ICD 後導致引發創傷後壓力(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案例發生(陳弘偉、賴德仁、張家銘、William,2005)。

    研究者於心臟內科病房工作約 7年,曾遇見數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表示,在裝

    置前、裝置後的生活習慣造成相當大的改變,而影響其生活品質。裝置後,也有

    抱怨遭受電擊所造成極大的身、心不適。此外,在配合全民健保給付制度下、住

    院天數縮短,病人經常在醫護人員短暫接觸後,對自己疾病與心律去顫器似懂非

    懂的情況下出院,獨自面對日後自我照顧,以及可能隨時發生之疾病狀況,均為

    影響其生活品質的來源,病人表示如在裝置前能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對於裝置後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刪除:心理

    刪除:的永久

    刪除:在

    刪除:緩解

    刪除:又

    刪除:、

    刪除:、影響生活品質

  •   3

    的生活及心理調適較有幫助。

    國外有研究探討有關植入心律去顫器病人的生活品質及憂鬱情形,但因國內

    醫療環境及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會因而產生不同的生活經驗。國內對植入心律去

    顫器病人的相關文獻僅11篇(1970-2012/5/12),分別為介紹植入心律去顫器的演

    進、適應症治療方法及植入方式(袁世文、林芳郁,1992;張昭雄、郭啟泰,1995;

    Chen,Wang,Chang.Yeh&Wu,2008:Tsai,Huang,Lin&Lai,2003)、裝置心律去顫器

    後病人心理與生活品質的影響(王筱佩,2001;高啟雯、曾麗芳、林維祥,2009;

    廖士程,李明濱,2000;張秀敏,2004),此四篇並非研究型文章,多為論述性

    文章;質性的相關研究有三篇,分別為:心臟衰竭老人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之

    生活經驗(方燕萍,2009),裝置植入性心律去顫器對生命意義的看法(丁佩如,

    2009),及裝置植入性心律去顫器病人的身體活動經驗(洪令致,2010)。既有的

    文獻針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裝置前及裝置後生活品質及憂鬱的探討相當缺

    乏,故引發研究者想要探討裝置心律去顫器前、裝置後的生活品質及憂鬱其影響

    因素。

    本研究以量性、質性研究方法來收集病人生活品質及憂鬱的相關資料,量性

    研究採描述性相關性研究設計,質性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來了解裝置心律去顫器

    病人的內心感受及經驗,並能夠進一步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及憂鬱,

    能有更完整的瞭解。希望研究結果能應用於臨床照護中,除了重視病人的生理照

    護外更應重視心理的健康,並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刪除:身心社會調適及

    刪除:ICD

    刪除:以提升病人

  •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探討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生活品質及憂鬱程度。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為何?

    二、影響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生活品質因素為何?

    三、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憂鬱程度為何?

    四、影響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憂鬱程度因素為何?

    五、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為何?

    第四節名詞解釋

    一、植入型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

    一種裝置於胸前皮膚下和心臟節律器(Pacemaker)一樣大小的機器,目的為

    隨時偵測並終止可能危害人體的心律不整發生。

    二、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

    概念性定義: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對生活品質之定

    義,即個人所在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生活的目標、期

    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

    狀態、獨立狀態、社會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等六大範疇(姚,2002)。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的生活品質測量係採用盧等人(1996)SF - 36健康量表台

    灣版(The MOS 36 - item Short - Form Health Survey, SF - 36)

    為測量工具,SF-36問卷的測量題目總計有36題,主要是測量八個健

    康次量表,包含生理功能 (physical function, PF)、身體生理

    問題角色受限 (role-physical,RP)、身體疼痛 (bodily pain,BP )、

    一般健康狀況 (general health,GH )、活力 (vitality,VT)、

    社會功能 (social function,SF )、情緒問題角色受限

    (role-emotional, RE)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等次量表,

    而此八個健康次量表又可歸屬於生理健康(physici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兩構面,

  •   5

    另包含一題自評健康變化情形(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不

    納入量表計分,共36題。用以瞭解個人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情

    形,其測量結果分數愈高,表示生活品質愈好(盧等,2003)。

    三、憂鬱(Depression)

    概念性定義:憂鬱是個體主觀感受到冷淡、悲傷、無望感、無助、無價值感、

    低自尊、罪惡、隱藏或明顯的生氣、自殺意念、煩亂的情緒反應,且

    有睡眠紊亂、性慾降低、疲憊、無力、言語訶責自己、沒有任何原因

    的哭泣、依賴、被動的症狀 (Keltner et al., 2003)。

    操作性定義:憂鬱的測量是採用中文版貝克憂鬱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測量裝心律去顫器病人憂鬱狀態,分數愈高,憂鬱程度愈

    高(Beck et al., 1996/2000)。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來討論,第一節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簡介、第二節病人裝置植入

    型心律去顫器之經驗與相關研究、第三節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之

    相關研究、第四節 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憂鬱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植入型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簡介

    本節針對:心律調節器及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的演進史、植入型心律去顫器介

    紹、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的適應症、植入心律去顫器後之日常生活指導,分述如下:

    一、心律調節器及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的演進史

    1774年開始出現心臟電刺激的描述,1819年Aldini利用電刺激,將已停止的

    人類心臟恢復心跳,1932年Albert S.Hyman與他擔任工程師的哥哥,開始著手設

    計「人工心律調節器」,當時的機器重量約20公斤,攜帶不方便,經過了發展與

    改良,近代心律調節器的雛型於1950年左右誕生。1958年,瑞典的Karolinska

    學院執行臨床上第一起體內心律調節器植入手術,此調節器是由Rune Elmqvist

    所設計,並由外科醫師Ake Senning利用開胸手術將電極連接到心肌。此一設備

    在3個小時後失敗,隨後植入第二個裝置,這次維持了兩天。世界上第一個接受

    心律調節器的病人Arne Larsson,終其一生更換了26個不同的心律調節器

    (2010,陳)。1952年Zoll進行體外前胸壁電刺激研究,並且有效的治療房室傳導

    阻斷的病人(何、馬、郭、江,2003;Bourke,1996)。但對於猝死症,卻需要迅

    速的電擊才可挽回此類病人的生命。猝死症主要肇因於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一般心跳每分鐘150~300次)或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一般心跳每分鐘超過300次)。發生這些致命性的不整脈,如

    果不能瞬間施以電擊治療,病人將會在幾分鐘內回天乏術(張、郭,1995),植入

    型心律去顫器便應運而生。

    植入型心律去顫器是於 1960 年代晚期由 Michel Mirowski 醫師及 Morton

    Mower 醫師所發展出來,於 1980 年第一次植入病人體內,此心律去顫器同時合

    併有心律調節器之功能,可幫助因心律去顫器瞬間電擊,造成心臟短暫停止,且

    重新跳動。1985 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臨床使用,現今每年約有 50-60 位

  •   7

    新的個案需接受心律去顫器的植入(台灣美敦力,2008)。

    二、植入型心律去顫器介紹

    植入型心律去顫器(ICD)可以提供節律器與去顫器的功能,由一個激搏器

    (pulse generator)與導線系統(lead system)所構成,激搏器內含電池可以

    提供電力(Cannom& Prystowsky, 2004; De Jong, Coombs, Rempher, Obias-Mann,

    & Gordon, 2005)。以手術方式將導線系統經靜脈插入右心房,以作為感應與激

    搏作用,以及右心室作為去纖維震顫作用,而激搏器則植入固定在左鎖骨下(De

    Jong et al.,2005)。(圖一)

    (圖一) 圖片來源:ST.Jude Medical(聖猶達醫療用品公司)

    網址:http://www.sjm.com/index.aspx

    早期的ICD僅依據設定的心跳速率執行去顫功能(defìbrillation) ,無法區

    分心室或心室上頻脈(rapid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因而有執行不當

    的電擊(Gollob & Seger,2001)。現行的ICD可以提供階段式治療(tiered

    therapy),第一層治療是抗心搏過速的激搏作用(antitachycardia pacing),

    運用快速的激搏刺激,壓制心室頻脈,以恢復正常心跳節律,如果第一層治療失

    敗就會啟動第二層的治療;第二層治療是低能量心臟電氣轉換術(low-energy

    synchronized cardioversion),是提供一低能量(0.1-35焦耳)的電擊以中

    止心室頻脈,有些ICD裝置可以提供多次的心臟電氣轉換術;第三層治療是去纖

  •   8

    維震顫術(defibrillation),最高電擊能量可至35焦耳,有些ICD裝置亦可提

    供多次的去纖維震顫術,但最多不會超過6次;第四層治療是激搏作用(pacing),

    當心跳被轉換為可維持生命的節率但速度過慢時,就會啟動第四層的治療,直到

    恢復到正常的心跳節率(De Jong et al., 2005; Fetzer, 2003)。當心搏過速

    中止時ICD的治療就會暫停,以避免不恰當的電擊發生。現行的ICD還有紀錄資訊

    的功能,可以將治療前中後的心電圖紀錄存檔進行分析(De Jong et al., 2005)。

    早期 ICD 的鋰電池(1ithium battery)僅能使用 2年(Connel, 2001) ;現

    行的銀-鋰釩氧電池(1ithium-silver vanadium oxide SVO battery),在沒有執

    行激搏(pacing)或電擊(shocks)功能的情況下,可使用 9 年。若持續執行激搏,

    且每月有電擊的情形,則可使用 7-9 年(Smeltzer& Bare,2005) 。

    三、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的適應症

    各種傳導異常會導致心室無法輸出足夠血液至全身,病人便會出現頭重腳

    輕、暈眩、倦怠、嗜睡、意識不清、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猝死等情形,因此便

    須考慮裝置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來預

    防猝死。

    (一)初級預防

    依據2008年美國心臟學會準則建議ICD可推廣運用於初級預防,冠狀動

    脈疾病合併有左心室射出功率(Left Ejection Fraction LEVF)≦35%的心臟

    衰竭病人(Epstein et al.2008,)、無症狀之非持續性心室頻脈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或可經心電生理刺激引發持續性心室頻脈

