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248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Upload: jeanine-sheehan

Post on 01-Jan-2016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目录.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第六章 文献的目录 第七章 文献的校勘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参考书目. 教 材: 杜泽逊 《 文献学概要 》 ,中华书局, 2001 年; 参考书: 张舜徽 《 中国文献学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程千帆、徐有富 《 校雠广义 》 ,齐鲁书社, 1998 年;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Page 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Page 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 第六章 文献的目录 • 第七章 文献的校勘 •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 •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Page 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参考书目• 教 材:•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1 年;• 参考书:•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

社, 1998 年;•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3 年。

Page 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 首见《论语 · 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Page 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文献,汉宋以来的学者都把 “文”解释为典籍(包括古籍以外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帛书、碑拓、崖刻、文书、档案、信札、契约、手稿);

• “ 献”解释为贤人。“献”,东汉郑玄注:“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Page 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文献: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现在的理解偏于文方面,属于偏义复词,但是其渊源应该了解。

• 洪湛侯以为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的定义。这个定义有诸多不足: 1 ,不应该着实在“图书资料”的中心语之上; 2 ,不一定是文字表述。(中国文献学新编,第二页)

• 国家标准局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但是“知识”嫌狭隘,过窄。

• 国际定义:“文献乃一切情报的载体。”

Page 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文献活动•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Page 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时代角度:•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Page 1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学科角度:• 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医学、法律、经

济、宗教、科技等等。• 组群角度:• 出土、库藏(敦煌,明清大档)、地方、传

统• 文献学学科性质范围• 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与编目、

收藏、形成发展历史、特点与用途、检索、理论(洪湛侯总结为“体、法、史、论”)

Page 1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任务与目的• 对现存文献进行整理、编撰、注释工作,使

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

•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进行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并能够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二次文献,供更多的人使用。

Page 1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第一:了解中国文献构成、体例、规模• 传统文献示例:• (1) 儒家文献• a 《四库全书》 3461 种书,从当时征集的

13501 种中精选而出。文渊阁本 79309卷(源、汇、宗、溯(甘肃)、津(北图)、澜(杭州)七阁)

Page 1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第二: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为序,大正藏以经律论为序。

• 第三:明了文献渊源关系• 有其成书过程,版本渊源,递修过程,以及归类认识。

• 第四: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为进一步的深度科研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Page 1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第一节 甲骨、金、石、竹木 、缣帛及纸

• 一,甲骨• 龟甲与兽骨的合称,所刻写的文字一般称甲骨文。

Page 1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 (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 。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 5000 多片,于1903 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Page 1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 1913 年精选出 2000 多片编成《殷墟书契》 (前编 ) 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 (续编 ) ,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Page 1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甲骨四堂:•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 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1933 。• c 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Page 1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Page 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文

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前 764 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子。

Page 2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殷周金文集成》• 《金文文献集成》是继《殷周金文集成》之后,对金文研究文献

的阶段性全景式总结,是有关商周金文研究的大型研究文献汇编。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所收文献起自北宋元祐七年( 1092 )吕大临所作《考古图》,讫于公元 1989 年。全书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部分,裒辑古今中外学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除纯资料性著录如《三代吉金文存》,近代之文字编如《金文编》及集释性工具书如《金文诂林》等不予收录外,凡金文研究、评述主要利用金文对商周历史及有关学科进行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以及在该学科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专著、论文及报道资料等,均在收集之列。涉及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究、器铭考。

Page 2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石• 1碣 jié

• 《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一般以为即较高的石柱。

Page 2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摩崖•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 1400 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 50厘米,原有 2500 多字,现尚存 1067 个。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清杨守敬说:“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淡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

Page 2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碑• 兴起于周朝,初用木,以引绳下棺。西汉开始有石制碑刻文字,少,东汉较典型。

• 正面叫阳,背面叫阴,左右叫侧,首叫额,座叫趺。额刻标题,阳刻碑文,阴、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但有例外。华丽之碑螭首龟趺。

• 西安碑林,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 1087 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Page 2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a熹平石经 172-178 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年号

• b 三体石经 241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 c开成石经文宗大和七年 833 ,开成二年 837完成。有《易》等 12种经书,共刻 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 650252 字。

• d房山石经,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刻造的石刻宝库。

Page 2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竹简、木牍• 战国简包括五里牌楚简 37枚、仰天湖楚简

43枚、杨家湾楚简 72枚、长台关楚简 229枚、望山楚简 22枚、藤店楚简 24枚、天星观楚简70枚、九店楚简 344枚、随县楚简 240 多枚、临澧楚简数十枚、包山楚简 448枚、秦家咀楚简 41枚、石板村楚简 4371片、郭店楚简 804枚、新蔡楚简 1300余枚、清华简二千多枚等。

Page 2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秦简包括云梦秦简 1155枚(另有 80枚残片)、天水秦简 460枚、龙岗秦简 283枚、木牍 1 方、杨家山秦简 75枚、关沮秦汉简 500枚、王家台秦简 800余枚、周家台秦简 389枚、木牍 1枚、青川秦牍 1枚、里耶秦简三万多枚等。

Page 2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汉简包括敦煌汉简 708枚(或云 702枚、 704枚)、居延汉简 3500余枚、罗布淖尔汉简 71枚、武威汉简600余枚、甘谷汉简 23枚、银雀山汉简 4974枚、武威医简 78枚、木牍 14 方、马王堆汉简 900余枚、木 49枚、定县汉简一批、凤凰山汉简 428枚、木牍 9方、居延新简近两万枚、罗泊湾汉简十余枚、木牍 5枚、阜阳汉简一批、大通汉简 400枚、张家山汉简2787枚、胥浦汉简 17枚、木牍 2 方、清水沟汉简一册( 27枚)、散简 14枚、悬泉置汉简 35000余枚(有字者 23000余枚)、帛书 10件、纸文书 10件、墙壁题记 1件、尹湾汉简 133枚、木椟 24 方、虎溪山汉简1000余枚、孔家坡汉简 785枚等。

Page 2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国两晋简包括尼雅、楼兰简牍 400余枚、纸文书 728件、吐鲁番阿斯塔那晋木简 1枚、南昌永外正街晋墓出土木刺 5枚、木牍 1枚、南昌阳明路三国吴墓出土木刺 21枚、木牍 2枚、鄂城出土三国吴木刺 6枚、马鞍山出土三国木刺 14枚、武威旱滩坡出土东晋木牍 5枚、高台晋墓出土木牍 1枚、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 10万多枚等。

Page 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5 帛书• 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

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 1件、长沙马王堆 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 10件等。

Page 3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6纸• 西汉开始造纸,东汉蔡伦改进工艺,但

多为包裹之用。东晋末年桓玄发令以黄纸代简帛,纸开始通用。

• a埃及的莎草纸。 Paper 的来源为papyrus ,即埃及莎草名。公元前 3500年木乃伊的棺材中就有存品。

• b小亚细亚的羊皮纸。

Page 3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c 古印度贝叶经• “贝多”是形状像棕榈的树,长青不凋,

