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

8
補充教材 394 97 . 4 . 1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99 一、前言 最近描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續集電影「伊莉莎白輝煌年代」 大為盛行,劇情主要講述這位女王帶領英國走向世界霸主的過程。其實,早 在西元1998年便是「伊莉莎白」首集電影大出風頭的一年,因為描述這位英 國偉大女王的電影「伊莉莎白」(Elizabeth)」正式上演,該片由名影星凱特 布蘭琪領銜主演,情節描述伊莉莎白一世年輕時期的故事。而續集電影亦是 由同一位演員加以詮釋,這也是目前所見較為新版的劇作電影,可見這位女 王在世界歷史上的不朽地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這個終身未嫁的「 童貞女王」或者稱之為「處女女王」,她的一生著實讓人有諸多的歷史想像 空間,她的故事為無數中外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提供了素材,並且一再被改編 在大小銀幕上播出,有著不同的演員與劇情版本。因為「貝絲」是她的暱稱 1 ,故伊莉莎白女王時代也稱為「貝絲女王的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一生未婚,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婚姻作 為外交策略與政治手段。她在位時期的重要大事之一乃是英國打敗不可一世 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致使17世紀的英國得以取代西班牙奪得海上新霸權,其 影響頗為深遠。因此,若從其婚姻與外交策略觀察,並探討其打敗西班牙無 敵艦隊的事蹟,當可見伊莉莎白一世治國的過人智慧與不凡能力。 二、貞女女王的婚姻與外交策略 伊莉莎白得以繼位為英王,事實上歷經波折。因為在她即位之前,尚 有弟弟愛德華六世、以及姊姊瑪麗女王先後擔任英國國王。英王亨利八世與 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4章第3/ 石弘毅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補充教材 394

    空 大 學 訊 97 . 4 . 1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99

    一、前言

    最近描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續集電影「伊莉莎白─輝煌年代」

    大為盛行,劇情主要講述這位女王帶領英國走向世界霸主的過程。其實,早

    在西元1998年便是「伊莉莎白」首集電影大出風頭的一年,因為描述這位英

    國偉大女王的電影「伊莉莎白」(Elizabeth)」正式上演,該片由名影星凱特

    布蘭琪領銜主演,情節描述伊莉莎白一世年輕時期的故事。而續集電影亦是

    由同一位演員加以詮釋,這也是目前所見較為新版的劇作電影,可見這位女

    王在世界歷史上的不朽地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這個終身未嫁的「

    童貞女王」或者稱之為「處女女王」,她的一生著實讓人有諸多的歷史想像

    空間,她的故事為無數中外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提供了素材,並且一再被改編

    在大小銀幕上播出,有著不同的演員與劇情版本。因為「貝絲」是她的暱稱

    1,故伊莉莎白女王時代也稱為「貝絲女王的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一世(1558至1603年)一生未婚,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婚姻作