    (sustained ventricu1artachycardia) ,ICD 對此類病人可以執行初級預

    防(primary prevention) 。

    (二)次級預防

    對已發生過致命性心律不整經急救後心電圖不穩定之病息,可應用ICD

    作為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Ezekowitz 等人(2003)分析ICD

    使用於以上病人皆可降低致死率及總死亡率。

    四、植入心律去顫器後之日常生活指導

    病人於植入心律去顫器後,可能會出現若干疑問與擔心,根據文獻資料統

    整,針對裝置 ICD 後之日常生活指導重點如下:

    (一) ICD 經過不斷的改良,其導線的絕緣品質佳,而且一般的家電產品都有

  •   9

    地線及防漏電處理,日常生活家電如:電視、收音機、烤麵包機及電毯等並不

    影響ICD 的功能;至於微波爐,研究未顯示其是否影響ICD的功能。

    (Goldschlager et al.,2001)。

    (二) 使用行動電話時,建議要遠離脈衝發生器10公分以上,病人可利用非植

    入側的耳朵接聽行動電話,或使用耳機延長線,但勿將行動電話靠近去顫器

    部位,或放在上方胸前口袋內(Goldschlager et al.,2001)。

    (三) 有關裝置ICD 病人是否能開車:一般建議,裝置ICD後的病人六個月內最

    好不要開車(Gollob & Seger,2001);至於職業卡車或公共汽車司機的病人則

    建議更換職業(Connelly,2001) 。

    (四) 裝置ICD病人避免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檢查,若非不得

    已,則植入處勿進入MRI的磁孔(Goldschlager et al.,2001)。

    (五) 機場安全門及防盜系統不會影響ICD,但因其外殼是金屬,當病人通過

    探測門時會啟動警鈴,故應在通過前出示ICD的證件;至於手持的金屬探測器

    則有可能影響ICD的功能,應避免直接置於激博器植入處(Goldschlager et

    al.,2001) 。

    (六) 當感受到心跳異常先保持冷靜,可坐下或躺下,過程中最好有人陪伴,

    接受電擊治療或失去知覺超過一分鐘時,應主動就醫(Metronic,2002)。

    (七) 出院後約6~8 週的時間可回復性生活(Torres & Wright, 1997)多數的

    病人能夠恢復其先前的工作能力,對工作能力的干擾只出現在植入後的三個月

    內(Price et al, 1980)。

    (七)回診時機:一般於出院後一週回診,之後約3-6個月回診一次。醫師於病

    人每次回診時,透過儀器的程式設定,將心律去顫器儲存的訊息叫出,了解病

    人返家後有無任何不正常之心跳、發生次數與時間、心律去顫器治療情形以及

    脈波產生器的電壓情況,並可依此調整ICD的治療設定及藥物使用情形(張、

    郭,1995)。除了定期回診外,如發生心律去顫器電擊後症狀未改善、植入處

    出現紅腫熱痛、發燒超過38度、胸痛或靠近心臟的肌肉抽筋、打嗝超過15分鐘、

    無不適症狀但頻繁電擊時,應回診檢查(洪,2010)。

    格式化: 縮排: 左 1 字元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符號) Calibri

    刪除:性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恢復

    病人出院後會擔心如何

    從事性生活,

    刪除:)。有45%的病患表示性生活的頻率降低(Heller et al., 1998)。

    刪除:一般病人性生活的回復

    刪除:需

    刪除:Heller 等人(1998)針對58 位心律整律器病患的研究結果顯示,51%已經接受退休,34%仍繼續工作,15%沒有工作而且不滿意自己沒有工作,因為病人認為

    能夠回到工作崗位,讓他感

    到有能力去工作,相對更有

    興趣於性生活,也有興趣從

    事日常活動和參與社交活

    動。

    刪除:ICD

    刪除:ICD

    刪除:ICD

  •   10

    第二節 病人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之經驗與相關研究

    一、植入型心律去顫器常見的問題及對病人的影響

    病人裝置心律去顫器後常會出現生理與心理多面向的困擾,在生理困擾方

    面,研究指出,在植入初期生理困擾較嚴重,包含傷口疼痛、身體活動受限、虛

    弱、遭受電擊、睡眠受干擾等,但這些生理的症狀會隨時間而改變(Burke,1996)。

    而Ittersum等(2003)研究89位裝置心律去顫器的病人,其結果顯示害怕運動與生

    活品質呈現負相關,因為健康狀況,身體功能,社交功能及身體問題而導致活動

    受限,進而影響病人之生活品質;有關生活品質研究將於下一節詳述。有研究於

    病人出院後1、6、12月各進行訪談,結果顯示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有不同的生

    活經驗,裝置後第1個月,病人會減少生理活動及影響生理功能,如睡眠障礙,

    心理方面有害怕、焦慮、不確定感等;在社會功能方面會有社會隔離、調適等問

    題,且部分老人出現有調適不良情形,在裝置後第6個月及12個月上述情形會逐

    漸降低(Sear,Lewis,Kuhl&Conti,2005)。

    Steinke等人(2005)利用質性研究,探討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性生活方面之

    議題,研究對象為12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及其4位伴侶,病人之年齡平均為62

    歲,伴侶之平均年齡為47歲,有5位病人表示曾在從事性活動時發生電擊,4位病

    人有超過二次或以上的電擊;研究中發現病人及其伴侶對於裝置心律去顫器後的

    性生活感到焦慮及害怕,主要是因病人及伴侶會擔心、害怕、焦慮在執行性活動

    時會引發電擊或是失去效用,而不敢執行性活動。此外,病人自覺身體心像改變、

    伴侶過度保護、缺乏資訊,因此對性生活的興趣、方式、次數皆有所改變,且對

    於性生活的相關資訊也較缺乏;也有研究顯示裝置心律去顫器後45%的病人表示

    性生活的頻率降低(Heller et al.,1998)。

    二、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的身心社會調適

      植入心律去顫器的病人由於必須面對不可預期的心律不整的復發及電擊治

    療,以及因心律去顫器的植入造成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病人感受到心理上的壓

    力,影響其生活品質。以下是裝置心律去顫器後病人常見的心理反應與感受:

    (一)焦慮:焦慮是ICD病人最常見的心理反應,導致其焦慮的原因可能有害怕心

    律去顫器沒有功能、害怕死亡、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因擔心電擊而減少性的

    需求、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Shaffer, 2002)。Dougherty(2000)研究發現裝

    格式化: 字型色彩: 自動

    格式化: 字型: 標楷體, 字型色彩: 自動

    格式化: 字型色彩: 自動

    格式化: 字型色彩: 自動

    格式化: 字型: 標楷體, 字型色彩: 自動

    格式化: 字型色彩: 自動

    刪除:

  •   11

    置心律去顫器病人在出院時的焦慮程度最高,出院後沒有發生心律去顫器電擊治

    療的病人,其焦慮程度在出院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逐漸降低,但發生心律去顫

    器電擊治療的病人,其植入心律去顫器第一年的焦慮程度沒有下降。Kuhl等人

    (2006)發現,焦慮程度越高,接受到心律去顫器電擊頻率較高。有研究讓42位病

    人,自行紀錄心律去顫器電擊前15分鐘至2小時前的情緒及身體活動,並進行分

    析,結果顯示生氣最容易誘發心律去顫器電擊,電擊機率是控制組的1.83倍,其

    它的情緒如:焦慮、擔心、悲傷、快樂等情緒則無統計上的差異;此外53%的心律

    去顫器電擊是病人在執行輕度至中度活動時所發生(Lampert,2003)。

    (二)憂鬱: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較常出現的心理反應為憂鬱(Aydemir et

    al.,1997);由於必須接受無法預期及無法控制的電擊治療,常引發其無助與無

    望的感覺,而出現憂鬱的情緒(Shaffer, 2002)。有關憂鬱的文獻將於後面詳

    述。

    (三) 害怕: 心律去顫器的電擊治療是造成病人害怕最主要的原因。每位病人對

    電擊的描述都不同,從完全沒有感覺到非常疼痛,有些病人描述電擊就像強風吹

    過胸口,非常快速但沒有任何影響;有些病人則感覺像被馬踢到胸部,非常疼痛

    不適(Shaffer, 2002)。因病人不知從事何種活動會引發心律去顫器電擊,加

    上日常生活有所限制,會讓病人安全感降低而產生害怕(Kamphuis et al.,2004)。

    (四)適應:有研究指出,病人在剛裝置後出院至前3個月時最不適應,個性及情緒

    方面改變,對於身體復原程度或活動限制顯的有些失望,認知功能降低,而主要

    照顧者會出現過度保護,及照顧上的負荷(Kamphuis et al.,2004);到第6個月

    時情緒恢復穩定,漸漸接受身體上的改變,認為自己需接受裝置後帶來的限制,

    會尋求外部資源,嘗試了解新綠去顫器的相關資源。在裝置一年後病人的不確定

    感及害怕減少,回歸到裝置前的日常生活(Kamphuis et al.,2004)。但仍有少部

    份的病人變的多愁善感,對心律去顫器顯得小心翼翼的(Goldstein et

    al.,2007)。

    根據上述文獻顯示,病人在裝置心律去顫器後在生理困擾有:日常生活執行力

    降低、性活動顯著減少,睡眠會受到干擾、社會隔離、生活品質的改變;心理反

    應有:焦慮、憂鬱、害怕及適應的問題。其主要原因來自對植入物缺乏資訊、擔

    心沒有功能、不預警的遭受電擊或失能等,衝擊病人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發展。

    格式化: 字型色彩: 紅色

    格式化: 格線被設定時,不要調整右側縮排, 不調整中文字與英文字間的距離,不調整中文字與數字間的距離

    刪除:病人

    刪除: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

    刪除:ICD

    刪除:病人由於必須接受無法預期及無法控制的ICD電

    擊治療,常引發其無助與無

    望的感覺,出現憂鬱的情緒

    (Shaffer, 2002)。

    刪除:ICD

  •   12

    第三節 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一、生活品質概念與定義

    生活品質一詞正式出現於二次大戰之後。「生活」(life)是指生命、活力,

    為一動態的過程,具有思想和表達的能力來維持生活的方式或態度(王、劉,

    2005;胡、戴、陳、陳,2003);「品質」(quality)是指對事物的價值、優

    良程度之特質訂定符合期望的標準(王、劉,2005;胡等,2003;雷、丘,2000)。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之概念源於「健康」(health),根據世界

    衛生組織對健康所下的定義為:「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安適的狀態的整體表

    現,而非僅限於無罹患任何的疾病」 (WHO, 1992),各個不同領域之學者基於理

    論思考基礎之不同,對生活品質之定義也有所不同。Ferrans & Powers(1985)

    認為生活品質是個人對生活事件或各層面中自覺重要與滿意的程度(姚,2002)。

    Bullinger, Schmidt 和Petersen(2002)則認為生活品質是以個人為主體所進

    行的一種健康評估,是個人處在一種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社會及身體功能均

    健康的安適狀態。所以,生活品質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若個人認為自己已達生理、

    心理、社會安適狀態,即是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6 年提出「生活品質」的定義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

    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其中包括一

    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

    此定義強調個人在所處環境中的主觀感受的重要性,且是多層面的概念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s)(王等,2000;姚,2002b)。

    生活品質之定義在於強調與健康、幸福和生活滿意度有關(Franzen,

    Blomqvist,& Saveman, 2006)。雷和丘(2000)提出,生活品質為與個人或社會

    對其生活經驗有關的期望生活,也就是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主觀感受。

    Ferrans 與 Powers(1985, 1992)指出,生活品質就是好的生活,是個人對於

    幸福的感受,與個人對生活事件中自覺健康影響重要部分的滿意程度,他們亦將

    生活品質分為健康與功能、社會經濟、心理靈性與家庭四大範圍。王和劉(2005)

    亦指出,生活品質包括主觀和客觀指標,涵蓋有生理、心理、環境、社會及靈性

    等方面。主觀指標是指個人自覺生活的幸福安寧狀態,意即生活的滿意度;客觀

    刪除:

  •   13

    指標是指個人的社會地位、健康功能、財務狀況及居住環境。

    二、生活品質之測量

    由於生活品質研究之範圍較廣泛,學者們根據不同族群、疾病,和研究目的,

    而發展出許多種類不同的生活品質量表;尤其是越近期發展的量表,越重視該量

    表所能涵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全面性,因此強調量表之研究發展會納入各相關

    領域(如:統計、經濟、社會、心理、醫護衛生等),以增加量表的次向度;另外,

    還考慮到各國或各文化下使用的合適性(姚,2000),以下介紹目前台灣較普遍

    使用的生活品質量表:

    (一)生活品質指標 (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

    生活品質指標是由Ferrans 和Powers(1985)所設計,生活品質指標可分為

    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測量個體對生活四個範疇的滿意度,包括健康功能、社會

    經濟、心理/靈性、家庭等共32 題;第二部份為測量第一部分的四個範疇對個體

    的重要程度;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效標效度及信度,其Cronbach's

    alpha 值為 .93。

    (二)生活品質三十六題簡短版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

    SF-36)

    SF - 36健康量表原版權為美國的Medical Outcome Trust於199l年定稿,而

    SF - 36台灣版是由Dr. John Ware Jr.直接授權翻譯,經國內陽明大學藍忠孚等

    多位學者共同參與,於1996年6月完成翻譯工作,並取得SF - 36的授權,委託長

    庚大學醫務管理系盧瑞芬教授負責台灣版的使用權。量表包含8 個範疇,分別為

    生理功能 (physical function, PF;10子題)、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

    (role-physical, RP;4子題)、身體疼痛程度 (bodily pain, BP;2子題)、一

    般健康狀況 (general health, GH;5子題)、活力 (vitality, VT;4子題)、社

    會功能 (social function, SF;2子題)、情緒問題角色受限 (role-emotional,

    RE;3子題)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5子題),另包含一題自評健康變化

    情形(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不納入量表計分,共36 題。於1995 年

    由盧等國內外多位學者共同翻譯而成,除了社會功能次量表外,其內部一致性均

    達可接受的信度 (Cronbach's alpha > .70)(盧、曾、蔡,2003a,2003b)。

    研究指出SF - 36健康量表是很容易填寫的問卷,有84﹪的病人在十分鐘內便

    完成了問卷(Hayes, Morris, Wolfe, & Morgan, 1995)。李(1996)也以SF - 36

  •   14

    中文版為研究工具,針對南部某醫學中心之家醫科與復健科病人共314位,進行

    臨床施測之初探,其結果顯示各次量表Cronbach's α值均達 .70以上。而林

    (2003)以18歲以上1500位台灣民眾為調查的樣本,評估SF - 36健康量表之信、

    效度表現,結果顯示Cronbach's α值均達 .70以上,符合效度考驗成功率幾近

    100﹪。所以,由以上的研究得知, SF - 36健康量表的信、效度已深受國內外

    學者的認同,且被廣為應用在各族群。

    (三)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1 年開始,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生活品質測量的工具之發

    展計畫,結合了15 個不同的國家地區,開始做一連串的討論與研究,將生活品

    質定義為「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

    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

    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姚,2002a,2002b)。其發展的問卷具系統及科

    學化,且符合心理計量原則,將原先近兩千個預備題目,經過數年一連串的

    試驗篩檢後, 於1995 年完成「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100)」,共

    有100 題,用來做為文化共通與跨文化比較的一般性 (generic) 健康相關生活

    品質的題目,這些題目也同時考慮到測量者的客觀感受 (perceived objective)

    或主觀自評 (self-reportsubjective),WHOQOL-100 問卷的內容可分為六大範

    疇 (domains),24 個層面 (facets),另外還有一個綜合對整體生活品質

    (overall QOL)及一般健康狀態 (general health)評量的一般層面;其六大範疇

    分別為生理範疇 (physical domain)、心理範疇 (psychological domain)、獨

    立程度 (level of independence)、社會關係 (social relationship)、環境

    (environment) 、心靈/ 宗教/ 個人信念 (spirituality/religion/personal

    beliefs)等(姚,2000)。

    由於WHOQOL-100 問卷太長,因此,研究小組將其簡化成簡明版問卷

    (WHOQOL-BREF),從24個層面的每一層面中各選出一個題目,並且也從一般層面

    中挑選出兩題,分別與整體生活品質及一般健康相關的題目,形成簡明版的26 個

    題目,並將原來的六大範疇簡化成四個主要的範疇:生理健康範疇 (physical

    domain;包括原先的生理及獨立程度範疇)、心理範疇 (psychological domain;