它的叶子就叫“贝叶”。古印度人拿它来书写经文,以利流通,所以叫贝叶经。

Page 3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节 纸书装帧形式的演变 • 一、基本概念介绍• 古籍的版式、结构、装帧• 1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印

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 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 " 上栏 " ,下方叫 " 下栏 " ,两旁叫 "左右栏 " 。单线的叫 "单边 "或 "单栏 " ,双线的叫 "双边 "或 "双栏 " 。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 "左右双边 "或 "左右双栏 " 。

Page 3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 "半页 ×行 ×字 " ,有的径称 "×行 ×字 "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 ×行 ×字 "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书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Page 3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图 2 )。   白口、黑口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Page 3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Page 3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书衣 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Page 3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 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 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 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 "止 " 字的异体字,如 "<凡大>"、 "{ 大止 }" 等。

Page 3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扉页 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 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Page 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Page 4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 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 " 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 " 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 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Page 4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旋风装 •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

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 "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 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Page 4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经折装 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

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Page 4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蝴蝶装 •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Page 4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包背装 •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

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图 5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Page 4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线装 •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Page 4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三章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方式

Page 4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文献的形成• 可以归结为著、述、编、译四种。• (一)著• 也叫做“作”、“造”、“著作”。指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所谓“仓颉作书”、“奚仲造车”皆是。(原创性成果)

Page 4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述• 著作,强调的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那么“述”则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 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 、舜、文、武皆古圣贤,孔子学习、讲述、阐发他们的道德典章,作为当代人的榜样。《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 循者为述。

Page 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诗》之四始 • 《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为四始。“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Page 5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编• 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

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窜改。

• 最常见的编纂有• 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Page 5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 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 档案类编(如《曲阜孔府档案选辑》、《四库全书档案》、《清代文字狱档案》)

Page 5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资料摘抄(如《清稗类抄》)。其中《太平御览》等类书有出处,而《册府元龟》及《清稗类抄》等就不注出处。我国封建社会的几部大书,都是靠编纂而成的。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诸如:

•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以及•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的《三曹资料汇编》、

《杜甫卷》、《韩愈资料汇编》等,都是编纂而成。

Page 5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

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 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郑鹤声先生《中国文献学概要》有专章讲翻译。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Page 5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节 古代文献的流播• (一)讲唱 •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历史由

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 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以达到流布和流 传的目的。一代一代讲唱人又有所充实加工,使内容越来越丰富,情节越来越曲折,逐步接近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Page 5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汉族没有流传下来长篇史诗,一般认为《诗经·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应是周代史官和乐官利用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史诗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无法与我国少数民族几大史诗相比。汉族史诗不发达,主要原因是汉民族史官制度高度健全,历史有系统的书面记载,史诗失去作用。

Page 5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一名《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都是篇幅宏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朴素的优秀史诗。被称为三大史诗。 《格萨尔》大约在十一到十三世纪就初具规模,同时以口传和书面形式保存和流传,但口传为主,书面为辅。口传靠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地位低下,甚至过着流浪行乞生活。

Page 5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现有两种汉译本出版)最早起源于新疆的西部瓦剌蒙古,后来才流传全蒙古,已有 500 年以上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巨著。史诗由许多英雄故事组成,每一个英雄故事成为独立章节,贯穿始终的英雄是江格尔。到底有多少篇章,没有准确数字。很少有人能把它唱完。能唱五章以上的人被尊称为 "江格尔奇 "  ,他们受到普遍尊重。据说在西蒙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人中有一位牧羊老人能全部背诵《江格尔》,他每学会一章便在怀里放块石头,最后共有 70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所以有 《江格尔》 70 章之说。

Page 5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有汉译本)主要流传于新疆、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的柯尔克孜地区。我国新疆西南部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该族聚居区。我国 已搜集八部,约 20万行。这部史诗反映的是十二至十八世纪的社会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长期受异族统治与压迫,但又不断反抗。这部史诗包括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事迹,每一代一部,其中第一部叫《玛纳斯》,主人公为玛纳斯,是最精彩的部分。以后七部以七位英雄命名,但全诗仍以《玛纳斯》命名。与《格萨尔》、《江格尔》不同的是,《玛纳斯》八部有严格顺序。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这与亚美尼亚的英雄史诗《沙逊的大卫》极为相似。

Page 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镌刻 • 所谓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

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 献。上面讲文献载体时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Page 6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抄写 •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

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是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的古书都编成于雕版印刷十分普及的时代,却都没有刻版印刷,而是靠抄写流传。《永乐大典》到乾隆时已不全,后来绝大部分失传。《四库全书》当时抄写七部,分藏七处。

Page 6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印刷 • 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印刷要有“版”,要有纸,要有颜料,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但发明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旧有东汉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初唐说、中晚唐说、五代说、北宋说等(详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其中东汉说至隋朝说的根据都经不住推敲。中晚唐说,由于唐代中晚期印刷物已有实物发现,例如咸通九年刻《金刚经》,亦确凿无疑。但同时说明印刷术发明应在中唐以前。所以印刷术发明于初唐至盛唐这一段相对比较可信。

Page 6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五)摄影 • 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书正在拍成缩微胶卷,这既便于保护原件,又便于复制、阅读。胶片可以复制(拷贝),也可以还原在纸上。一般文献胶卷是色盲卷,可以使一些底灰被滤掉,增加文字清晰度,但有些不应滤掉的内容,如颜色较淡的印记、批点,也往往被滤掉,是其不足。另有微机输入、激光扫描,目前流行,不再赘述。

• (六)拷贝• 磁盘、光盘、优盘、硬盘等。

Page 6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第一节 历代官府的藏书及散佚• 知识要点:历代官府藏书情况及散佚情况。

Page 6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第二节 历代私家藏书家• 知识要点:历代私家藏书家的藏书情况。• 教学重点:历代官府藏书情况及散佚情况。

• 教学难点:历代私家藏书的数目及特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历代官府的藏书及散佚情况,掌握

历代私家藏书家的藏书情况。

Page 6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 • 第一节 文献版本的概念及版本的类型

Page 6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版本的释义• “ 版本”是指雕刻木版刷印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 宋沈括《梦溪笔谈 ·技艺》:“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Page 6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Page 6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在宋人眼里,“板本”含义单纯,指雕板刷印的书本,与“写本”这一概念相对。 但随着时代推移,“板本”含义逐步丰富了,变成了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

Page 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版本类型• 这里主要讲纸本,甲骨、金、石、竹木、帛书以及电子版这些特殊材料的本子暂不过多涉及。较古的材料流传太少,很少有异本。最新材料虽然开发得多,但好的版本不多,而且与纸质的版本在鉴别上也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当会有专门的鉴定分类方法。纸本文献的版本类型:

Page 7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 ,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固然都是写本。印刷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了,写本才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大,只是就写本与印本的比例而言,写本少,印本多。在印刷术高度普及的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部头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这一时期著名的藏书家都极重视抄本。

Page 7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刻本• 从时代早晚看,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

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 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地区刻蜀本、浙江

地区刻浙本、福建地区刻建本(或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的平水本等。

• 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Page 7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又叫影刻本)等。

• 从刷印早晚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

Page 7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从墨色看,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蓝印、朱印多是刷印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清人多朱印。

