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在马来西亚 -...

1
20141215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 封面 C07 12 月 14 日,由马来西亚海南 会馆联合会副总会长、槟城海南会 馆主席林秋雅拿督带队,马来西亚 文化交流团一行36人,在海南大 学举行了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活 动。此后,来宾们还将赶赴三亚进 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探访三 亚回辉村。 其实,中马建交 40 年来,海南 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没 有中断,藉着两地的学术研究和文 化交流活动,海南人迁居马来西亚 的历史信息,以及在马来西亚的生 存状况,渐渐为国人尤其是本岛居 民所知。 客从海南来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 可五月,有都元国……” 《汉书·地 理志》中的这段文献,是自有文字 记载以来,有关东南亚的最早记 录,也是东南亚历史、马来西亚历 史开始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据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教 授和马来西亚史学家的考证,《汉 书》记载的“都元国”,就是今马来 西亚丁加奴州的龙运,那里是当年 中印之间海上交流必经之地。上 个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柔佛河流 域发掘出许多中国秦汉两代的陶 器残片,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 性。 1996 年 11 月和 1997 年 4 月, 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准备写《中国和 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时,曾两 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调查,看见当 地农户耕地时,挖出了我国北宋淳 化(990- 994)至 南 宋(1241- 1252)年间的古钱。而在丁加奴州 历史博物馆看到两件与广西形制相 同的铜鼓之后,周伟民更加相信,最 晚在汉代,就有华人在马来西亚过 境是完全可能的,到了宋代,则有华 人在那里长久居留。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的《送林黄 门使满剌加国序》,一直被琼、马两 地学者认为是海南人出使马来西 亚的最早记载,那位姓林的使节名 叫“林荣”,成化十七年(1418 年) 出使满剌加(今马六甲);而据《琼 州府志》的记载,也可推断出在康 熙五十六年(1717 年)之前,已有 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 海南人成规模迁居马来半岛 的时间,当在最近的200年。文昌 考 古 学 家 韩 槐 凖(1892- 1970)通 过考据,查出 1830 年曾有船只从 海南岛出发前往槟城经商。 马来西亚学者孟沙认为,大量 海南人移民到马来西亚应是1850 年以后的事,而槟城是海南人最早 登陆的据点,随后才分布到马六 甲、太平、吉兰丹和丁加奴等地。 1866 年,海南人的第一个“琼 州会馆”在槟城创立。那里至今仍 是马来西亚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怕死不来番” 海南人为什么要移民东南亚 特别是马来半岛?马来西亚海南 林氏公会前任主席林猷顺这样总 结分析:一是由于国内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二是军阀割据,盗贼猖 獗;三是为了逃避兵役;四是受“南 洋香、南洋美”的宣传所吸引。 早期的海南人,生活在社会底 层,充满了血泪。他们占据不了重 要经济领域,无缘赚大钱的行业, 一般都是当劳工,譬如餐厅和酒店 的服务员、富人家的佣人或是轮船 上的海员,即使是做生意,也只是 开家咖啡馆或开间理发店,都是一 些“劳多利薄”的行当,也受尽了外 国人的侮辱。 尽管如此,海南人对教育的重 视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槟城“益华学校”是海南人最 早创办的华人学校,创校于1913 年,原属南华医院街益智阅书报 社,当时仅设夜校。1915 年,袁世 凯阴谋称帝,推残革命,革命元老、 同盟会会员李烈钧避难槟城,寄寓 益智阅书报社,使得该社成为革命 志士聚会场所,因当时社会所需, 增设日间部。1916 年,华民政务 司籍口该社募捐扴济国内革命,下 令停办益华学校,直到 1919 年,琼 籍乡亲庄春华、庄家钵奔走号召复 办益华学校,并更名为“槟城琼州 会馆益华学校”。 益华学校一直办到今天,由于 设施老化,场地有限,琼籍乡亲目 前正在筹款迁址新建。 在马来西亚,“怕死不来番”是 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头禅,可以视 为海南人本身的自我调侃,也折射 出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 的惨痛经历。 在日据马来半岛期间,由于积 极抗日,海南人甚至是唯一被日军 列为见到就抓的华人群体,不少人 惨遭杀害。 经过几代人辛勤、艰苦的创 业,海南人的餐饮行业风生水起, 家乡的美味如鸡饭等越来越受欢 迎,他们也逐渐富裕起来。 会馆连乡缘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看重乡情, 非常团结,而连接他们彼此情感 的,正是一个个分布在各地的海南 会馆,目前已有 73 个之多。 1933 年11 月15 日,“南洋英 属琼州会馆联合会”在新加坡琼州 会馆成立,它是“马来西亚海南会 馆联合会”的前身,1942 年,日军 入侵马来亚,该会的文件档案,全 部被毁,日本投降后又迁回新加 坡。1957 年马来亚独立,该会由 新加坡迁至吉隆坡雪隆海南会 馆。1964 年,为配合马来西亚成 立,改为“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 会”,1990 年改为现名。