    為外交策略與政治手段。她在位時期的重要大事之一乃是英國打敗不可一世

    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致使17世紀的英國得以取代西班牙奪得海上新霸權,其

    影響頗為深遠。因此,若從其婚姻與外交策略觀察,並探討其打敗西班牙無

    敵艦隊的事蹟,當可見伊莉莎白一世治國的過人智慧與不凡能力。

    二、貞女女王的婚姻與外交策略

    伊莉莎白得以繼位為英王,事實上歷經波折。因為在她即位之前,尚

    有弟弟愛德華六世、以及姊姊瑪麗女王先後擔任英國國王。英王亨利八世與

    伊莉莎白一世婚姻外交的智慧

    第4章第3節

    / 石弘毅

  •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100 394

    空 大 學 訊 97 . 4 . 1

    凱瑟琳王后(原是他的大嫂)離婚,娶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安波琳2(Anne

    Boleyn)為第二任王后,然而因安波琳也未能生下男孩,以致後來也被亨利

    八世幽禁在倫敦塔致死。亨利八世前前後後共娶了6任王后,後來總算生了一

    位小王子—愛德華。西元1547年,亨利八世逝世,由年僅10歲的愛德華王

    子繼任王位,即愛德華六世。但是很遺憾地,愛德華六世沒當幾年國王就不

    幸駕崩了,繼位的則是伊莉莎白一世的同父異母姊姊瑪麗女王。瑪麗女王乃

    是與亨利八世離婚的凱瑟琳王后之女,或許是源自於自小父母離異所造成的

    童年不幸,瑪麗女王的脾氣顯得相當乖張與暴戾。此外,她又是羅馬天主教

    (舊教)虔誠的信徒,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曾使瑪麗女王將信奉基督新教

    的臣民不斷地送上火刑柱,而有「血腥瑪麗」的稱號。甚至於她自己的妹妹

    伊莉莎白一世也曾因信仰基督新教,而被姊姊瑪麗女王囚禁於倫敦塔中,差

    一點喪命。今日我們所飲用的一種伏特加酒混合番茄汁的雞尾酒被稱之為「

    血腥瑪麗」,據說也與瑪麗女王頗有歷史淵源。

    西元1558年,在位約5年的瑪麗女王去世,沒有留下子女,這給伊莉莎

    白一世即位的機會,她的登基,事實上也改變英國的歷史命運導致國家地位

    的提升。西元1558年,時年25歲的伊莉莎白登基為英國女王,從此展開長達

    45年之久的統治生涯。比較特別的是,伊莉莎白一世的婚姻觀超越一般人的

    認知,這或許與她不到3歲時,母親安波琳的不幸遭遇有關,因為孤寂憂鬱的

    種子便自此深藏在她幼小的心靈,雖然她也曾有過年少愛情的甘苦經驗,但

    事實證明,她的婚姻與政治外交觀念相結合,其作法顯然也是超脫世俗眼光

    的,因為她最終嫁給的對象是「英國」這個「國家」,而不是世界上任何一

    個男人。最終,她成了英國民眾的「公共情人」,受歡迎的狀況頗類似400多

    年後的英國王妃戴安娜,深深受到人民的喜愛與景仰。

    回顧在西敏宮女王的加冕典禮上,伊莉莎白一世將一枚結婚戒指戴在自

    己的手上,表示她已經將自己嫁給了英格蘭,她的加冕典禮同時也就視同她

    的婚禮,在加冕成為國王的典禮上,女王也同時是新娘,除了「國家」,她

    將永遠不會有其他的丈夫。這枚戒指據說一直伴隨著她度過了40多年之久的

    歲月3。

    然而,雖有女王的宣誓,但仍免不了國內外的王公貴族的熱烈追求,除

    了她的姊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外,瑞典國王、奧地利大公、法蘭西國王、

    薩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也紛紛向她求婚4。但她心裡明白,自己婚姻涉及國

  • 101

    家的命運,隨便與任何外國求婚者結合都可能使英國捲入歐洲大陸的爭端與

    矛盾糾葛,甚至因而危及英國的國家利益。誠如邱吉爾所說:「國王的婚姻

    可以是鄰國之間的和平紐帶,也可以是贏得戰爭的保證。5」因此伊莉莎白一

    世也利用這種情勢,以她的婚姻作為政治與外交的運作籌碼,縱橫於國家與

    王公貴族之間,這顯然是相當特別的。

    初登王位時的伊莉莎白一世當時正值年輕貌美,有人形容她身材細挑、

    嫻雅多姿、眼光懾人、頭髮細柔金紅、十指纖纖、潔白無暇,在宮廷舞會

    上,她總是目光的焦點6。加上她擁有尊貴的王位,因而吸引許多國家的王

    公貴族爭相求婚,他們無不希望能娶到女王與獲得一個王國,來個「人國兩

    得」。例如她的姊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即希望在其同父異母的姊姊瑪麗女

    王死後,能娶她為妻,並讓她改信天主教信仰。但是伊莉莎白一世卻遲遲不

    肯對腓力二世的求婚做出明確答覆,她是有政治與外交盤算的,而不僅僅是

    兒女私情的顧慮而已。畢竟她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需要信奉新教,

    也是在國內深孚眾望的因素之一。何況當時歐洲局勢主要是法國與西班牙兩

    強爭霸的局面,如何讓英國在法國與西班牙間藉由取得平衡及利用矛盾削弱

    兩強,以得漁翁之利,是伊莉莎白一世重要的外交策略。

    英國為了進一步削弱西班牙,暗中支持西班牙的屬地尼德蘭(荷蘭)的

    革命活動7。對伊莉莎白一世而言,她必須利用西班牙作為英、法間和談蘇格

    蘭及其在法國加來港的問題籌碼,重點在於利用法國牽制西班牙。最後,等

    伊莉莎白一世解決問題後,便拒絕腓力二世的求婚,這或多或少也是間接導

    致後來的英西戰爭必然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元1577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攻打尼德蘭的新教