• 从开版大小看,开版小的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巾箱本者,盛于宋世,明清以降,代有新制。所谓巾箱,旧时随身小箧以贮巾帕之类杂件者。古人行诱坐卧,不时而诵,书必随身,故小其规制,以储巾箱;行则便携,卧则便览,闲暇间便把玩。故巾箱本虽为书林之季弟,而推尊夫子“学而时习”之义,居功亦伟。

Page 7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从版式看,有黑口本、白口本。• 从行款看,又有十行本、八行本等。• 从字体大小看,又有大字本、小字本。

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刻本范围内的概念,分类角度不同,也就造成名目繁多。

Page 7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套印本•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过去多用刻板的方法,每一页上需要几种颜色,就刻几块版,每版刷印一色,合之即成多色印刷品。

Page 7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饾版与拱花印本。• 《中国版刻图录》明崇祯胡正言辑刻彩色套印

《十竹斋笺谱》条:“此书各图均彩色套印,采用饾板与拱花二法。饾板即将画稿,按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各刻一板,以次套印,有至十多次者。后此《芥子园画传》、《百花诗笺谱》、《北平笺谱》,均用此法。拱花即现今印刷术中之凸版,将纸压在板上,花纹就凸现在纸上,书中鸟类羽毛,流水行云,多用此法。此书在世界印刷史上开一新纪元,影响深远,出其他画谱上。”

Page 7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5 ,活字本• 《梦溪笔谈》卷十八:“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Page 7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鉴定活字本:• 第一,一般看版框四角有无裂缝,因为活版版框是拼起来的。但《武英殿聚珍版书》版框无缝,其框是整的。

• 第二,另看摆字有无歪斜,上面说的《新安吴氏家谱》有几个字就躺倒了,显然是活字,但前面说的《唐宋诗醇》则未见摆字歪斜者,版面特别整齐,只是版框四角有缝。

Page 7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第三,看活字版面毕竟不平,墨有浓淡差别。• 第四,看活字本上下字之间笔划不会交叉,而雕版印刷则不免有交叉现象。活字本据其质地可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清代后期,西方铅字传入我国,后逐步取代了传统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木活字、铜活字印刷,而西方铅活字原本是我国泥活字、木活字传入西方之后的演变物。

Page 8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6 ,石印本• 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其方法是:用富于胶

着性的药墨,直接描绘字画于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面上;也可写原稿于特制的药纸上,待稍干后,将药纸覆铺于石面,强力压之,揭去药纸。印刷前,先用水拂拭石面,其字画因系油质,不沾水,余处则沾水,趁水未干,滚上油墨,凡石版沾水处均不沾油墨,其字画则均沾油墨,然后铺纸刷印,即成一页。

Page 8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7 ,珂罗版印本• 属于影印本。其法以厚磨砂玻璃版,涂上硅酸钠溶液,用水洗净。干后再涂以珂罗丁和重铬酸钾混合液,以无网阴图底片覆盖并使曝光,底片形象即留在版上。刷印时先用水浸版,拂去湿气,再滚上墨,铺纸印刷,即得一页。(同上《珂罗版印本》条)石印法也可用来影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石印本。《中国版刻图录》是珂罗版印本,比较精致。石印和珂罗版印刷术都是外来技术。

Page 8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8 ,批校本、题跋本• 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批校本,如清初何焯批校,清中叶吴骞、黄丕烈、卢文弨、顾广圻批校,清后期至民国间缪荃孙、傅增湘、王国维批校,均极名贵。题跋,如钱谦益、王士禛、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傅增湘、郑振铎等,均极受重视。

Page 8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善本的界定• (一)善本的两层含义

什么叫 "善本 "?我们到图书馆古籍部,发现那里的书分两等,一等叫 "善本 " ,不能随便看;二等是普通本,可以较随便地阅览。你很容易感觉到,那些 "善本 "很贵重。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出 "善本 " 的概念: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

Page 8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叶梦得“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的话,这个“善本”显然是指“精校本”,即错误少的本子。再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

Page 8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清末张之洞《輶轩语 · 语学》总结为:“善本非纸白墨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张之洞还描绘了清朝人精校本的特色:“此有一简易法,初学购书,但看序跋,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而密行细字,写本精工者即佳。”

Page 8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张之洞《輶轩语》中另为 "善本 " 下过一个定义,就徘徊于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他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抄。”前两条仍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第三条则是文物意义上的善本。两个标准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不宜混为一谈的。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Page 8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版本鉴定• 传统有所谓“观风望气”法。孙从添《藏书纪要》说:“鉴别宋刻本,须看纸色罗纹、墨色、字画、单边、末后卷数不刻末行,随文隔行刻,又须将真本对勘乃定……元刻不用对勘,其字脚行款黑口,一见便知”;清末民国初年颇有影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的观点是“多见古书之人可以望气而定”。

Page 8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 ,细读手泽 手泽,古人读书校书,常常随手在书上记下读校时间,或记下其它感慨。这种随手写下的即兴文字,就其内容讲,不同于不般意义上的题跋,通常称为手识或手泽。这种手泽,不仅反映了该书的实际流传情况,而且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

Page 8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2 ,细读序跋。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序或叙,有时也称作序言、题记、弁言、前言等等;而置于一书之末的称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等,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就属此类。

Page 9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验牌记。 牌记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一种是用长方框(或别的形状,如亚字形,或者莲龛形)围起来。一种是不围,直接在空白处(卷尾或目录尾等处)刻上一行或 两行字,说明刻书时间、地点或者刻书人、刻书铺号等。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Page 9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4 ,检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 大约起于周 , 成于秦 ,盛于唐宋 ,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Page 9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5 ,考刻工。 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书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缝下方(即下书口)都记有刻工的名字。这些名字,对一般图书来说,当初可能是为了计酬所留,同时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责任;

Page 9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6 ,核查校勘人信息 在宋版书中,往往在序末或卷末有列衔,即校勘人名单,大都是一些州学教授。这能帮助我们判定刻书时间与地点。

Page 9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7 ,辨字体。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 ,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 ,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Page 9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8 ,看版式(略)。 宋浙本系统版式多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心记字数及刻工,很少有牌记。书名,在鱼尾下方,多简称。 宋蜀本也是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记字数及刻工不如浙本多。书名在上鱼尾下,多简称。

Page 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9 ,鉴别纸张。 宋代开始用竹造纸,称为竹纸。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前集《简椠》条中说:“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竹纸的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

Page 9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10 ,看装帧(略)。 宋版原装多是蝴蝶装。元本有蝴蝶装,大多应是包背装。明代早期包背装,后期则变为线装。清及民国刻本一般都是线装。佛经以经折装为常见。

Page 9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1 ,查藏印。 古今藏书,大都在书上施以印章。这些印章,勾勒了一部书的流传轨迹,是我们鉴定一书的价值,特别是其文物价值的绝好依据。钤在古籍上的印章,就其类型而言,大体可区分为四类,这就是:

• ①名章,• ②鉴赏章,• ③训诫章,• ④闲章。

Page 9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12 ,类比法。 甲书年代已定、乙书字体版式风格全同,可定为同时所刻。例如:明代刘纯著有《杂病治例》一卷、《伤寒治例》一卷。《四库总目》著录二书,均云 " 成化己亥萧谦刻本 " 。北图有《伤寒治例》明刻本,辽宁中医学院有《杂病治例》旧刻本。余以二书对照,发现字体版式全同,均题 "吴陵刘纯宗厚编辑,长安萧谦子豫校正 " ,半叶十一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边。前有成化己亥萧谦序。北图本定为明刻,则辽宁中医学院本亦明刻无疑。从本书版式、萧谦序及卷端题萧谦校正来看,应即《四库总目》所谓 " 成化己亥萧谦刻本 " 。

Page 10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3 ,查著录。 当你面对一部弄不清刊刻年代的书时,可先查一下以前到底有过哪些刻本,那些刻本各有什么特征,诸如行款、版式、刻工、讳字、牌记、序跋、校阅人等等,看这个本 子与以前哪个本子接近,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排除许多可能,找到较接近的答案,从而进一步参考其他证据确定刊刻时代、地域及刊刻人。

Page 10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14 ,求旁证。 从要鉴别的版本本身找证据,可谓之 " 本证 "或 "内证 " ,行款版式、字体墨色、序跋牌记、装潢纸张、避讳刻工、收藏印记等,都属于内证。当内证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旁证最见功夫。

Page 10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5 ,核对书影。 “书影”所指的不仅是书的封面图案,还可以包括内页和封底。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应相互对比,不能对原书则应对书影。对比结果,经常会发现,以往认为是不同版本的,其实是同版的不同印本。上面说的《说文句读》同治四年刻本,实际是咸丰二年曲沃刻本的同治四年印本。

Page 10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六章 文献的目录

• 第一节 古籍目录的产生及含义

Page 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目录的产生• “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Page 10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目录的含义与目录学• 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

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 对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目录工作。

Page 10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目录学的目的:• 是寻求以书目索引等作为连接日益增长

的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桥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改进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联系的途径与方法,使任何文献能为任何需要者获得。

Page 10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目录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文献的揭示与记录,书目索引

编制法,书目情报服务以及目录学史等。

Page 10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目录学的分支学科:• 1 ,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

编制书目索引的基本方法;• 2 ,专科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

Page 1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比较目录学:研究中外目录学发展的特性;

• 4 ,此外,还有侧重于对图书版本状况进行考证研究的分支学科,称版本目录学。

Page 11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学术门径非一,更重要的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则善莫大焉:

• 1 ,星云法师在宜兰的苦心耕耘;• 2 ,欧阳中石与武岩法师,金岳霖、于光远,最后走向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之路。

Page 11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汉书 ·艺文志》义例:• 按照学术性质分类;• 同类大略以时间为序;• 书少不能单独成类附入性质相近之类;

Page 11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性质相同,再以思想或者体裁细分;• 一书可以入两类,互见于二类(互著);• 一书单篇性质不一致可以别出(别裁);• 每种书目后有小序,每略后有大序,开篇有总序。

Page 11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节 古籍的分类

• 一、古籍分类• 群书目录都有个分类问题,我国古代图

书分类从西汉到清代有个演变发展过程。图书文献为什么要分类呢?大抵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为了查找方便。

Page 11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始终以图书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类是能够从一个角度体现学术发展历史状况的。郑樵认为“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同上),正是揭示这一道理的。

历代图书分类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Page 11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框架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Page 11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Page 11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隋书 ·经籍志》是按四部分类的现存较早的目录,学术价值也比较大。其分类框架如下: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Page 11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均不列书目)。

•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道佛共十五类)

Page 1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目录的主要内容• 就一部典型的目录例如《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它应当包括以下构成成分: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 (一) 书名 1 、古书命名的方式 书名是一部书的标志。古代书少,所以命名方式比较简单,到后来书多了,命名也就越来越麻烦。主要命名方式:

Page 12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 在书籍数量增多以后,以下两种现象越来越多,那就是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

Page 12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篇卷 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起讫有密切关系,如《史记》一百三十篇,是指从内容上分为一百三十个单位。而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所以以卷为单位。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则往往不统一,一卷可包括若干篇。至于由卷子过渡到书册以后,篇、卷、册三者就更不统一,一册可包括两三卷,一卷又可包括两三篇。

Page 12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撰人及朝代 书目记完书名、篇卷,就应记何时何人所撰。

•   1 、关于撰人的朝代

Page 12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关于撰人 著者,一般要著录姓名。过去有不少书署名是朝代、籍贯、姓名、字连署,例如明末汲古阁刻《中吴纪闻》,题:“宋昆山龚明之希仲纪,明虞山毛晋子九订。”《山海经新校正》题:“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钦赐一品顶带毕沅新校正。”

Page 12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版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贩书偶记》等是较为简明的版本目录,用途很大。

Page 12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五)提要 提要即内容提要,前面举《晏子书录》即一例。提要应介绍著者

• 1 ,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

• 2 ,然后介绍书的内容;• 3 ,然后评价得失;

Page 12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或者考其流传情况;• 5 ,版本源流;• 6 ,对于珍贵的版本,要对鉴别情况加以说明。内容上如有特殊资料价值,亦应加以提示。

Page 12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六)大、小序 《汉书 ·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各小类又有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这些大小序在辨明学术源流方面作用甚大。《四库提要》经部大序实际上是一篇最简明的西汉至清初的经学史,非常精彩,对中国学术史、经学史及小学有兴趣的人,不可以不读这篇《总叙》。

Page 12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目录的类型• 公藏目录• 官府藏书目录始于《别录》、

《七略》,魏晋南北朝时每代都有,前面讲分类时已提到。唐代的公藏目录有元行冲等《群书四录》二百卷,已亡佚。又有《开元四库书目》,亦已不存。

Page 1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代公藏目录:• 北宋有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

现存残本,以清代钱东垣等《崇文总目辑释》较通行。宋代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由於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流通,为目录学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目录学本身的发展,到了宋代也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官修目录、史志目录,还是私家藏书目录,在宋代呈现一片荣景。

Page 13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明代公藏书目有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二十卷、( 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字以行。少曾在湖广江夏 (今湖北武昌 ) 等地授徒自给。建文初以王叔英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成祖北巡,与蹇义等留辅太子。仁宗即位,以东宫旧臣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朝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张萱、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八卷。

Page 13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清代则有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等。 入民国,则有张允亮《故宫善本书目》三卷、江瀚《故宫普通书目》六卷、陶湘《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三卷、柳诒征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四十四卷《补编》十二卷、赵万里《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毛春翔《浙江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四卷等。

Page 13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1949 年以后,有《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书目录》、《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简目初编》、《四川省图书馆古籍目录》、《福建省图书馆善本书目》、毛春翔《浙江图书馆特藏书目》(甲编、乙编、续编)等。台湾有《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等。

Page 13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大型古籍目录。该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 781 个单位的藏书约 6万多种, 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

Page 13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中国丛书综录》事实上也都是公藏目录。•   第一册 《总目》,分“汇编”、“类编”两部分。