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成 立80年来,是马来西亚40多万海 南族群的领导机构,会员4万余 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 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 该会最大的动作,是 1954 年 设立大学奖学金和 1959 年设立大 学贷学金,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 的首创,迄今拨出 300 余万元,栽 培超过 1000 名同乡专业人才。 2011年6月,马来西亚海南会 馆联合会出版了首部海南人的历 史文献《马来西亚海南族群史料汇 编》,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海南史 料常识比赛;2013 年 12 月,又出版 文学作品专集《马来西亚海南诗文 选集》,配合该会 80 周年纪念庆 典。 最近10多年來,该会和海南 省及世界海南乡团联系频繁,推动 了与国外同乡之间的经济、教育、 文化和交流,使得海南人在马来西 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譬如,1995 年至 1999 年间,海 大周伟民、唐玲玲教授为了《中国 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这一课 题,5次访问马来西亚收集资料和 进行田野调查,当地海南会馆都提 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2002 年,该书在国内出版后,马来西亚 侨领林秋雅自费买下 1000 册,作 为她每次回国赠送给各个省市领 导、媒体和大学图书馆的礼物,而 从 2004 年中马建交 30 周年开始, 林秋雅为了让更多马来西亚国民 了解中马关系,便起意将该书译成 英文版,但由于学术专业难度大, 先后找了多位翻译都未成功,最终 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徐 云彪博士的帮助下,由陈耀宗先生 完成了该书重点章节的翻译,2012 年 6 月正式面世。 林秋雅在海口接受海南日报 记者采访时说,她当时相信英译本 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 一定会得到马来西亚其他友族的 认可,还专门办了两次音乐会来筹 集翻译资金,虽然所获捐款不多, 但最终达到了推广的目的,引起马 来西亚新闻通讯和文化部的重视 并拨款资助。 海南音韵难相忘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12 月 14 日,海南大学。中 马建交 40 周年暨槟城海南友好 城市一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上,马 来西亚带来的混声合唱节目中, 有一曲用海南话演绎的《久久相 见才有味》,很让在座的海南人 感动。侨居东南亚异国的马来 西亚海南籍同胞,有些家族已经 有七八代人,但海南岛的乡音乡 韵,他们未敢忘却,而是通过各 种方式传承下来。 马来西亚海南人为了让后 代学习海南话别出心裁。据《中 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介 绍,东南亚学者前些年发现了一 本《琼南音谙摩赖幼话义》,日期 和编者都不详,但全书用汉语收 词,用汉字海南音拼写,非常利 于海南话学习。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 总会长符之庆说过,海南话是海 南文化传承的根本,尤其是侨居 海外的海南人,要保留自己的文 化,一定要学会自己家乡的语 言,通过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教授、普及海南话,让年轻人对 自己遥远的故乡有认同感。 国会议员兼高等教育部副 部长何国忠也认为,海南话在马 来西亚不是强势的语言,如果没 有好好保留,未来可能会更少人 讲。 最近几年,藉由轻松的文艺 形式,海南话在年轻人中的普及 效果着实不错。 譬如,2009年马来西亚的琼 侨以琼剧的方式,推出海南话喜 剧《琼香茶店》(文昌话), 2010 年 琼裔黄明志唱的海南话RAP 《Suukee》(琼海话),马来西亚海 南人Mai英唱红网络的海南味 歌曲《海南话》,不但给人以耳目 一新的感受,也吸引了年青一代 的学习兴趣。 2012 年 6 月,马来西亚琼籍 乡亲还首创先河举办了海南歌 曲卡拉 OK 比赛,有 31 名歌手参 赛,也是推广海南话的一大活 动。 此外,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 合会还制作《学习简易海南话光 碟》;不定期开展“海南乡音工作 营”,探讨海南话的推广方法和 经验;推展海南乡音征文比赛; 举办全国海南歌曲创作比赛和 全国海南嘉年华会等。 2014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与马来西亚槟城结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历史上,中国与马来亚(含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海南岛与马来半岛经济、贸易往来也是由来已久,而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是:大约在600年前就有海南人出使满 剌加国(今属马来西亚),300 年前开始有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将近 200 年前,有商船从海南岛前往今马来西亚槟城 经商。 —编者按 西\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 制作的海南话学习光碟。 2004年,中马建交30周年时,槟城海南会馆为海南大学教授周伟 民、唐玲玲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举办推介会。 马来西亚的海南族群史料 12月14日,中马建交40周年暨海南槟城结好一周年两地书画作品 交流展”在海南大学举行。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19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刊周 封面 C07