    徒時,阿朗松公爵也派人向伊莉莎白一世求婚。伊莉莎白為了讓阿朗松公爵

    調轉槍口與當地的新教徒聯合對付西班牙鎮壓者,因此答應阿朗松公爵的求

    婚,但是拒絕馬上舉行婚禮,最後,女王成功地解決了尼德蘭的困境,而公

    爵卻不幸患病死亡。

    由於伊莉莎白以自己的婚姻作為政治與外交的籌碼,因此,民間甚至謠

    傳她是一個怪物,有6隻手指頭,甚至是個禿頭,或是陰陽人,還有人說她其

    實是一個男人等各種有意與無意的街頭謠傳8。雖然伊莉莎白的一生不乏男性

    追求,內心也有心儀的對象與對愛情的憧憬,但是為了英國,她確實是「終

    身不婚」的孑然一身,這卻是歷史的事實。

  •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102 394

    空 大 學 訊 97 . 4 . 1

    三、婚姻外交的成果—英西海戰的發生與影響

    英國與西班牙間海戰的必然發生,與伊莉莎白一世操弄自己的婚姻以作

    為外交籌碼雖不無關係。但除此之外,英國與西班牙間的發展無法相容也有

    密切關連,此涉及兩國間的宗教問題和商業競爭。

    其一是宗教問題。英西戰爭的爆發,主要是作為英國國教(即基督新教)

    的英國人反對西班牙天主教(舊教)帝國間霸權的爭奪戰爭。伊莉莎白一世跟

    她的姊姊瑪麗女王不同,她是基督新教的擁護者。而西班牙則是羅馬天主教的

    捍衛者,腓力二世更不希望英國在瑪麗女王死後,英國天主教勢力隨之崩潰。

    他曾希望透過聯婚解決兩國間的問題,然而結果是腓力二世在向伊莉莎白一世

    求婚未遂下,基於宗教信仰與求婚失敗的不滿,英國與西班牙間勢必一戰,才

    能解決長久以來雙方的爭端。再者,西元1568年以後,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

    亞特(Mary Stuart)因蘇格蘭新教徒的反叛而逃到英國,然而在英國的天主教

    徒卻擁護瑪麗與伊莉莎白一世對抗,西班牙政府又暗中支持這項鬥爭活動,甚

    至採取暗殺手段欲置伊莉莎白一世於死地。西元1587年,瑪麗.斯圖亞特被伊

    莉莎白一世運用手段除去,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關係更加不睦。另外,英國又

    派兵協助尼德蘭新教徒反叛與對抗西班牙的統治,此事更加嚴重激怒西班牙國

    王腓力二世。

    其二是商業問題。原來自15世紀中葉以來,英國毛織品輸出量逐漸增

    加,於是出現一些「商人冒險家」團體經營毛織品貿易,這批英國籍商人遠

    從倫敦渡海來到漢堡(Humberg)等地貿易。在亨利八世死前,由他們經手輸

    出的毛織品即占全國輸出總值的80%左右。到了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商業貿

    易的範圍更加擴大。早在1557年,英人已經在西班牙的賽維爾(Seville)設立

    了商業據點,並由該地將毛織品轉運到美洲出售。英國毛織業的利潤大增招

    致西班牙的眼紅,況且英國的商業作為已嚴重影響到西班牙的毛織業,致使

    其衰落不振9。

    其三是海上政策。伊莉莎白運用婚姻縱橫各國間,讓英國在和平發展

    的30年間累積了不少實力。伊莉莎白一世改變自亨利七世以來保守的海上政

    策,她不僅鼓勵有航海能力的英國人與西班牙人競爭,甚至於還縱容英國海

    盜劫掠大西洋上的西班牙船隻。這些西班牙船隻常從美洲掠奪大量的金銀,

    但卻在運回西班牙的路上被英國海盜搶劫一空,最重要的是,英國政府竟

    然還分得到搶劫得來的「贓物」。其中英國最著名的海盜之一是德雷克(F.