“汇编”分杂篡、辑佚、郡邑、氏族、独撰五类,主要是四部各类兼容的丛书,具有综合性质。“类编”收经、史、子、集四类。书后有 1 、“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反映了国内 41 所图书馆收藏古籍丛书的情况, 2 、“丛书书名索引” 3 、字头笔画检字。本册可按类及丛书名两种途径检索某部丛书包含哪些古籍及其收藏情况。

•   第二册《子目》,将丛书中的 38891种单独著作按经、史、子、集编排,并注明其被哪些丛书收录。

•   第三册《索引》,分“子目著者索引”和“子目书名索引”两种。

Page 13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补编》著录国立北平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五千余种,也属于公藏目录。 还有近年出版的

• 《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 1911 年到 1949 年出版的中文图书 124000余种。所收系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三家所藏,当然也属于公藏。每种书有简单说明,有藏馆( B、 S、 C 分别指北图、上图、重庆图),共分 20 大类,每类有索引。虽然其精密不如《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但仍是一部极有用的书目。

Page 13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私藏目录• 《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

五车。” 私人藏书目录六朝时已有,史载任昉富藏书,殁后沈约奉命就任昉书目核对,凡朝廷所无,就昉家取之。但其目不传。

• 传于今天的有• 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Page 13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 (?—约1261), 原名瑗 , 字伯玉 ,号直斋 ,安吉 (今属浙江 ) 人。父祖虽非官宦 ,但也是读书人家。幼年好学 ,常从人借阅 ,“尝于《班书》志传录出诸诏 , 与纪中相附 ,以便览阅”。陈振孙性喜藏书,为南宋大藏书家、目录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卷 12 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Page 13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 ·尤袤《遂初堂书目》(宋代三大私家藏书目录)(尤袤,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宋靖康二年(1127) 二月十四日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尤袤自小受家学熏陶, 5岁能为诗句, 10岁有神童之称,15岁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 (今常州,时无锡属毗陵 ) 。尤袤于绍兴十八年 (1148)举进士,任泰兴县令。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包括《崇文總目》,为宋代四大书目。

Page 1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明代则有 ·朱睦木挈 jié 《万卷堂书目》((1518~1587)明藏书家、学者。字灌甫,号西亭,学称西亭先生。明宗室,周王朱橚六世孙,镇平王朱有爌的五世孙。。安徽休宁人。封镇国中尉。自幼好学,20岁通五经,精于《易》学、《春秋》。藏书极富。明初,全国私人藏书之富。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两家藏书散出后,他全部购去。当时家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就其宅西建书堂5楹,名“万卷堂”。将书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用各色牙签识别。

Page 14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清初• 有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钱谦益中年时

曾筑拂水山房以存放藏书。后又先后收得了苏州刘风、钱焚,常熟杨仪、赵用贤四大藏书家的旧藏,故又在红豆山庄建造了绛云楼,把自己所收书籍重加整理,分类编目,装满了七十三个大书柜,储藏于楼中。

Page 14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毛扆,(1640~?)清藏书家、校勘家。字季斧。江苏常熟人。毛晋子。毛晋“汲古阁”藏书久负盛名,他又益加购书,“汲古阁”精藏、精刻更加丰富。又变卖田产千余亩为买书、刻书之资。精于校勘学,所校图书以精善称,名著一时。通小学,受何焯等人推重。撰有《汲古阁秘本书目》1卷,凡宋版影抄,元本明集以及旧抄、精抄无不记载。藏书印有“叔郑后裔”、“汲古后人”等。

Page 14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钱曾《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书目》、《传是楼宋元

本书目》(徐乾学( 1631--1694 )字原一,号健庵,崐山人。康熙九年( 1670 )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曾主持监修《明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徐乾学是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本书香世家出身,生性爱书。

Page 14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廉石居藏书记》( (1753-1818),阳湖 (今江苏常州 ) 人。乾隆五十二年 ( 一七八七 )榜眼 ,嘉庆十年 ( 一八零五 ) 授山东登青莱道。最精诗文 , 名著海外 , 与洪亮吉斋名 , 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 , 精研金石碑版 ,工篆、隶、刻印。棱刻古书最精。)

Page 14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尧圃藏书题识》(缪荃孙等辑)( (1763——1825) 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字绍武,吴县人。博学多闻,热爱古籍,好蓄书,尤好宋刻本。不惜耗费巨大精力和巨额金钱,经多年苦心经营,所藏宋本逾百,影响甚广。

Page 14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镛,清藏书家。字子雍。江苏常熟人。瞿绍基子。贡生。瞿绍基购书极富,收藏多宋元善本。他继承父志,益加致力搜讨。常熟藏书,自钱谦益、毛晋、张海鹏、陈揆之后,以瞿氏最为知名。数世所积,至10余万卷。创“恬裕斋”。后又因获古铁琴与古铜剑,遂名“铁琴铜剑楼”。收藏皆为宋元旧刻旧抄之本,拥书之多,藏书之精,当时无人超过他。与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藏书相对峙,时有“南瞿北杨”之称。

Page 14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陆心源,(1834~1894)9清末藏书家。字刚甫(一作刚夫),一字潜园,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生平嗜书,购书于大江南北,家富于资,先购有上海郁松年“宜稼堂藏书,又获周星贻等诸家余书,近抄远访,10余年得书15万卷。因读《亭林遗书》,遂名其书堂曰“仪顾堂”。又建“皕宋楼” 。

Page 14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 (1832—1899) ,字嘉鱼,号松生,晚年号松存,清钱塘 (今杭州 ) 人。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太平天国时期,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散失,他与兄丁申不避艰险,四方搜寻和收购,得书近万册。光绪六年 (1880) ,浙江巡抚钟麟重建文澜阁,次年落成。丁丙将所得书送入重建的文澜阁珍藏。后丁氏又多方搜集和补钞,至光绪十四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原貌。他爱藏书,私人藏书丰富。

Page 14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丁立中( 1866—1920 )字和甫,杭州人,清“八千卷楼”主丁丙(松生)先生哲嗣。光绪十七年( 1891 )辛卯科举人。能世其家学,富藏书。 编有《丁氏八千卷书目》二十卷十册(铅字排印,民国 21 年出版);并有《禾庐诗》(全集排印六册)及《松生府君年谱》等著述;又辑《宜堂类录要》计二十二册,《禾庐新百咏》三卷。光绪丁未( 1907 )因经商失败,亏欠公帑,尽鬻家产抵偿,所藏八千卷善本书,以七万元代价全部出售给江南图书馆。)

Page 1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叶德辉《观古堂书目》、《郋园读书志》、(叶德辉(一八六四~一九二七),字焕彬,号郋园,又号丽廔主人,因为是麻子,外号“叶麻”、“叶麻子”,湖南湘潭人。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三十岁后就“乞归故里,奉亲读书”。学问极好,经学、律法、小学、碑版、摹印、占卜、星命等等,都很在行。他写的《书林清话》,是中国目录学上的精品。

Page 15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 1872----1949 ),四川江安人,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其长兄、次兄均清光绪年间进士,成“一门三进士两翰林”,世称“江安三傅”。