12月14日,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副总会长、槟城海南会馆主席林秋雅拿督带队,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团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学举行了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后,来宾们还将赶赴三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探访三亚回辉村。

其实,中马建交40年来,海南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中断,藉着两地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海南人迁居马来西亚的历史信息,以及在马来西亚的生存状况,渐渐为国人尤其是本岛居民所知。

客从海南来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汉书·地理志》中的这段文献,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东南亚的最早记录,也是东南亚历史、马来西亚历史开始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据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和马来西亚史学家的考证,《汉书》记载的“都元国”,就是今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的龙运,那里是当年中印之间海上交流必经之地。上个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柔佛河流域发掘出许多中国秦汉两代的陶器残片,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

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准备写《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时,曾两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调查,看见当地农户耕地时,挖出了我国北宋淳化(990- 994)至 南 宋(1241-1252)年间的古钱。而在丁加奴州历史博物馆看到两件与广西形制相同的铜鼓之后,周伟民更加相信,最晚在汉代,就有华人在马来西亚过境是完全可能的,到了宋代,则有华人在那里长久居留。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的《送林黄门使满剌加国序》,一直被琼、马两地学者认为是海南人出使马来西亚的最早记载,那位姓林的使节名叫“林荣”,成化十七年(1418年)出使满剌加(今马六甲);而据《琼州府志》的记载,也可推断出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之前,已有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

海南人成规模迁居马来半岛的时间,当在最近的200年。文昌考古学家韩槐凖(1892-1970)通过考据,查出1830年曾有船只从海南岛出发前往槟城经商。

马来西亚学者孟沙认为,大量海南人移民到马来西亚应是1850年以后的事,而槟城是海南人最早登陆的据点,随后才分布到马六甲、太平、吉兰丹和丁加奴等地。

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个“琼州会馆”在槟城创立。那里至今仍是马来西亚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怕死不来番”

海南人为什么要移民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马来西亚海南林氏公会前任主席林猷顺这样总

结分析:一是由于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二是军阀割据,盗贼猖獗;三是为了逃避兵役;四是受“南洋香、南洋美”的宣传所吸引。

早期的海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充满了血泪。他们占据不了重要经济领域,无缘赚大钱的行业,一般都是当劳工,譬如餐厅和酒店的服务员、富人家的佣人或是轮船上的海员,即使是做生意,也只是开家咖啡馆或开间理发店,都是一些“劳多利薄”的行当,也受尽了外国人的侮辱。

尽管如此,海南人对教育的重视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槟城“益华学校”是海南人最早创办的华人学校,创校于1913年,原属南华医院街益智阅书报社,当时仅设夜校。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推残革命,革命元老、同盟会会员李烈钧避难槟城,寄寓益智阅书报社,使得该社成为革命志士聚会场所,因当时社会所需,增设日间部。1916年,华民政务司籍口该社募捐扴济国内革命,下令停办益华学校,直到1919年,琼籍乡亲庄春华、庄家钵奔走号召复办益华学校,并更名为“槟城琼州会馆益华学校”。

益华学校一直办到今天,由于设施老化,场地有限,琼籍乡亲目前正在筹款迁址新建。

在马来西亚,“怕死不来番”是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头禅,可以视为海南人本身的自我调侃,也折射出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的惨痛经历。

在日据马来半岛期间,由于积极抗日,海南人甚至是唯一被日军列为见到就抓的华人群体,不少人

惨遭杀害。经过几代人辛勤、艰苦的创

业,海南人的餐饮行业风生水起,家乡的美味如鸡饭等越来越受欢迎,他们也逐渐富裕起来。

会馆连乡缘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看重乡情,非常团结,而连接他们彼此情感的,正是一个个分布在各地的海南会馆,目前已有73个之多。