  • 103

    Drake),他不僅將搶劫西班牙船隻的所得獻給英國皇室,還被伊莉莎白一世

    策封為爵士(Sir)。他也是後來在英西海戰中,英國打敗西班牙的重要指揮

    將領之一。

    基於以上種種新仇舊恨,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西元1588年5月,決定派

    遣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無敵艦隊總司令,率領西班牙最龐大的艦隊組織,

    準備聯合陸軍橫渡英吉利海峽,澈底解決兩國長久以來的爭端。西班牙無敵

    艦隊由130艘戰船、3萬名海軍組成,有2,400門砲,軍容之強盛、武力之壯大

    的確史上少見10。事實上,這場戰役也是決定英國與西班牙之間宗教信仰與國

    家命運的重要關鍵戰役。最終歷史告訴我們: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了,它失

    敗了。

    有關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與失敗,大致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國

    力基礎說,亦即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暫時性的虛假繁榮景象。由於腓力

    二世專制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與揮霍無度,在國內已激起廣大人民的

    憤恨。在國內危機四伏下,這次的征英戰爭根本不得民心。其二為艦隊司令

    指揮失當說。即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指揮官西頓尼亞公爵,原本是位陸將,因

    此根本對海上作戰毫無經驗,甚至傳說他還會暈船。對於腓力二世任命他為

    征英的艦隊司令,他根本沒有心理準備和信心,以致指揮失誤,最後遭致敗

    績;其三為天災之說,無敵艦隊雖然號稱是「最幸運的無敵艦隊」,但是這

    次顯然過程與結果都非常不幸。因為它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且無法戰勝

    的大西洋狂風巨浪。換言之,進軍時機的選擇不當造成其失敗的後果。由於

    它在啟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因此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毀壞,

    飲用的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

    堪,大多數步兵也因暈船而失去戰鬥力。在還沒有與英軍交戰就已先折損兵

    力,戰鬥力大大削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退兵,回程中又再次遇到大風暴,

    一些船艦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沈沒11。到了次年,倖存的船艦才狼狽地回到西

    班牙。

    其實,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亡是歷史事實,但以「氣候」影響其成敗的

    說法較符合一般說法。事實上,這場發生在大西洋的狂風巨浪,有如上帝有

    意保佑英國一般,亦即如英國方面所宣稱的,因上帝保佑而起的所謂「新教

    之風」。此說法其實頗類似當年蒙古征伐日本失敗,乃因其遇到「神風」(

    即颶風)而覆滅之說。

  •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104 394

    空 大 學 訊 97 . 4 . 1

    但從另一角度來說,亦不可輕忽當時的英國海軍,其規模雖小卻已十分

    先進,而且機動力甚強,也掌握了當時最尖端的海軍技術。當然,指揮人才

    是不可缺的,英國方面擁有優秀與處變不驚的指揮官人才,例如前述的德雷

    克即是一例。德雷克原是英國海盜,英國由於地形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海

    盜事業」非常發達。德雷克曾經搶劫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商業船隊,並將「收

    入」獻給伊莉莎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看出,英國若能將這些英國海盜收編

    為英國皇家海軍,如此將能大大提升爾後的英國海軍戰力。至於這批海盜搶

    劫西班牙的「愛國」行為,顯然也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換言之,這位被對

    手謔稱為高貴的「海盜女王」是相當有政治智慧的,她不僅接受德雷克等海

    盜搶劫而來的大批財富,甚至還在1580年授予德雷克爵士封號。如此一來,

    英國後來的海外貿易、航海探險與海盜搶劫分不開,而商船同時也是戰艦,

    這對於當時海外致富的英國人來說,政府成了合法的黑社會,王室海軍就是

    有執照的海盜12。

    英西戰爭中,在德雷克作為艦隊副手的協助指揮下,西班牙無敵艦隊最

    終在英吉利海峽被90艘英國海軍艦隊擊潰,並且被迫往北海撤退,加以西班

    牙艦隊有許多船隻嚴重受創,以致在繞經蘇格蘭和愛爾蘭沿岸時因無法承受

    風浪而沈沒,船隻損害與人員傷亡非常嚴重。至此,早在1571年於勒班陀戰

    役中摧毀土耳其艦隊,並且風光一時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艦隊損失泰半的

    情形下,注定要將海上霸權拱手讓給英國。而西班牙企圖入侵英國的海軍既

    無法順利擊敗英國艦隊,與預計入侵英國的西班牙陸軍取得內外夾擊之效,

    也就注定西班牙從此將無力再與英國競爭的國運沒落後果。

    1588年的英西戰爭,無疑是英國崛起與西班牙沒落的重要關鍵戰役,

    雖然這種國際變化的態勢未必很明顯,但是英國在17世紀海上力量的崛起,

    卻與此戰役的勝利不無密切關係。雖然這場英西戰爭後來還斷斷續續延續到

    1604年,亦即,英國澈底擊敗西班牙並不是只靠一場戰役那麼一路順利13,

    但其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為自此以後,英國不再像過去般那麼顧忌西班牙的

    威脅,而英國人民的自信心也因而強化。其中產階級得以一步步擴張海外殖

    民事業。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後,傳位給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亦即被她所殺