Page 15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 1867.10.25— 1959 )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 (1892)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御刁章京。建国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所长时,为了保存、流传祖国的文化遗产和编泽工作的需要,不遗余力多方访求图书。 1906 年起陆续收入大批古籍,建立了藏书室, 1908 年命名为涵芬楼。

Page 15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史志目录• 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

中的《艺文志》或叫《经籍志》,以《汉书 ·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明史 ·艺文志》、《清史稿 ·艺文志》共七部。

Page 15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 · 郑樵《通志 ·艺文略》、•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 明 ·王圻《续文献通考 ·经籍门》、• 清《通志 ·艺文略》、• 清《续通志 ·艺文略》、

Page 15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清《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清文献通考 ·经籍考》、• 《清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十通:• 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

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

Page 15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专科目录•     

• 1 、经学目录。较重要者为朱彝尊《经义考》三百卷。康熙十八年,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曾入值南书房,参与修《明史》,备受康熙宠遇,后引疾罢归家乡。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藏书八万卷,室号“曝书亭”,世称“南朱北王”。曾与陈维崧合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并称“朱陈”。他还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为词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每书注存、佚、缺、未见。全录原书序跋,以及有关各书的评述文献,并附按语。翁方纲有《经义考补正》十二卷。

Page 15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小学目录。• 有清谢启昆《小学考》、胡云玉《雅学考》、黎经诰《许学考》,体例大体仿《经义考》。

Page 15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史部目录。宋高似孙《史略》、清章学诚《史籍考》(已佚)、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考》、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容媛《金石书录目》、日本人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等。

Page 15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子部目录。宋高似孙《子略》、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北京图书馆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等。

Page 1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5 、集部书目。•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

• 万曼《唐集叙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清

人诗集叙录》、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文集总目》、

Page 16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五)特种目录•     1 、举要目录。最著名的是张之洞《书

目答问》,目前通行本为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    2 、丛书目录。最早的丛书目录当是清嘉庆中顾修的《汇刻书目》。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

Page 16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知见目录。知见,即所知、所见,包括直接见到的和间接知道的。这类书目以清 ·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最有名。前者经邵章增订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后者经傅增湘增订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Page 16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经眼目录。与知见目录不同,在于全是亲眼所见,更可靠。主要有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孙殿起《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雷梦水《古书经眼录》、严宝善《贩书经眼录》、江澄波《古刻名抄经眼录》等。董康《书舶庸谈》也带有这种性质。

Page 16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5 、禁毁目录。主要有《清代禁毁书目》,清姚觐元编、邓实增补、商务印书馆补遗。共收禁书 3011 种。《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起编。收禁书 1400余种。以上二种 1957 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合订一册,较为完备。

Page 16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6 、版本图录。版本图录可视为版本目录的一种, "录 "就是与 "图 "配合的说明文字,相当于版本目录的 "提要 " 。有的有图无录,亦归于此类。版本图录主要有:赵万里、冀淑英《中国版刻图录》、杨守敬《留真谱》、瞿启甲《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张允亮《故宫善本书影初编》、陶湘《涉园所见宋版书影》、顾廷龙、潘景郑《明代版本图录》、昌彼得《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及《金元本图录》、吴哲夫《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黄裳《清代版刻一隅》等。

Page 16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7 、辨伪目录。早期的辨伪目录有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Page 16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8 、其他。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辑录资料十分丰富,既有著者生平、内容介绍,又有版本考察,为书目之佳者。 应当指出,目录是我们从事研究的工具书,只有自己亲自查检,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多种用途。同时,目录也是著述的体裁之一,朱彝尊《经义考》、谢国桢《晚明史籍考》都是不朽的专著,他们选择了最合适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重要经验。

Page 16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七章 文献的校勘 • 第一节 校勘的定义及文献错误的类型

Page 16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分两个小问题:1 、校勘( 1 )字义: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Page 1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2 )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是古籍的校勘 校勘的概念: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通称校勘。

Page 17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 古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帝)成虎”; 子夏订正“晋军三豕涉河”。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也’。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Page 17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古籍校勘的必要性: 一,是古籍历时久远,多经损失散亡,特别是先秦古籍,经历了秦火、战乱,往往残缺错乱,不经整理,无法阅读;

Page 17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是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展转致误;水、火、战乱、使用磨损等造成古书残缺漫漶及相关传写之误。 如:《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抄本,“不怨萧郎眇一目,笑杀徐如半面妆”。

Page 17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是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改乙,造成错乱。包括:有意识的改订、编录者擅断臆改、无知妄改、任意删改等。 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进行删改。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上: 《春日怀王庆长》:“敌骑潜沙碛,关河息战场。” 胡虏

Page 17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节 校勘具备的条件及校勘主要方法

• 一、校勘的方法1 、校勘的一般方法通常人们如何进行校勘工作。可分为如下步骤: ( 1 )搜集各种版本和相关资料 ( 2 )确定底本、选择参校本(即所谓择其善者、要者)

Page 17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3 )比较异同,列出异文,发现疑难——发现问题 ( 4 )分别类型,予以分析考证,说明理由,举出证据,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 5 )系统整理(处理异文疑误,使全书在文字、结构、体例各方面都恢复本来面貌——实现存真复原)

Page 17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陈垣的四种校勘方法陈垣( 1880.11.12—1971.6.21 ),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Page 17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1 )对校:又称死校。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

Page 17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其前提是全面了解、广泛搜集同书的各种版本。 这种校勘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古籍。 A 、传世孤本; B 、虽非孤本,但传世各本同出一源,其祖本尚存,晚出各本亦无经详实考证者。(二)是校勘工作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

Page 17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2 )本校 指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校勘本书。 例:《庄子 · 刻意》:“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休,指宽容,气度大)

Page 18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使用本校法的前提:对本书的内容、体例、编纂方式、成书过程等要有全面的了解。以确定其在本校方面是否存在局限,以及如何运用。

• (二)校勘时如有多本,只需对祖本等重要版本进行本校。

Page 18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版本对校中发现疑难,有时可以用本校解决。无其他版本可供比较时,则只是一种校勘方法。虽然证据来自本书较为可靠,但“除了内容完全相同而文辞差异的情况外”,这种证据“往往仅可供参考,更多可做旁证。” (四)是发现疑难的重要方法。

Page 18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3 )他校:即通过查检相关的工具书或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凡著书均有采录前人或为后人所引用的现象,故可用他书校本书,这也是证明书有讹误的良法。例:《汉书•高帝纪 “》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Page 18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a 在无其他版本时,他书引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供异文的作用(但不能轻易据改) b 有其他版本时,可以增加供比较的材料。 c 与对校、本校一样,也是发现本书疑难的重要方法。

Page 18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4 )理校 凡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则应由通误者断于情理,故名“理校”。理校法的特点是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

Page 18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a 本书的思想内容——义理; b当时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字、音韵、训诂; c 有关历史文化知识。

Page 18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注意: a无版本依据时,可作为合理的假设,不能下结论。 b 在有其他版本提供异文依据时,所提理由可以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 c 是发现疑难的重要方法。