    包括原先的心理及心靈/宗教/個人信念範疇)、社會關係範疇 (social

  •   15

    relationships domain),以及環境範疇 (environment domain)(王等,2000;

    姚,2002a,2002b)。

    生活品質三十六題簡短版(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 SF-36)

    其問卷內容較適合準確去評估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疾病特性,而生活品質指標

    (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較傾向測量疾病或失能所

    造成的衝擊,故本研究選用生活品質三十六題簡短版作為測量裝置心律去顫器病

    人之生活品質。

    三、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

    許多研究顯示ICD可降低心臟猝死的死亡率,但它不預警的放電,卻使病人遭

    受很大的身心壓力,生活品質上也沒有顯著的改變(Wallace et al.,2002)國外

    學者研究植入ICD的病人生活品質的改變結論不一,有研究發現病人接受ICD治療

    後的生活品質較治療前改善(Flemme et al., 2001; Irvine et al., 2002;Newman

    et al., 2003);有研究發現植入ICD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接受其他治療的病人並

    無不同,如: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的病人(Schron et al.,2002; Wallace et al.,

    2002)、裝置節律器的病人(Duru et al.,2001)。

    Namerow、Firth、Heywood、Windle及Parides(1999)比較接受ICD與沒有接

    受ICD病人的生活品質,發現沒有接受ICD的病人,其生活品質中心理健康項目,

    較接受ICD的病人好;Frank 等學者(2004)針對裝置心律去顫器1~6年共93位的病

    人,用SF-36量表測量其生活品質,發現在生理角色受限為57.1分及一般健康狀

    況54分,此二項得分較低,社會功能86.3分,得分較高。Pelletier,Gallagher,

    Mitten-Lewis, McKinley及Squire(2002)追蹤ICD病人一年,發現生活品質中,

    一般健康狀態與社會功能項目與一年前相比明顯變差。Sears及Conti(2002)綜

    整文獻發現年輕(年齡小於50歲)、接受較多電擊治療、較不暸解ICD治療、獲

    得較少社會支持、以及疾病嚴重度增加的ICD病人,有較明顯的心理壓力與反應。

    Flemme等(2005) 探討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及不確定感的相關

    性,其以生活品質指數量表(Quality of Life Index) 及疾病不確定感量表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作為測量工具,收集35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

    在裝置前、裝置後一年及六年後(平均為6.9年) 之資料顯示,在心理(靈)、家庭、

    社會經濟層面及整體的生活品質皆高於裝置前。Sossong(2007) 探討90位裝置滿

  •   16

    2個月以上之心律去顫器病人其心律去顫器知識、不確定感與生活品質之相關,

    其結果顯示: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具有高度之不確定感,尤其是年輕病人,而知

    識與不確定感及生活品質並無統計上顯著相關,但是不確定感程度卻和生活品質

    呈負相關。

    Claudia(2011)以SF-36量表對50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19位為女性,31位為

    男性)測量其生活品質,結果顯示,在量表的8個範疇當中,身體生理功能得分為

    40.5分,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得分47.3分,此兩項分數較低,而社會功能分數為80.5

    分最高;與一年前的健康狀況相比,66%的病人覺得較好,10%的病人覺得差不多,

    24%的病人覺得較差。

    目前在人口基本屬性、疾病特性與生活品質仍無一致的定論,首先探討性別

    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曾等(2003)調查台灣一般民眾(N=18,142),男性在SF-36各

    量表的得分上,通常顯著高於女性的平均值。Domingo等學者(2011)綜合

    1999~2009年共22篇的文獻,發現男性與女性對裝置心律去顫器後的反應不同,

    女性病人較關注身體心像是否改變及與伴侶之間的關係,且女性病人的伴侶如會

    幫忙做家事,病人會較快恢復到裝置前的生活;Claudia(2011)的研究探討心律

    去顫器病人在基本屬性部分,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與生活品質也

    無顯著差異,與多位學者研究類似(程,2009;陳、顧,1998;楊等,2007;潘,

    2002; 盧等,2010;謝, 2001)。。

    對裝置ICD病人來說,家人與朋友的傾聽、支持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相當

    重要的,並且從家人、朋友或網路中會得到情緒上的支持,從醫謢人員得到專業

    的資訊,都是讓病人接受生活方式的改變(Bolse et al.,2005;Kamphuis et

    al.,2004)。Williams(2004)的研究中發現,病人及家屬加入心律去顫器病友會,

    在病友會中病人可抒發情緒,分享經驗感受,促進病人對機器裝置及日常生活的

    調適,而家屬也會互相分享照顧經驗,提供諮詢管道或組成家屬團體,病人及家

    屬均能從病友會中得到正向的支持。

    經由上述文獻可發現國外的病人在裝置心律去顫器後,在生理及情緒對生活

    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有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朋友、家人、網路及病友

    會等,或是專業人員的協助,可讓病人較早適應心律去顫器。而國內相關的文獻

    缺乏,不知國內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生活品質如何,是亟需進一步的探討。

    格式化: 字型: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符號)標楷體

    格式化: 字型: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符號)標楷體

    格式化: 字型: 標楷體, 12 點

    刪除:Kuiper 和Nyamathi(

    刪除:1991

    刪除:有

    刪除:從

    刪除:與

    刪除:對裝置ICD病人來說,家人與朋友的傾聽、支持及

    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是很重

    要的,且從家人、朋友或社

    會網絡中會得到情緒上的支

    持;從醫謢人員得到專業的

    資訊支持,都是讓自己接受

    生活方式改變的理由(Bolse

    et al.,2005;Kamphuis et

    al.,2004)

    刪除:ICD

  •   17

    第四節 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憂鬱之相關研究

    憂鬱常是裝置植入型心律去顫器病人罹病過程中最常見的心理困擾,也是在

    疾病診斷與治療中,最常被忽略的心理障礙,若憂鬱未加以處置,將會影響生活

    品質及自殺率(Lovejoy & Matteis, 1997),故憂鬱可能是裝置心律去顫器病

    患常出現的情緒反應。因此,本章節將針對憂鬱的定義、憂鬱的測量及裝置心律

    去顫器病人憂鬱之盛行率及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的探討。

    ㄧ、憂鬱的定義

    憂鬱 (depression) 一詞通常有多種涵義,憂鬱可以是一種情緒(mood)、症

    狀 (symptom)、症候群 (syndrome)、或疾病 (disorder)( 陳、曾, 2007 )。

    憂鬱包含廣泛性的情感性疾病 (affective disorders),是憂愁、悲傷、頹喪、

    消沉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症狀(郭,2008)。

    憂鬱,可能是一種暫時的情緒狀態,也許是一種疾病或一些症候群(林、陳、

    葉、徐、孫,2008)。憂鬱是、傷心、無助、悲觀等負面情緒,或是食慾不振、

    失去活力、失眠、消極等情緒失衡的心理症狀(郭,2008)。

    憂鬱是美國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的問題之一,在所有成人人口中有9-20%皆曾經

    歷憂鬱症狀,且在這些人中,有半數會在一年內轉成臨床的憂鬱症 (Keltner,

    Schwecke, & Bostrom, 2003)。造成憂鬱的原因目前以生物學(基因遺傳、神經

    內分泌異常及腦部結構變化)與心理社會學(人格發展及特質、家庭、身體、環

    境等因素)觀點為主(陳、丘、林,2004)。張、高、黃(2006)指出憂鬱是一

    種痛苦的情緒感受,會讓人感到難過及受折磨,甚至覺得生命喪失了意義及樂

    趣。在性別分布上有女多於男的現象(Arthur, 2006)。憂鬱的情緒及反應結果

    可能導致社交隔離、不良的生活品質、醫療資源重複浪費、日常活動功能減弱,

    甚至自殺(呂、林,2000)。

    二、憂鬱之測量

    (一)、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

    量表主要以個案過去一週內憂鬱情感、身體活動、正向情感及人際困難四個

    部分測量,並採Likert 四點量表,共20 題,總分0-60 分,分數範圍為0-15 分,

    表示無憂鬱;16-23 分,表示已有憂鬱前驅徵兆;24 分以上,表示已達憂鬱症

    診斷標準,信度Cronbach's α 為 .85- .90,而此量表適用於一般社會大眾,

    格式化: 格線被設定時,不要調整右側縮排, 取消項目符號與編號, 不調整中文字與英文字間的距離, 不調整中文字與數字間的距離

    刪除:

    分頁符號

    刪除:

    刪除:

    刪除:

  •   18

    尤其是青少年族群 (Radlooff, 1977;Chien & Cheng, 1985)。

    (二)、台灣人憂鬱症量表

    2000年由李昱等人所發展,內容主要依憂鬱症狀頻率來測量憂鬱傾向,題目

    採Likert 4 點計分,共26題,分數範圍以19分為切點,若19分以上表示須注意

    有憂鬱症傾向,其量表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可篩選出社區中可能的憂鬱症個案

    (李、楊、賴、邱、周,2000)。

    (三)、漢氏十七項憂鬱量表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RSD)