1933年11月15日,“南洋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在新加坡琼州会馆成立,它是“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的前身,1942年,日军入侵马来亚,该会的文件档案,全部被毁,日本投降后又迁回新加坡。1957年马来亚独立,该会由新加坡迁至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1964年,为配合马来西亚成立,改为“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1990年改为现名。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成立80年来,是马来西亚40多万海南族群的领导机构,会员 4万余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

该会最大的动作,是1954年设立大学奖学金和1959年设立大学贷学金,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首创,迄今拨出300余万元,栽培超过1000名同乡专业人才。

2011年6月,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了首部海南人的历史文献《马来西亚海南族群史料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海南史

料常识比赛;2013年12月,又出版文学作品专集《马来西亚海南诗文选集》,配合该会80周年纪念庆典。

最近10多年來,该会和海南省及世界海南乡团联系频繁,推动了与国外同乡之间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交流,使得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譬如,1995年至1999年间,海大周伟民、唐玲玲教授为了《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这一课题,5次访问马来西亚收集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当地海南会馆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2002年,该书在国内出版后,马来西亚侨领林秋雅自费买下1000册,作为她每次回国赠送给各个省市领导、媒体和大学图书馆的礼物,而从2004年中马建交30周年开始,林秋雅为了让更多马来西亚国民了解中马关系,便起意将该书译成英文版,但由于学术专业难度大,先后找了多位翻译都未成功,最终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徐云彪博士的帮助下,由陈耀宗先生完成了该书重点章节的翻译,2012年6月正式面世。

林秋雅在海口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她当时相信英译本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定会得到马来西亚其他友族的认可,还专门办了两次音乐会来筹集翻译资金,虽然所获捐款不多,但最终达到了推广的目的,引起马来西亚新闻通讯和文化部的重视

并拨款资助。

海南音韵难相忘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12 月 14 日,海南大学。中马建交40周年暨槟城海南友好城市一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上,马来西亚带来的混声合唱节目中,有一曲用海南话演绎的《久久相见才有味》,很让在座的海南人感动。侨居东南亚异国的马来西亚海南籍同胞,有些家族已经有七八代人,但海南岛的乡音乡韵,他们未敢忘却,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下来。

马来西亚海南人为了让后代学习海南话别出心裁。据《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介绍,东南亚学者前些年发现了一本《琼南音谙摩赖幼话义》,日期和编者都不详,但全书用汉语收词,用汉字海南音拼写,非常利于海南话学习。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符之庆说过,海南话是海南文化传承的根本,尤其是侨居海外的海南人,要保留自己的文化,一定要学会自己家乡的语言,通过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教授、普及海南话,让年轻人对自己遥远的故乡有认同感。

国会议员兼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也认为,海南话在马来西亚不是强势的语言,如果没有好好保留,未来可能会更少人讲。

最近几年,藉由轻松的文艺形式,海南话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效果着实不错。

譬如,2009年马来西亚的琼侨以琼剧的方式,推出海南话喜剧《琼香茶店》(文昌话),2010年琼裔黄明志唱的海南话 RAP

《Suukee》(琼海话),马来西亚海南人 Mai 英唱红网络的海南味歌曲《海南话》,不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吸引了年青一代的学习兴趣。

2012年6月,马来西亚琼籍乡亲还首创先河举办了海南歌曲卡拉OK比赛,有31名歌手参赛,也是推广海南话的一大活动。

此外,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还制作《学习简易海南话光碟》;不定期开展“海南乡音工作营”,探讨海南话的推广方法和经验;推展海南乡音征文比赛;举办全国海南歌曲创作比赛和

全国海南嘉年华会等。

2014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与马来西亚槟城结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历史上,中国与马来亚(含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海南岛与马来半岛经济、贸易往来也是由来已久,而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是:大约在600年前就有海南人出使满

剌加国(今属马来西亚),300年前开始有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将近200年前,有商船从海南岛前往今马来西亚槟城

经商。 ——编者按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

文\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制作的海南话学习光碟。

2004年,中马建交30周年时,槟城海南会馆为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举办推介会。

马来西亚的海南族群史料

12月14日,中马建交40周年暨海南槟城结好一周年两地书画作品交流展”在海南大学举行。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