Page 18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种校勘方法: a 是依据不同的校勘资料、校勘依据、校勘条件来分类的。 b 在具体校勘一种古书时,四种方法一般都要用到。要综合起来,灵活使用(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Page 18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c 都有发现疑难的作用。比较而言对校、本校、他校有直接的异文资料可供比较,理校则靠知识、方法。从方法论来讲,对校——比较;本校、他校、理校——更多的是分析、考证。

Page 18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校勘的考证1 、校勘考证的特点 所谓考证,也就是考据,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考据的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蒐辑整理——调查、核实确凿的证据,这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一般方法。

Page 19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校勘的考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a 版本——版本系统、版本源流——传世各版本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b 文字——书籍著作时、版本印刷时的语言文字情况。c思想内容和专业知识。

Page 19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内证和外证内证(或云本证) / 外证(或云旁证、他证、表证)

Page 19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校勘考证的依据 从证据的性质来讲,则可分为理论依据和材料依据两大类。(一)理论依据 从知识、思想、情理等方面的依据。(二)材料依据

Page 19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分析致误原因、归纳校勘通例,是校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致误原因、归纳校勘通例的过程,也就是校勘学理论从萌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Page 19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从校勘实践来看,不成功的校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异文、错误本身缺少具体的分析、解释,不能很好地把握校勘解决的是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一宗旨。 * 校勘通例,虽然是从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而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对某种具体条件下出现的某类错误的情形所做的归纳,每一条都是具体条件下产生的现象。

Page 19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校勘的准则是:根据所校书所属时代的实际情况,字形、语音、语言习惯等等,来找出最符合原貌的文字。要关心的是当时具体的字形、字义、语音、作者的思想、表达上的习惯等等。

Page 1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 不是替作者改文章* 不是著作内容正误真伪的考订* 不是正字法意义上的订正* 不是为传播中便读的需要对古籍进行的加工——而是:力求与原稿文字一致。

Page 19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致误原因,要注意三点:a 校勘原则:存真复原。b 历史观念:何时之书、何人所作、所见版本的时代,是具体分析某一部书、某一版本的错误的前提。

Page 19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c 具体性:校勘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具体的,对文字形式发生影响、造成错误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所处理问题的具体致误原因,也是避免武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完整地论证一个异文的正误时,要做到:版本依据 知识理由(小学等) 校勘通例(致误原因)三者一致,才是避免主观臆断的坚实保证。

Page 19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疑误和异文 疑误和异文是就古籍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的形式而言的。 异文:不同的文字。即古籍的不同版本使用不同的文字形式的现象。它主要来自版本对校,也包括通过他校、本校发现的同类问题。实质是原稿文字和流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文字。这一类错误是有形可见、有具体材料可供分析研究的。校勘者所要做的,是对现存各种文字形式作出是非正误的判断。

Page 20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疑误,指版本对校中未发现异文,但书籍本身存在错误嫌疑。实质是校书者根据有关知识发现疑难,认为存在错误。

Page 20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误字通例• (一)字形致误,所谓“形讹”。• (二)语音致误• 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有版本讹

为“张翼德”。

Page 20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文义致误• 《汉书 ·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与“歾”同,即“殁”字。

Page 20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四、脱文通例• 1 、脱简• 大面积的脱简,还可能导致篇章的讹误。• 卢文弨论《吕氏春秋》篇目。• 2 、抄脱• 3 、删脱

Page 2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五、衍文通例• 不明文义而衍• 《荀子 · 富国》:“上好攻取功则国贫,

上好利则国富。”“功”,宋本一作“攻”,其他本则无“攻取”二字。

Page 20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因注疏而衍• 如《伤寒论 ·小青龙汤》条下云:“今此

语反之,疑非仲景意。”按《伤寒论》本张仲景所著,不应在原文中出现“疑非仲景意”等文,显系后人注文混入正文致衍。

Page 20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涉上下文而衍• 指上下文有类似词语,抄写时误入本句,形成衍文。

• 《尔雅 释地》:“北方有比肩民焉,叠食而叠望。”

• 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也。”

Page 20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因旁注字而衍• 《庄子• 外物》• 传世本:“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

Page 20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六、倒文通例• 倒文,指原文的字句被前后颠倒。• 《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马王堆帛书乙本:“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Page 2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七、错简通例• 错简,指的是以简帛为载体的古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简帛次第错乱的现象。是先秦到汉魏(最晚到两晋)古籍所特有的现象。

• 今本《管子•七法》:• “ 为兵之数”章:“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

Page 21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校勘的方法步骤、出校原则和校记要求

• 一、准备工作• 进入具体校勘之前,需要完成的。• 如:对校,要有底本、参校本; • 本校,要了解书的内容、体例、语言特点等;

• 他校,要有他书资料; • 理校,要具备相关知识。

Page 21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具体校勘• 分两步:检查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1 ,检查发现问题; • 2 ,分析解决问题;

Page 21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总结工作• 对异文和疑误进行处理,把校勘成果体现出来。• 总体原则:系统、扼要、准确。• 系统:从全书的角度看,表达上系统,内容上全面。

• 扼要: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真正体现学术功力的不是校勘记的数

• 量,而是提炼的功夫。)• 准确:表达清楚、明白、精确。

Page 21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一、辑佚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及辨伪 第八章第八章

三、辑佚意义

二、辑佚学

Page 21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 一、辑佚 一、辑佚

辑 : 搜集、编辑 佚:散佚

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佚诗)现存的片断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和方法。

Page 21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 一、辑佚 一、辑佚

三个条件:

一,原来就有一个独立的文献单位。

二,这个文献单位现在不存在了或有缺陷。三,客观上存在着可辑的内容或资料。

Page 21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兩个特性 :

  还原性:力求全面真实地恢复原有文献模式,不是主观地创造一个模式。

  可辑性:即第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两个特性:定义的严格

Page 21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三个类别:

辑佚书:全书亡佚;部分散失。

辑佚文:单篇文章的辑佚。

辑佚诗:单首诗词的辑佚。

Page 21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辑佚与辑录、拾遗的区别:

辑录:指后人将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人散见于群书的资料节录成册,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并无原书。

例:乾隆辑录《全唐诗》,毛世宁补遗《全唐诗逸》,王重民再补遗《全唐诗外编》。

拾遗:即拾补、补遗。在整理某方面或某人某部著作时发现有失收的材料,遂补加进去。

Page 2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二、辑佚学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书籍递嬗散亡,好学之士每读前代著录,按索不获,深致慨惜,于是乎有辑佚之业 。最初从事于此者宋之王应麟,辑有《三家诗考》、《周礼郑氏注》各一卷。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 辑佚本出于古文献编纂、补遗、资料长编、注释、辨伪等方面的需要,是从属的环节,这种情况几乎贯穿文献学始终,……大约从宋代开始,已形成独立的辑佚之学。

第一节第一节

Page 22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 明清以来辑佚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称为辑佚学。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辑佚之书是北宋陈景元所辑的《相鹤经》。 最早提出“校勘辑佚之学”的是《经学历史》的作者皮锡瑞。

第一节第一节

Page 22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一节第一节

• 三、辑佚意义 三、辑佚意义

1.佚之原因:

  天灾:存馆火焚。

  人祸:文禁(焚书坑儒、四库禁毁)

战乱(八国联军、日本焚掠)