    共有17 題,由臨床專業人員依題目內容與受訪者進行訪談,並依受訪者的臨

    床反應與回答由臨床人員判斷評分,漢氏憂鬱量表0-7 分為正常,8-17 分為輕

    度,18-24 分為中度,24 分以上為重度(胡,1994)。

    (四)、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第二版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 BDI-II)

    貝克憂鬱量表由Beck等人於1961 年發展出來 (Beck, Ward,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共21 題,BDI-IA(第一版)於1970 年發展,1996 年再次

    修改成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內容包括:情緒憂鬱、悲觀、失敗的感覺、沒有滿

    足的感覺、愧疚感、被處罰的感覺、憎恨自己、自我責備、自我處罰的願望及想

    法、哭泣、易怒、社交生活的退縮、猶豫不決、對自己外表的看法、沒有辦法工

    作、睡眠障礙、疲倦、胃口障礙及降低、體重減低、對身體健康的關心及對性興

    趣的減低等,可評估列在DSM-IV 內憂鬱疾患診斷準則中的憂鬱症狀 (Beck et

    al., 1996/2000)。

    台灣於2000年,由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的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第二版

    (BDI-II),測量13歲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共21題,包括不同的社會心理層面,

    如悲傷沮喪等21個指標。每題有四個選項,受訪者以二週內最符合自己的狀況填

    答,每一題均是Likert4點計分,分數範圍為0分到3分,總分為0-63分。受測者

    如果在同一題內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以數字較高的一個為最後答案,量

    表得分越高,表示憂鬱程度越高,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值為 .91。總分

    0-13 分屬正常範圍;14-19 分屬輕度憂鬱程度;20-28 分屬中度憂鬱程度;29-63

    分屬重度憂鬱程度 (Beck et al., 1996/2000)。盧等(2002)針對180 位精神門

    診病患進行BDI-II 中文版信效度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其內在一致性為 .94,折

    半信度為 .91,因素分析結果,認知情感及身體層面兩因素,其特徵值分別為8.95

    及6.15,總共可以解釋49.7%的總變異量。

  •   19

    此用之年齡層可測量13歲至80歲,除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外,目前也是國內

    外最常用來評估憂鬱症狀的量表,且於臨床上可用以評估個案的憂鬱程度,作為

    診斷及安置的參考,故本研究採用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來測量心臟衰竭之個案,

    同時在評估過程中發現憂鬱情形之個案將協助轉介與提供照護 (Beck, Steer, &

    Brown, 1996/2000)。

    三、裝置心律去顫器病患憂鬱之盛行率及相關研究

    憂鬱的情緒及反應結果可能導致社交隔離、不良的生活品質、醫療資源重複

    浪費、日常活動功能減弱,甚至自殺(呂、林,2000)。胡等(2007)針對60 位

    冠心病人與慢性腎臟衰竭病人的憂鬱、焦慮程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探討發現,貝

    氏憂鬱量表的得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達到最強,相關程度達- .60 到- .70,p

    值為.000,顯示憂鬱症狀與生活品質兩者間有負面影響。隨著心律調節器的進

    展,即使病人生理狀況上的改善,但仍有25-40%的病人出現心理調適困難的情形

    (Catipovic-Veselica et al.,1990)。Aydemir等人(1997)針對84位裝置心律

    調節器病人的研究中指出,在裝置後有25位出現精神病學上的問題,多數的診斷

    是調適障礙和重度憂鬱,症狀有工作和活動困難、精神焦慮、喪失活力、憂鬱和

    失眠。

    Ladwig等學者於2008年的研究也顯示25%-33%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有焦慮、憂

    鬱及創傷症候群的情形出現。Francis等人於2009年針對裝置心律去顫器2年的病

    人,使用BDI量表,了解其憂鬱程度,共收案44位病人,41位男性,3位女性,平

    均年齡為62.1歲,BDI分數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七節,包括:第一節研究設計、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場所、

    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收集過程、第六節資料分析的方法、第七節研究倫

    理,分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質量性綜合研究法(Mix method with triangulation),旨在結合

    質性與量性研究法的研究設計,進而對所研究的現象能夠達到更完整與整體性的

    瞭解(Shih et al., 2001;Shih et al., 2005;Shih et al., 2008)。質量綜

    合研究法兩個最主要的目標,是資料的確認性與完整性。確認性意旨透過一些不

    同的研究方法能夠去測量相同的變項、精神層面的想法,這樣的過程可使得變項

    之間達到相互的確認性。除了達到確認性與完整性外,並且能強化研究的內在與

    外在的信度及效度,提升詮釋研究發現的能力(Shih, 1998)。而三角交叉法

    (Triangulation)在研究領域被定義為在單一現象的研究中合併使用兩種或更多

    的觀點、理論、資料來源、研究方法或研究者,使用多種研究方法讓所收集的資

    料的看法、詮釋能夠更精確達到接近事實的陳述(Denzin, 1989 ;Foss&

    Ellefsen, 2002;Shih et al., 2007;Vito Dabbs et al., 2004)。

    本研究採取方便取樣以量性的問卷為主,質性訪談為輔,以結構式問卷與半

    結構式問題分別同時以質性、量性研究方法來收集裝置心律去顫器前、後病人的

    生活品質。在量性方面,使用結構是問卷面對面訪問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形成

    主要的研究結論;質性方面,則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分析

    的結果,來輔助量化分析結果的說明。

    一、量性研究:

    本研究運用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Ⅱ憂鬱量表,設計方面,以結構式問

    卷,收集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前、後的生活品質,並以SPSS20.0統計軟體進行資

    料分析。

    二、質性研究

    研究者依訪談指引,以開放式的訪談引導個案,針對問卷內容作進一步說

    明,之後將訪談內容,轉換成文字的過程實錄,進行內容分析、歸納和釋義等過

    程;來了解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內心感受及經驗。期望能夠進一步對裝置心律

    格式化: 字型: 12 點

    刪除: 分頁符號

    刪除:錄音的

  •   21

    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能有更完整性與整體性的瞭解。

    第二節 研究對象

    量性研究對象之選取採方便取樣法(Convenience sampling )。研究者以北部某一所醫學中心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為收案對象,裝置前的收案對象為:將進

    行去顫器裝置手術的病人;裝置後的收案對象,由心臟專科醫師介紹符合收案條

    件的病人。

    一、研究對象必須符合下列標準:

    1、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治需裝置心律去顫器之病人。

    2、病人意識清楚、年齡大於等於40歲。

    3、已裝置心律去顫器後三個月、三~六個月及六個月~十二個月,願意參與研

    究者。

    4、能以國台語溝通者。

    二、取樣排除條件: 病人口語表達障礙。

    本研究量性部分樣本數,以G–power軟體進行估計,採one way ANOVA,顯著

    性α=0.05,檢力(power)設為0.8,效應值(effect size)設定為中度效應:0.45,

    所估出的最低樣本數為60名(Faul,& Buchner, 2007),其中裝置前、裝置後三個

    月、裝置後三~六個月、裝置後六~十二個月各約15人。質性研究受訪人數多寡視

    資料飽和狀態(saturation)而定。當資料分析再無新的主題產生時,即達到資料

    飽和,此時則停止收案(穆,1996)。

    第三節 研究場所

    本研究於北部某醫學中心心臟內科病房及門診收案。研究者對於即將進行裝

    置心律去顫器之病人,於病房收案,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徵求其同

    意,簽署同意書後,再填寫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Ⅱ憂鬱量表問卷。而裝置

    心律去顫器後病人則於門診收案,過程中研究者將採跟診的方式,於裝置心律去

    顫器病人固定回診追蹤時,由心臟專科醫師介紹符合收案條件的病人,詳細與病

    人說明研究目的,徵求病人同意,於病人看診結束後,再由研究者帶領至衛教室,

    並簽署研究同意書後才進行資料收集,病人填寫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II憂

    刪除:

    刪除:(0.6)

    刪除:應

    刪除:(0.9)

    刪除:

  •   22

    鬱量表問卷完畢後,研究者邀請病人參與質性訪談。訪談將於門診區空診間進

    行,診間有一長方形桌子及三張椅子,安靜、隱密,不常有人出入。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可分為量性與質性兩大部分,詳細內容敘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屬性

    此部分包括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來源、居住狀況、職

    業、裝置時間、是否曾被電擊、合併其他疾病、目前藥物使用情形等。

    二、生活品質量表

    本研究擬採用於1996年時,盧等人(1996)共同翻譯Ware及Sherbourne(1992)

    醫療成果研究SF-36健康量表(The 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MOS SF-36)。

    (一)簡介工具的發展:

    SF-36美國版(SF-36 Standard Version)在1990定稿,是由著作人 Dr.John

    Wave,Jr直接授權翻譯,翻譯的工作則由國內多位學者共同完成,包括長庚大學

    盧瑞芬教授、臺灣大學吳淑瓊教授、陽明大學藍忠孚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李卓倫

    副教授、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紀駿輝副教授及輔仁

    大學劉文良副教授等,並委由長庚大學盧瑞芬教授負責台灣版的使用授權。SF-36

    台灣版自1996年定稿迄今,國內已有多篇文獻發表,顯示其對健康者、特定病人

    或老年族群的可用性相當高(盧、曾、蔡,2003)。共有36項問題。從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二大面向來檢視個案的生活品質,共有11 大項,涵蓋了八種概念內容:

    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10 題、因身體健康引起之角色限制(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RP), 4 題、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5題、身體疼痛(bodily pain,BP),2題、因情緒引起之角色限制

    (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RE),3 題、活力狀況

    (vitality,VT), 4題 、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2 題、心理

    健康狀況(mental health,MH),5 題,前四個構面為測量生理面向(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後四個構面為測量心理面向(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另包含一題自評健康變化情形(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

    不納入量表計分。

    刪除:、主要經濟來源

    刪除:居住狀況、

  •   23

    (二)使用工具的理由:

    SF-36為一個一般性(generic)的心理測量工具,並非針對特定年齡、疾病

    或是治療而設計。若以疾病特定工具施測,不容易與一般健康人區分,因此,在

    國內尚未發展出有較理想的針對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的工具前,暫以

    此為測量工具。

    (三)量表記分方法:

    將量表下每一子題得分相加而成該量表的總分(即每一子題選項號碼加總),

    但在加總之前,有七題需要經過反向計分,分別為GH3、GH5、MH3、MH5、VT1、

    VT2、SF1;另有三題要同時反向並權重計分的子題為BP1、BP2及GH1,經轉換公

    式後,總分為35-145分。接下來是將量表的原始總分依據轉換原則,轉換成從

    0-100的總分,其轉換公式為:轉換分數=[(量表原始分數-可能最低分數)/

    (量表可能的分數間距)]﹡100。分數由0~100 分,加總所得之量表分數越高,

    代表健康生活品質越佳(盧等,2003)。

    (四)工具信效度:

    台灣版SF-36其內部一致性,於PF與RP的內在一致性分別為0.91及0.92(偏

    高),而SF為0.65(偏低),其餘的量表內在一致性係數皆達到可接受的信度水準

    (α>0.7),顯示SF-36台灣版除SF次量表以外,具有良好的內在一致性(盧等,

    2003),亦具有表面效度及效標效度(曾等,2003)。

    三、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第二版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 BDI-II)

    (一)簡介工具的發展:

    貝克憂鬱量表由Beck等人於1961 年發展出來 (Beck, Ward,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共有21 題,1970年發展BDI-IA(第一版),於1996 年再修

    改成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內容包括:情緒憂鬱、悲觀、失敗的感覺、沒有滿足

    的感覺、愧疚感、被處罰的感覺、憎恨自己、自我責備、自我處罰的願望及想法、

    哭泣、易怒、社交生活的退縮、猶豫不決、對自己外表的看法、沒有辦法工作、

    睡眠障礙、疲倦、胃口障礙及降低、體重減低、對身體健康的關心及對性興趣的

    減低等,可評估列在DSM-IV 內憂鬱疾患診斷準則中的憂鬱症狀 (Beck et al.,

    1996/2000)。台灣於2000年,由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的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第二版

    (BDI-II),測量13歲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共21 題,包括不同關係的社會心理

    層面,如悲傷沮喪等21個指標。

  •   24

    (二) 使用工具的理由:

    BDI-II量表可測量之年齡範圍廣,從13歲至80歲,除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外,

    目前也是國內外最常用來評估憂鬱症狀的量表,且於臨床上可用以評估病人的憂

    鬱程度,作為診斷及安置的參考,故本研究採用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版來測量裝置

    心律去顫器之病人。

    (三)量表記分方法:

    每題有四個選項,受訪者以二週內最符合自己的狀況填答,每一題均是Likert

    4點計分,分數範圍為0分到3分,總分為0-63分。受測者如果在同一題內選擇兩

    個或兩個以上的選項,以數字較高的一個為最後答案,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憂鬱

    程度越高。

    (四)工具信效度:

    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值為 .91,總分0-13 分屬正常範圍;14-19 分

    屬輕度憂鬱程度;20-28 分屬中度憂鬱程度;29-63分屬重度憂鬱程度 (Beck et

    al., 1996/2000)。盧、車、張、沈(2002)針對180 位精神門診病患進行BDI-II

    中文版信效度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其內在一致性為 .94,折半信度為 .91,因素

    分析結果,認知情感及身體層面兩因素,其其特徵值分別為8.95 及6.15,總共

    可以解釋49.7%的總變異量。

    四、信度檢定:

    本研究問卷之信度(reliability)檢定以研究對象之資料,計算其

    Cronbach's α係數,檢定問卷內再一致性。其中SF-36生活品質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為 .94;BDI-II憂鬱量表之Cronbach's α 值為 .93。,顯

    示量表具良好信度。

    四、質性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半結構的訪談指引、紙及筆作為研究工具,訪談之結

    果有助於輔助量性研究發現之不足。分別敘述如下:

    (一) 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具備心臟內科病房工作經驗7年,熟悉心臟專科臨床護理實務,對

    於照護裝置心律去顫器的病人有豐富的經驗,可深刻了解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

    感受;在就讀大學及研究所期間接受研究方法、口述歷史,老人健康照護與實務

    訓練課程,進行研究前曾修習質性研究2學分課程,並定期與指導教授進行訪談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刪除:

    刪除:

    刪除:

    刪除:

    刪除:

    刪除:s

    刪除:研究中各量表之Cronbach's α 均在0.7-0.9

  •   25

    內容、訪談技巧及訪談指引之討論,以增進研究者應具備的資料收集、分析能力、

    敏銳性與溝通技巧。

    (二) 訪談指引

    訪談指引是以開放式的問句使研究對象表達其感受,共有5題(附錄四),內容

    敘述如下:

    1.您裝置ICD多久了?裝置心律去顫器對您生活是否造成影響?

    2.您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裝置ICD的?

    3.裝置心律去顫器對您生活是否造成影響?如果有,是什麼影響?

    4.如果用0-10分來評量你的生活品質,您給自己裝置前的生活品質打幾分?現在

    的生活品質打幾分?說說您的想法?

    5.如果有其他病人要裝置心律去顫器,您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

    訪談過程若有疑慮之處,再與研究對象澄清說明,訪談時間每次約二十分鐘

    至三十分鐘。訪談結束儘速完成書面記錄,並以內容分析法做為內容分析資料的

    方法。研究者將每二週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檢討訪談經驗及資料分析的合適性。

    (三)紙及筆

    訪談期間徵求研究對象同意下,以紙筆記下重要內容,及紀錄對受訪者的觀

    察、所表達之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等,或是研究者的主觀感受、想法及其他

    補充資料,增加資料之真實性與完整性,亦做為資料分析時的參考依據。

  •   26

    第五節 資料收集過程

    研究者於研究執行前,事先經由人體試驗委員會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審查通過,並取得研究工具同意書,然後進行正式施測,說明如下:

    一、 研究工具的取得

    擬先以網路郵件聯繫,向「SF-36生活品質問卷」工具所有者盧瑞芬教授取

    得工具使用同意書,並向中國行為科學社購買貝克憂鬱量表中文第二版。

    二、前驅研究

    在本研究進行之前,先選取2位符合取樣標準的受訪者進行前驅研究(Pilot

    study)。研究者於台北某醫學中心為取樣場所,在徵得受訪者同意之後給予填寫

    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II憂鬱量表,填寫完畢後,針對每一題,詢問是否有

    語意不清。或填答上的困難,2位受訪者皆表示內容不需修改,之後進行正式資

    料收集。

    三、正式研究

    正式研究於本研究計劃通過台北某醫學中心醫療倫理審議委員會之審查,開

    始進行收案。研究者先與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共同討論,評估符合收案對象。裝置

    前病人於病房收案;裝置後病人於門診收案,進行收案之前,透過門診看診醫師

    及護理人員引薦後,研究者主動自我介紹促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建立良好的信

    任關係,並說明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問卷及訪談內容,邀請加入研究,在受

    訪者了解研究目的與訪談方式,確定接受訪談,取得受訪者同意並填寫同意書

    後,受訪者先填寫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II憂鬱量表問卷內容,若受訪者為

    不識字或視力較差的個案,則由研究者以口述方式逐題詢問後,記錄於問卷上。

    完成問卷之後當場回收,並逐題檢視是否有漏答或誤答之處,儘可能將遺漏或誤

    答處當場補正,並致贈小禮物表達感謝。之後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繼續接受質性

    訪談,如受訪者表示同意則繼續進行質性訪談。訪談的地點為心臟科門診旁之衛

    教室,室內舒適、安靜、方便合宜且能維護隱私的為原則,讓受訪者能在自然的

    情境下描述自己的生活品質經驗,訪談時間依受訪者體能狀況及情緒反應作彈性

    調整,隨時可提出需求或終止訪談。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刪除:本研究過程採取下列步驟,先取得研究工具同意