    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之子),斯圖亞特王朝取代都鐸王朝,但因政

    府迫害清教徒,美洲的殖民事業在移民的積極經營之下,發展更為快速,這

  • 105

    也是英國掌握海上霸權之影響。1620年到1630年代,英國人在北美聚居的結

    果,已然形成所謂的「新英格蘭」。此外,英人也於1600年在印度設立「東

    印度公司」,積極向遠東伸展其商業勢力,並且與葡萄牙及荷蘭的殖民者競

    爭。這些成果都要追溯到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深遠影響

    力。至於對西班牙而言,英西戰爭的失利標誌著西班牙國運衰落的命運,

    1598年腓力二世的去世,更代表西班牙黃金時代的終結。

    四、結語

    2006年11月,紀錄片「大國崛起」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曾引起收視

    高潮。何謂「大國」?依據《大國崛起》一書的〈序文〉指稱:「所謂一個

    國家是不是世界大國,不在於它的國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應該是要

    有一些指標的,首先,看一個國家是否有比較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在一段時

    間內經濟發展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樣位置;第二,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制度,

    並且這個制度是比較穩定的,適合這個國家自身發展;第三,有本國文化特

    色;第四,有世界性的影響。一般的學者都會認為具備這四個條件,或者這

    四個條件中的大多數,這些國家就應該屬於世界性的大國14。」因此,除了葡

    萄牙、西班牙、荷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與美國外,英國當然

    也是名列其中的重要大國之一。

    1603年3月24日,伊莉莎白一世以70高齡與世長辭,在位45年。王位傳給

    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後改稱為英王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從此被

    斯圖雅特王朝所取代。雖然英國與西班牙的連年戰爭及入侵愛爾蘭等發展,

    伊莉莎白一世事實上也給她的後繼者留下負債累累與問題重重的國家,但是

    不可否認的,英國的日益強大確實與伊莉莎白一世的治國努力有重要的關連

    性。因為她在位時,英國確實奠立強大的國家基礎。由於英國在貿易、銀

    行、金融及建造船隻、設立商站等海外勢力的建立等各方面,都能累積豐富

    的經驗,因而奠定了海洋經濟的強國基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曾在耶誕

    節談話時提及她的先祖伊莉莎白一世是「沒有丈夫、子女,以暴君方式統治

    英國,從未離開本土。」的說法15,然此一說法卻引起英國人民不同的批評

    聲浪。由此可見,伊莉莎白一世確實在英國人民心中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地

    位。

  •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106 394

    空 大 學 訊 97 . 4 . 1

    1.哈里.狄更斯(2007.7) 對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評價,「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

    會,大國崛起─英國,台北:青林國際,頁59。

    2.有的版本譯作「安妮」,本文依照課本。

    3.「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2007.7) 大國崛起─英國,台北:青林國際,頁

    43。

    4.唐晉(2007.8) 大國崛起,台北:易富文化,頁143。

    5.金永華、金錚琦編著(2005.3) 影響歷史的愛情,台北:究竟出版社,頁47。

    6.向思鑫編著(2004.1) 世界歷史49大謎,台北:究竟出版社,頁27。

    7.段昌國(2005.12) 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16。

    8.「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2007.7) 大國崛起─英國,台北:青林國際,頁

    44至45。

    9.陳炯彰(2000.11) 英國史,台北:大安出版社,頁97。

    10.陳炯彰(2000.11) 英國史,台北:大安出版社,頁98。

    11.通鑑文化編輯部(2005.8) 世界歷史懸案,台北: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頁106至107。

    12.「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2007.7) 大國崛起──英國,台北:青林國際,頁

    52。

    13.西元1589年,西班牙還一度擊敗英國一個更大的反擊艦隊。「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

    委員會(2007.7) 大國崛起─英國,台北:青林國際,頁60至61。

    14.唐晉(2007.8) 崛起的中國,迷失的臺灣,大國崛起,台北:易富文化,頁2。

    15.聯合報(2007.12) 英史學家嫌女王「教養不夠」,聯合報,A13版。

    (作者為台南中心面授教師)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