自然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流传不广(晋史十八家)。

Page 22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辑佚使失传已久的古籍不同程度地重现,使现存古籍增加不少新品种,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 辑佚是文献流通和保存的重要手段。 辑佚把极其零散的,一般人不易看到或不大注意的资料集中起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一节第一节

2. 辑之意义:

Page 22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 1403 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的大型类书,永乐二年( 1404 年)十一月编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Page 22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解缙( 1369 - 1415 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Page 22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 10多个国家的 30多个单位,大约 400 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

Page 22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 221 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Page 22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吾辈尤有一事当感谢清儒者,曰辑佚。书籍经久必渐散亡,取各史艺文、经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见也。肤芜之作,存亡固无足轻重;名著失坠,则国民之遗产损焉。乾隆中修《四库全书》,其书之采自《永乐大典》者以百计,实开辑佚之先声。此后兹业日昌,自周秦诸子,汉人经注,魏晋六朝逸史逸集,苟有片语留存,无不搜罗最录。

Page 22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其取材则唐宋间数种大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最多,而诸经注疏及他书,凡可搜者无不遍。当时学者从事此业者甚多,不备举。而马国翰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史子三部,集所辑至数百种,他可推矣。遂使《汉志》诸书、《隋唐志》久称已佚者,今乃累累现于吾辈之藏书目录中,虽复片鳞碎羽,而受赐则既多矣。

Page 2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

• 第一节 类书

Page 23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何谓类书• 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Page 23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类书与丛书的不同,在于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分类也罢,不分类也罢,原书完好,不予分割。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别编排。其相似之处,在于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

•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相同之处,在于:• ( 1 )包罗百科。• ( 2 )分门别类。其重大不同,则在于百

科全书不是抄集,而是综合归纳成词条。类书属于编,百科全书属于述。

Page 23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类书与辞书的不同,在于辞书的任务要归纳出词义、义项,这是用力较深之处。辞书要引例句,是为了印证词义,因而引文一般限于句子,而且例句一般不多,例句以时代较早者为佳。类书则无须归纳词义、义项,即使要释义,也只引古代字书、辞书、韵书如《说文》、《尔雅》、《广韵》而已,不作新的归纳工夫。而其抄集文句则追求丰富广泛。辞书的重心在释义。类书的重心在摘取文句。

Page 23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类书的起源•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类书的称呼,《旧唐书 · 经籍志》有“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唐书 ·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至今。王应麟认为《皇览》是第一部类书。

Page 23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类书的功用• 1 、查找史料。类书包罗万象,而又以摘录古书原文见长,并以类编排,这就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诸如历史、地理、典制、民俗、文艺、人物等,带来极大方便。

Page 23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2 、查找辞藻• (梦蝶居士)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

《初学记》卷三《秋》在“叙事”之后有“事对”,罗列对偶词语:火流 --土王、露下 --风高、木落 --草衰、露叶 --霜条、日凄凄 --风冽冽等 26对,而且一一注明出典。例如“木落 --草衰”下注:“魏文帝《燕歌行》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李陵《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Page 23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3 、校勘、考订古书• 《四库提要》卷六十九《水经注》提要:“是书自明

以来,绝无善本。惟朱谋土韦所校盛行于世,而舛谬亦复相仍。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叠见,其中脱简错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余字者。其道元自序一篇,诸本皆佚,亦惟《永乐大典》仅存。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谨排比原文,与近代本钩稽校勘,凡补其缺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焕然,顿还旧观。”

Page 23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4 、辑佚• 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所以是辑佚书

的重要来源。《太平广记》所引古小说约五百种,原书已有大半失传,可从《广记》中辑出这些古小说的佚文。《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在明清之季亡佚,现在的本子是邵晋涵在四库馆时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中逐条辑出,排纂而成。《太平御览》引书 1689种,十之七八都已不传,因而大量佚书赖《御览》保存了若干佚文,《御览》也就成为辑佚的宝库。

Page 23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第二节 丛书的概念及功用 • 一、什么叫丛书• “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

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说把各书整部完整地收入。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象类书那么讲究。比较严谨的体大思精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但大部分综合性丛书都是随刻随印,并无严格次序。

Page 2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丛书的起源与功用• “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但那是文集,不是丛书。一般认为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成于南宋嘉泰二年,罕传,到 1922 年陶湘刊印,才为世人所知。这部丛书收入六部宋人著作:汪应辰《石林燕语辨》十卷、程大昌《演繁露》六卷、马永卿《嬾真子录》五卷、程大昌《考古编》十卷、陈善《扪虱新话》八卷、俞成《萤雪丛说》二卷。

Page 24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丛书举要• 我国明清及近代丛书数量极大,《中国

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 2797 种(其中象《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这样的西学丛书没有收录)。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丛书 3279种。合计 6076 种。这都限于古籍丛书。

Page 241: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近代现代的丛书,则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仅上海一馆丛书即有 5549 种。与前项古籍丛书合计已有 11625 种。近二十年来,又出现许多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古籍 4508 种,《续修四库全书》收古籍 5000 种,《民国丛书》部头也很大。这些大部头丛书都没统计在上面的数据内。我们对这一万多种丛书,要有个大概了解,当需要时,可利用上面三部丛书目录及其他工具书去查找,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学术信息。这里列举若干较常用较重要的丛书,并视其必要,略加说明。

Page 242: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中国丛书广录》• 阳海清编撰,陈彰璜参编,湖北人民出

版社 1999 年出版。该书著录丛书 3279种,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

Page 243: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下册是索引,包括子目分类索引、子目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该书与《中国丛书综录》相补充,反映了我国历代的丛书出版情况。

Page 244: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国学宝典》•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首都师范

大学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 6 年的资料搜集、电子化校勘,终于在今年 1月取得古籍网络数据库检索的重大突破,完成了《国学宝典》网上检索系统,即《国学宝典》网络版 () 。 该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 unicode 汉字编码,字库容量大,扩展性强,可在全球所有网络浏览器上正确显示汉字。《国学宝典》网络版具有大、快、强三大特点:

Page 245: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一是规模大。共收入古籍 3800 多部,总字数逾 8亿字,收书种类和总字数都超过了《四库全书》,一批通俗小说、戏曲均大多为《四库》未收。而且这些文献内容均为文史研究人员常用资料,实用价值很大。数据库目前仍以每年二至三亿字的速度继续扩充。

Page 246: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二是速度快。《国学宝典》网络版使用了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检索速度奇快,从 8亿字近 10万卷的古籍数据库中任意范围查找任何一个字(词),都可以在一秒钟内得到结果,可满足数千人同时在线检索。即使以后继续增加数据,其检索速度也不会下降。

Page 247: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 三是功能强。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检索字词和句子,而且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直接保存,检索范围可由用户自己设定,既可以是全部三千多种书,也可以是经、史、子、集中的某一大类,还可以是十三经、二十四史、六十种曲等特定专题,甚至可以指定在某一卷书中查询。此外,古汉语字典、整卷查看、内容提要、繁简转换、帝王年号表等多种功能均可实现网上在线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先进的检索系统已经可以在普通彩信手机上实现全部功能。

Page 248: 中国古典文献学 罗凌主讲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