    書,再

    刪除:選取進行收案的醫療院所,

    刪除: 本研究過程分為前驅研究與正式研究兩部份,

    說明如下:

    刪除:、

    刪除:及電話

    刪除:及

    刪除:醫學中心

    刪除:主動

    刪除:主動

    刪除:、會談方式及進行方式

    刪除:並

    刪除:及全程錄音的需要

    刪除:,

    刪除:約定

    刪除:時間,以了解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之經驗

    與感受

    刪除:以

    刪除:並依受訪者需求選擇訪談時間與地點,如可選擇

    於心臟科門診旁之衛教室或

    受訪者家中進行訪談,

    刪除:可

    刪除:、

    刪除:或另行約定訪談時間

  •   2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為質量綜合研究法,量性資料部分使用SPSS 20.0/PC 中文版之套裝軟

    體來進行生物統計分析;質性資料部分,則以質性內容分析法來進行資料結果之

    分析。以下為本研究詳細之分析方法:

    一、量性資料之分析:

    (一)第一部份研究對象之「個人資本資料」:以次數分佈情形、百分比呈

    現描述性統計(表3-1)。

    (二)將62位收案對象分為四組,裝置前、裝置後三個月、裝置後三至六個

    月及裝置後六至十二個月,分別比較SF-36生活品質量表八種概念內容:生理功

    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因身體健康引起之角色限制(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RP)、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身體疼

    痛(bodily pain,BP)、因情緒引起之角色限制(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RE)、活力狀況(vitality,VT)、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心理健康狀況(mental health,MH),另包含一題自評健康

    變化情形(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不納入量表計分。分數以one way ANOVA

    來呈現各組的相關及差異,四組之間,以K-W test來進行分析,並比較各變項其

    是否達顯著差異;BDI-Ⅱ憂鬱量表,每一題均是Likert 4點計分,分數範圍為0

    分到3分,總分為0-63分,分數以one way ANOVA來呈現各組的相關及差異,四組

    之間以K-W test來進行分析,並比較各變項其是否達顯著差異。

    (表3-1)。

    二、質性資料之分析:

    (一)採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研究者詳讀訪談資料並進行開放

    性編碼,也就是將逐字稿加以反覆檢視並命名及類屬化(categorizing)的過程,

    再與指導教授進行編碼比較。然後將編碼的結果進行比對,並予以重新編碼分

    類,以檢視編碼、歸類的適當性,並將所得的結果整合,做一完整的整體描述

    (exhaustive description)。

    (二)嚴謹度

    質性研究主要是以蒐集人的經驗,試圖找出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根據這

    些細微的意義歸納出真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最主要的為研究者本身,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格式化: 字型: (英文)標楷體,(中文) 標楷體, 12 點

    刪除:1

    刪除:內

    刪除:個月以

    刪除:,

  •   28

    使用事先擬定好的訪談指引,利用紙、筆記錄下訪談過程。本研究將採Lincoln

    與Cuba(1985)所提出的可信賴性(Trustworthiness)為研究的嚴謹度,其包

    含:確實性(credibility)、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可信賴度(dependability)、及可確認性

    (confirmability),以下說明資料蒐集及分析的嚴謹度:

    1. 確實性(credibility)-與量性研究的「內在效度」意義相近,本研究由以

    下五點達到收集資料的確實性。

    (1)研究者本身具備心臟內科病房工作經驗7年,進行研究前曾修習質性研究2

    學分課程,並曾實際參與照護裝置心率去顫器的病人,可深刻了解裝置心律去顫

    器病人的感受。

    (2)研究將以開放性的訪談方式,以訪談指引作深度訪談,使參與者可自由陳

    述及表達其裝置心律去顫器後的內心感受與經驗,若訪談有不明確處,研究者會

    隨時澄清及確認參與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3)研究者本身於心臟內科病房工作,有機會於參與照護過程中,與病人及家

    屬建立良好之信任及互動關係,故訪談過程中,會鼓勵參與者分享經驗及心裡真

    實的感受。

    (4)研究以訪談大綱為資料收集之導引,使問題不會遺漏,再由專家修訂問題

    的相關性及清晰性,配合個案延長談時間或增加訪談次數,以增加所得資料之確

    實性。

    2.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與量性研究的「外在效度」意義相近

    本研究主要了解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的經驗呈現,運用深度訪談確

    實紀錄達到資料的可應用性,為達資料之豐富性,研究者將於收案過程中,盡可

    能邀請不同條件之病人接受訪談,例如:涵蓋不同性別、年齡層、裝置心律去顫

    器後之時間等,以增進研究結果於臨床情境的可應用性。

    3.可信賴度(dependability)-與量性研究的「內在信度」意義相近

    指資料的穩定性或一致性,對資料的分析是有跡可循的。資料的收集以及將

    錄音帶打成字稿的部份,都是由研究者一人執行可免去不同研究者之間的誤差。

    在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研究的目的、設計、資料收集的方式與過程、資料分

    析的方式等均會說明清楚。研究者本身於心臟內科病房工作7年,有多年的臨床

    實務經驗,且在碩士班的課程中修過質性資料分析課程,將有助於對研究主題經

  •   29

    驗的詮釋。除本身以外,研究者將於資料分析過程中,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並

    藉由邀請同儕、心臟資深護理師、主治醫師等專家審查,以不同的角度不斷檢核

    研究之過程與結果,以提高研究之可靠性。

    4.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客觀性

    研究者經由不斷的自我省思,並以反思日誌清楚的記錄研究過程及分析資料

    之技巧,所有訪談的文本均妥善保存,作為日後研究參考及檢視的依據。此外,

    研究者將於資料分析後,將內容呈現給受訪者檢核,請受訪者確認分析結果是否

    符合其表達的原意,以確保資料的客觀性。刪除:

  •   30

    表3-1 研究工具之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類 變項屬性 統計方法

    量性資料

    一、描述性分析

    基本屬性

    年齡 連續 平均值、標準差

    性別 類別 百分比

    教育程度 類別 同上

    婚姻狀況 類別 同上

    經濟狀況 類別 同上

    職業狀況 類別 同上

    居住狀況 類別 同上

    疾病屬性

    裝置時間 連續 平均值、標準差

    放電經驗 類別 百分比

    合併其他疾病 類別 同上

    藥物使用情形 類別 同上

    二、單變異分析

    裝置前、裝置後三月、 類別VS連續 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test

    裝置後六個月及

    裝置後六至十二個月

    的「SF-36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差異

    裝置前、裝置後三月、 類別VS連續 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test

    裝置後六個月及

    裝置後六至十二個月

    的「BDI-Ⅱ憂鬱量表」得分差異

    二、多變異分析

    基本變項VS「SF-36 類別VS連續 Wilcoxon Rank Sum、K-W test

    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差異

  •   31

    基本變項VS「BDI-Ⅱ 類別VS連續 Wilcoxon Rank Sum、K-W test

    憂鬱量表」得分差異

    質性資料

    病人生活品質的經驗 質性內容分析法

    刪除:

  •   32

    第七節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過程時,以保護研究對象為首要考慮條件,避免因研究進

    行,而對研究對象造成任何的傷害,本研究對於參與研究對象之權益如下:

    一、 在正式研究之前先申請並通過收案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之審查(IRB案

    號:201209055RIC)。

    二、 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

    在進行研究之前,研究者將研究之目的、方式、步驟與研究結果的用途當

    面向參與者逐一說明與解釋。在研究對象同意並請其簽署書面同意書(附錄一)

    之後,即列為正式收案對象,再進行資料收集及訪談。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以

    筆記方式記錄病人的講述內容,並未進行錄音。研究對象有權利自行決定中斷、

    停止或退出本研究。

    三、避免傷害原則

    問卷填答最多不超過30分鐘時間,並不會引起病人的不適,但若有疲累或

    不願意填答者亦可隨時中斷。若為深入訪談方式,過程約20~30分鐘,並無侵入

    性行為,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受訪者受訪過程中產生疲累或回朔經驗時產生不

    愉快的回憶,若此情形發生立即暫停訪談,待受訪者恢復或中止訪談,若受訪

    者出現情緒低落等狀況,研究者會邀請心理師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或精神科醫師

    與以協助。

    四、隱私與保密

    研究對象之姓名及相關資料一律保密,以維護研究對象之隱私權。本研究工

    具中「SF-36生活品質量表」及「BDI-Ⅱ憂鬱量表」,於訪談時研究者以筆記方

    式記錄參與的講述內容,問卷資料及內容,研究者會做妥善保存於加裝密碼的電

    腦中,並於研究結果發表後,將原始問卷資料銷毀。

    五、自主原則

    研究者會告知受訪者研究目的及研究過程將如何進行,受訪者有絕對的自

    主權決定是否參與此研究,參與或不參與此研究皆不影響其權益,若同意參與,

    由受訪者決定地點及時間,給予簽妥同意書後始進行訪談。

    刪除:另約時間訪談,甚至

    刪除:並予以錄音

  •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共分成五節:第一節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基本屬性分析、第二節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第三節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憂鬱程度、第四

    節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與憂鬱程度、第五節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的生

    活品質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以上資料分別以 t-test、one way ANOVA、Pearson's

    correlation、Kruskal-Wallis test 、Wilcoxon Rank Sum來呈現各變項間的相

    關及差異,並輔以質性內容分析來呈現。

    第一節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基本屬性分析

    本研究收案共計有62位;男性有48人(佔77.4%),女性有14人;年齡由41至

    93歲,平均年齡61.35±13.41歲;教育程度以高中以上者居多,有45人(佔72.6

    %),高中以下有17人(佔27.4%);婚姻狀況已婚者居多,有55人(佔88.7%),

    次為未婚者(含離婚),有7人(佔11.3%);經濟來源獨立者居多,有42人(佔67.7

    %),仰賴他人者,有20人(佔32.3%);居住狀況與他人同住者居多,有60人(佔

    95%),獨居者,有2人(佔5%);裝置前工作以有工作者居多,有52人(佔83.9

    %),無工作者,有10人(佔16.1%);裝置後工作以無工作者居多,有30人(佔63.8

    %),有工作者,有17人(佔36.2%);放電經驗無放電經驗者居多,有23人(佔48.9

    %),有1~2次放電經驗者,有14人(佔29.8%),3次以上放電經驗者,有10人(佔

    21.3%);合併其他疾病以有合併其他疾病者居多,有29人(佔61.7%)無合併其

    他疾病者,有18人(佔38.3%);藥物使用方面,有使用心律不整類藥物者居多,

    有26人(佔55.3%)心衰竭類者,有18人(佔38.2%),心肌梗塞類有7人(佔6.5

    %);其基本資料詳見表4-1: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   34

    表4-1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基本資料(N=62) 項目 分組 人數 百分比

    個人基本屬性

    性別 男 48 77.4

    女 14 22.6

    年齡 41~65歲 38 61.3

    66歲以上 24 38.7

    教育程度 高中以下 17 27.4

    高中以上 45 72.6

    婚姻狀況 未婚(含離婚) 7 11.3

    已婚 55 88.7

    經濟來源 獨立 42 67.7

    仰賴他人 20 32.3

    居住狀況 獨居 2 5.0

    與他人同住 60 95.0

    裝置前工作 有工作 52 83.9

    無工作 10 16.1

    以下為裝置後病人之資料(N=47)

    裝置後工作 有工作 17 36.2

    無工作 30 63.8

    放電經驗 無 23 48.9

    1-2次 14 29.8

    3次以上 10 21.3

    合併其他疾病 是 29 61.7

    否 18 38.3

    藥物使用 心律不整類 26 55.3

    (複選) 心衰竭類 18 38.2

    心肌梗塞類 7 6.5

    格式化: 行距: 1.5 倍行高

  •   35

    第二節 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之生活品質

    本節主要描述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得分情況,以下就裝置心律去

    顫器病人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分析、裝置心律去顫器前後生活品質分析、裝置心律

    去顫器後生活品質質性分析、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之關係,詳述如下:

    一、裝置心律去顫器病人生活品質量表得分分析

    生活品質量表共36題,從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二大面向來檢視個案的生活品

    質,共有11 大項,涵蓋了八種概念內容:生理功能(PF)、因身體健康引起之

    角色限制(RP)、身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活力狀況(VT)、因情

    緒引起之角色限制(RE)、心理健康狀況(MH)及社會功能(SF),前四個構面

    為測量生理面向(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後四個構面為測量心理

    面向(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另包含一題自評健康變化情形

    (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不納入量表計分,總分為35-145分。分數愈

    高,表示生活品質愈好。本研究將生活品質量表八個範疇相加,生活品質總得分

    為96.87分(標準差19.50),相當於100分標準化得分為56.24分。八個構面中,得

    分依序最高的是「身體疼痛」平均值為8.66分(標準差2.54),轉換百分比後為

    66.58分;其次為「生理功能」平均值為21.87分(標準差5.23),轉換百分比後為

    59.35分;「心理健康狀況」平均值為19.79分(標準差4.56),轉換百分比後為59.16

    分;「社會功能」平均值為6.58分(標準差1.90),轉換百分比後為57.26分;「活

    力狀況」平均值為15.10分(標準差3.93) ,轉換百分比後為55.48分;「因情緒

    引起之角色限制」平均值為4.61分(標準差1.36) ,轉換百分比後為53.76分;「一

    般健康狀況」平均值為14.92分(標準差4.24) ,轉換百分比後為49.60分;最低

    分為「因身體健康引起之角色限制」平均值為5.34分(標準差1.57),轉換百分比

    後為33.47分 (見表4-2-1)。

  •   36

    表4-2-1 生活品質及其個範疇得分 (N=62)

    範疇 題數 得分 範圍

    構面總 得分平均

    標準差 轉換 百分比

    標準差 序位

    生理功能 (PF) 10 10-30 21.87 5.23 59.35 26.17 2 生理- 角色 (RP) 4 4-8 5.34 1.57 33.47 39.19 8 身體疼痛 (BP) 2 2-12 8.66 2.54 66.58 25.37 1 一般健康狀況 (GH) 5 5-25 14.92 4.24 49.60 21.20 7 活力狀況 (VT) 4 4-24 15.10 3.93 55.48 19.66 5 情緒- 角色 (RE) 3 3-6 4.61 1.36 53.76 45.31 6 心理健康狀況 (MH) 5 5-30 19.79 4.56 59.16 18.24 3 社會功能 (SF) 2 2-10 6.58 1.90 57.26 23.80 4 總分 35-145 96.87 19.50 56.24 17.73  

    依生活品質各範疇的單題得分情形來看(表4-2-2),生理功能範疇以第3h、3i

    題「走過數個街口」及「走過一個街口」得分最高(平均值=2.60 ,標準差=.61

    及.69);以第3a、3j 題「活動費力」「自己洗澡或穿衣」得分最低(平均值=1.68 ,

    標準差=.59)。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角色限制範疇以第4a「工作或其他活動減少」

    得分最高(平均值=1.35 ,標準差=.48);以4b、4c題「完成的工作量減少」及「可

    做的工作或活動的種類受限制」得分最低 (平均值=1.32 ,標準差=.47)。身體

    疼痛範疇中以第7題「疼痛程度」得分最高(平均值=4.5,標準差=1.23);以第8

    題「疼痛的妨礙程度」得分最低 (平均值=4.16 ,標準差=1.43)。一般健康狀況

    範疇以第11b 題「和別人一樣健康」得分最高(平均值=3.27 ,標準差=1.13);

    以第1 題「目前健康狀況」得分最低(平均值=2.63,標準差=1.32)。活力狀況範

    疇以第9a、9g 題「時常感覺充滿活力」(平均值=3.95,標準差=1.26)及「時常

    感覺筋疲力竭」(平均值=3.95,標準差=1.18)得分最高;以第9i 題「時常感覺

    覺得疲倦」得分最低(平均值=3.56 ,標準差=1.24)。社會功能範疇以第6題「社

    交妨礙程度」得分最高(平均值=3.71,標準差=1.03);以第10題「社交妨礙頻率」

    得分最低 (平均值=2.87,標準差=1.14)。因情緒問題所導致的角色限制範疇中,

    以第5c 題「不如以往小心」得分最高(平均值=1.56,標準差=.50);第5a 題「做

    工作或其他活動時間減少了」得分最低 (平均值=1.52,標準差=.50)。心理健康

    範疇中,以第9f 題「悶悶不樂和憂鬱」得分最高 (平均值=4.19,標準差=1.14);

    第9b 題「緊張」得分最低(平均值=3.69,標準差=1.12) (見表4-2-2)。

  •   37

    表4-2-2生活品質量表之單題得分情形 (N=62)

    題項內容 平均值 標準差 排序 生理功能 (PF) 3a 費力活動 1.68 0.59 9 3b 中等程度活動 1.84 0.73 8 3c 提起、摧帶食品雜貨 2.05 0.73 6 3d 爬數層樓梯 1.95 0.71 7 3e 爬一層樓梯 2.35 0.66 3 3f 彎腰、跪下或蹲下 2.13 0.78 5 3g 走路超過一公里 2.16 0.79 4 3h 走過數個街口 2.60 0.61 1 3i 走過一個街口 2.60 0.69 1 3j 洗澡或穿衣 1.68 0.59 9 因身體健康所導致的角色限制 (RP) 4a 工作或其他活動減少 1.35 0.48 1 4b 完成的工作量減少 1.32 0.47 3 4c 可做的工作或活動的種類受限制 1.32 0.47 3 4d 有困難 1.34 0.48 2 身體疼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